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九连山国家森林公园负氧离子浓度时空变化及影响要素研究 被引量:44
1
作者 彭琳玉 许方岳 +6 位作者 王立夫 郑琪 叶清 张祖福 卜文圣 陈伏生 幸娇萍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33-239,共7页
负氧离子不仅对空气质量具有改善作用,而且对人体健康起到重要的影响。通过连续观测九连山国家森林公园空气负氧离子浓度,分析负氧离子浓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及与各气象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九连山国家森林公园负氧离子浓度水平... 负氧离子不仅对空气质量具有改善作用,而且对人体健康起到重要的影响。通过连续观测九连山国家森林公园空气负氧离子浓度,分析负氧离子浓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及与各气象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九连山国家森林公园负氧离子浓度水平达到Ⅰ级标准,对人体健康极有利。原始阔叶林中负氧离子浓度明显高于人工林中负氧离子的浓度,且原始阔叶林和人工林中负氧离子浓度都呈现夏秋高于冬春,夏季最高,冬季最低;早晚浓度明显高于白天浓度的规律。因此九连山国家森林公园适合出游时间为夏秋季,且上午或傍晚最佳。此外,负氧离子的浓度与空气温度、湿度以及降水量都有明显的相关性,同时也受其他气象因素的影响。这些结果可以为推进森林旅游业的建设提供科学支持,特别是自然保护区内负氧离子资源和旅游产品的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氧离子 森林公园 时空变化 气象要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连山常绿阔叶林物种多样性特征及其对雪灾的响应
2
作者 宋育英 黄钦秀 +5 位作者 李子林 王佳骏 张彤 胡禄洁 卜文圣 张参参 《生物灾害科学》 2025年第1期29-38,共10页
【目的】2008年我国南方罕见雪灾对森林造成了严重危害,研究旨在揭示九连山常绿阔叶林群落结构与物种组成变化,为森林生态恢复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008年和2022年江西省九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一块4 hm~2典型常绿阔叶林样... 【目的】2008年我国南方罕见雪灾对森林造成了严重危害,研究旨在揭示九连山常绿阔叶林群落结构与物种组成变化,为森林生态恢复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008年和2022年江西省九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一块4 hm~2典型常绿阔叶林样地调查数据为基础,将胸径≥1 cm的植株按树高划分为灌木层、亚冠层和林冠层,研究比较森林群落垂直结构和动态变化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2008年37个主要树种重要值之和达到75%,2022年为73.5%,较2008年降低1.5%,各主要树种总体重要值变化不大,但红钩栲降低近2%,由第1位退至第5位,米槠增加了0.75%,由第2位升至第1位,排名前十的物种中只有先锋树种拟赤杨由第8位退至第11位,而耐荫性的黄丹木姜子由第12位升至第6位,升幅最大;林层对物种多样性有显著影响,自灌木层到亚冠层,再至林冠层,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有减小的趋势,而Pielou均匀度指数有增加的趋势,并且2022年林冠层的物种丰富度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2008年,而Pielou均匀度指数则小于2008年。Jaccard指数在不同森林垂直层次间随层次差异增大而降低,Cody指数则随层次差异增大而增大,同一层次不同年份的物种有一定变化。【结论】2008年重大雪灾可以对森林物种多样性造成一定影响,尤其对林冠层的伤害最大,但雪灾过后历经14年的恢复,林冠层物种多样性可逐渐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结构 物种多样性 九连山 雪灾 群落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省生态公益林典型林分土壤肥力状况研究 被引量:27
3
作者 樊星火 葛红艳 +3 位作者 张参参 邓文平 陈伏生 卜文圣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84-92,共9页
