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浓度与超低浓度罗哌卡因间断硬膜外给药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及对产科结局的影响 被引量:26
1
作者 鲁恒 黄绍强 +2 位作者 胡建英 金亮 徐丹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98-502,共5页
目的比较在程序化间断硬膜外给药(programmed intermittent epidural bolus,PIEB)复合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patient-controlled epidural analgesia,PCEA)模式下,低浓度和超低浓度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分娩镇痛的效果及对产科结局的影响... 目的比较在程序化间断硬膜外给药(programmed intermittent epidural bolus,PIEB)复合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patient-controlled epidural analgesia,PCEA)模式下,低浓度和超低浓度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分娩镇痛的效果及对产科结局的影响。方法选76例ASAⅠ~Ⅱ级、足月单胎头位、无硬膜外麻醉禁忌、要求分娩镇痛的初产妇,随机分为L组(38例):使用0.1%罗哌卡因+舒芬太尼0.5μg/mL;UL组(38例):使用0.06%罗哌卡因+舒芬太尼0.5μg/mL。再配对选择76例未行分娩镇痛的产妇作为C组。两镇痛组产妇宫口开至2~3 cm行硬膜外置管,镇痛平面控制在T8以下,VAS评分控制在4分以下。镇痛开始30 min后连接脉冲式镇痛泵,设置为每隔1 h注射药液8 mL,PCEA6 mL,锁定时间10 min。观察各组产程、分娩方式、新生儿Apgar评分、镇痛效果等。结果 UL组第二产程与C组相比无明显差异,而L组第二产程比C组明显延长(P<0.05)。两镇痛组间疼痛评分及满意度无明显差异,但UL组局麻药用量少于L组(P<0.05)。3组产妇剖宫产率、器械助产率和新生儿评分无明显差异。结论与0.1%罗哌卡因相比,在PIEB+PCEA模式下,0.06%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依然能提供比较满意的镇痛效果,对产科结局的干扰更小,临床上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娩镇痛 间断硬膜外给药 罗哌卡因 第二产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妇科门诊短小手术不同时间段丙泊酚用量的比较 被引量:1
2
作者 陈旭 樊雅玲 曾薇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54-656,共3页
目的探讨妇科门诊短小手术中上、下午丙泊酚用量是否存在差异。方法选择2012年10月-2015年5月妇科门诊手术患者1958例,年龄16-50岁,ASAⅠ或Ⅱ级,按手术时间分为上午组(8:30-11:30,n=1047)和下午组(14:00-17:00,n=911)。麻醉采... 目的探讨妇科门诊短小手术中上、下午丙泊酚用量是否存在差异。方法选择2012年10月-2015年5月妇科门诊手术患者1958例,年龄16-50岁,ASAⅠ或Ⅱ级,按手术时间分为上午组(8:30-11:30,n=1047)和下午组(14:00-17:00,n=911)。麻醉采用静脉注射芬太尼0.01μg/kg、丙泊酚2.5mg/kg。当清醒/镇静(OAA/S)评分达0分时,开始手术,如术中出现体动,停止手术操作,快速追加丙泊酚25mg,如体动10s后未消失,继续追加丙泊酚25mg,反复观察及追加,直至体动消失。记录患者年龄、身高、体重、BMI、麻醉前HR和BP;记录手术扩张宫颈次数、顺产史、丙泊酚总量、镇静时间。结果下午组丙泊酚用量为(152.23±63.79)mg,明显多于上午组的(135.32±35.95)mg(P〈0.05);两组镇静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下午组追加丙泊酚的患者为387例(42.5%),明显高于上午组的199例(23.5%)(P〈0.05)。结论在妇科门诊小手术中,下午手术患者对丙泊酚的需要量明显多于上午患者,但不延长患者的镇静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泊酚 镇静 时间药代动力学 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214对异丙酚麻醉大鼠术后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2
3
作者 杨继梅 卢文江 周娇洁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39-46,81,共9页
目的 探讨miR-214对异丙酚麻醉诱导的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及生物学机制。方法 7日龄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5只):生理盐水组(NS)、异丙酚麻醉开腹探查组(模型)、miR-NC组和miR-214组。除NS组外,其余组别建立异丙酚麻醉开腹探查模... 目的 探讨miR-214对异丙酚麻醉诱导的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及生物学机制。方法 7日龄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5只):生理盐水组(NS)、异丙酚麻醉开腹探查组(模型)、miR-NC组和miR-214组。除NS组外,其余组别建立异丙酚麻醉开腹探查模型。