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傣族医药古籍文献资源调查、分类及其发展对策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罗艳秋 徐士奎 +1 位作者 刀金平 张云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84-892,共9页
运用目录研究法、关键人物访谈法、综合研究法、实地调查法等方法,通过对德宏、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傣族聚居区的相关档案馆、民语委、图书馆、文化局、文化馆、史志办、佛寺以及卫生局、民族医药研究所、中医医院民族医药室等进行实... 运用目录研究法、关键人物访谈法、综合研究法、实地调查法等方法,通过对德宏、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傣族聚居区的相关档案馆、民语委、图书馆、文化局、文化馆、史志办、佛寺以及卫生局、民族医药研究所、中医医院民族医药室等进行实地调查,首次发掘傣族医药古籍文献274种,在“少数民族医药古籍文献分类体系”指导下,将傣族医药古籍分为医经、医理、诊治、本草、方书、临床各科、养生、医史、综合、兽医十大类;从分布情况、内容特点、装帧形制、文字类型等方面探究傣族医药古籍文献发掘的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傣族医药古籍挖掘整理的对策与建议:即与文化传播、学术传承相结合、与知识体系构建相结合、与人用经验证据体系建设相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傣族医药 古籍 分类 发展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傣医药在澜湄流域传统医药文化交流中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段忠玉 郑进 《医学与哲学》 2020年第23期71-75,共5页
通过对傣族传统医药知识体系进行总结,探索并思考傣医药在澜湄流域传统医药文化交流中的影响,包括其独特的地域分布、发展历史、医理文化内涵及保健价值对澜湄流域内国家与族群具有的重要历史和现实双重意义,以及其体现出的傣泰民族健... 通过对傣族传统医药知识体系进行总结,探索并思考傣医药在澜湄流域传统医药文化交流中的影响,包括其独特的地域分布、发展历史、医理文化内涵及保健价值对澜湄流域内国家与族群具有的重要历史和现实双重意义,以及其体现出的傣泰民族健康理念,以宗教信仰、民间风俗、饮食习惯等形态出现的行为模式等,以期充分发挥傣医药在澜湄流域各国交流与互动中的纽带作用,为人们的健康提供保障,强化民族认同感,推动国家间友好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傣医药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 文化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株根瘤菌的鉴定与共生性能比较 被引量:1
3
作者 梁洪睿 荀岚 +5 位作者 陆云艳 太若雪 李秋萍 张婷 张雅琼 梁泉 《西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4-71,共8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筛选共生匹配性好的根瘤菌,为更好地发挥根瘤菌株的固氮作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YMA-刚果红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化的2株大豆根瘤菌进行形态学、生理生化和16S rDNA测序鉴定,并以低氮处理[13.24 g/L(NH4)2SO4]不... 【目的】本研究旨在筛选共生匹配性好的根瘤菌,为更好地发挥根瘤菌株的固氮作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YMA-刚果红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化的2株大豆根瘤菌进行形态学、生理生化和16S rDNA测序鉴定,并以低氮处理[13.24 g/L(NH4)2SO4]不接种根瘤菌为对照,通过回接试验验证和比较其共生性能。【结果】分离纯化得到的2株菌株DD1和YN10为革兰氏阴性菌,溶磷反应、柠檬酸盐反应、淀粉水解反应和泌氢反应均为阴性,无明胶液化能力,不产生生长素,16S rDNA序列测定属于慢生根瘤菌属,综合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序列测定,DD1菌株鉴定为大豆慢生根瘤菌(Bradyrhizobium japonicum),YN10鉴定为大庆根瘤菌(B.daqingense);以低氮处理不接种根瘤菌为对照,在接种35 d后DD1和YN10根瘤数分别为57和27个,植株鲜重分别为17.170和15.195 g,植株氮含量分别为44.806和48.664 mg/g,与对照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接种2种根瘤菌的大豆新叶、老叶叶绿素含量(SPAD)值在接种前14 d内均处于上升趋势,老叶的SPAD值上升速率更快,SPAD均高于未接种大豆;接种DD1和YN10固氮酶活分别为4027.98和3655.68 mol/(g·h),二者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下同)。【结论】分离纯化得到的DD1菌株为大豆慢生根瘤菌(B.japonicum),YN10属于大庆根瘤菌(B.daqingense),回接根瘤菌的大豆植株光合作用能力与固氮能力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根瘤菌 鉴定 回接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重楼皂苷近红外光谱快速定量分析模型建立 被引量:1
