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金沙江干热河谷不同区段植被恢复对水土保持特征的影响
1
作者 阮长明 马绍东 +4 位作者 王必海 王猛 欧朝蓉 孙永玉 张春华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0-101,共12页
金沙江干热河谷植被稀疏,土壤板结,水土流失严重,导致该区域生态环境及功能退化。探明金沙江干热河谷上、中、下游天然林、人工林和稀树灌草丛土壤的水土保持特征,对该区域植被恢复和水土保持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在金沙江干热河谷上、中... 金沙江干热河谷植被稀疏,土壤板结,水土流失严重,导致该区域生态环境及功能退化。探明金沙江干热河谷上、中、下游天然林、人工林和稀树灌草丛土壤的水土保持特征,对该区域植被恢复和水土保持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在金沙江干热河谷上、中、下游共设47个样地,通过野外调查、样品采集和室内分析,研究金沙江干热河谷上、中、下游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土保持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土保持能力为:天然林>人工林>稀树灌草丛;2)上、中、下游的水土保持能力为:上游>中游>下游,中、下游土壤水土保持能力差异不显著;3)表层与次表层土壤水土保持能力为:表层>次表层。金沙江干热河谷上、中、下游天然林、人工林和稀树灌草丛土壤水土保持特征因植被生长状态及覆盖度、土壤孔隙度、土壤持水性等因素的异质性表现出较大差异。其中,人工林下土壤水土保持能力有显著提升,表明人工造林措施对水土保持及生态恢复具有促进作用。稀树灌草丛水土保持能力最差,在生态恢复和水土保持研究时需重点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 水土保持 土壤孔隙度 土壤持水性 干热河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谋干热河谷不同植被类型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孙泽 何真敏 +5 位作者 高中腾 欧朝蓉 王猛 李金仙 孙永玉 张春华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7-42,51,共7页
以元谋干热河谷草地、稀树灌草丛、人工混交林、人工纯林4种代表植被类型为对象,应用植物重要值、Simpson优势度指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Jaccard相似系数,分析研究区不同植被的生物多样性水平... 以元谋干热河谷草地、稀树灌草丛、人工混交林、人工纯林4种代表植被类型为对象,应用植物重要值、Simpson优势度指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Jaccard相似系数,分析研究区不同植被的生物多样性水平及不同植被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共有植物27科43属52种,其中,乔木层6科8属9种,灌木层13科16属17种,地被层17科26属26种。乔木层以滇榄仁(Terminalia franchetii)、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锥连栎(Quercus franchetii)为优势种,灌木层以华西小石积(Osteomeles schwerinae)、沙针(Osyris lanceolata)、西南杭子梢(Campylotropis delavayi)、车桑子(Dodonaea viscosa)为优势种,地被层则以扭黄茅(Heteropogon contortus)和拟金茅(Eulaliopsis binata)为优势种。元谋干热河谷主要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水平较低。其中,人工混交林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最高,分别为1.90、2.28,植物种类相对较多、物种多样性较好;以禾本科为主要优势种的草地Simpson优势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最高,分别为0.82、0.98。不同植被类型间Margalef丰富度指数差异显著,Simpson优势度指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差异不显著。元谋干热河谷植被生物多样性指数普遍较低,4种植被类型的Jaccard相似系数为0.16~0.31,相似性程度较低,物种组成有较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河谷 生物多样性 稀树灌草丛 群落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热河谷余甘子育苗与造林技术 被引量:1
3
作者 唐宗勇 孙永玉 《农业与技术》 2024年第2期42-44,共3页