【目的】生态公益林是以发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要目标的森林类型,土壤肥力状况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探讨生态公益林不同林分类型的土壤肥力状况,旨在为森林土壤资源的科学管理与评价及生态公益林管理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目的】生态公益林是以发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要目标的森林类型,土壤肥力状况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探讨生态公益林不同林分类型的土壤肥力状况,旨在为森林土壤资源的科学管理与评价及生态公益林管理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本文从江西省生态公益林监测样地中选取6种处于发育中期阶段的典型林分类型(常绿阔叶林、马尾松林、毛竹林、杉木林、湿地松和针阔混交林) 33块样地,测定其土壤化学性质,并用方差分析(ANOVA)探索林分类型和土壤层次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同时比较同一林分类型内不同土壤层次和同一土壤层次不同森林类型的土壤化学性质差异,利用主成分分析(PCA)对土壤指标进行降维,计算各林分类型的PCA综合得分进而排序土壤肥力状况。【结果】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全钾、速效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逐渐降低,而p H值、全氮和全磷均无显著变化。同样,除常绿阔叶林A层的有效磷和针阔混交林A层的速效钾分别显著地高于杉木林和马尾松林外,其余同一土壤层次不同林分类型间土壤养分含量无显著性差异。主成分分析显示,第1主轴(35.9%)主要代表速效养分含量和有机碳含量的变化,其中速效氮、速效钾和有机碳的因子载荷值较大;第2主轴(15.4%)主要代表全量养分和p H值的变化;土壤肥力状况排序为:毛竹林>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马尾松林>杉木林>湿地松林。【结论】从保育土壤的角度来看,不同林分类型的肥力状况将为生态公益林差异化补偿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参考;此外,相对于人工针叶纯林,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有利于土壤养分的积累,因而建议针对人工针叶林进行补植改造,朝向针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方向转变,从而提升生态公益林的生态和社会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公益林 林分类型 土壤层次 土壤养分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连山常绿阔叶林区系动态特征及其对雪灾的响应
4
作者 黄钦秀 宋育英 +4 位作者 刘虹冰 曾施绮 杨世赟 陈伏生 卜文圣 《生物灾害科学》 2024年第2期291-299,共9页
【目的】旨在探究九连山常绿阔叶林的区系动态特征,以及2008年雪灾对九连山植被区系特征的影响。【方法】基于九连山6 hm2样地、车八岭20 hm2样地、鼎湖山20 hm2样地、古田山24 hm2样地以及天童20 hm2样地的调查数据,探讨空间尺度上的... 【目的】旨在探究九连山常绿阔叶林的区系动态特征,以及2008年雪灾对九连山植被区系特征的影响。【方法】基于九连山6 hm2样地、车八岭20 hm2样地、鼎湖山20 hm2样地、古田山24 hm2样地以及天童20 hm2样地的调查数据,探讨空间尺度上的区系特征差异;基于2008年重大雪灾时建立的九连山4 hm2样地和2022年的复查数据,探讨雪灾对植被区系的时间动态影响。【结果】九连山6hm2样地的木本植物有25061株,分属50科92属213种,热带分布类型和温带分布类型的科分别占总科数的52%和22%,热带分布类型和温带分布类型的属分别占总属数的68%和30%,与其他样地种的相似性均低于50%。与其他样地相比,九连山6hm2样地的面积最小,物种数却最多。与2008年九连山4 hm2样地相比,2022年九连山4 hm2样地消失了12科23属49种,新增了1科7属29种,且相似性系数极高。【结论】九连山植被处于南亚热带与中亚热带的植被过渡地带,偏向于中亚热带,是一个物种保存丰富、特异性和分化程度较高的区域。2008年重大雪灾对九连山常绿阔叶林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干扰,历经14年仍未完全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连山 雪灾 植物区系 物种组成 相似性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九连山不同恢复模式林分的物种多样性特征 被引量:8
5
作者 刘斌 张参参 +5 位作者 汪金松 李张敏 欧阳园丽 陈维 陈伏生 卜文圣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2-52,共11页