4
作者 徐萍 米琪 +6 位作者 罗文秀 陆尤 于梦雯 张萱 郑国伟 邱昌桂 陈佳 《中成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69-1076,共8页
目的应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建立滇重楼皂苷的快速定量分析模型。方法HPLC法测定重楼皂苷Ⅰ、Ⅱ、Ⅶ的含量及其总含量,同时采集10000~4000 cm^(-1)范围内的光谱数据,结合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建立定量分析模型。先采用多元信号校正(MSC)和矢量... 目的应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建立滇重楼皂苷的快速定量分析模型。方法HPLC法测定重楼皂苷Ⅰ、Ⅱ、Ⅶ的含量及其总含量,同时采集10000~4000 cm^(-1)范围内的光谱数据,结合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建立定量分析模型。先采用多元信号校正(MSC)和矢量归一化(SNV),再通过原始光谱、一阶(1stD)或二阶(2ndD)微分处理,最后以无平滑(NS)、Norris Derivative滤波(Nd)和Savitzky-Golay滤波(S-G)处理方法对模型进行优化,通过相关系数及方差评价模型稳定性,并对验证集样品中各皂苷含量进行预测。结果重楼皂苷Ⅰ、Ⅱ、Ⅶ含量分别为0.42~17.98、0.46~10.44、0.23~3.86 mg/g,总含量为2.91~22.1 mg/g。3种皂苷相关参数在选择MSC+2ndD+S-G预处理方法时达到最优,对应的线段长度与分段间隙的比值分别为13∶5、15∶5、11∶5,相关系数分别为0.982、0.930、0.958,校正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702、0.797、0.238,预测均方根误差分别为1.120、0.835、0.304;总含量相关参数在选择MSC+2ndD+NS预处理方法时最优,相关系数为0.970,校正均方根误差为1.090,预测均方根误差为1.740。结论该方法准确高速,可用于滇重楼中皂苷含量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重楼 皂苷 HPLC 近红外光谱 定量分析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楼全长转录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5
作者 徐萍 张萱 +7 位作者 于梦雯 徐洪高 涂振华 章晓叶 张洁 欧征刚 陈佳 郑国伟 《江苏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12-1421,共10页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重楼全长转录组数据的获取和分析,为系统挖掘重楼皂苷合成基因奠定基础。采用PacBio Sequel平台的第三代测序技术,对皂苷含量差异显著的3种重楼属植物云南重楼[Paris polyphylla Smith var.yunnanensis(Franch.)Hand.-M...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重楼全长转录组数据的获取和分析,为系统挖掘重楼皂苷合成基因奠定基础。采用PacBio Sequel平台的第三代测序技术,对皂苷含量差异显著的3种重楼属植物云南重楼[Paris polyphylla Smith var.yunnanensis(Franch.)Hand.-Mazz.]、球药隔重楼(Paris fargesii Franch.)和长柱重楼[Paris forrestii(Takht.)H.Li]的根茎混合样品进行深度测序,对所得数据进行全面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共获得42771个转录本,其中40945个(95.73%)转录本成功比对到KEGG、NR、Swiss-Prot、TrEMBL、KOG、GO和Pfam等7大功能数据库。成功识别出与胆固醇合成相关的48个基因,特异性筛选出参与重楼皂苷修饰的2类关键酶基因:120个细胞色素P450酶基因和53个UDP-糖基转移酶基因。此外,还检测到2327个转录因子,分别属于71个转录因子家族。在MISA分析中共发现27451个微卫星序列(SSR),以SSR之间有重叠的复合类型最多,占全部重复类型的32.88%。综上,本研究借助高通量全长转录组测序,系统地解析了重楼根茎组织的转录谱,并成功挖掘出与重楼皂苷合成密切相关的候选基因及调控元件,为后续深入探讨重楼皂苷的生物合成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楼 全长转录组 功能注释 皂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七花颗粒复方改善2型糖尿病糖脂代谢研究
6
作者 万艳 吴海妹 +7 位作者 刘非凡 白元美 张林翱 罗世芳 吴雪 解宇环 孔春芹 郭沛鑫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86-1398,共13页
