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原位观测法研究超临界二氧化碳与水影响煤储层矿物和孔裂隙结构的新方法
1
作者 杜艺 吕春阳 +3 位作者 严世杰 付常青 徐伟丰 桑树勋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93-104,共12页
CO_(2)提高煤层气采收率(CO_(2)-ECBM)技术能够在封存CO_(2)的同时增产煤层气,兼具碳减排和能源开发的双重效益。在深部储层高温、高压、含水状态下,超临界CO_(2)(ScCO_(2))-H_(2)O-煤体系会发生一系列的地球化学作用,进而导致煤储层矿... CO_(2)提高煤层气采收率(CO_(2)-ECBM)技术能够在封存CO_(2)的同时增产煤层气,兼具碳减排和能源开发的双重效益。在深部储层高温、高压、含水状态下,超临界CO_(2)(ScCO_(2))-H_(2)O-煤体系会发生一系列的地球化学作用,进而导致煤储层矿物与孔裂隙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并直接影响CO_(2)-ECBM的有效性。通过室内物模实验,充分利用全自动矿物分析系统(AM)具有提供大尺寸高分辨率背散射图像的优势,实现了原位观测,并结合图像处理方法,对反应前后矿物和孔裂隙的参数变化进行定量分析,由此揭示了不同尺度矿物和孔裂隙在数量、面积及分形维数上的变化规律,形成了研究ScCO_(2)-H_(2)O-煤地球化学作用下矿物变化对孔裂隙影响机理的新方法。研究结果表明:①ScCO_(2)-H_(2)O对煤中碳酸盐矿物的溶解作用最为显著,而对长石、磷灰石和黏土矿物的影响相对较弱;②碳酸盐矿物的溶解和煤体的溶胀作用促进了新的孔裂隙和裂缝的形成,尤其是在直径大于10μm的孔裂隙;③碳酸盐矿物部分溶解可增加孔裂隙形态的复杂性,而晶胞型充填碳酸盐的完全溶解则会降低孔裂隙的分形维数。结论认为,该研究方法可更直观和科学地揭示ScCO_(2)-H_(2)O-煤地球化学作用下,矿物变化对孔裂隙的影响机理,还可应用于其他研究背景中储层物性原位改造的机理分析,如压裂液作用、微生物作用、酸化作用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自动矿物分析系统 原位观测 ScCO_(2)-H_(2)O-煤反应 原位定量表征 孔裂隙结构 地球化学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孔低渗咸水层CO_(2)封存选址评价体系——以鄂尔多斯盆地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牟瑜 王浩璠 +4 位作者 赖学军 马劲风 罗少成 李琳 丁钊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9-112,共14页
【目的】深部咸水层作为地下空间资源来实施CO_(2)注入与地质封存项目,是实现温室气体减排和碳中和目标的一项重要手段。CO_(2)咸水层地质封存选址及潜力评价多为较宏观的盆地级、区域级,选址评价体系尚未考虑低孔低渗地层的适宜性。【... 【目的】深部咸水层作为地下空间资源来实施CO_(2)注入与地质封存项目,是实现温室气体减排和碳中和目标的一项重要手段。CO_(2)咸水层地质封存选址及潜力评价多为较宏观的盆地级、区域级,选址评价体系尚未考虑低孔低渗地层的适宜性。【方法】基于鄂尔多斯盆地榆神地区192口测井资料,开展非油气层段地层划分与对比、岩性和物性解释并识别咸水层,在标定的优势咸水层地层特征、盖层封闭性、封存潜力、地表环境等研究基础上,提出并分级量化了考虑低孔低渗储层发育特征的CO_(2)咸水层地质封存选址评价指标。【结果和结论】所提出的一级评价指标为地质封存条件、封存能力条件和社会环境条件,分别表征咸水层可注入性、可封存性和地表可行性,其中地质封存条件包括储层岩性、储层厚度、孔隙度、渗透率等二级评价指标,封存能力条件包括盖层封闭性、埋深、封存潜力、断裂等二级评价指标,社会环境条件包括地下资源开发现状、土地利用现状、塌陷及灾害区、源汇匹配、公众接受度等二级评价指标。建立的基于鄂尔多斯盆地低孔低渗砂岩储层现状的靶区级、场地级CCS项目选址评价体系,将为进一步确定CO_(2)咸水层地质封存工业化项目的落地和实施提供依据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US技术 CO_(2)咸水层地质封存 选址指标 低孔低渗 量化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2驱微观可视化技术在超低渗储层中的应用可行性研究:以鄂尔多斯盆地为例 被引量:3
3
作者 李明 朱玉双 +2 位作者 李文宏 袁国伟 杜朝锋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11-918,共8页
