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省勐海至孟连高速公路对亚洲象及其栖息地的潜在影响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张恒振 王智红 +4 位作者 吕婷 刘宇 郑璇 李正玲 陈明勇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06-317,共12页
2019年1月—2020年2月,采用访问调查法、无人机调查法、痕迹跟踪调查法及样方法获取了分布于拟建勐海至孟连高速公路沿线野生亚洲象种群数量、迁移轨迹、栖息地(包括植被、水源、硝塘等)等信息,采用3S技术分析了拟建高速公路对沿线亚洲... 2019年1月—2020年2月,采用访问调查法、无人机调查法、痕迹跟踪调查法及样方法获取了分布于拟建勐海至孟连高速公路沿线野生亚洲象种群数量、迁移轨迹、栖息地(包括植被、水源、硝塘等)等信息,采用3S技术分析了拟建高速公路对沿线亚洲象及栖息地的潜在影响。结果表明:(1)分布于拟建勐海至孟连高速公路沿线的野生亚洲象共计17头,为一孤立的小种群,其中14头常年群体活动,另外3头成年雄象部分时间与象群一起活动,部分时间离群单独活动;(2)在拟建高速公路沿线亚洲象活动区域共记录植物136种,其中包含亚洲象天然食性植物40种,隶属18目24科37属;(3)在勐海县勐满镇多依树村附近,象群的迁移路线与拟建高速公路规划方案的多依树3号隧道交叉;(4)研究区域内的水系受拟建高速公路干扰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勐海县勐满镇与澜沧县惠民镇交界及以西路段;(5)调查到的22处硝塘中,有3处可能在高速公路建设期和运营期间受到较大干扰,将导致亚洲象对它们的利用率降低。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拟建勐海-孟连高速公路将对沿线分布的亚洲象种群及其栖息地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增加高速公路的桥梁和隧道设计能有效缓解这些负面影响。为更好地协调高速公路建设和亚洲象保护之间的平衡。我们建议:(1)高速公路施工单位应避免在亚洲象距离拟建高速公路较近时进行爆破等噪音较大的施工作业,为免惊吓象群引发亚洲象对人发动攻击,造成人象冲突;(2)在亚洲象迁移通道出入口种植亚洲象喜爱程度较高的土著植物引导其通行,减少亚洲象通行时的压迫感;(3)在距离亚洲象迁移通道较近的路段布设隔音屏障,并采取限速通行、严禁鸣笛等交通管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象 栖息地 硝塘 地理信息系统 勐海至孟连高速公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双版纳勐海县勐阿水库对亚洲象迁移活动和人—象冲突的潜在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刘嘉琦 王怡涵 +6 位作者 张磊 崔宁 吕婷 黄元 戴蓉 李正玲 陈明勇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27-239,共13页
2020年1—12月,采用半结构式访查法、痕迹跟踪调查法和无人机跟踪调查法相结合的方法,对拟建西双版纳勐海县勐阿水库涉及区域的亚洲象种群结构、迁移路线等进行了调查,并采用样方法和3S技术对该区域亚洲象取食植物和栖息地适宜性进行了... 2020年1—12月,采用半结构式访查法、痕迹跟踪调查法和无人机跟踪调查法相结合的方法,对拟建西双版纳勐海县勐阿水库涉及区域的亚洲象种群结构、迁移路线等进行了调查,并采用样方法和3S技术对该区域亚洲象取食植物和栖息地适宜性进行了调查和分析,以探讨拟建勐阿水库可能对亚洲象迁移活动和人—象冲突的潜在影响。结果表明:(1)拟建勐阿水库区域活动的亚洲象小种群被称为澜沧江西部种群或西双版纳勐海—普洱澜沧种群,仅由19头亚洲象(10头雄性,9头雌性)组成,有2条亚洲象迁移路线穿越该区域;(2)在研究区域共统计到亚洲象取食植物12目19科32属33种,基本能满足该象群的取食需求;(3)海拔、坡度、植被隐蔽度及食物资源等生态因子的适宜性分析结果显示,大部分区域(包括占总面积14.61%的最适生境和占总面积82.05%的相对适宜生境)都能满足该亚洲象小种群的基本生活需求;(4)2条亚洲象迁移路线中的1条将因水库建设而阻断,迫使该象群改变原来的迁移路线;(5)水库淹没区的植被将被永久破坏,原本连片的适宜栖息地也将受到进一步切割和压缩影响;(6)当食物资源无法满足亚洲象生存需求时,它们可能会选择进入可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食物的农耕区取食农作物和经济作物,随着人流、车流大量增加,亚洲象与人相遇的概率也会大幅度增加。分析认为,拟建勐阿水库将淹没1条迁移通道,对亚洲象迁移活动造成阻碍,迫使象群改变路线,还可能导致更为严重的人—象冲突。建议在水库工程设计和建设过程中采取有效的保护管理措施,减少工程项目对亚洲象种群及其栖息地的负面影响;水库建设和管理部门、林业和草原管理部门等应加强对亚洲象活动的监测和预警,避免亚洲象肇事造成人员伤亡和更大的经济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象 迁移路线 勐阿水库 栖息地适宜性 人—象冲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技术在西双版纳野生亚洲象监测预警中的首次应用 被引量:7