miR-NC组和miR-214组分别在麻醉前将miR-NC-agomir或miR-214-agomir注射到海马内。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海马mTORC1的表达,TUNEL染色检测海马组织细胞凋亡,RT-qPCR分析海马组织中miR-214表达。分别将miR-214抑制剂和mTORC1抑制剂转染入HT22海马神经元细胞,然后暴露于异丙酚。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的存活情况和Western blot分析TEFB、C-caspase3蛋白表达。结果 与NS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海马中miR-214明显下调(P<0.05),并且海马神经细胞凋亡显著增加(P<0.05)。与模型组相比,miR-214组海马神经元凋亡减弱(P<0.05)。生物信息学预测证明mTORC1和miR-214之间存在特异性结合位点。免疫荧光检测显示,与NS组比较,模型组诱导海马神经组织中mTORC1表达增加(P<0.05),miR-214治疗显著降低了mTORC1表达(P<0.05)。此外,与NC对照组相比,si-mTORC1转染导致暴露于异丙酚的HT22海马神经元细胞的凋亡率显著降低,并且TFEB表达显著增加(P<0.01),以及C-caspase3降低(P<0.05)。而miR-214抑制剂转染显著逆转了si-mTORC1的保护作用以及诱导的TFEB、C-caspase3蛋白表达的变化(P<0.05)。结论 miR-214可能通过mTORC1-TFEB通路减轻异丙酚神经毒性,提高神经元的存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214 异丙酚 开腹探查 大鼠 神经元 mTORC1-TFEB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不同入路持续髂筋膜间隙阻滞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54
4
作者 樊雅玲 郑岗 +2 位作者 陈旭 黄斌 罗方毅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47-252,共6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的效果,同时比较内侧入路和传统外侧入路平面内穿刺置管法的不同。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9月择期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90例,男47例,女43例,年龄35~92岁,ASAⅠ—Ⅲ级。使用计...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的效果,同时比较内侧入路和传统外侧入路平面内穿刺置管法的不同。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9月择期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90例,男47例,女43例,年龄35~92岁,ASAⅠ—Ⅲ级。使用计算机随机分为三组:内侧入路组(N组)、外侧入路组(W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30例。N组气管插管全麻后,在超声引导下行内侧入路平面内穿刺置管持续髂筋膜阻滞;W组气管插管全麻后,在超声引导下行传统外侧入路平面内穿刺置管持续髂筋膜阻滞;C组常规采用气管插管全麻。记录三组术中舒芬太尼用量,术后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第1次下床活动时间,48 h内患者自控镇痛(PCA)的按压次数,使用附加镇痛药物情况和48 h镇痛满意度评分。记录三组患者术后24、48 h的静息和活动时VAS评分。记录N组和W组导管重新固定情况、超声准备和成像时间、穿刺注药时间、置管时间、置管深度和术后48 h罗哌卡因用量。记录N组和W组术后24、48 h股神经和股外侧皮神经阻滞满意率,记录三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发生情况。结果 N组和W组术中舒芬太尼用量和使用附加镇痛药物率明显低于C组(P<0.05),术后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和第1次下床活动时间明显短于C组(P<0.05),48 h PCA按压次数明显少于C组(P<0.05),48 h镇痛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C组(P<0.05)。N组48 h PCA按压次数明显低于W组(P<0.05)。术后24、48 h N组和W组静息和活动时VAS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5)。N组导管重新固定率和术后48 h罗哌卡因总用量明显低于W组(P<0.05)、置管时间明显短于、置管深度明显深于W组(P<0.05);术后24、48 h股外侧皮神经阻滞满意率明显高于W组(P<0.05);两组超声准备和成像时间,穿刺注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组和W组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内外侧入路持续髂筋膜间隙阻滞均能为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减少镇痛药物的使用,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内侧入路法能提高术后股外侧皮神经阻滞满意率,减少罗哌卡因用量,并且置管操作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关节置换 髂筋膜 神经阻滞 术后镇痛 罗哌卡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