CO2驱油是提高特低渗、超低渗油藏驱油效率的重要途径,但目前由于匮乏CO2驱油微观可视化实验技术,制约了CO2驱油微观机理研究及驱油效果评价。本研究提出特低、超低渗油藏高温高压下CO2驱油微观可视化实验技术,为该类油藏CO2驱油机理研... CO2驱油是提高特低渗、超低渗油藏驱油效率的重要途径,但目前由于匮乏CO2驱油微观可视化实验技术,制约了CO2驱油微观机理研究及驱油效果评价。本研究提出特低、超低渗油藏高温高压下CO2驱油微观可视化实验技术,为该类油藏CO2驱油机理研究提供良好的研究手段。以鄂尔多斯盆地超低渗储层为例,利用首次研制成功的高温、高压、防暴真实砂岩模型,成功进行了CO2驱油微观可视化实验研究,首次镜下观察不同相态CO2在超低渗储层复杂孔喉中驱替原油的动态现象,重新认识超低渗油藏注CO2驱油时不同孔喉结构中CO2赋存状态和渗流规律。结果表明,储层微观孔喉结构,尤其是孔喉大小分布的均匀程度,对CO2驱油效率的重要影响超出预期,直接决定着CO2能否进入储层以及其后的渗流路径。CO2驱油微观可视化实验技术可有效进行CO2驱油微观机理研究及驱油效果评价研究,并为后期进行油藏矿场试验提供指导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渗储层 CO2驱油 微观可视化技术 孔喉结构 驱油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2驱油与封存中时移地震监测AVO模型研究——以鄂尔多斯盆地低孔低渗储层为例 被引量:5
4
作者 李丹鹭 李琳 +1 位作者 马劲风 王浩璠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19年第3期82-88,共7页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致密储层CO2驱替过程中时移地震监测可行性问题,以苏里格地区的致密含油砂岩储层为基础,首先利用考虑压力变化的Digby模型来进行干岩石体变模量和切变模量的计算。其次,利用Digby模型结合Gassmann方程进行横波速度和纵...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致密储层CO2驱替过程中时移地震监测可行性问题,以苏里格地区的致密含油砂岩储层为基础,首先利用考虑压力变化的Digby模型来进行干岩石体变模量和切变模量的计算。其次,利用Digby模型结合Gassmann方程进行横波速度和纵波速度预测,及注入CO2后随压力变化纵、横波速度的计算。然后以黄234井的含油储层测井数据为基础建立两层介质模型。最后,计算注入CO2情况下随地层压力和CO2饱和度变化情况下的AVO梯度截距。研究发现随着地层注入压力增大,梯度减小,截距增大;随着CO2饱和度增加,梯度减小,截距也减小;CO2注入前后的反射系数差异明显,致密砂岩油层注入CO2后,其AVO特性呈现第二类含气砂岩的特征,可以被二次监测地震有效地监测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驱油与封存 两层模型 时移AVO 压力变化 横波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封存机理的低渗透油藏CO_(2)驱油与封存注采参数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李远铎 丁帅伟 +3 位作者 张蒙 许川 樊纹宇 屈传超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11-718,共8页
低渗透油藏采用CO_(2)驱油,既可以提高油气采收率,又能实现CO_(2)地质封存。基于CO_(2)封存机理,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考虑CO_(2)构造封存、束缚封存和溶解封存的驱油与封存机理模型,研究在连续注气开发和水气交替注入开发下,不同注... 低渗透油藏采用CO_(2)驱油,既可以提高油气采收率,又能实现CO_(2)地质封存。基于CO_(2)封存机理,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考虑CO_(2)构造封存、束缚封存和溶解封存的驱油与封存机理模型,研究在连续注气开发和水气交替注入开发下,不同注采参数(注水年限、CO_(2)注入速度、注采比、生产井井底流压下限、注入井井底流压上限、循环次数和气水段塞比)对低渗透油藏CO_(2)驱油采收率与CO_(2)封存效率的敏感性。结果表明:CO_(2)封存机理会对CO_(2)驱油以及CO_(2)封存造成很大的影响。连续注气开发时,CO_(2)束缚封存有利于驱油,但对CO_(2)封存影响不大;CO_(2)溶解封存不利于CO_(2)驱油,但是有利于CO_(2)封存。水气交替注入开发时,CO_(2)封存机理不利于CO_(2)驱油,但是对CO_(2)封存有促进作用。研究结果可揭示不同CO_(2)注入方式下,封存机理对驱油与封存的影响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CO_(2)驱油 CO_(2)封存 封存机理 连续注气开发 水气交替注入开发 提高采收率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质封存CO2泄漏对蚯蚓的毒性效应 被引量:2