3
作者 王曼 刘铭宇 +7 位作者 王仕华 谭栩吉 岩光 付潍毓 饶婉钦 郭贤明 杨云 陈明勇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77-485,共9页
2019—2020年在云南西双版纳构建了野生亚洲象(Elephas maximus)监测预警体系,大量布设红外相机采集亚洲象活动数据,通过移动网络传输至数据管理平台,采用人工智能技术识别亚洲象影像,统计分析后借助移动网络将预警信息自动发布到当地... 2019—2020年在云南西双版纳构建了野生亚洲象(Elephas maximus)监测预警体系,大量布设红外相机采集亚洲象活动数据,通过移动网络传输至数据管理平台,采用人工智能技术识别亚洲象影像,统计分析后借助移动网络将预警信息自动发布到当地村寨预警广播和手机APP、微信及短信,达到自动预警的目标。2021年1—6月,在景洪市、勐海县和勐腊县布设的579台红外相机通过移动网络自动传输数据294381条到数据管理平台,数据管理平台的人工智能识别系统共挑选出野生亚洲象照片及视频4666条,其中,成功预警3901条,有效预警率为83.60%;从预警发布效率来看,能在较短时间(0~4 min)内发布的预警率为88.92%,其中,在0~2 min内发布的预警率为71.21%,表明该系统从数据自动采集、网络传输、人工智能识别亚洲象和预警信息自动发布等方面均具有较好的效果。分析认为,以红外相机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为主构建的西双版纳亚洲象监测预警体系在缓解人象冲突及减轻亚洲象监测员工作强度方面优势明显。进一步完善该系统后,亚洲象监测预警体系可在今后野生亚洲象活动数据自动采集、自动传输、亚洲象影像人工智能识别和预警信息自动发布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促进我国野生亚洲象及其栖息地保护和科学化管理水平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象冲突 人工智能技术 亚洲象 监测 预警 西双版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双版纳村民对野生亚洲象控制性保护的认知和态度 被引量:5
4
作者 刘嘉琦 王曼 +6 位作者 朱高凡 李中员 马杰 苏锐 杨开能 陈飞 陈明勇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53-462,共10页
针对频繁肇事的西双版纳勐海—普洱澜沧亚洲象(Elephas maximus)种群,当地政府在勐海县勐阿镇建立管控区开展该种群的控制性保护,为使这种方法更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对当地村民开展了认知和态度调查。采用整群随机抽样+半结构式访问调... 针对频繁肇事的西双版纳勐海—普洱澜沧亚洲象(Elephas maximus)种群,当地政府在勐海县勐阿镇建立管控区开展该种群的控制性保护,为使这种方法更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对当地村民开展了认知和态度调查。采用整群随机抽样+半结构式访问调查法获取数据,采用Spearman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受访的182名村民中,认为该象群应“全部管控起来”的占68.1%;亲眼见过管控区的94名受访者中,“非常赞同”和“赞同”对亚洲象进行管控的人占53.2%和38.3%。村民的年龄(P<0.01)、耕地总面积(P<0.01)、“亚洲象是否危险”(P<0.05)、“是否害怕亚洲象”(P<0.01)、“是否与亚洲象发生过冲突”(P<0.01)与“对西双版纳勐海—普洱澜沧亚洲象种群的管理态度”有显著相关性;村民的年龄(P<0.05,R_(S)为-0.241)、“是否害怕亚洲象”(P<0.01,R_(S)为0.311)、“是否与亚洲象发生过冲突”(P<0.01,R_(S)为-0.305)与“是否同意对亚洲象进行管控”有显著相关性。当地政府在保护亚洲象种群的同时,更注重保护当地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这一举措受普遍支持。但长期对某个亚洲象种群进行控制性保护也存在许多问题,其成效需要开展更深入地研究和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象 控制性保护 半结构式访问调查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洲象生境长时序变化及其对人象冲突的影响——基于融合MaxEnt与HSI模型的生境适宜性评价方法 被引量:7