[目的]分析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两种恢复模式下林分结构、物种组成与原始林的差异,了解不同恢复模式下森林生物多样性的变化规律,为森林生态系统人工恢复和重建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选择九连山境内由人工种植杉木自然恢复36年形成... [目的]分析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两种恢复模式下林分结构、物种组成与原始林的差异,了解不同恢复模式下森林生物多样性的变化规律,为森林生态系统人工恢复和重建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选择九连山境内由人工种植杉木自然恢复36年形成的针阔混交林、皆伐后自然恢复32年的亚热带次生常绿阔叶林和未受人为干扰的原始森林(以下分别简称为杉木林、次生林、原始林)为研究对象,分析3种林分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幼树1 cm≤DBH<5 cm、小树5 cm≤DBH<10 cm和成年树DBH≥10 cm)的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及优势度、群落结构和功能群变化等,探究不同恢复模式下亚热带森林物种多样性恢复的特征变化。[结果]杉木林共有木本植物4983株,隶属于29科75种;次生林共有2879株,隶属于26科73种;原始林共有4770株,隶属于38科126种。原始林与杉木林幼树的胸高断面积为次生林的2倍;小树阶段3种林分无显著差异;次生林和杉木林成年树的胸高断面积分别为原始林的37%和70%。杉木林与次生林在种-面积、种-多度及种-物种等级上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幼树阶段,次生林物种数随着抽取个体数增加积累速度高于杉木林;成年树阶段,杉木林物种个数的积累速度要快于次生林。杉木林和次生林总体的物种丰富度比较接近,约为原始林的55%,但次生林幼树及成年树的物种丰富度少于杉木林。总体上次生林的Shannon-Wiener指数显著地高于杉木林,各生长阶段并无显著差异。次生林在幼树、小树阶段的DBH和树高均显著大于杉木林,成年树阶段的DBH则显著小于杉木林。次生林各生长阶段的先锋种重要值均为最大,杉木林成年树的耐荫种重要值最小。[结论]人工恢复与自然恢复群落的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物种个数都能朝着当地顶级群落演替。相对于自然恢复的次生林,人工恢复的杉木林在短期恢复中有利于物种个体数及生物量的积累,能更快的形成复杂垂直结构的森林群落;但自然恢复的次生林更有利于物种多样性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多样性 群落演替 人工恢复 自然恢复 亚热带森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九连山不同海拔梯度土壤有机碳的变异规律 被引量:15
6
作者 张参参 吴小刚 +4 位作者 刘斌 施雪文 陈伏生 裘利洪 卜文圣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9-28,共10页
【目的】土壤类型、土壤层次及植被类型是土壤有机碳分布格局的重要影响因素,而海拔是对大尺度水热环境条件的再分配,涵盖了土壤类型和植被类型在小尺度上的剧烈变化信息,因而研究不同海拔梯度上土壤有机碳的变异规律对森林生态系统碳... 【目的】土壤类型、土壤层次及植被类型是土壤有机碳分布格局的重要影响因素,而海拔是对大尺度水热环境条件的再分配,涵盖了土壤类型和植被类型在小尺度上的剧烈变化信息,因而研究不同海拔梯度上土壤有机碳的变异规律对森林生态系统碳汇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本研究选择九连山境内不同海拔高度(179~1 430m)的森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植被类型、土壤类型、和不同层次的有机碳含量与碳储量等,揭示不同海拔高度有机碳的垂直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土壤的前3层(0~40 cm)有机碳含量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呈现线性增大的趋势,而第4层(40~60 cm)和第5层(60~100 cm)则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逐渐的降低,土壤碳储量与海拔梯度的趋势与土壤有机碳与海拔梯度的趋势基本一致,但总碳储量与海拔梯度的趋势则呈先降低后升高的U形趋势;草甸土的前3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储量往往高于红壤和黄壤,并且随海拔升高,土壤类型从红壤、黄壤至草甸土的变化过程中,前2层(0~20 cm)有机碳含量和碳储量均存在逐渐上升,而其他层次则无显著差异;高海拔的杜鹃林和高山草甸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碳储量往往高于较低海拔的其他植被类型,而高山草甸和次生阔叶林的0~100 cm总碳储量较高。