6
作者 赵晨阳 马俊杰 +2 位作者 薛璐 田园 刘丹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10-219,共10页
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技术(CO2 capture and storage, CCS)是当前国际上公认的CO2减排的有效措施,但封存在地下的CO2仍然因为各种不稳定因素存在泄漏风险,对土壤环境及土壤生态系统产生威胁。选择赤子爱胜蚓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高浓度CO2... 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技术(CO2 capture and storage, CCS)是当前国际上公认的CO2减排的有效措施,但封存在地下的CO2仍然因为各种不稳定因素存在泄漏风险,对土壤环境及土壤生态系统产生威胁。选择赤子爱胜蚓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高浓度CO2对蚯蚓形态与生理变化的影响,探究CCS泄漏所产生的土壤高浓度CO2对蚯蚓的毒性效应。研究表明,土壤高浓度CO2使蚯蚓出现生殖环带肿大、尾部串珠以及断尾等外部形态变化,皮肤和刚毛受到损伤并且表皮发生褶皱等现象;随着CO2浓度的增加以及暴露时间的延长,蚯蚓的死亡率不断增加,土壤高浓度CO2对蚯蚓的7 d和14 d半致死浓度分别为26.39%和17.78%;蚯蚓体腔细胞溶酶体中性红保留时间(NRRT)减少。因此,蚯蚓有望作为监测CO2泄漏的指示生物,NRRT可作为识别CO2泄漏的敏感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泄漏 蚯蚓 皮肤损伤 死亡率 中性红保留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壤和气象条件的点源泄漏CO_(2)土壤扩散时空变化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马俊杰 胡芊 +1 位作者 薛璐 程萌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720-2729,共10页
为了探究CO_(2)捕集与封存(Carbon dioxide Capture and Storage,CCS)项目近地表工程中CO_(2)泄漏对土壤环境的影响,通过大田模拟点源泄漏试验,监测土壤CO_(2)体积分数,并整理同步气象数据,调查土壤物理性质,以统计分析土壤CO_(2)体积... 为了探究CO_(2)捕集与封存(Carbon dioxide Capture and Storage,CCS)项目近地表工程中CO_(2)泄漏对土壤环境的影响,通过大田模拟点源泄漏试验,监测土壤CO_(2)体积分数,并整理同步气象数据,调查土壤物理性质,以统计分析土壤CO_(2)体积分数与土壤性质及气象条件的时空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孔隙和容重表现为明显的水平和垂直分异特点,土壤温度和含水量表现为明显的时间变化特征。受降水事件影响,土壤CO_(2)体积分数随着时间延长明显波动,且与土壤温度呈正相关关系,与土壤含水量呈负相关关系(p<0.05);受土壤物理性质空间非均质特征影响,土壤CO_(2)体积分数随着离源距离的增加而明显衰减且表现为各向异性,与土壤通气孔隙度呈正相关关系(p<0.01),且其横向扩散距离为泄漏源埋深的2.85倍。建立了土壤CO_(2)体积分数与土壤温度及离源距离间的时间变化函数以及土壤CO_(2)体积分数与土壤通气孔隙度及离源距离间的空间变化函数。并得出,浅地表点源CO_(2)泄漏受土壤非均质性和降水事件影响明显,但其横向扩散范围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学 碳封存 二氧化碳 土壤气体扩散 土壤物理性质 气象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油藏CO_(2)驱不同注入方式对提高采收率与地质封存的适应性 被引量:5
8
作者 丁帅伟 席怡 +2 位作者 刘广为 刘骞 于红岩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04-111,共8页