干热河谷是云南省乃至我国生态修复的重点和难点地区,运用科学合理乡土树种、关键的育苗技术、适宜的造林抚育技术是干热河谷植被恢复成功与否的关键。余甘子是干热河谷重要的乡土生态经济树种,也是干热区域植被建设的重点发展对象。本... 干热河谷是云南省乃至我国生态修复的重点和难点地区,运用科学合理乡土树种、关键的育苗技术、适宜的造林抚育技术是干热河谷植被恢复成功与否的关键。余甘子是干热河谷重要的乡土生态经济树种,也是干热区域植被建设的重点发展对象。本文对干热河谷地区余甘子采种技术、育苗关键、栽培管理、林分抚育技术进行了详细汇总,以期为余甘子产业发展及干热河谷地区生态修复提供技术依据和科技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河谷 余甘子 育苗 造林 抚育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热河谷木棉树采种和育苗技术
4
作者 唐宗勇 李金仙 孙永玉 《种子科技》 2024年第9期33-35,共3页
干热河谷是横断山区乃至我国植被修复的重点难点区域,造林成功的关键是选择适宜的乡土树种,加之科学合理的采种和育苗技术,培育良种壮苗是植被恢复成功与否的关键。木棉树是干热河谷重要的乡土生态经济树种,也是地区植被建设的重点发展... 干热河谷是横断山区乃至我国植被修复的重点难点区域,造林成功的关键是选择适宜的乡土树种,加之科学合理的采种和育苗技术,培育良种壮苗是植被恢复成功与否的关键。木棉树是干热河谷重要的乡土生态经济树种,也是地区植被建设的重点发展对象。基于此,对干热河谷木棉的采种技术、育苗关键技术、苗期管理和起苗技术进行了详细汇总,以期为木棉种植业的发展及干热河谷生态修复提供技术依据和科技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河谷 木棉 采种 扦插 嫁接 播种育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沙江干热河谷不同区段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和酶活性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阮长明 杜寿康 +4 位作者 孙永玉 张春华 欧朝蓉 王猛 唐国勇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486-2494,共9页
探明金沙江干热河谷土壤C、N、P化学计量和土壤酶活性特征,是该区域生态恢复的重要决策依据.2021年1月通过野外调查、土样采集及室内分析,对金沙江干热河谷上、中、下游共32个样地表层土壤的C、N、P化学计量和酶活性特征及其相互关系进... 探明金沙江干热河谷土壤C、N、P化学计量和土壤酶活性特征,是该区域生态恢复的重要决策依据.2021年1月通过野外调查、土样采集及室内分析,对金沙江干热河谷上、中、下游共32个样地表层土壤的C、N、P化学计量和酶活性特征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金沙江干热河谷土壤C、N、P元素含量受气候、土壤和植被等环境因子影响,其含量均表现为上游>下游>中游的特征,而土壤C/N值(含量比)从上游向下游逐渐降低,土壤C/P值(含量比)和N/P值(含量比)均呈从上游向下游逐渐增加的趋势.②土壤脲酶(Ure)、β-葡萄糖苷酶(BG)和酸性磷酸酶(AP)的酶活性受金沙江干热河谷上、中、下游气候以及土壤、植被等环境因子的影响,其活性均表现为上游>下游>中游的特征.③金沙江干热河谷不同植被类型土壤C、N、P含量和酶活性均表现为天然林>人工林>稀树灌草丛的特征.研究显示:金沙江干热河谷上、中、下游土壤C、N、P元素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和土壤酶活性存在空间差异,可能与不同区段的气候、土壤、植被等因素有关;适宜的气候、土壤和植被能增加土壤C、N、P元素含量,提高土壤Ure、BG和AP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河谷 区段 元素化学计量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沙江干热河谷不同海拔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和酶活性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阮长明 唐国勇 +6 位作者 杜寿康 张春华 欧朝蓉 罗孔 田瑞杰 王猛 孙永玉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464-2472,共9页
【目的】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环境恶劣,植被生长发育差,探明该区域内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和酶活性特征,对金沙江干热河谷植被恢复及生态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选取金沙江干热河谷上、中、下游海拔800~2000 m内的土壤为研究对象,... 【目的】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环境恶劣,植被生长发育差,探明该区域内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和酶活性特征,对金沙江干热河谷植被恢复及生态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选取金沙江干热河谷上、中、下游海拔800~2000 m内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土壤采集和室内分析,对该区域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碳氮磷元素含量及土壤酶活性进行测定。