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InVEST模型的九寨沟土壤侵蚀及产沙的驱动因素研究
1
作者 刘建成 钟益华 +1 位作者 肖维阳 唐亚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0-30,38,共12页
[目的]深入了解九寨沟地震前后土壤侵蚀和产沙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为保护九寨沟湖泊这一特征景观和灾后景区的生态修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方法]应用In VEST模型和地理探测器,分析了地震前(2014年)、地震后(2018年)和生态修复后... [目的]深入了解九寨沟地震前后土壤侵蚀和产沙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为保护九寨沟湖泊这一特征景观和灾后景区的生态修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方法]应用In VEST模型和地理探测器,分析了地震前(2014年)、地震后(2018年)和生态修复后(2022年)九寨沟土壤侵蚀和产沙的空间分布及驱动因素。[结果](1)2014年、2018年、2022年流域的平均土壤侵蚀模数分别为152.72,483.86,375.81 t/km^(2),平均单位面积产沙量分别为17.36,65.18,56.07 t/km^(2)。流域的土壤侵蚀强度等级在地震前以微度侵蚀为主,局部地区侵蚀严重,地震后上升为中度侵蚀,生态修复后未明显下降,产沙量大的区域与土壤侵蚀严重的区域重合。(2)产沙量主要来源于海拔高、植被覆盖率低和坡度级大的区域,不同用地类型差异明显,尤其是植被覆盖率低于30%的区域,其产沙量在地震前、地震后、生态修复后分别占总量的50.7%,77.9%,80.7%。(3)九寨沟产沙量空间分异的主要因素是植被覆盖率,次要因素是海拔和降水量,各因素交互作用后的解释力均高于单一因子,产沙量受多个因素相互作用的影响。[结论]九寨沟土壤侵蚀模数和产沙量在地震后大幅上升,经过生态修复后轻微下降,但仍未恢复到地震前水平,植被覆盖率对九寨沟的侵蚀产沙起着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VEST模型 九寨沟 土壤侵蚀 产沙量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