低渗透油藏已成为中国油气开发的重要领域,开展CO_(2)驱可实现提高采收率和CO_(2)地质封存的双重目的,但不同的注入方式对其适应性存在差异。以某低渗透油藏典型物性和流体参数为例,利用数值模拟手段论证了CO_(2)连续注入(CGI)、水气交... 低渗透油藏已成为中国油气开发的重要领域,开展CO_(2)驱可实现提高采收率和CO_(2)地质封存的双重目的,但不同的注入方式对其适应性存在差异。以某低渗透油藏典型物性和流体参数为例,利用数值模拟手段论证了CO_(2)连续注入(CGI)、水气交替注入-气水段塞比恒定(CWAG)和水气交替注入-气水段塞比逐渐减小(TWAG)3种不同注入方式对提高采收率和地质封存的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3种注入方式对于渗透率为1 mD的储层累积产油量和CO_(2)埋存量最高,采用生产气油比约束的工作制度更有利于CO_(2)驱提高采收率或地质封存。CGI注入方式在生产气油比界限为0.4倍的最大生产气油比约束下生产,更适合CO_(2)地质封存项目,CWAG注入方式在生产气油比界限为0.2倍的最大生产气油比约束下生产,更适合CO_(2)驱提高采收率和地质封存相结合的项目,而TWAG注入方式在生产气油比界限为0.6倍的最大生产气油比约束下生产,更适合CO_(2)驱提高采收率项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不同注入方式 提高采收率 CO_(2)地质封存 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广义弹性阻抗的流体识别因子反演方法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0
9
作者 贾凌云 李琳 +3 位作者 王千遥 马劲风 王浩璠 王大兴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02-311,共10页
常规叠前弹性阻抗(EI)反演识别流体的方法难以满足预测致密砂岩储层的要求,为此进一步推导了广义弹性阻抗(GEI)方程,表达为纵横波速度比v_P/v_S(可计算泊松比σ)和一种新的流体识别因子f/v_S(Gassmann流体项与横波速度的比值)的计算公式... 常规叠前弹性阻抗(EI)反演识别流体的方法难以满足预测致密砂岩储层的要求,为此进一步推导了广义弹性阻抗(GEI)方程,表达为纵横波速度比v_P/v_S(可计算泊松比σ)和一种新的流体识别因子f/v_S(Gassmann流体项与横波速度的比值)的计算公式,可以直接反演出v_P/v_S(或σ)和f/v_S参数,避免了间接计算的累积误差。建立正演模型,分析弹性阻抗方程和广义弹性阻抗方程的精度可知,在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致密砂岩储层中,广义弹性阻抗方程的精度比弹性阻抗方程的精度高。分析测井资料多项参数后认为,泊松比σ为岩性识别最敏感参数,f/v_S为流体识别最敏感因子。对研究区进行正反演计算,通过正演模拟验证了广义弹性阻抗方程的精度,通过反演获得了v_P/v_S(或σ)和f/v_S数据,对反演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进一步验证了f/v_S对致密砂岩储层流体识别的可靠性;同时可知,流体因子f/v_S的识别精度虽受噪声影响,但可以清晰地检测出流体,具有一定的抗噪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义弹性阻抗反演 致密砂岩 岩性识别 流体因子 弹性阻抗 流体项 泊松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洛河地区高自然伽马砂岩识别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3
10
作者 师学耀 高超利 +4 位作者 刘伟 周志杰 安鑫胜 李宁 孙欢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30-538,共9页
为识别洛河区延长组长6与泥岩、凝灰质泥岩具有类似常规测井响应特征的高自然伽马砂岩,分析高自然伽马砂岩的成因与主控因素。综合分析高自然伽马砂岩的岩性、物性特征及对应测井响应特征,优选测井曲线敏感参数进行曲线重叠处理,快速识... 为识别洛河区延长组长6与泥岩、凝灰质泥岩具有类似常规测井响应特征的高自然伽马砂岩,分析高自然伽马砂岩的成因与主控因素。综合分析高自然伽马砂岩的岩性、物性特征及对应测井响应特征,优选测井曲线敏感参数进行曲线重叠处理,快速识别高自然伽马砂岩,通过多敏感测井参数组合构建新指示参数进行交会,验证高自然伽马砂岩。结果表明:与常规砂岩相比高自然伽马砂岩中钍元素含量相对较高,铀和钾元素含量正常;高自然伽马砂岩纵向随机分布于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沉积旋回砂体的任何部位;高自然伽马砂岩平面展布整体与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平面展布特征基本一致,受沉积微相控制。洛河区高自然伽马砂岩为同沉积期火山事件沉积的凝灰质叠加在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沉积中形成,高放射性主要来自高含量钍元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自然伽马砂岩 新指示参数 火山事件沉积 水下分流河道 洛河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北缘N1井储层的源控成岩演化与钙质夹层成因 被引量:9
