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建立蚕桑技术协会 适应蚕茧商品生产基地发展
1
作者 王平清 《四川蚕业》 1989年第3期43-44,共2页
蚕桑专业技术协会,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联产承包到户后向专业化、商品化发展的客观必然产物。协会充分发挥蚕业科技人员,蚕桑重点户,种桑养蚕能手,把科学技术变成生产力,为加速蚕茧商品生产基地建设,振兴乐山丝绸行业服务。1985年建... 蚕桑专业技术协会,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联产承包到户后向专业化、商品化发展的客观必然产物。协会充分发挥蚕业科技人员,蚕桑重点户,种桑养蚕能手,把科学技术变成生产力,为加速蚕茧商品生产基地建设,振兴乐山丝绸行业服务。1985年建立了市、县、乡三个层次的蚕桑技术协会。把蚕桑重点户,种桑养蚕能手和乡蚕桑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蚕桑技术 商品生产基地 种桑 蚕业科技 丝绸行业 蚕桑生产 发展蚕桑 户平 重点户 栽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量桑养蚕、种叶平衡”蚕茧稳产高产的专业户——罗伯如
2
作者 王平清 《四川蚕业》 1991年第1期56-58,共3页
罗伯如家佳乐山市中区凌云乡燕子村3社,全家3人,是1980年从税务部门退休回农村的干部。他家承包集体耕地2.97亩(田2.27亩,土0.7亩),水源奇缺、土质瘦薄、耕作艰苦,按照自己的劳力和技能与家人共议,坚定走蚕桑致富并带动群众致富之路大... 罗伯如家佳乐山市中区凌云乡燕子村3社,全家3人,是1980年从税务部门退休回农村的干部。他家承包集体耕地2.97亩(田2.27亩,土0.7亩),水源奇缺、土质瘦薄、耕作艰苦,按照自己的劳力和技能与家人共议,坚定走蚕桑致富并带动群众致富之路大力发展蚕桑生产。1981年栽桑0.1亩,1982年栽桑0.71亩,1983年栽桑0.67亩,1984年栽桑0.1亩,1985年栽桑0.72亩,5年共栽桑2.3亩,1400株,芽接良桑0.87亩,带根嫁接栽良桑1.43亩,实现良桑化。养蚕除了自产桑叶外,把本社周围自产桑叶卖起来,由于认真学习贯彻科学养蚕,养蚕收入显著增加。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蚕桑重点户和群众学习的榜样。1981年利用自留地桑叶养蚕0.15张,产茧4.85公斤,收入17元。1982年到1990年9年间,共养蚕85.7张,产蚕茧3660.8公斤,收入22215元,张平单产42.7公斤,259.22元。如下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桑 蚕桑生产 凌云乡 种叶平衡 如家 种桑 重点户 瘦薄 收蚁 蚕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推广系列革新养蚕法见成效
3
作者 刘世广 邓志高 王平清 《四川蚕业》 1992年第1期33-34,38,共3页
在当前国际、国内茧丝绸市场激烈竞争的新形势下,必须以质取胜争效益。蚕茧是“茧、丝、绸”系统工程的基础,提高蚕茧单产、质量、效益,更有举足轻重作用。在这种形势下,我们于1990年在夹江县农村与蚕农紧密配合,针对现行养蚕设备陈旧,... 在当前国际、国内茧丝绸市场激烈竞争的新形势下,必须以质取胜争效益。蚕茧是“茧、丝、绸”系统工程的基础,提高蚕茧单产、质量、效益,更有举足轻重作用。在这种形势下,我们于1990年在夹江县农村与蚕农紧密配合,针对现行养蚕设备陈旧,饲育技术繁杂,特别是养蚕单产、质量、效益低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茧丝绸 以质 养蚕户 丝绸公司 中国蚕学会 养蚕技术 蚕业 晚秋蚕 洪雅 井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赵大邦九年养蚕111张 张平产茧45.4公斤
4
作者 王平清 《四川蚕业》 1989年第4期53-54,共2页
赵大邦家住乐山市中区安谷乡官帽村三组,全家8人。他们组是1980年冬实行土地联产承包到户的,他承包耕地6.3亩,四边桑609株,种桑养蚕收入自得,极大地调动了他全家种桑养蚕积极性,他坚持以粮为主。
关键词 大邦 种桑 土地联产承包 上茧 夏蚕 上簇 养蚕技术 蚕茧质量 晚秋蚕 养蚕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栽桑建基地 粮蚕双丰收
5
作者 王平清 《四川蚕业》 1990年第3期11-11,14,共2页
新庙乡李■村,地处丘陵,有11个社、401户、1815人,耕地面积2120.5亩,1987年,全村栽有桑树9万株,养蚕86.7张,产茧2237公斤,收入11820元。在上级党政号召下,村党支部、村居委针对本村自然经济特点。
关键词 栽桑 间作桑园 发展蚕桑 新庙乡 蚕桑生产 村党支部 种桑 户平 蚕茧产量 养蚕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