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松褐天牛肿腿蜂对寄主松褐天牛三龄幼虫的功能反应 被引量:38
1
作者 张彦龙 杨忠岐 +4 位作者 王小艺 张翌楠 吴成进 马生福 陆之贵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26-434,共9页
为评估松褐天牛肿腿蜂Sclerodermus sp.(膜翅目:肿腿蜂科)对其寄主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3龄幼虫的控制作用,通过功能反应试验,研究了松褐天牛肿腿蜂对松褐天牛3龄幼虫补充营养时期的捕食功能反应和补充营养后的寄生功能反应以... 为评估松褐天牛肿腿蜂Sclerodermus sp.(膜翅目:肿腿蜂科)对其寄主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3龄幼虫的控制作用,通过功能反应试验,研究了松褐天牛肿腿蜂对松褐天牛3龄幼虫补充营养时期的捕食功能反应和补充营养后的寄生功能反应以及肿腿蜂的密度效应。结果表明:当松褐天牛肿腿蜂密度固定为1头/缸时,肿腿蜂因补充营养对松褐天牛3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型方程,1头松褐天牛肿腿蜂雌蜂对松褐天牛3龄幼虫的最大致死量为9.48头,平均为3.75头;寄生作用的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Ⅰ型方程,可知肿腿蜂的寄主密度阈限为4头就能满足补充营养和寄生的需要;在捕食和寄生两个阶段其对松褐天牛幼虫的寻找效应随着寄主密度的增加呈线性减弱。当松褐天牛幼虫密度固定为30头/缸时,随着肿腿蜂的密度增加,其补充营养阶段的捕食作用和之后的寄生作用均呈线性升高,寻找效应则呈线性减弱;由蜂虫比和致死总量的模型可得肿腿蜂与天牛幼虫比例为0.9805(近1:1)时,可使松褐天牛幼虫死亡总数最大。这些结果表明,松褐天牛肿腿蜂是松褐天牛幼虫期的有效天敌。本研究为评价松褐天牛肿腿蜂对寄主的控制能力提供了基础数据和方法,并为其在野外的释放量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褐天牛肿腿蜂 松褐天牛 捕食 寄生 功能反应 寻找效应 密度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花绒寄甲防治越冬后松褐天牛试验 被引量:53
2
作者 张彦龙 杨忠岐 +4 位作者 张翌楠 王小艺 吴成进 马生福 陆之贵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92-98,共7页
为研究花绒寄甲对松褐天牛越冬后幼虫或蛹的控制作用以及在林间大规模防治的技术和方法,分别在室内和林间进行试验和验证。在室内试验中,花绒寄甲成虫和卵分别被释放在含有越冬后松褐天牛的木段上,而林间验证试验包括直立死树释放花绒... 为研究花绒寄甲对松褐天牛越冬后幼虫或蛹的控制作用以及在林间大规模防治的技术和方法,分别在室内和林间进行试验和验证。在室内试验中,花绒寄甲成虫和卵分别被释放在含有越冬后松褐天牛的木段上,而林间验证试验包括直立死树释放花绒寄甲成虫、伐倒死树释放花绒寄甲成虫、林间均匀释放花绒寄甲成虫和伐倒死树释放花绒寄甲卵4种处理。结果显示:在室内试验中,释放花绒寄甲成虫数量与侵入孔数量比例为1∶1时,天敌对松褐天牛的防治效果为91.23%;释放花绒寄甲卵数量与侵入孔数量比例为16∶1时,其对松褐天牛的防治效果为91.18%。在林间试验中,当成虫的释放量与侵入孔比例为1∶1时,直立死树上释放花绒寄甲成虫处理的控制效果为66.02%,伐倒死树上释放成虫处理控制效果为91.16%。林间均匀释放成虫处理中,1年后释放量为3 750头·hm-2的样地内花绒寄甲对松褐天牛的控制效果为83.68%,最佳释放比例为0.547 5∶1(释放量∶侵入孔数);伐倒死树释放卵处理中,释放花绒寄甲卵数量与侵入孔数量比例为16∶1时,其对松褐天牛的控制效果为91.48%。花绒寄甲是松褐天牛老熟幼虫和蛹期的高效天敌,林间伐倒死树释放卵是最适合的防治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绒寄甲 生物防治 松褐天牛 越冬代 幼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种昆虫病原线虫对松褐天牛幼虫的控制力测定 被引量:5
3
作者 张彦龙 杨忠岐 +3 位作者 王小艺 吴成进 马生福 陆之贵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64-70,共7页
为探讨利用昆虫病原线虫小卷蛾斯氏线虫ALL品系和异小杆线虫的WG品系防治松褐天牛的可行性,在室内模拟松褐天牛的自然状态的条件,利用以上2种线虫对松褐天牛3龄幼虫进行防治试验并用时间-剂量-死亡率(TDM)模型拟合控制效果方程。结果表... 为探讨利用昆虫病原线虫小卷蛾斯氏线虫ALL品系和异小杆线虫的WG品系防治松褐天牛的可行性,在室内模拟松褐天牛的自然状态的条件,利用以上2种线虫对松褐天牛3龄幼虫进行防治试验并用时间-剂量-死亡率(TDM)模型拟合控制效果方程。结果表明:在3,4,5,6万条.mL-1的剂量下经过7天,小卷蛾斯氏线虫的ALL品系可致死松褐天牛3龄幼虫的百分比分别为41.11%,51.11%,53.33%,82.22%,而异小杆线虫的WG品系可致死松褐天牛3龄幼虫百分比分别为35.56%,51.11%,51.11%,74.44%。异小杆线虫的WG品系的起效速度要比小卷蛾斯氏线虫的ALL品系快,二者的致死峰值主要集中在第1—3天。由TDM模型求得小卷蛾斯氏线虫的ALL品系在第1—7天的LC50分别为52888176,147128.61,25953.95,17915.36,14964.30,12968.78,11663.99mL-1;异小杆线虫的WG品系在第1—7天的LC50分别为326212.05,29566.51,14474.38,13934.78,12234.89,10531.74,9543.33mL-1。小卷蛾斯氏线虫的ALL品系以4,5,6万条.mL-1的剂量处理时的LT50分别是6.70,4.97,3.98天;异小杆线虫的WG品系以5,6万条.mL-1的剂量处理时的LT50分别为5.39,4.06天。试验结果表明小卷蛾斯氏线虫ALL品系和异小杆线虫WG品系的线虫对松褐天牛的低龄幼虫有较高的毒性,为进一步进行野外防治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病原线虫 小卷蛾斯氏线虫 异小杆线虫 松褐天牛 控制力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