目的通过体内外实验探究哈尼族验方七花颗粒对2型糖尿病糖脂代谢的改善作用。方法取大鼠肝脏间质细胞(BRL-3A)接种于六孔板中,分为空白组、棕榈酸组、非诺贝特组、七花颗粒含药血清5.4、10.8、21.6 g/kg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以0.2 mmo... 目的通过体内外实验探究哈尼族验方七花颗粒对2型糖尿病糖脂代谢的改善作用。方法取大鼠肝脏间质细胞(BRL-3A)接种于六孔板中,分为空白组、棕榈酸组、非诺贝特组、七花颗粒含药血清5.4、10.8、21.6 g/kg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以0.2 mmol/L棕榈酸(Palmitic acid,PA)干预24 h,加入含药血清,再持续孵育24 h。测定各组BRL-3A细胞的增殖率;检测各组细胞上清培养液中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HO)、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的含量;吸弃细胞培养液,检测细胞裂解液中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含量;油红染色,检测细胞中脂质含量。同时,取45只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非诺贝特组(0.225 g/kg)、七花颗粒复方5.4 g/kg组、七花颗粒复方10.8 g/kg组,空白组给予普通饲料喂养,其余各组给予高脂饲料喂养42 d。第43 d开始,除空白组,各组一次性腹腔注射0.25%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溶液,同时,灌胃给予相应药物,持续14 d。测定大鼠体重增长量和肝脏指数;检测血清中空腹血糖(Fastingbloodglucose,FBG)、空腹胰岛素(Fastinginsulin,FINS)含量,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Insulin resistance index,ISI),同时检测血清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FFA)及肝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含量;HE染色观察胰腺组织的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检测胰岛α、β细胞表达。结果与PA组比较,七花颗粒含药血清10.8、21.6 g/kg组BRL-3A细胞增殖率显著升高(P<0.01);七花颗粒复方含药血清5.4、21.6 g/kg组T-CHO、LDL-C、TG含量显著降低(P<0.05),HDL-C的含量显著升高(P<0.05);油红染色表明,七花颗粒复方含药血清5.4、10.8、21.6 g/kg组细胞质中的脂质明显减少。动物实验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七花颗粒复方10.8 g/kg组体重显著增长(P<0.05);七花颗粒复方5.4 g/kg组肝指数显著下降(P<0.05);七花颗粒复方5.4、10.8 g/kg组血清中FBG、FINS、FFA和ISI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同时,TNF-α的含量显著降低(P<0.01)。HE染色结果显示,七花颗粒复方5.4、10.8 g/kg组大鼠胰导管及血管周围少量淋巴细胞散在分布,局部血管扩张,胰岛细胞数量及面积明显增多;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七花颗粒复方5.4、10.8 g/kg组胰岛α细胞面积明显减少,胰岛β细胞面积明显增多。结论七花颗粒复方改善T2DM糖脂代谢,可能是通过改善胰岛细胞的功能,增加胰岛素对血糖的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减少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从而降低空腹血糖水平;同时通过降低TNF-α含量,抑制体内脂肪分解,促进脂肪细胞对FFA的摄取,进一步降低FFA,从而调节TG、T-CHO、HDL-C及LDL-C水平,改善糖脂代谢异常,缓解T2D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糖脂代谢 七花颗粒 大鼠肝脏间质细胞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磷胁迫大豆CHX基因家族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梁坤 张雅琼 +5 位作者 希丛芳 尹红升 李秋萍 梁洪睿 董文汉 梁泉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57-469,共13页
【目的】探究大豆耐低磷的分子机制,并分析大豆CHX基因编码的相应蛋白质功能及性质。【方法】比较近等基因系(NIL6)高磷和低磷水平下氢离子分泌量,然后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通过基因注释筛选阳离子质子转运体(CHX)家族基因,分析CHX家族... 【目的】探究大豆耐低磷的分子机制,并分析大豆CHX基因编码的相应蛋白质功能及性质。【方法】比较近等基因系(NIL6)高磷和低磷水平下氢离子分泌量,然后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通过基因注释筛选阳离子质子转运体(CHX)家族基因,分析CHX家族基因及其调控蛋白基本理化性质、染色体定位等信息。【结果】低磷条件下,NIL6根系泌氢能力显著高于高磷水平,泌氢增加3.76倍。