【结果】在金沙江干热河谷不同海拔气候、土壤、植被等环境因子影响下,上、中、下游的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均随海拔升高而显著增加(P<0.05);金沙江干热河谷环境因子恶劣,导致土壤C/N、C/P、N/P值均小于全国平均水平。在金沙江干热河谷不同海拔气候、土壤、植被等环境因子影响下,上、中、下游的土壤脲酶、β⁃葡萄糖苷酶和酸性磷酸酶的活性均随海拔升高而显著增加(P<0.05)。金沙江干热河谷不同海拔的土壤碳、氮、磷元素含量与土壤脲酶、β⁃葡萄糖苷酶和酸性磷酸酶的活性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两者相互联系能更客观地反映金沙江干热河谷土壤质量及变化特征。【结论】金沙江干热河谷上、中、下游800~2000 m海拔内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和土壤酶活性特征具有高度空间异质性,海拔越高,土壤碳、氮、磷元素含量和酶活性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河谷 海拔 土壤 化学计量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沙江干热河谷不同植被类型植物叶片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7
7
作者 阮长明 唐国勇 +3 位作者 孙永玉 王猛 张春华 罗孔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97-104,共8页
【目的】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环境恶劣,植被生长发育差,探明该区域内天然林、人工林和稀树灌草丛植物叶片C、N、P元素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金沙江干热河谷植被恢复及生态治理效益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方法】2021年1月对金沙江干热河谷上... 【目的】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环境恶劣,植被生长发育差,探明该区域内天然林、人工林和稀树灌草丛植物叶片C、N、P元素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金沙江干热河谷植被恢复及生态治理效益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方法】2021年1月对金沙江干热河谷上、中、下游共47个样地进行野外调查、样品采集及室内分析,对比研究金沙江干热河谷天然林、人工林和稀树灌草丛植物叶片的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1)金沙江干热河谷天然林、人工林和稀树灌草丛植物叶片C、N、P元素含量受土壤等环境因子影响,植物叶片C、N、P元素含量均表现为天然林>人工林>稀树灌草丛。2)植物叶片C/N、C/P表现为稀树灌草丛>人工林>天然林,植物叶片N/P表现为天然林>人工林>稀树灌草丛。3)金沙江干热河谷天然林、人工林和稀树灌草丛植被生长发育均受N、P元素限制,其中稀树灌草丛受N、P元素限制最大,天然林受N、P元素限制最小。【结论】金沙江干热河谷天然林、人工林和稀树灌草丛植物C、N、P元素含量均受土壤等环境因子影响,其中稀树灌草丛植被-土壤C、N、P元素含量最低,植被生长发育受N、P元素限制最大,人工林植被-土壤C、N、P元素含量有效提高,植被生长发育受N、P元素限制逐渐减小。人工造林在金沙江干热河谷植被恢复及生态环境治理中取得了不错的成果,通过提高土壤水分、土壤营养元素含量等条件可以有效改善植被恢复及生态治理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河谷 植被类型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限制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谋干热河谷稀树灌草丛植被碳库分布特征 被引量:1
8
作者 高中腾 孙泽 +3 位作者 何真敏 罗志锋 孙永玉 王猛 《农业与技术》 2023年第22期45-48,共4页
稀树灌草丛作为中国干热河谷地区特殊的植被类型,其碳储量一直缺乏必要的研究。以元谋干热河谷稀树灌草丛植物资源为研究对象,利用样地调查法探讨了该区稀树灌草丛植物中的碳储量。结果显示,元谋稀树灌草丛植被的总碳储量为6.86t·h... 稀树灌草丛作为中国干热河谷地区特殊的植被类型,其碳储量一直缺乏必要的研究。以元谋干热河谷稀树灌草丛植物资源为研究对象,利用样地调查法探讨了该区稀树灌草丛植物中的碳储量。结果显示,元谋稀树灌草丛植被的总碳储量为6.86t·hm^(-2),其中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各层次的碳储量为1.88t·hm^(-2)、2.14t·hm^(-2)、2.84t·hm^(-2),分别占到总碳储量27.41%、31.20%、41.39%,说明元谋稀树灌草丛具有较高的碳汇能力。结果为稀树灌草丛碳循环及碳汇功能研究提供了基础,同时也为干热河谷植被的保育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储量 稀树灌草丛 干热河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苍山西坡常绿阔叶林乔木层优势种生态位特征及种间联结