11
作者 王爱国 王震亮 +5 位作者 冷先刚 吴小宁 蒲磊 袁旭 惠涛 赵健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3,共13页
以柴达木盆地北缘N1井为例,通过镜下观察和地化分析,探讨埋藏成岩阶段一类钙质夹层的形成过程。结果表明:N1井储层中的钙质夹层被两期烃源岩热降解成因方解石胶结(Ca1,Ca2),含少量沥青浸染高岭石;相邻高孔渗层溶蚀作用强烈,可见残余方... 以柴达木盆地北缘N1井为例,通过镜下观察和地化分析,探讨埋藏成岩阶段一类钙质夹层的形成过程。结果表明:N1井储层中的钙质夹层被两期烃源岩热降解成因方解石胶结(Ca1,Ca2),含少量沥青浸染高岭石;相邻高孔渗层溶蚀作用强烈,可见残余方解石、高岭石和两期沥青(Hy1,Hy2);钙质夹层非方解石直接沉淀而成,而是在烃源岩两期生排烃控制下储层成岩演化(高岭石—Hy1—Ca1—溶蚀、高岭石—Hy2—Ca2)的结果,即早期溶蚀成因Ca1型和晚期Ca2型钙质夹层的叠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成岩作用 成岩演化 钙质夹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贺兰山地区晚三叠世延长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4
12
作者 彭治超 赵红格 +3 位作者 李亚男 雷琳琳 付星辉 李蒙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908-921,共14页
沉积岩的微量和稀土元素对沉积环境变化有着较高的灵敏度,是研究古沉积环境以及沉积物源区构造背景的一种有效手段。本文主要利用地球化学方法对贺兰山晚三叠世延长组不同地区、不同层段的25件泥岩、粉砂岩以及细砂岩样品进行了主量、... 沉积岩的微量和稀土元素对沉积环境变化有着较高的灵敏度,是研究古沉积环境以及沉积物源区构造背景的一种有效手段。本文主要利用地球化学方法对贺兰山晚三叠世延长组不同地区、不同层段的25件泥岩、粉砂岩以及细砂岩样品进行了主量、微量以及稀土元素测试分析,探讨了延长期沉积环境和物源区构造背景。结果显示:延长期整体处于氧化-还原过渡的淡水环境,古气候温暖潮湿;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表现为轻重稀土分异明显,且轻稀土富集、重稀土相对亏损,Eu负异常,Ce异常不明显等特征;La/Yb—∑REE和La/Th—Hf源岩判别图及Gd/Yb的比值关系图显示延长组源岩主要为长英质岩石,部分为基性岩和沉积岩,且以后太古界为主要物源;La—Th—Sc,Th—Sc—Zr/10和Th—Co—Zr/10判别图解均显示研究区延长组物源区构造背景主要为大陆岛弧,晚期有活动陆缘构造背景的物源加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贺兰山 延长组 地球化学 沉积环境 构造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中凹陷西南部烃源岩TOC含量预测 被引量:8
13
作者 王祥 马劲风 +3 位作者 王德英 王震亮 张新涛 王飞龙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330-1342,1165-1166,共15页
烃源岩总有机碳(TOC)含量是评价有机质丰度的主要指标。地球化学方法的岩心测试仅能获得离散的TOC含量数据,难以实现烃源岩的三维定量评价。结合地球物理测井方法和地震叠前反演方法,针对渤中凹陷西南部陆相深层烃源岩,通过岩石物理交... 烃源岩总有机碳(TOC)含量是评价有机质丰度的主要指标。地球化学方法的岩心测试仅能获得离散的TOC含量数据,难以实现烃源岩的三维定量评价。结合地球物理测井方法和地震叠前反演方法,针对渤中凹陷西南部陆相深层烃源岩,通过岩石物理交会分析优选对TOC含量敏感的弹性参数,建立TOC含量与纵波速度、密度的地震反演模型;使用拓展ΔlogR方法和地震叠前反演方法分层计算渤中凹陷西南部东营组和沙河街组烃源岩TOC含量,获得TOC含量曲线和TOC含量三维反演体,进而计算东二下段、东三段、沙一二段、沙三段烃源岩TOC含量地震预测平面图。