【结论】土壤表层和植被类型的变化可能是导致九连山不同海拔梯度土壤有机碳变异规律的主要原因。在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形下,高海拔地区的表层土壤可能随着温度的上升而增加碳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含量 碳储量 土壤类型 植被类型 土壤层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连山自然保护区土壤有机碳时空变异的耦合效应 被引量:6
7
作者 欧阳园丽 吴小刚 +3 位作者 林小凡 陈伏生 熊启慧 卜文圣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61-568,共8页
土壤有机碳动态的研究有助于评估陆地生态系统的固碳增汇功能,但土壤有机碳随海拔和土层的空间变异与随发育时间的互作即空间与时间变异耦合效应少有报道,因而研究不同海拔梯度下各土壤层次有机碳的时空变异对评估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 土壤有机碳动态的研究有助于评估陆地生态系统的固碳增汇功能,但土壤有机碳随海拔和土层的空间变异与随发育时间的互作即空间与时间变异耦合效应少有报道,因而研究不同海拔梯度下各土壤层次有机碳的时空变异对评估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效应有重要意义。以九连山主峰黄牛石不同海拔的典型森林、灌丛和草甸土壤剖面为对象,对比分析自然保护区设立初(1982年)至2015年间各土壤层次(0~10 cm,10~20 cm,20~40 cm)有机碳含量及碳储量的变化,探讨封山育林33 a后九连山有机碳变化及其影响因素。33 a前后有机碳含量和碳储量变化在0~40 cm土层内均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呈现线性增大的趋势,随海拔的升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碳储量变化的累积速率随土层加深而逐渐增大,即20~40 cm土层的有机碳含量和碳储量变化累积速率最大;杜鹃林0~10 cm和10~20 cm土层的有机碳含量变化及0~10 cm土层的有机碳储量变化显著地高于人工林,高山草甸和杜鹃林20~40 cm土层的有机碳含量和碳储量变化显著高于其他植被类型,高山草甸20~40 cm土层的有机碳含量变化显著地高于0~10 cm。混合线性模型结果表明各土壤层次有机碳变化不受年份的显著影响,但均受到海拔的显著影响,植被类型对0~10 cm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强于10~20 cm和20~40 cm。高海拔地区的杜鹃林、高山草甸的有机碳变化可能是导致各土壤层次有机碳33 a变异的主要原因。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高海拔地区杜鹃林、高山草甸在33 a后由于温度上升导致其光合作用和生长速度提高,碳固定增加,因此气候变化和植被的生长过程可能对土壤有机碳的源汇动态产生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拔 土壤有机碳 土壤层次 植被类型 碳储量 耦合效应 九连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恢复模式亚热带森林土壤贮水量和养分储量的差异 被引量:3
8
作者 马耀华 刘虹冰 +5 位作者 李雨欣 李鑫 刘斌 杨世赟 曾施绮 卜文圣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7-105,共9页
【目的】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大量天然林遭到破坏,导致森林的数量和质量显著下降,因此采取了许多植被恢复措施,其主要方式有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模式。研究这两种不同恢复模式下林分的土壤贮水量和养分储量的差异,有助于比较这两种模式... 【目的】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大量天然林遭到破坏,导致森林的数量和质量显著下降,因此采取了许多植被恢复措施,其主要方式有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模式。研究这两种不同恢复模式下林分的土壤贮水量和养分储量的差异,有助于比较这两种模式的优劣性,为亚热带植被恢复和重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选择九连山皆伐后自然恢复35年的次生林、人工栽植杉木后自然恢复39年的杉木林以及保存完好的原始林等3个典型林分为对象,比较不同恢复模式在水源涵养和养分贮存能力上的差异。