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对“第二个结合”的初步探索
1
作者 张雯娟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5-48,共4页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通过理论思考和革命实践,发掘理论与文化的共通因素,坚持理论与文化“和而不同”的结合,初步探索出了搭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共通桥梁的逻辑进路。毛泽东主张通过加大理论的普适性与...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通过理论思考和革命实践,发掘理论与文化的共通因素,坚持理论与文化“和而不同”的结合,初步探索出了搭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共通桥梁的逻辑进路。毛泽东主张通过加大理论的普适性与增加文化的世界性相结合、提升理论的民族性与增强文化的先进性相融合、扩展理论的广泛性与增进文化的深刻性相统一,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协调发展。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探索,为推进“第二个结合”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二个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以人民为中心”论 被引量:1
2
作者 张雯娟 左亚文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8-10,共3页
人民需要是人民现实生活的反映,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以人民为中心”就是以人民的需要为工作靶向。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以人民为中心”的目标是,满足人民精神愉悦的需要,满足人民自我发展的需要,满足人民文化主权的需要。现阶段,仍存在人... 人民需要是人民现实生活的反映,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以人民为中心”就是以人民的需要为工作靶向。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以人民为中心”的目标是,满足人民精神愉悦的需要,满足人民自我发展的需要,满足人民文化主权的需要。现阶段,仍存在人民需要求实向善和供给良莠不齐的矛盾,人民需要日益增长和供给数量不足的矛盾,人民需要不断升级和供给质量不高的矛盾。为化解这一系列的内生矛盾,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需要保障精神文化供给的正确导向,增加精神文化供给的总体数量,提升精神文化供给的质量水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人民需要 以人民为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同富裕视域下东西部协作的逻辑理路、功能定位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2
3
作者 徐丽姗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2-110,共9页
东西部协作在国家治理进程中具有深厚的制度渊源,是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并随着国家治理方略的调整而不断发展和完善。东西部协作主要经历了东西部扶贫协作探索时期、东西部扶贫协作新阶段和东西... 东西部协作在国家治理进程中具有深厚的制度渊源,是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并随着国家治理方略的调整而不断发展和完善。东西部协作主要经历了东西部扶贫协作探索时期、东西部扶贫协作新阶段和东西部协作结对发展,并在促进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转化中积极作为,具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大时代意义。新时代新征程上东西部协作被赋予重要使命和功能定位,是缩小区域差距的“稳定器”,是助推共同富裕的“加速器”,是实现协同转型发展的“试验区”。基于此,加强党对东西部协作的全面领导、深化拓展东西部协作领域以及优化完善东西部协作机制生态,逐步实现东西部地区均衡发展、共同成长,进而推动实现共同富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富裕 东西部协作 协同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大学生精准就业方法探究 被引量:34
4
作者 宋天华 邹大勇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4-86,共3页
高校毕业生就业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之一,文章以学生需求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针对高校大学生就业存在的定位不准确、信息不对称、指导不得力、教学不适应等突出问题,提出以现代信息技术和大数据为手段,建立起精准采集是基础、... 高校毕业生就业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之一,文章以学生需求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针对高校大学生就业存在的定位不准确、信息不对称、指导不得力、教学不适应等突出问题,提出以现代信息技术和大数据为手段,建立起精准采集是基础、精准识别是关键、精准指导是途径、精准管理是保障和精准教育是根本的大学生精准就业服务体系,切实解决当前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困难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毕业生 精准就业 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妇女婚姻变革中的家庭财产观——基于民国婚姻讼案的考察 被引量:1
5
作者 吴燕 张汝 许良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49-161,共13页
民国时期,妇女婚姻行为逐渐变化,其家庭财产观念始终对她们的婚姻行为起着支配作用。民国若干司法案例中呈现出的妇女某些婚姻行为和观念,过去被忽略,现在又有所抬头:首先,有些妇女家庭财产权利义务观不对等,有单方面被扶养的潜意识,缺... 民国时期,妇女婚姻行为逐渐变化,其家庭财产观念始终对她们的婚姻行为起着支配作用。民国若干司法案例中呈现出的妇女某些婚姻行为和观念,过去被忽略,现在又有所抬头:首先,有些妇女家庭财产权利义务观不对等,有单方面被扶养的潜意识,缺乏相互扶养的责任感;其次,有些要求离婚的妇女争财产的诉求多于争自由的诉求,对财产要求甚至超过丈夫的负担能力;第三,寡妇不愿再婚并不一定是贞洁观作祟,现实生存条件与家庭财产观也有极大的影响,过去单单强调是贞洁观所致,实际上舆论、成文法和司法实践在这个问题上也有矛盾,影响了寡妇的婚姻自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婚姻讼案 妇女婚姻变革 家庭财产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视域下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困境、成因与对策分析 被引量:32
6