结果表明预测误差较小,证明了该方法的可靠性。研究区烃源岩非均质性较强,总体呈现"层系多、分布广"的特征。东营组烃源岩北部优于南部,且东三段TOC含量值总体高于东二下段;沙河街组TOC含量值整体较高,为研究区的主力烃源岩层,TOC含量呈现自沉积中心向外逐渐降低的趋势,尤以沙一二段A、B、C、E井区及其附近区域、沙三段A、C井区及其西部、南部部分地区TOC含量值最高,具有良好的生烃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TOC 渤中凹陷 叠前反演 岩石物理 沉积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西南部深层烃源岩有机相预测 被引量:7
14
作者 王祥 马劲风 +3 位作者 王飞龙 王震亮 陈容涛 闫昕宇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70-1080,共11页
针对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西南部烃源岩层系多、非均质性较强等特点,开展了烃源岩干酪根显微组分、元素分析、岩石热解、气相色谱等地球化学分析测试,在沉积相的约束下对比了Δlog R系列方法、多元回归法、BP神经网络法预测有机质丰度参... 针对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西南部烃源岩层系多、非均质性较强等特点,开展了烃源岩干酪根显微组分、元素分析、岩石热解、气相色谱等地球化学分析测试,在沉积相的约束下对比了Δlog R系列方法、多元回归法、BP神经网络法预测有机质丰度参数的优劣,优选BP神经网络法进行烃源岩总有机碳含量、裂解烃含量的单井预测,进而计算得到氢指数预测曲线,结合总有机碳含量进行有机相分析,定量刻画各层系烃源岩的有机相,分析烃源岩的优劣和展布特征。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法的预测精度相对较高,东营组二段下亚段烃源岩主要为Ⅱ_(2)型干酪根,氢指数为125~400 mg/g,总有机碳含量基本小于3%,其有机相主要为BC相、C相和CD相;东营组三段烃源岩主要为Ⅱ_(1)—Ⅱ_(2)型干酪根,沙河街组沙一二段、沙三段烃源岩主要为Ⅰ—Ⅱ_(1)型干酪根,这三套烃源岩的氢指数为250~650 mg/g,总有机碳含量为3%左右或大于3%,其有机相主要为B相、BC相和C相。沙河街组优质烃源岩主要发育于研究区中南部,是下一步勘探的重点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有机碳含量 Δlog R方法 有机相 烃源岩 BP神经网络 渤中凹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枣园探区延长组长7段和长9段烃源岩评价及油源对比 被引量:11
15
作者 王晓琳 张小莉 +1 位作者 王祥 曹聪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40-854,共15页
运用现代地球化学分析测试和生物标志化合物分析方法,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枣园探区延长组长7、长9段烃源岩特征,并针对长4+5、长61和长8段的原油样品进行了地球化学分析和油源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长7段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有机质... 运用现代地球化学分析测试和生物标志化合物分析方法,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枣园探区延长组长7、长9段烃源岩特征,并针对长4+5、长61和长8段的原油样品进行了地球化学分析和油源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长7段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1Ⅱ2型,规则甾烷C27 C28 C29构型为“V”字型或偏“V”字型,为湖相腐泥特征,长9段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低,有机质类型为Ⅱ2型,规则甾烷C27 C28 C29构型为“L”型,与陆相高等植物混入密切相关;长4+5、长61和长8段的原油Pr/Ph值介于0.78~0.85之间,说明其沉积环境属于淡水还原环境;长4+5段原油与长61段原油相似,且来自于同一套陆相淡水湖泊烃源岩,属于中等—偏低成熟原油,长8段原油比长4+5、长61段原油成熟度高;延长组长4+5、长61、长8油层原油主要来自于长7段暗色泥页岩,长9段暗色泥页岩也可提供少量烃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评价 油源对比 地球化学 枣园探区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延长组长8致密储层特征和成岩作用 被引量:9
