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合并白内障 被引量:8
1
作者 卢建群 毕娟 +2 位作者 杜慧斌 王丹 刘强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064-1067,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合并白内障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对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乐山市人民医院眼科确诊为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合并白内障患者给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合并白内障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对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乐山市人民医院眼科确诊为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合并白内障患者给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52例(101眼)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进行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裂隙灯前节检查、睫状肌麻痹下眼底检查以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白内障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随访3~12(5.09±2.20)个月。患者手术前、手术后各指标的比较用配对t检验,视力提高幅度与黄斑厚度的相关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检验。结果 101眼患眼最佳矫正视力由术前0.12±0.09提高至术后0.21±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016,P=0.000)。术后视力与黄斑厚度有明显相关性:对于黄斑囊样水肿及黄斑前膜,术后视力提高行数和黄斑厚度呈负相关(r=-0.866,P=0.001),对于黄斑萎缩,两者呈正相关(r=0.928,P=0.000)。2眼在白内障术后出现前囊膜收缩,2眼出现继发性高眼压,给予前囊膜放射状切开、药物控制眼压平稳后,视力提高且长期趋于稳定。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以提高患者视力,是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合并白内障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色素变性 白内障摘出术 视力 黄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对性健康教育在视觉电生理检查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3
2
作者 杨君 刘琼 曾月林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4年第9期68-69,共2页
目的探讨针对性健康教育在视觉电生理检查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1年10月至2012年6月,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在四川省乐山市人民医院眼科治疗的500例视觉电生理检查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0例,... 目的探讨针对性健康教育在视觉电生理检查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1年10月至2012年6月,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在四川省乐山市人民医院眼科治疗的500例视觉电生理检查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针对性健康教育,对两组患者的检查结果进行测量和评估。结果观察组250例患者中,检查结果一致者245例,结果一致率为98.00%;对照组250例患者中,检查结果一致者200例,结果一致率为8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86,P<0.05)。结论针对性健康教育能影响视觉电生理检查结果,提高检查结果的一致率,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可靠的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对性健康教育 视觉电生理检查 检查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逆向隧道切口及鱼钩系线法在人工晶状体睫状沟固定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韩宇 汤静 +1 位作者 叶宏权 宾莉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70-474,共5页
目的探讨逆向透明角巩膜隧道切口及鱼钩系线法联合小切口折叠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和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2月至2017年4月行人工晶状体睫状沟固定的患者26例(27眼)的临床资料。切口采用2点、8点钟... 目的探讨逆向透明角巩膜隧道切口及鱼钩系线法联合小切口折叠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和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2月至2017年4月行人工晶状体睫状沟固定的患者26例(27眼)的临床资料。切口采用2点、8点钟位角膜缘对称位、2.8 mm逆向透明角巩膜隧道切口,隧道长度为角膜缘后1.5 mm。将三片式折叠人工晶状体使用双针双线聚丙烯缝线用鱼钩系线法分别固定两襻,利用推注器通过2.8 mm透明角膜切口注入后房,人工晶状体襻预置缝线分别在两个逆向透明角巩膜隧道切口内结扎掩埋。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并比较术前术后视力、散光,使用OPD-ScanⅢ观察人工晶状体位置。结果26例(27眼)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无出血,术后无缝线脱落或暴露、人工晶状体无明显倾斜或移位等。术后最佳矫正视力2眼1.0,10眼0.6~0.8,12眼0.4~0.5,3眼0.3。术后散光度为(0.76±0.23)D,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2)。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人工晶状体倾斜Tilt值分别为0.42±0.13、0.45±0.15、0.48±0.16、0.49±0.19,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运用逆向透明角巩膜隧道切口损伤轻,缝线掩埋良好,术源性散光小;鱼钩系线法可使人工晶状体位置稳定,安全性高,是对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较好的改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向角巩膜隧道切口 鱼钩系线法 睫状沟固定 人工晶状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氯三嗪基氨基荧光素标记胶联羊膜移植后的转归及生物学行为 被引量:1