通过对NIL6重测序进行基因注释,筛选得到21个有关CHX基因,对其结构域分析,确定基因属于CHX基因家族,对CHX家族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编码蛋白的氨基酸数目为505~914,分子量介于55.38~100.61 kD,等电点介于5.53~9.26,发现其调控的蛋白质阿尔法螺旋占比都在50%以上;通过亚细胞定位预测显示大豆CHX家族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在细胞膜定位数量为21个,内质网中的定位数量为16个,基因编码蛋白亲水性均大于0;通过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发现每个亚组的成员之间亲缘关系较近;通过保守序列基序分析,发现聚类关系较近的基因所包含的Motif数量相似;通过染色体定位可知,CHX家族基因绝大多数远离中心粒,定位于各个染色体两端。CHX家族蛋白均主要由α-螺旋组成,为不亲水性蛋白编码,主要在细胞膜和内质网中发挥作用。【结论】大豆CHX基因家族在维持细胞pH稳定和细胞生长中起重要作用,可能参与植物逆境胁迫等生长过程,染色体定位结果表明CHX基因家族在大豆自然生长发育过程中存在遗传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泌氢能力 重测序 基序分析 染色体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黄精有效成分近红外光谱快速定量分析模型建立 被引量:3
8
作者 徐萍 涂振华 +6 位作者 米琪 邱昌桂 陆尤 罗文秀 余建新 陈佳 郑国伟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813-1820,共8页
基于近红外光谱(NIRS)技术,建立了一种能快速预测滇黄精多糖、总皂苷和总酚含量的定量分析模型。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了116批滇黄精样品的上述3种有效成分含量。同时,利用NIRS技术采集样品近红外光谱,剔除异常光谱后,结合多元散... 基于近红外光谱(NIRS)技术,建立了一种能快速预测滇黄精多糖、总皂苷和总酚含量的定量分析模型。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了116批滇黄精样品的上述3种有效成分含量。同时,利用NIRS技术采集样品近红外光谱,剔除异常光谱后,结合多元散射校正(MSC)、一阶导数(1stD)、二阶导数(2ndD)、S-G平滑法(S-G)等筛选最佳光谱预处理方式,并结合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了滇黄精中多糖、总皂苷和总酚的定量模型,通过外部验证,筛选出最佳定量模型。多糖、总皂苷和总酚分别选择MSC+2ndD+S-G、MSC+1stD+NS、MSC+1stD+S-G预处理方法,波长选择8000~4000 cm^(-1),主成分个数分别为6、13和13时,所建立的定量模型效果最佳,其校正集相关系数(R_(cal))分别为0.923、0.990和0.938,验证集相关系数(R_(pre))分别为0.924、0.901和0.910,相关性良好,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分别为5.380%、0.478%和0.028 mg·g^(-1),性能偏差比(RPD)分别为2.11、2.16和1.95,平均相对偏差均小于2.0%。所建立的滇黄精定量模型准确可靠,证明NIRS技术是一种可行、准确、快速的无损检测方法,可用于滇黄精中有效成分含量的快速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黄精 多糖 总皂苷 总酚 近红外光谱 定量分析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彝医病症分类体系初步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罗艳秋 徐士奎 +3 位作者 郑贤茜 王俊瑶 文嘉玲 王正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507-2516,共10页
目的初步构建彝医病症分类体系,建立界定相对明确、层次比较清晰的疾病术语及其分类体系。方法采用彝医学、术语学、标准学等研究方法,并汲取中医疾病分类体系标准化研究的思路,通过对所发掘52种病症用药类彝医药古籍内容特征深入挖掘,... 目的初步构建彝医病症分类体系,建立界定相对明确、层次比较清晰的疾病术语及其分类体系。方法采用彝医学、术语学、标准学等研究方法,并汲取中医疾病分类体系标准化研究的思路,通过对所发掘52种病症用药类彝医药古籍内容特征深入挖掘,系统整理彝医病症名词术语,以古籍原创分类为依据,制定“彝医病症三级类目表”,构建彝医病症知识数据库。结果确立彝医病症分类原则,一级类目为彝医病症类目,二级类目为科别类目,三级类目为专科系统分类目,建立将彝医的各种病、症按照既定原则归入类目及系统的方法。结论彝医病症分类体系是对历代彝医药典籍和文献病症术语的系统性整合和规范化分类,有助于引领彝医临床按照自身的学术与临床轨迹开展医疗活动,推动彝医的标准化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彝医 病症 分类体系 类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16S rDNA技术研究“雅解沙把”抗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小鼠的作用机制
10
作者 白元美 刘非凡 +5 位作者 郑丽捷 万艳 范嘉辰 邓家浩 郭沛鑫 李琼超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83-1592,共10页