16
作者 王晓琳 张小莉 +2 位作者 王祥 杨振 李亚军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77-890,共14页
综合薄片鉴定、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全岩分析、压汞等方法,系统研究鄂尔多斯盆地枣园安塞延长组长8致密砂岩储层的岩石学矿物学特征、孔隙结构特征、物性以及成岩作用的差异性对储层的影响等。研究发现,其储层岩性主要为细粒长石... 综合薄片鉴定、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全岩分析、压汞等方法,系统研究鄂尔多斯盆地枣园安塞延长组长8致密砂岩储层的岩石学矿物学特征、孔隙结构特征、物性以及成岩作用的差异性对储层的影响等。研究发现,其储层岩性主要为细粒长石砂岩,分选较好—中等,胶结物含量较高,杂基较少,结构成熟度较高,成分成熟度较低,孔隙度平均值为7.94%,渗透率平均值为0.63×10-3μm2;孔隙类型主要为残余粒间孔,长石溶蚀孔、铸模孔等次之,组合类型为残余粒间孔长石、岩屑溶蚀孔微孔型,为微—细喉道,有少量的中喉道,为低孔、特超低渗储层;压实、胶结、溶蚀、交代等成岩作用是导致研究区长8储层孔隙结构等差异性的关键因素,压实、胶结作用是导致储层孔隙结构破坏、储层致密化的主要原因,压实作用使孔隙减少率平均在16.61%,胶结作用使孔隙度损失平均在18.28%,溶蚀作用对储层具有改造作用,但效果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评价 成岩作用 致密储层 长8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特低渗白云岩储层成岩相分析及测井识别——以伊陕斜坡马五段为例 被引量:5
17
作者 李百强 张小莉 +6 位作者 王起琮 郭彬程 郭艳琴 尚晓庆 程浩 卢俊辉 赵希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0-83,共14页
为研究低渗-特低渗白云岩储层的成岩相测井识别方法并进行定量划分,明确白云岩成岩相的空间展布及其有利区,依据岩心观察、普通薄片和铸体薄片鉴定、以及阴极发光分析等,结合X射线衍射和物性资料,对伊陕斜坡中东部马五段白云岩储层的成... 为研究低渗-特低渗白云岩储层的成岩相测井识别方法并进行定量划分,明确白云岩成岩相的空间展布及其有利区,依据岩心观察、普通薄片和铸体薄片鉴定、以及阴极发光分析等,结合X射线衍射和物性资料,对伊陕斜坡中东部马五段白云岩储层的成岩环境及成岩作用进行剖析,通过测井曲线的交会分析与软件的综合应用,构建了低渗-特低渗白云岩储层成岩相的定量识别标准。结果表明,低渗-特低渗白云岩储层成岩相可划分为早期大气淡水溶蚀亚相、表生期大气淡水溶蚀亚相、浅埋藏活跃回流渗透云化亚相、浅埋藏隐伏回流渗透云化亚相、钙质胶结相和泥质充填相等6类;以Pe-DEN,RLLD-DEN交会及RLLD-AC交会为代表的测井参数交会图法及软件综合应用是进行低渗-特低渗白云岩储层不同成岩相单井纵向上定量识别与连续划分的有效方法;白云岩储层成岩相在空间的分布具有纵向分带、横向分区的典型特征。有利储层主要分布于早期大气淡水溶蚀亚相和浅埋藏活跃回流渗透云化亚相,其次为表生期大气淡水溶蚀亚相,浅埋藏隐伏回流渗透云化亚相储层分布最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特低渗 白云岩储层 成岩相 测井识别 马五段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马家沟组马五_5~马五_1亚段白云岩成岩相特征及其对储层的影响 被引量:7
18
作者 李百强 王起琮 +4 位作者 张小莉 张宇 李洁 杜美馨 雷易璇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55-260,267,共7页