9
作者 王李娟 马长乐 +5 位作者 杨建欣 龚买玉 龚郁舒 杨恒屹 刘佳 孙永玉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7-88,102,共13页
【目的】为了解苍山西坡常绿阔叶林乔木层优势种的生态位特征及种间关系,揭示优势种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特征,以便于进一步理解群落物种共存机制以及演替规律,为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样方调查数据,以苍山西... 【目的】为了解苍山西坡常绿阔叶林乔木层优势种的生态位特征及种间关系,揭示优势种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特征,以便于进一步理解群落物种共存机制以及演替规律,为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样方调查数据,以苍山西坡常绿阔叶林乔木层优势种群为研究对象,采用Levins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Pianka指数、Schoener指数对乔木层优势种的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生态位相似性进行分析,并采用方差比率、χ^(2)检验、种间联结系数、Spearman秩相关检验等方法分析联结性特征。【结果】1)苍山西坡常绿阔叶林乔木层优势种为南烛Vaccinium bracteatum、尼泊尔桤木Alnus nepalensis、露珠杜鹃Rhododendron irroratum、马缨杜鹃Rhododendron delavayi、银木荷Schima argentea和元江锥Castanopsis orthacantha等。2)20个优势种所形成的190个种对中,生态位宽度最大的为南烛,最小的为银木荷;生态位均值为0.18,生态位重叠较小的种对占多数,说明乔木层优势种种群间分化程度高。3)乔木层优势种总体上呈正联结关系,但也有很大一部分呈负联结关系,差异性不明显,表明优势种间的关联性不够紧密,部分物种种间联结处于相对松散的状态。【结论】苍山西坡常绿阔叶林总体上处于演替中后期的相对稳定阶段。南烛的频度与生态位宽度最大,且具备强大的资源利用能力和环境适应性,有助于保持群落的稳定性。苍山西坡乔木层优势种生态位重叠较小的种对占多数,优势种间生态位分化程度高,种间竞争弱,乔木层优势种分布相对独立,种间关系较为稳定。在今后的植被恢复过程中,可补充具有正联结且生态位重叠值较低的物种,充分利用苍山独特的生态环境资源,以形成更为稳定的森林群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苍山西坡 优势种 常绿阔叶林 生态位 种间联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明市常见绿化树种叶片多酚和叶绿素特征差异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何真敏 彭凌霄 +4 位作者 孙泽 李金仙 张春华 孙永玉 戚建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7期120-124,共5页
以昆明市10种常见阔叶树种为研究对象,采用DUALEX植物多酚-叶绿素测量计测定不同树种叶绿素含量、植物多酚类物质含量,比较不同树种新叶和老叶叶绿素含量、植物多酚类物质,分析叶龄、叶位对不同树种叶绿素含量和植物多酚类物质的影响。... 以昆明市10种常见阔叶树种为研究对象,采用DUALEX植物多酚-叶绿素测量计测定不同树种叶绿素含量、植物多酚类物质含量,比较不同树种新叶和老叶叶绿素含量、植物多酚类物质,分析叶龄、叶位对不同树种叶绿素含量和植物多酚类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树种叶绿素含量及植物多酚类物质含量与叶位不显著相关(P>0.05),与叶龄呈显著相关(P<0.05)。证明造成树种间叶绿素、多酚类物质含量的差异并非来自叶位的不同,而是与树种叶龄有明显相关,同时树种间叶绿素、多酚类物质含量不同也与树种间的差异相关,这可为昆明地区阔叶林选种的判断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阔叶树 叶绿素 植物多酚类物质 昆明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岩柿的地理分布研究概况
11
作者 周沙沙 罗志锋 +1 位作者 孙永玉 华燕 《农业与技术》 2024年第22期66-70,共5页
气候变化影响植被空间分布格局,进而影响植被地理分布;植被地理分布可以有效表征陆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尤为显著。气候变化可能导致生物分布范围的改变,许多物种的生... 气候变化影响植被空间分布格局,进而影响植被地理分布;植被地理分布可以有效表征陆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尤为显著。气候变化可能导致生物分布范围的改变,许多物种的生存空间受到限制;气候变化还可能影响生物的生存繁衍过程,进而影响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导致全球气温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发生,影响生物的生存与分布。在气候变化背景下,了解岩柿的地理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柿 气候变化 地理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明4种经济树种叶片温度与叶绿素指标相关性