目的探究“雅解沙把”对酒精诱导肝损伤小鼠的药效作用,通过16S rDNA技术研究“雅解沙把”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机制。方法取健康雄性KM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雅解沙把”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0.39、1.17、3.51 g生药·k... 目的探究“雅解沙把”对酒精诱导肝损伤小鼠的药效作用,通过16S rDNA技术研究“雅解沙把”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机制。方法取健康雄性KM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雅解沙把”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0.39、1.17、3.51 g生药·kg^(-1))组和联苯双酯(2.93 mg·kg^(-1))组,每组8只。“雅解沙把”预给药1周后,一次性灌服56%酒精建立小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模型,检测小鼠血清中AST和ALT的含量,并通过HE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变化;其次,在无菌操作下提取各组大鼠粪便DNA,进行16S rDNA测序并通过Alpha多样性及门和属水平上物种组成进行差异分析。结果“雅解沙把”对肝功生化指标(ALT、AST)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HE染色结果显示,肝损伤程度明显减轻;同时,16S rDNA测序研究表明“雅解沙把”具有增加急性酒精性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的作用;在门水平上,“雅解沙把”可显著降低变形菌门丰度,增高拟杆菌门丰度;在属水平上,“雅解沙把”显著上调拟杆菌属、拟普雷沃氏菌属丰度,下调普氏菌属和幽门螺杆菌属丰度,使肠道菌群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结论“雅解沙把”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来发挥抗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解沙把” 16S rDNA 肠道菌群 肝损伤 药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酪氨酸酶抑制活性的Broussonin C全合成及其结构简化
11
作者 陈慧娟 张兴平 +1 位作者 李明明 王扣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26-1230,1181,共6页
Broussonin C是从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中分离得到的一种1,3-二芳基丙烷类化合物,具有较好的酪氨酸酶抑制活性。本文以2,4-二羟基苯甲醛为起始原料,经6步反应得到broussonin C,实现其首次全合成。该法操作简单、收率高。同时,... Broussonin C是从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中分离得到的一种1,3-二芳基丙烷类化合物,具有较好的酪氨酸酶抑制活性。本文以2,4-二羟基苯甲醛为起始原料,经6步反应得到broussonin C,实现其首次全合成。该法操作简单、收率高。同时,在类似物研究中发现,broussonin C无异戊烯基片段的结构类似物酪氨酸酶抑制活性更好,实现了对其结构的有效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oussonin C 酪氨酸酶抑制活性 全合成 结构简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参皂苷Rb3通过抗氧化应激对HT22细胞氧糖剥夺-复糖复氧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4
12
作者 罗苑 陈普 +7 位作者 段小花 李付惠 冯光泉 常征 高明菊 詹云静 李建平 王朝勇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74-79,87,共7页
为了探讨人参皂苷Rb3对氧糖剥夺-复糖复氧(OGD/R)损伤的HT22细胞氧化应激的抑制作用和神经保护作用,本试验将体外培养的HT22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 group)、模型组(OGD/R group)、阳性组(EDA group,OGD/R+EDA 100μmol/L)和Rb3组(R... 为了探讨人参皂苷Rb3对氧糖剥夺-复糖复氧(OGD/R)损伤的HT22细胞氧化应激的抑制作用和神经保护作用,本试验将体外培养的HT22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 group)、模型组(OGD/R group)、阳性组(EDA group,OGD/R+EDA 100μmol/L)和Rb3组(Rb3 group,OGD/R+Rb32.5、5、10μmol/L);用连二亚硫酸钠(Na_(2)S_(2)O_(4))10 mmol/L合并无糖DMEM培养基进行氧糖剥夺培养2 h,后复糖复氧2 h以建立体外OGD/R模型,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继而用噻唑蓝(MTT)和乳酸脱氢酶(LDH)检测细胞存亡率,并用试剂盒检测氧化应激相关指标。