通过对白云岩进行岩心观察,对薄片鉴定、X衍射等资料以及测井资料进行综合研究,探讨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马家沟组马五_5~马五_1亚段的白云岩成岩相特征及其对储层的影响。研究表明,白云岩成岩相类型主要有膏盐溶蚀角砾相、活跃回流渗透... 通过对白云岩进行岩心观察,对薄片鉴定、X衍射等资料以及测井资料进行综合研究,探讨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马家沟组马五_5~马五_1亚段的白云岩成岩相特征及其对储层的影响。研究表明,白云岩成岩相类型主要有膏盐溶蚀角砾相、活跃回流渗透云化相、隐伏回流渗透云化相以及风化岩溶角砾相。其中,膏盐溶蚀角砾相、活跃回流渗透云化相、隐伏回流渗透云化相白云岩形成于受早期淡水或混合水影响的近地表环境;风化岩溶角砾相白云岩形成于受表生期淡水以及大量陆源碎屑物影响的表生淡水环境。储层发育的有利成岩相主要为膏盐溶蚀角砾相以及活跃回流渗透云化相,其次为隐伏回流渗透云化相和风化岩溶角砾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岩 储层 成岩相 马家沟组 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云岩成岩相与地球化学特征——以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马家沟组马五_5—马五_1亚段为例 被引量:5
19
作者 李百强 王起琮 +1 位作者 张小莉 魏巍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08-616,共9页
白云岩成岩相研究对恢复其成岩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以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马家沟组马五_5—马五_1亚段为例,利用岩芯及岩石薄片研究了白云岩的成岩相类型及岩相特征,并根据氧、碳稳定同位素、锶同位素以及主、微量元素等分析了各类成岩相... 白云岩成岩相研究对恢复其成岩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以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马家沟组马五_5—马五_1亚段为例,利用岩芯及岩石薄片研究了白云岩的成岩相类型及岩相特征,并根据氧、碳稳定同位素、锶同位素以及主、微量元素等分析了各类成岩相的地球化学特征。结果显示,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马五_5—马五_1亚段白云岩成岩相主要包括近地表环境下的膏盐溶蚀角砾相、活跃回流渗透云化相和隐伏回流渗透云化相,以及表生淡水环境下的风化岩溶角砾相等四类,其中受淡水或混合水影响的近地表环境下的膏盐溶蚀角砾相、活跃回流渗透云化相及隐伏回流渗透云化相白云岩样品具有相对奥陶纪海水"负偏"的δ^(18)O和δ^(13)C值,相对高Mn或低Fe含量,中等—强阴极发光,高于同期海水的^(87)/^(86)Sr值以及相对较低的Al和Ti含量;而表生淡水环境下的风化岩溶角砾相白云岩样品因受表生期淡水以及大量陆源碎屑物的影响,呈现出低于同期海水的δ^(18)O和δ^(13)C值,相对高Mn和过高Fe含量,弱或无阴极发光,明显高于同期海水的^(87)/^(86)Sr值以及明显较高Al和Ti含量。研究结果表明,氧、碳稳定同位素、锶同位素及主、微量元素等地化数据是识别白云岩成岩相的有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 马五5-马五1亚段 白云岩 成岩相 地球化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樊学油区长8砂岩裂缝平面展布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4
20
作者 赵希 张小莉 +4 位作者 杨振 李亚军 卢俊辉 王晓琳 钟高润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67-675,共9页
裂缝发育程度及其平面展布是影响低孔特低渗储层有效、高效注水开发的关键。鄂尔多斯盆地樊学油区长8油藏及周边油藏投产油井存在砂岩裂缝发育区含水上升快、裂缝侧向油井水驱开发效率低等问题。本文基于岩心、声电成像测井资料标定常... 裂缝发育程度及其平面展布是影响低孔特低渗储层有效、高效注水开发的关键。鄂尔多斯盆地樊学油区长8油藏及周边油藏投产油井存在砂岩裂缝发育区含水上升快、裂缝侧向油井水驱开发效率低等问题。本文基于岩心、声电成像测井资料标定常规测井资料,选取特征参数构建裂缝识别综合指数,实现樊学油区长8储层中砂岩裂缝的识别。依据识别结果绘制砂岩裂缝平面展布图,进而结合区域构造应力场及沉积特征分析裂缝发育的控制因素及其对生产开发的影响。研究表明,基底断裂中生代以来的重新活动控制了樊学油区裂缝的形成与展布,裂缝优势展布方位为北北西向和北东东向,砂岩裂缝的发育程度受区域构造应力场、砂体厚度以及岩层组合等因素影响。裂缝发育区油井具有初产高、产量递减快的特点,因此,在实际生产开发中,需要选择合适的注采井网,尽量采用大井距、小排距的方式提高驱油效率。上述认识为油藏开发部署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裂缝 平面展布 控制因素 长8储层 樊学油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