12
作者 王静美 叶正全 +4 位作者 苏家红 王猛 罗志锋 孙永玉 李育武 《桉树科技》 2025年第3期105-113,共9页
以昆明4种常见经济树种(枇杷、香樟、黄连木和滇润楠)为研究对象,利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和便携式叶绿素仪系统测定春、夏、秋、冬4个季节不同时段的叶片温度和叶绿素指标,分析其时间变化特征及相互关系,为昆明及相似生态区城市森林健康评... 以昆明4种常见经济树种(枇杷、香樟、黄连木和滇润楠)为研究对象,利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和便携式叶绿素仪系统测定春、夏、秋、冬4个季节不同时段的叶片温度和叶绿素指标,分析其时间变化特征及相互关系,为昆明及相似生态区城市森林健康评估、绿地管养及适宜树种选择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枇杷、香樟、黄连木和滇润楠的叶温呈显著季节变化,夏季最高、冬季最低,最大差值达14.10℃。滇润楠在春、夏、秋3各季节的叶温较高,香樟叶温在各季偏低,说明不同树种具有温度适应差异性。各树种叶温日变化表现为“中午>傍晚>早上”,黄连木日温差最大,滇润楠最小,说明滇润楠其叶温稳定性较强。各树种的SPAD值随季节显著变化,夏季最高、冬季最低,常绿树种的SPAD值稳定性优于落叶和半落叶树种,且日变幅度较小。叶温与SPAD值的关系因树种和季节而异,黄连木与枇杷在季节尺度上呈正相关,香樟与滇润楠为负相关,说明不同树种在生态适应与生理调控上具有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片温度 叶绿素指标 季节变化 日变化 经济树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生药用植物资源保护现状及对策——以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楚雄片区为例
13
作者 黄先运 苏家红 +1 位作者 欧朝蓉 李育武 《农村科学实验》 2025年第14期184-186,共3页
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楚雄片区拥有丰富的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其中包括多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然而,这些资源正面临气候变化、过度开发等多重威胁。气候变化导致药用植物分布范围缩小,极端天气威胁其生长繁殖;过度开发使珍稀濒危药用植... 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楚雄片区拥有丰富的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其中包括多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然而,这些资源正面临气候变化、过度开发等多重威胁。气候变化导致药用植物分布范围缩小,极端天气威胁其生长繁殖;过度开发使珍稀濒危药用植物濒临灭绝。针对这些问题,该文从应对气候变化、控制过度开发、开展系统性保护、平衡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矛盾及加大科研投入等方面出发,提出相关保护对策。通过多措并举,实现药用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生态系统的长期稳定,为中医药发展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药用植物资源 保护现状 对策 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楚雄片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0年西藏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14
作者 古晋锴 李晴婉 +4 位作者 李庆琳 向生建 李婉池 王顺斌 唐国勇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71-878,共8页