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细胞肿胀、突起消失,死亡率极显著升高(P<0.01),氧化应激相关指标活性氧(ROS)、一氧化氮(NO)水平和丙二醛(MDA)含量极显著增加(P<0.01),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极显著下降(P<0.01),细胞色素C(Cyt-C)释放量极显著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Rb3组可显著改善细胞形态,并极显著提高细胞存活率和降低死亡率(P<0.01),氧化应激方面可极显著降低ROS、NO水平和MDA含量(P<0.01),极显著提高抗氧化酶SOD、GSH-Px的活性(P<0.01),极显著抑制Cyt-C的释放(P<0.01)。结果表明,人参皂苷Rb3对OGD/R诱导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的体外模型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抗氧化应激、抑制Cyt-C的释放以减少内源性凋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皂苷RB3 氧糖剥夺-复糖复氧 氧化应激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掌纹诊法研究与临床应用的概述与展望 被引量:4
13
作者 吕仪 陈聪 +2 位作者 郝一鸣 吴海妹 王忆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559-1566,共8页
掌纹诊属于中医望诊的内容,也属于现代医学中"皮纹学"的范畴,近年来不断有关于对掌纹诊研究的报道。本研究对近年来的掌纹诊研究的相关报道进行总结,并对其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纳入中医客观化研究范畴,更好地应用于临... 掌纹诊属于中医望诊的内容,也属于现代医学中"皮纹学"的范畴,近年来不断有关于对掌纹诊研究的报道。本研究对近年来的掌纹诊研究的相关报道进行总结,并对其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纳入中医客观化研究范畴,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并可用以辅助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掌纹 临床应用 客观化 概述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磷胁迫条件下大豆磷高效近等基因系相关酶活性的变化 被引量:3
14
作者 董蓉娇 彭进乔 +6 位作者 尹元萍 王天明 梁坤 杨晓菲 董文汉 张雅琼 梁泉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289-1294,共6页
测定低磷胁迫条件下大豆近等基因系(NIL)根系和叶片中酸性磷酸酶(ACP)、过氧化物酶(POD)、核糖核酸酶(RNAse)、吲哚乙酸氧化酶(IAAO)活性的变化,为解析大豆根系高效吸收利用磷的机理提供依据。【方法】设置高磷(1 mmol/L)、低磷(0.5μmo... 测定低磷胁迫条件下大豆近等基因系(NIL)根系和叶片中酸性磷酸酶(ACP)、过氧化物酶(POD)、核糖核酸酶(RNAse)、吲哚乙酸氧化酶(IAAO)活性的变化,为解析大豆根系高效吸收利用磷的机理提供依据。【方法】设置高磷(1 mmol/L)、低磷(0.5μmol/L)水培试验,培养15 d后取样,利用试剂盒分别测定2种供磷水平下磷高效相关根形态构型近等基因系(NIL)及其受体亲本BD2(CK)根系和叶片中的ACP、POD、RNAse、IAAO活性。【结果】低磷胁迫条件下,NIL根系ACP、POD、RNAse、IAAO活性均显著高于BD2(CK),分别提高19.91%、10.48%、21.71%、22.31%;NIL叶片ACP、POD、RNAse、IAAO活性均显著高于BD2(CK),分别提高10.47%、26.86%、15.94%、8.7%。NIL根部ACP、POD、RNase、IAAO活性低磷水平显著高于其高磷水平,分别提高31.66%、20.98%、21.93%、41.89%;NIL叶片ACP、POD、RNase、IAAO活性显著低磷水平高于其高磷水平,分别提高14.73%、23.4%、120.95%、18.52%。【结论】NIL在适应磷胁迫环境条件方面显著优于BD2(CK)。本研究大豆根际ACP、POD、RNase、IAAO活性可作为评价磷高效基因型大豆的重要指标。研究结果可为磷高效遗传研究或育种利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近等基因系 低磷胁迫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羟基苯甲醛对氧糖剥夺/复氧模型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4
15
作者 肖湉 杨丽萍 +1 位作者 陈普 段小花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201-1205,共5页
