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会泽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冬季鸟类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建军 《绿色科技》 2022年第12期243-246,共4页
采用样线法对云南会泽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了为期3年的冬季鸟类多样性调查研究,通过计算鸟类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以及每一个鸟种的频率指数,进行了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会泽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记录到鸟类206种,隶属19目56科... 采用样线法对云南会泽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了为期3年的冬季鸟类多样性调查研究,通过计算鸟类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以及每一个鸟种的频率指数,进行了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会泽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记录到鸟类206种,隶属19目56科,包括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6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27种。其中,留鸟94种(占45.63%),夏候鸟29种(占14.07%),冬候鸟60种(占29.12%),旅鸟23种(占11.16%),在区系组成上,以广布种为主(占77.18%)。保护区鸟类多样性指数高(H=3.81),均匀度低(J=0.42),频率指数(RB)差异大。指出了保护区冬季鸟类物种多样性丰富,但各物种的数量分布不均匀,且呈现优势种和普通种数量占比高,稀有种种类多的现状。为此,提出了优化黑颈鹤栖息的湿地环境和相关生境因子,进一步丰富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并为该地区鸟类的种群和生境提供有效保护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 多样性指数 频率指数 会泽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玛卡种植对云南会泽越冬斑头雁栖息地利用和选择的影响
2
作者 刘红 雷宇 +3 位作者 孟子文 张建军 陈南英 刘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9221-9232,共12页
玛卡(Lepidium meyenii)作为一种滋补药材在2012年引入我国西南地区,随后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在2018年前后因市场价格回落,其种植规模迅速萎缩。云南会泽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念湖片区是斑头雁(Anser indicus)的重要越冬地,也是玛卡的... 玛卡(Lepidium meyenii)作为一种滋补药材在2012年引入我国西南地区,随后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在2018年前后因市场价格回落,其种植规模迅速萎缩。云南会泽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念湖片区是斑头雁(Anser indicus)的重要越冬地,也是玛卡的主要产区之一,玛卡种植面积的剧烈变化也为研究农田候鸟对农耕环境的适应性提供了契机。于2015—2020年在使用卫星跟踪技术在会泽保护区对8只越冬斑头雁进行了长时跟踪,在个体水平上比较了玛卡种植期(2015—2018年)和传统作物种植期(2019—2021年)越冬斑头雁栖息地利用和选择的差异,结果表明:(1)在两个时期,斑头雁的栖息地利用模式发生了剧烈改变。在玛卡种植期斑头雁主要利用沼泽(71.29±3.54)%,其次为耕地(18.12±2.90)%和深水水域(10.59±5.97)%,而在传统作物种植期,主要的利用类型则转变为耕地(74.44±4.84)%,其次为沼泽(12.53±6.97)%和深水水域(12.25±2.44)%。(2)对于同一只斑头雁个体,在不同越冬年份,其栖息地利用模式较稳定。A5号斑头雁在2019年和2020年越冬季均表现为对耕地利用率较高,分别为76.95%和80.41%;A6号斑头雁在2019、2020和2021年越冬时,均偏好利用耕地,利用率分别为76.52%、80.61%和75.74%。(3)在栖息地选择方面,斑头雁对9个环境因子均具有选择性。根据随机森林模型评估结果,最重要的因子均为距夜栖地距离,表明斑头雁对夜栖水环境的依赖性。在其它因子上,两个时期则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在玛卡种植期,斑头雁栖息地选择模式中各类因子的优先顺序为夜栖地>主要觅食地>回避类栖息地>人为干扰因子;在传统作物种植期则为夜栖地>回避类栖息地>人为干扰因子>主要觅食地。综合来看,玛卡种植会对斑头雁产生不利影响,不仅会直接减少斑头雁的优质栖息地面积,而且会直接改变斑头雁栖息地利用和选择模式。建议在保护区内或周边区域实施大规模农业耕种模式调整时,应充分考虑农田鸟类的栖息地需求,进行科学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头雁 玛卡 随机森林 栖息地选择 栖息地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