4
作者 李臻 赵敏 柯宁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20-424,共5页
目的观察二氯三嗪基氨基荧光素(dichlorotrazinylamino-fluorescein,DTAF)标记胶联羊膜(fibrin glue-amniotic membrane,FG-AM)移植的转归及生物学行为,探讨AM移植转归的影响因素及在临床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建立角膜深层损伤和碱烧伤动... 目的观察二氯三嗪基氨基荧光素(dichlorotrazinylamino-fluorescein,DTAF)标记胶联羊膜(fibrin glue-amniotic membrane,FG-AM)移植的转归及生物学行为,探讨AM移植转归的影响因素及在临床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建立角膜深层损伤和碱烧伤动物模型,用5g.L-1DTAF荧光标记FG-AM并分组行嵌合法和覆盖法移植,每组大白兔各5只,术后每天观察AM及角膜大体情况,第7天、第15天、第30天、第60天、第90天取角膜组织行组织病理、透射电镜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果FG-AM嵌合移植于角膜创面后,随时间推移,FG逐渐降解,AM被新生角膜上皮细胞及基质胶原覆盖包裹,术后第30天角膜创面厚度已完全恢复正常。虽然肉眼及裂隙灯检查无法准确判断AM情况,但组织病理、透射电镜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查均证实术后第90天角膜基质层中残留有清晰的AM结构,并且其周围无明显炎症及排斥反应。FG-AM覆盖移植后第15天,FG-AM开始出现溶解,至术后第30天时已完全溶解脱落,角膜表面无AM及FG成分残留,角膜上皮细胞完整连续,基质胶原排列整齐。结论FG-AM嵌合移植后,AM可较长时间整合于角膜基质,不被宿主溶解吸收。FG-AM有可能成为角膜基质重建修复的有效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蛋白胶 羊膜移植 角膜疾病 二氯三嗪基氨基荧光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控制术中虹膜松弛综合征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叶宏权 韩宇 +3 位作者 汤静 杜慧斌 卢建群 宾利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62-465,共4页
目的评价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控制术中虹膜松弛综合征(intraoperative floppy iris syndrome,IFIS)的治疗效果。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服用坦索罗辛≥2周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80例(80眼),随机分为2组... 目的评价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控制术中虹膜松弛综合征(intraoperative floppy iris syndrome,IFIS)的治疗效果。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服用坦索罗辛≥2周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80例(80眼),随机分为2组:微切口组和标准切口组,每组40例(40眼),分别通过1.8 mm微切口和2.6 mm标准透明角膜切口行同轴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术中IFIS的发生率、严重程度及手术并发症,术后1 d、1周、1个月的裸眼视力。结果术后1 d、1周、1个月的裸眼视力,微切口组分别为0.83±0.12、0.86±0.10、0.89±0.11,标准切口组分别为0.71±0.12、0.75±0.11、0.83±0.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微切口组裸眼视力均优于标准切口组。微切口组IFIS的发生率为60.0%,标准切口组IFIS的发生率为8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IFIS发生的严重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切口组IFIS发生的严重程度低于标准切口组。结论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具有IFIS发生风险的白内障患者来说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切口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 虹膜松弛综合征 白内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晶状体摘出联合直视下房角分离术治疗晶状体不全脱位继发闭角型青光眼 被引量:6
6
作者 徐智科 陈晓莉 叶宏权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166-1169,共4页
目的探讨晶状体摘出联合术中房角镜辅助直视下机械性房角分离术治疗晶状体不全脱位继发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我院眼科中心接受治疗的晶状体不全脱位继发闭角型青光眼患者21例21眼的临床资料,手术... 目的探讨晶状体摘出联合术中房角镜辅助直视下机械性房角分离术治疗晶状体不全脱位继发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我院眼科中心接受治疗的晶状体不全脱位继发闭角型青光眼患者21例21眼的临床资料,手术摘出脱位的晶状体后在术中房角镜辅助下行房角分离术。其中晶状体脱离范围小于180°的12眼行囊袋张力环植入+人工晶状体植入+直视下房角分离术;脱离范围大于180°的9眼行25 G闭合式玻璃体切割术切除残留囊膜及皮质,其中1眼术前视力无光感未植入人工晶状体,直接行房角分离术,8眼行人工晶状体巩膜层间无缝线固定术后再行房角分离术。术后随访6个月,记录术前、术后的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前房深度、房角粘连关闭范围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20眼(95.2%)最佳矫正视力提高。术前11眼房角粘连关闭>180°~270°,10眼房角粘连关闭>270°;术后6个月10眼房角完全开放,6眼房角粘连关闭≤90°,3眼房角粘连关闭>90°~180°,1眼房角粘连关闭>180°~270°,1眼房角粘连关闭>270°,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眼压(38.6±7.4)mmHg(1 kPa=7.5 mmHg),术后6个月降至(17.2±4.0)mmHg,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前房深度(1.79±0.15)mm,术后6个月增加至(4.06±0.36)mm,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及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在虹膜拉钩、囊袋张力环及微创玻璃体切割系统的应用下,晶状体摘出联合房角镜辅助直视下机械性房角分离术治疗晶状体不全脱位继发闭角型青光眼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状体不全脱位 继发性青光眼 房角分离 虹膜拉钩 囊袋张力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