目的研究对羟基苯甲醛对氧糖剥夺/复氧损伤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End.3)的保护作用。方法对羟基苯甲醛(500、250、125、62.5、31.25、15.63μmol/L)给药36 h,三气培养箱培养复制bEnd.3氧糖剥夺/复氧损伤模型,设置正常组、模型组、高剂... 目的研究对羟基苯甲醛对氧糖剥夺/复氧损伤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End.3)的保护作用。方法对羟基苯甲醛(500、250、125、62.5、31.25、15.63μmol/L)给药36 h,三气培养箱培养复制bEnd.3氧糖剥夺/复氧损伤模型,设置正常组、模型组、高剂量组、低剂量组、抑制剂组。相关试剂盒检测乳酸脱氢酶(LDH)、NO、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1β、ATP水平及线粒体关键ATP酶(Na^(+)/K^(+)-ATPase、Mg^(2+)-ATPase、Ca^(2+)-ATPase、Ca^(2+)/Mg^(2+)-ATPase)活性。Western blot法检测bEnd.3细胞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结果细胞存活率筛选出高剂量组250μmol/L、低剂量组125μmol/L作为实验条件。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NO、Na^(+)/K^(+)-ATPase、Mg^(2+)-ATPase、Ca^(2+)-ATPase、Ca^(2+)/Mg^(2+)-ATPase活性、ATP水平明显降低,TNF-α、IL-1β、IL-6、LDH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NO、Ca^(2+)-ATPase活性明显升高,LDH水平明显降低(P<0.05);高剂量组Na^(+)/K^(+)-ATPase、Mg^(2+)-ATPase、Ca^(2+)/Mg^(2+)-ATPase活性、ATP水平明显升高,TNF-α、IL-1β、IL-6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磷酸化Akt、磷酸化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高剂量组比较,抑制剂组磷酸化Akt、磷酸化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明显降低(0.80±0.05 vs 0.93±0.08,1.23±0.36 vs 1.72±0.10,P<0.05)。结论对羟基苯甲醛能有效保护氧糖剥夺/复氧损伤的bEnd.3,其药理机制与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内皮细胞 一氧化氮合酶 肿瘤坏死因子Α 磷酸肌醇3-激酶类 蛋白激酶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4个滇黄精新品系重要农艺性状评价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丽涓 王天明 +5 位作者 希丛芳 李秋萍 梁洪睿 朱秋会 梁泉 张雅琼 《云南农业科技》 2023年第4期15-17,19,共4页
为筛选出适宜当地推广种植的滇黄精优良新品系,对来自国内外的14个滇黄精品系进行表型性状、产量以及块茎多糖含量比较。结果表明,各品系叶柄颜色、叶形、茎杆颜色、花色等变化较大;株高29.86~40.12 cm,叶长5.93~16.27 cm,茎粗0.21~0.74... 为筛选出适宜当地推广种植的滇黄精优良新品系,对来自国内外的14个滇黄精品系进行表型性状、产量以及块茎多糖含量比较。结果表明,各品系叶柄颜色、叶形、茎杆颜色、花色等变化较大;株高29.86~40.12 cm,叶长5.93~16.27 cm,茎粗0.21~0.74 cm,花长度1.218~2.314 cm,花直径0.305~0.502 cm。14个品系平均产量为37103.2 kg·hm^(-2),有7个品系产量超过平均产量,增0.92%~20.98%;新平品系折合产量最高,为44888.9 kg·hm^(-2),排第1位。14个品系多糖含量在8.4%~13.8%,所有样品均超过药典规定的标准(7%)。综合表型性状、产量、块茎多糖含量等指标,筛选出新平、云县、墨江等3个优良品系,为滇黄精的规模化和规范化种植提供了种质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黄精 田间性状 产量 块茎多糖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肠-脑轴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作用及中药干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7
作者 厉颖 徐敏 +2 位作者 龙宇 尹子丽 高鹏飞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52-157,共6页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机制复杂、发病原因不明的原发性中枢退行性疾病,目前尚缺乏有效防治方法。肠道微生物可通过肠道和大脑间的双向信息交流影响AD的发展。近年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微生物-肠-脑轴在AD调控方面...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机制复杂、发病原因不明的原发性中枢退行性疾病,目前尚缺乏有效防治方法。肠道微生物可通过肠道和大脑间的双向信息交流影响AD的发展。近年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微生物-肠-脑轴在AD调控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许多物质可通过该途径影响AD的发展进程。综述微生物-肠-脑轴与AD间的关系,以及益生菌和中药通过微生物-肠-脑轴对AD的调节,以期为AD的机制研究和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肠道微生物 微生物-肠-脑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利森苷C对氧糖剥夺/复糖复氧损伤的HT22细胞氧化应激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童英 杨丽萍 +1 位作者 段小花 陈普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4-88,共5页