西藏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研究西藏土地利用变化是确保西藏发挥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基础,对实现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武汉大学2000—2020年5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结合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动态度以及土地利用程度... 西藏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研究西藏土地利用变化是确保西藏发挥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基础,对实现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武汉大学2000—2020年5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结合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动态度以及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对西藏土地利用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藏主要用地类型为草地,且草地是其他土地利用类型的主要转入型,占全区总面积的73%左右,其次为未利用地,建设用地所占比重最小,但变化波动最大;除未利用地以外,耕地、林地、草地、水域以及建设用地面积总体增加;2000—2005年西藏土地变化最为剧烈,其中草地和未利用地变化最为显著,2015—2020年西藏土地变化最稳定;西藏土地利用变化程度总体趋于平缓,但仍然朝着城市化方向发展。研究表明,作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草地仍是未来保护的重点;人口增加和城市化的发展有可能产生新的生态问题,在未来发展中要根据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制定相应的发展与保护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土地利用 草地 土地利用动态度 土地利用综合程度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洱市不同主栽区鼓槌石斛生长特征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胥汝宇 马长乐 +1 位作者 唐国勇 孙永玉 《林业调查规划》 2022年第5期170-174,共5页
为更精准地筛选适宜的鼓槌石斛主栽区,对普洱市3个主栽区(孟连、景谷和澜沧县)6a生鼓槌石斛生长特征、繁育性状和生物量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不同主栽区的鼓槌石斛生长指标中:茎条数量、茎长等生长性状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孟连县主栽区... 为更精准地筛选适宜的鼓槌石斛主栽区,对普洱市3个主栽区(孟连、景谷和澜沧县)6a生鼓槌石斛生长特征、繁育性状和生物量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不同主栽区的鼓槌石斛生长指标中:茎条数量、茎长等生长性状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孟连县主栽区茎条数量约为景谷县主栽区的2倍,每丛叶片数是澜沧和景谷县主栽区的2.1和3.7倍、平均茎长为澜沧和景谷县主栽区的1.9和2.8倍。繁育性状分析发现,孟连和澜沧县主栽区每丛茎节数分别是景谷县主栽区的2.6倍和1.7倍,高位芽数是澜沧和景谷县主栽区的2倍和3倍,花序数、每个花序中的小花数与澜沧县主栽区无明显差异,但均高于景谷县主栽区;孟连县主栽区整丛生物量分别为澜沧和景谷县主栽区的2.2和5.7倍。研究表明,在普洱市3个鼓槌石斛主栽区,孟连县主栽区鼓槌石斛生长性状良好、石斛花产量高、单位面积内生物量高,较普洱市其他主栽区更适宜发展鼓槌石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鼓槌石斛 生长特征 繁育性状 生物量 普洱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和温度对岩柿种子发芽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罗孔 张春华 +3 位作者 欧朝蓉 阮长明 孙永玉 王猛 《四川林业科技》 2023年第5期48-54,共7页
为了解干旱胁迫和不同温度处理对岩柿种子萌发的影响,明确岩柿种子萌发适宜温度和耐旱程度,探讨岩柿种子萌发期的抗旱能力。以岩柿种子为材料,在10℃、15℃、20℃、25℃、30℃等不同温度下开展PEG-6000溶液(0%、5%、10%、15%、20%、25%... 为了解干旱胁迫和不同温度处理对岩柿种子萌发的影响,明确岩柿种子萌发适宜温度和耐旱程度,探讨岩柿种子萌发期的抗旱能力。以岩柿种子为材料,在10℃、15℃、20℃、25℃、30℃等不同温度下开展PEG-6000溶液(0%、5%、10%、15%、20%、25%)模拟干旱胁迫试验。试验结果表明:(1)低温(0℃、10℃)种子不能萌发,重度干旱胁迫(25%PEG)种子不萌发。(2)岩柿种子能在温度为15℃、20℃、25℃、30℃和PEG轻度干旱(5%PEG)、中度干旱(10%、15%PEG)和重度干旱(20%PEG)下萌发,超过10%PEG浓度种子萌发指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3)随着PEG浓度的增加,种子受胁迫程度越高,种子各项发芽指标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结论:岩柿种子萌发受温度和干旱胁迫的影响较大,种子萌发适宜温度为20℃~30℃,PEG耐旱范围是0~25%PEG的干旱条件。