【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在贮水能力上,杉木林、次生林的吸持贮水量和饱和贮水量明显低于原始林,但在滞留贮水量上,杉木林、次生林却显著高于原始林,而杉木林和次生林在贮水量上较相似;在土壤养分贮存方面,原始林和次生林的速效氮储量均显著高于杉木林,但杉木林的有效磷储量显著高于次生林和原始林;原始林的碳储量、全氮储量和全磷储量均明显高于杉木林和次生林,且杉木林的碳储量、全氮储量显著高于次生林,但杉木林的全磷储量却显著低于次生林。【结论】两种恢复模式在土壤水源涵养方面相似,而在养分贮存能力上存在很大的差异,需要依据不同的生态恢复目标而选用不同的恢复模式,提高土壤速效氮和全磷储量宜采用自然恢复模式,提高土壤有效磷、碳储量和全氮储量宜采用人工恢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森林 森林土壤 恢复模式 贮水能力 养分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菌根类型和树种耐荫性对宿存枯枝碳储量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卜文圣 马耀华 +4 位作者 刘虹冰 张参参 李雨欣 曾施绮 杨世赟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85-92,共8页
【目的】碳中和背景下,森林固碳能力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以往研究表明树木多样性可以增加生物量和碳储量,主要研究集中在森林的活体和土壤上,而树种多样性对枯枝生物量和碳储量的影响机制仍然不清楚。【方法】本研究依托中国亚热带森... 【目的】碳中和背景下,森林固碳能力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以往研究表明树木多样性可以增加生物量和碳储量,主要研究集中在森林的活体和土壤上,而树种多样性对枯枝生物量和碳储量的影响机制仍然不清楚。【方法】本研究依托中国亚热带森林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实验研究平台(BEF-China),通过测定12种不同类型树种在不同多样性水平下(1、2、4、8)的树高、胸径及宿存枯枝碳储量等指标,旨在探讨树种多样性对宿存枯枝碳储量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树种类型显著地影响不同丛枝菌根类型树种的胸高断面积、树高和枯枝碳储量(P<0.01),并且也显著地影响其枯枝碳储量净效应(NE)、补偿效应(CE)和选择效应(SE)(P<0.05);一般来说,丛枝菌根树种和阳性树种的固定效应(样地多样性、胸高断面积和树高)和随机效应(树种)解释了较多的枯枝碳储量以及生物多样性效应变异(平均为40%左右,最小值大于32%);并且丛枝菌根树种和阳性树种的枯枝碳储量、枯枝碳储量净效应和补偿效应均随样地多样性的增加而减小(P<0.05),而外生菌根真菌树种和阴性树种则不受样地多样性的影响。【结论】从宿存枯枝碳汇的角度来看,选择不同的菌根类型和耐荫类型的造林树种能够显著影响宿存枯枝碳储量,并且种植更多的丛枝菌根树种和阳性树种纯林有利于亚热带森林枯枝碳汇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宿存枯枝 碳储量 树种多样性 菌根类型 耐荫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热带蜜源植物形态学指标预测泌蜜量初探 被引量:2
10
作者 程怡晴 胡建文 +5 位作者 伍依哲 李鑫 徐朕贤 刘斌 孙金花 卜文圣 《南方林业科学》 2020年第3期38-44,61,共8页
影响蜜源植物泌蜜量因素很多,但人们对蜜源植物本身的形态学指标如何影响不同蜂种泌蜜量的规律所知甚少。本研究利用79种亚热带蜜源植物形态学和泌蜜量数据,探讨了多种因素对不同蜂种泌蜜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生长型、耐阴性、花性... 影响蜜源植物泌蜜量因素很多,但人们对蜜源植物本身的形态学指标如何影响不同蜂种泌蜜量的规律所知甚少。本研究利用79种亚热带蜜源植物形态学和泌蜜量数据,探讨了多种因素对不同蜂种泌蜜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生长型、耐阴性、花性别和雌雄株等因素均对泌蜜量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并且蜜源植物形态学指标与泌蜜量之间建立了回归方程。因此,可以通过植物形态学指标预测蜜源植物泌蜜量,为进一步筛选高产量的蜜源植物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 蜜源植物 泌蜜量 蜂种 形态学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