目的探讨巴利森苷C对氧糖剥夺/复糖复氧(OGD/R)损伤的HT22细胞氧化应激的保护作用。方法HT22细胞常规培养,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依达拉奉组(100μmol/L)、低、中、高浓度组(巴利森苷C 20、40、80μmol/L)。依达拉奉和巴利森苷C干预2... 目的探讨巴利森苷C对氧糖剥夺/复糖复氧(OGD/R)损伤的HT22细胞氧化应激的保护作用。方法HT22细胞常规培养,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依达拉奉组(100μmol/L)、低、中、高浓度组(巴利森苷C 20、40、80μmol/L)。依达拉奉和巴利森苷C干预24 h后,建立体外OGD/R模型,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试剂盒法测定细胞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氧、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变化,流式细胞技术膜联蛋白V-异硫氰酸荧光素/碘化丙啶双染检测细胞凋亡。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细胞存活率、GSH-PX活性明显降低,LDH漏出率、活性氧、丙二醛、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依达拉奉组、低浓度组、中浓度组、高浓度组LDH漏出率、活性氧明显降低,细胞存活率及GSH-PX活性明显升高(P<0.05,P<0.01),依达拉奉组、中浓度组丙二醛含量明显降低[(3.9±1.4)nmol/mg、(3.6±0.7)nmol/mg vs(5.7±1.5)nmol/mg,P<0.05],依达拉奉组、中浓度组、高浓度组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巴利森苷C对OGD/R损伤的HT22细胞氧化应激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性应激 依达拉奉 L-乳酸脱氢酶 超氧化物歧化酶 谷胱甘肽过氧化酶 丙二醛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楝枝叶中两个新的倍半萜 被引量:1
19
作者 秦天丽 陈彦伍 +3 位作者 吴石丽 张凡 李明明 何红平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21年第2期222-226,共5页
本文报道了对山楝Aphanamixis polystachya枝叶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RP-C 18、HPLC等色谱分离手段,从其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方法进行鉴定为polystachyadione A(1)、polystachyad... 本文报道了对山楝Aphanamixis polystachya枝叶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RP-C 18、HPLC等色谱分离手段,从其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方法进行鉴定为polystachyadione A(1)、polystachyadione B(2)、labd-13(E)-ene-8α,15-diol(3)、labd-13(E)-ene-8α,15-yl acetate(4)、1 S,4 S,5 S,10 R-4,10-愈创木二醇(5)、齐墩果酸(6)、3,4-二羟基苯甲酸(7)、反式咖啡酸(8)和单棕榈酸甘油酯(9)。其中化合物1和2为两个新化合物,化合物4、7、8和9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2对脂多糖诱导的RAW 264.7细胞NO生成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楝 楝科 倍半萜 polystachyadione A polystachyadione 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藜芦转录因子基因家族的研究现状
20
作者 江舟 韩丽君 《现代园艺》 2023年第2期188-189,192,共3页
为了更好地发挥藜芦的价值,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藜芦转录因子基因家族,对藜芦转录因子基因家族进行polish排序得出90756个序列,藜芦bHLH蛋白家族主要包括Ⅲ、Ⅳ、Ⅶ、Ⅷ、Ⅸ、Ⅻ等级别,不同级别中的构成与表现有所不同。藜芦bHLH结... 为了更好地发挥藜芦的价值,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藜芦转录因子基因家族,对藜芦转录因子基因家族进行polish排序得出90756个序列,藜芦bHLH蛋白家族主要包括Ⅲ、Ⅳ、Ⅶ、Ⅷ、Ⅸ、Ⅻ等级别,不同级别中的构成与表现有所不同。藜芦bHLH结构域包括53个氨基酸,Basic区域具有13个氨基酸,转录因子DNA结合区域为碱性区域,能够识别DNA,促进靶基因E-box识别。本研究为促进藜芦转录因子基因家族功能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信息学方法 藜芦 转录因子基因家族 bHLH结构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