5
作者 张杰京 陈飞 +3 位作者 谢菲 张鑫 尹文萍 樊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807-3818,共12页
生境变化直接关系到物种种群维持与人类安全,揭示其长期变化规律及其对人类的影响,可为物种保护与生境恢复提供科学支撑。但因受物种活动点数据获取与位置精度的局限,鲜见濒危、危险物种的长时序生境变化研究。以人象冲突频发的西双版... 生境变化直接关系到物种种群维持与人类安全,揭示其长期变化规律及其对人类的影响,可为物种保护与生境恢复提供科学支撑。但因受物种活动点数据获取与位置精度的局限,鲜见濒危、危险物种的长时序生境变化研究。以人象冲突频发的西双版纳勐海—普洱澜沧地区亚洲象种群(勐海—澜沧象群)活动区为例,提出融合MaxEnt与HSI模型的亚洲象长时序生境适宜性评价方法,即基于荟萃分析筛选出的15个亚洲象生境评价因子,结合近期有限的物种活动点监测数据,利用MaxEnt得到生境评价因子的贡献率,再运用HSI模型计算生境适宜性指数;利用该方法制作出研究区1988—2020年逐年时序的亚洲象生境适宜性图,以分析亚洲象生境的时空变化,将其与亚洲象肇事数据结合,进而分析人象冲突与生境变化的关联。结果表明:(1)基于物种生境偏好不变的前提,融合MaxEnt模型与HSI模型的生境适宜性评价方法可应用于物种的长时序生境评价,且基于亚洲象活动点数据从动物对生境利用的生态学视角定量获取亚洲象对各生境评价因子的偏好程度,使生境评价结果具有良好的生态可解释性;(2)目前亚洲象适宜生境面积占研究区面积三分之一(4039.76 km^(2)),其主要分布于河流(如澜沧江、南郎河和南览河)干流沿岸,且生境适宜性随离河流距离增加而下降;(3)1988—2020年,研究区亚洲象最适生境面积减少4.7%(568.48 km^(2)),其中2000—2013年减少尤为严重,占3%(362.89 km^(2));亚洲象生境斑块的连通性均显著降低,其中最适生境斑块的连通性降幅最大;而生境斑块数量增长了10.8%,生境景观破碎趋势明显;(4)1988—2020年间,研究区亚洲象生境退化面积占比为9.11%(1094.21 km^(2)),且亚洲象肇事引发的人象冲突主要发生在研究区中部的生境退化区;此外研究发现,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变化导致的生境退化和生境景观格局变化是影响亚洲象肇事的主要因素。因此,深入认识亚洲象生境长期变化趋势与过程,据此逆序修复或恢复生境适宜性及连通性,科学提升亚洲象生境质量,以寻求亚洲象种群维持与人象冲突缓解,从而实现人象和谐与生态文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序生境评价 MAXENT 生境适宜性指数 人象冲突 亚洲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人机技术在中国印度野牛(Bos gaurus)野外救护中的首次应用 被引量:2
6
作者 刘宇 刀建红 +5 位作者 李中员 李德荣 王智红 姚冲学 武俊会 陈明勇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13-717,共5页
在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首次利用无人机技术野外救护一头受伤野生印度野牛。详细介绍了在无人机上安装麻醉吹管,采用无人机监测、寻找受伤野牛并对其进行远程麻醉,以及该野牛获救后无人机对其进行持续监测等过程。总结这一成功案例,... 在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首次利用无人机技术野外救护一头受伤野生印度野牛。详细介绍了在无人机上安装麻醉吹管,采用无人机监测、寻找受伤野牛并对其进行远程麻醉,以及该野牛获救后无人机对其进行持续监测等过程。总结这一成功案例,我们认为无人机技术值得在大型哺乳动物,特别是攻击能力强的大型哺乳动物的野外监测和救护中进一步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野牛 野外救护 无人机技术 远程麻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