作者 徐丽姗 杜恒志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01-110,共10页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载体。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视域下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当前还呈现出种种问题,如发展固化缓慢的问题、管理机制亟待完善的...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载体。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视域下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当前还呈现出种种问题,如发展固化缓慢的问题、管理机制亟待完善的问题、日益突出的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制约着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新时代新征程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加强党对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全面领导,要注重集体精神教育,激发内生动力,完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人才培养机制,构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共同富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疫情时代农村次生社会风险的深度治理探索 被引量:8
7
作者 张茂一 王洪树 《党政研究》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8-106,共9页
在重大公共危机背景下,原生风险往往会诱导产生相关的次生社会风险。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表明,由于广大农村存在上级高效动员与基层组织治理能力不足的矛盾、农产品与劳动力市场供需不平衡的矛盾、信息多方供给与理性判断能力有限的矛... 在重大公共危机背景下,原生风险往往会诱导产生相关的次生社会风险。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表明,由于广大农村存在上级高效动员与基层组织治理能力不足的矛盾、农产品与劳动力市场供需不平衡的矛盾、信息多方供给与理性判断能力有限的矛盾、公共道德理性与熟人社会行事逻辑的矛盾,农村容易出现组织治理失度、经济秩序失常、大众心理失衡、个体行为失范等次生社会风险。面对各种次生社会风险背后深层次的原因生成逻辑,临时性的应急治理只能是治标不治本。后疫情时代的农村社会治理,应该调动多元主体参与,整合党建引领的政治资源优势、政府的行政管理与宏观调控资源优势、多层次的信息治理资源优势以及农村的道德教育资源优势,走出一条适合农村特点的多元复合深度治理之路,将治理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治理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后疫情时代 次生社会风险 农村社会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等院校“大思政”矩阵与“协同型”建构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杨锐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36-140,共5页
"大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然状态,是以"三全育人"过程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整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大"所强调的系统、整合、协调,使得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成为衡量高等院校"大... "大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然状态,是以"三全育人"过程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整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大"所强调的系统、整合、协调,使得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成为衡量高等院校"大思政"质量的重要依据。为此,在全过程时间维度和全方位空间维度的综合考量下将高等院校"大思政"划分为雏鸟型、管理型、服务型和协同型等四种类型。协同型"大思政"是一种高质量模式,建构与完善协同型"大思政"成为高等院校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为此,各高等院校应坚持党的领导,以思政课程为基本依托并强化高等院校内外主体之间的良性联动,同时通过政府与党委双重监督保障协同型"大思政"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思政” 全员育人 全过程育人 全方位育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后现代农业回归路径研究
9
作者 王希贤 《南方农机》 2021年第20期39-41,共3页
中国农业发展经历了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发展的阶段性转变,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生态、资源、环境等多重因素约束,生存方式、社会结构和文化思想也发生深刻转变。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农业应该导向一种相对独立的后现代农业发... 中国农业发展经历了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发展的阶段性转变,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生态、资源、环境等多重因素约束,生存方式、社会结构和文化思想也发生深刻转变。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农业应该导向一种相对独立的后现代农业发展之路,摆脱西方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窠臼。笔者通过分析现代理性支配下的农业发展现状,以及后现代农业回归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提出我国后现代农业回归的路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体性 后现代 自然即我 生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元共治模式下的农村废弃物治理——以四川省峨眉山市XX镇为例
10
作者 薛丽 张继兰 《南方农机》 2020年第18期13-17,共5页
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通过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我国农村地区将展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面貌,最终实现城乡的协调、绿色发展与共同繁荣。乡村要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的优势和... 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通过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我国农村地区将展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面貌,最终实现城乡的协调、绿色发展与共同繁荣。乡村要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的优势和宝贵财富,但是当前我国农村环境治理还存在治理模式的短板。文章以四川省峨眉山市某镇的环境污染为调研对象,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发现该村废弃物治理存在村民重视不够和参与不足的问题,指出当前农村的环境治理需要在治理模式上进行变革,以政府、专家、企业、村民共同参与的多元共治模式取代传统的政府为主体的治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环境治理 废弃物 多元共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