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遗传多样性的大豆裂荚性状解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宋英培 王灿 +3 位作者 周会汶 孔可可 许孟歌 王瑞凯 《生物技术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7-106,共10页
【目的】探究抗裂荚分子机制,挖掘抗裂荚大豆种质资源,可为揭示大豆裂荚性遗传和驯化机理、加速南方大豆抗裂荚新品种的选育提供依据。【方法】结合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定位和野生栽培大豆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探寻大豆裂荚性相关基因。使用... 【目的】探究抗裂荚分子机制,挖掘抗裂荚大豆种质资源,可为揭示大豆裂荚性遗传和驯化机理、加速南方大豆抗裂荚新品种的选育提供依据。【方法】结合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定位和野生栽培大豆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探寻大豆裂荚性相关基因。使用302份大豆材料进行2年表型测定,借助95744个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使用包括1308份栽培大豆和203份野生大豆的重测序数据进行QTL区段序列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检测到3个表型变异解释率大于10%的QTL位点,分别为qPdh-Chr08(Gm08:3048312)、qPdh-Chr15(Gm15:312814)和qPdh-Chr16(Gm16:29951529)。其中qPdh-Chr16是已知基因pdh1(Pod dehiscence habit 1)。结合野生和栽培大豆重测序数据发现,qPdh-Chr08和qPdh-Chr15内存在人工选择导致的群体分化序列,发现2个重要候选基因Glyma.08G038600和Glyma.15G003600。根据功能注释发现,这两个基因参与生长素和木质素的代谢。【结论】使用2年数据检测到大豆裂荚性2个新的QTL位点qPdh-Chr08和qPdh-Chr15,并在QTL区域内鉴定野生栽培大豆分化基因,最终筛选到2个重要候选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裂荚性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遗传多样性 作物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