发芽率与PEG浓度有着显著的负相关(P<0.05),发芽指数、活力指数与PEG浓度有着极显著的负相关(P<0.01)。抗旱指数与PEG浓度呈负相关,两者相关性不显著(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柿 PEG胁迫 种子萌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情景下百日青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预测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福泷 李瑞 +4 位作者 马长乐 杨建欣 王李娟 柴勇 孙永玉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8-44,63,共8页
研究气候变化情景下百日青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有助于未来保护策略的制定。基于39个有效分布点和19个气候变量数据,利用MaxEnt模型、ArcGIS、R软件预测当前(1970—2000年)和未来(2050s、2070s)不同发展路径(SSP126、SSP245、SSP370、SSP... 研究气候变化情景下百日青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有助于未来保护策略的制定。基于39个有效分布点和19个气候变量数据,利用MaxEnt模型、ArcGIS、R软件预测当前(1970—2000年)和未来(2050s、2070s)不同发展路径(SSP126、SSP245、SSP370、SSP585)下百日青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定量分析其适生区的时空变化规律以及质心迁移轨迹,并采用ROC曲线下的面积AUC值来确定模型精确性。结果表明:(1)各组模型的AUC值均大于0.972,模型预测结果极好。(2)温度季节性变化、最干季度降水量、平均温度变化度范围、年平均气温、最湿月的降水量是影响百日青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3)当前气候条件下,百日青的总适生区面积为89.39×104km2,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9.3%,主要位于西南、华南以及华东部分区域。(4)未来气候情景下,百日青的总适生区面积变化幅度较小(10%以内)。(5)气候变化情景下,百日青潜在适生区的主要变动区域集中在四川东南部、广西西部、贵州中部、云南北部,从当前到未来百日青适生区质心变化大体方向是先向东南迁移,再向西北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日青 Maxent模型 气候变化 适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珍贵用材树种红椿4个变种栽培的潜在气候适生区预测 被引量:9
18
作者 张春华 雷晨雨 +2 位作者 王储 冯德枫 孙永玉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94-301,共8页
【目的】预测珍贵用材树种红椿(Toona ciliata)4个变种:思茅红椿(T.ciliata var.henryi)、毛红椿(T.ciliata var.pubescens)、红椿原变种(T.ciliata var.ciliata)和滇红椿(T.ciliata var.yunnanensis)在云南省的栽培气候适生区,探讨环... 【目的】预测珍贵用材树种红椿(Toona ciliata)4个变种:思茅红椿(T.ciliata var.henryi)、毛红椿(T.ciliata var.pubescens)、红椿原变种(T.ciliata var.ciliata)和滇红椿(T.ciliata var.yunnanensis)在云南省的栽培气候适生区,探讨环境因子对红椿4个变种气候适生区分布格局的影响,为红椿变种的资源保护、引种栽培及大径材培育提供气候区划的理论依据。【方法】以红椿变种在云南省的实际分布数据及19个生物气候因子和海拔变量为基础,利用最大熵(MaxEnt)模型建立红椿变种潜在气候适生区分布模型。【结果】红椿变种潜在气候适生区预测模型的可信度和准确性较高[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AUC)>0.9],但影响4个变种气候适生区分布的环境因子差异较大,且相同环境因子对不同变种的MaxEnt预测模型贡献率也不同。其中,限制红椿原变种、毛红椿、思茅红椿和滇红椿适生区分布的第1因子分别为等温性、最冷月最低温、温度季节变化标准差和年均温,贡献率分别为66.2%、49.0%、61.4%和63.6%;第2因子分别为温度季节变化标准差、年降水量、最干月降水量和等温性,贡献率分别为18.4%、18.7%、15.2%和15.8%。思茅红椿、滇红椿、毛红椿和红椿原变种在云南省范围内的潜在气候适生区面积分别为7.40×10^(4)、10.82×10^(4)、20.31×10^(4)和22.58×10^(4)km^(2)。【结论】依据潜在气候适生区面积得到的物种保护优先顺序为思茅红椿、滇红椿、毛红椿、红椿原变种,可在适地适树的前提下分区域有序推进红椿变种的资源保护、引种及优质大径级用材林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椿 变种 MaxEnt模型 气候适生区 珍贵用材树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