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蒙特卡罗方法的双面光伏组件年发电性能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陶云坤 白建波 +3 位作者 邓士峰 方润心 张圣成 刘维茜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51-58,共8页
采用蒙特卡罗方法,建立以地面为反射源,以随机数对反射光线进行模拟的物理模型,得到自地面漫反射而到达光伏组件背面的辐照量。然后根据已知的辐照量,对位于江苏泰州双面光伏组件电站的年发电量和年"双面"发电增益进行了理论... 采用蒙特卡罗方法,建立以地面为反射源,以随机数对反射光线进行模拟的物理模型,得到自地面漫反射而到达光伏组件背面的辐照量。然后根据已知的辐照量,对位于江苏泰州双面光伏组件电站的年发电量和年"双面"发电增益进行了理论模拟和实验对比,理论和实验结果均验证了该研究提出的方法的可行性。最后,该文结合对比结果对特定地区双面光伏组件的安装倾角、安装高度、地面反射率等参数进行了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电池 发电量 反射率 双面光伏组件 蒙特卡罗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正交试验设计的双玻光伏组件仿真优化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关鹏 张家瑞 +3 位作者 朱宸 武谦 姚玉东 李彤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32-438,共7页
首先基于有限元方法,建立双玻光伏组件仿真模型,并对仿真结果进行实验验证;然后选取光伏组件边框的长度、宽度、高度和厚度为影响因素,以组件成本最小和强度最优为目标进行多次正交试验分析;最后,通过Pareto最优解方法获得光伏组件的最... 首先基于有限元方法,建立双玻光伏组件仿真模型,并对仿真结果进行实验验证;然后选取光伏组件边框的长度、宽度、高度和厚度为影响因素,以组件成本最小和强度最优为目标进行多次正交试验分析;最后,通过Pareto最优解方法获得光伏组件的最佳尺寸。结果表明:组件中心最大变形实验值与仿真值的最大误差仅为7.33%,证明仿真结果的准确性;最大应力随长度的增加而上升,随宽度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随高度的增加而下降,随厚度的增加无明显变化;单位面积价格随长度的增加而下降,随宽度的增加略微下降,随高度的增加而大幅上升,随厚度的增加而上升;当组件长度为1200 mm,宽度为787.5 mm,高度为37.5 mm,厚度为1.5 mm时,满足应力要求且成本最低,与初始结构相比成本降低8.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组件 正交试验设计 有限元 双玻 组件优化 多目标优化 PARETO最优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angmuir等温吸附的吸附动力学方程 被引量:1
3
作者 程惠亭 刘恩周 郝文斌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9-32,共4页
把吸附剂对溶质的吸附看作是吸附剂和溶质之间的化学反应,参照反应动力学方程提出了相应的吸附动力学方程。基于Langmuir等温吸附定义了吸附剂动力学浓度,并导出了它和固液比、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参数的关系。吸附动力学微分方程为(1... 把吸附剂对溶质的吸附看作是吸附剂和溶质之间的化学反应,参照反应动力学方程提出了相应的吸附动力学方程。基于Langmuir等温吸附定义了吸附剂动力学浓度,并导出了它和固液比、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参数的关系。吸附动力学微分方程为(1+a)级,对应于吸附剂动力学质量浓度是1级,对应于溶质质量浓度为a级。通过对动力学微分方程求解,分别得到了a=1和a=2时的动力学方程的解析表达式。在a=2时,用提出的动力学方程对文献的吸附数据进行了回归计算,结果表明该动力学模型和实验数据吻合良好,回归的相关系数R^(2)>0.9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 等温吸附 Langmuir等温吸附 吸附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旧三元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酸浸回收与再生试验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白一含 苏梦 +5 位作者 王文哲 李发闯 郭战永 王洪波 马大千 蔡敬雯 《湿法冶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24-629,共6页
系统研究了废旧三元锂电池中有价金属元素的回收及电极材料再生。以正极材料粉体为对象,采用酸浸—除杂—共沉淀—高温固相合成的工艺路线,开展了Ni、Co、Mn和Li等有价金属元素的回收研究。考察了H_(2)SO_(4)浓度、H_(2)O_(2)用量对酸... 系统研究了废旧三元锂电池中有价金属元素的回收及电极材料再生。以正极材料粉体为对象,采用酸浸—除杂—共沉淀—高温固相合成的工艺路线,开展了Ni、Co、Mn和Li等有价金属元素的回收研究。考察了H_(2)SO_(4)浓度、H_(2)O_(2)用量对酸浸的影响,通过NaOH调节浸出液pH去除Fe^(2+)、Al^(3+)杂质,进而合成三元锂电池正极材料前驱体及再生前驱体活性物质,并探讨了再生正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以0.3 mol/L H_(2)SO_(4)和8%H_(2)O_(2)为酸浸剂,Ni^(2+)、Co^(2+)、Mn^(2+)、Li^(+)浸出率可分别达99.7%,99.1%,97.2%,99.5%;在pH为4.5~6.5条件下可完全沉淀去除Fe^(2+)、Al^(3+)等杂质,当pH升至10.0时即可完全共沉淀Ni^(2+)、Co^(2+)、Mn^(2+),获得前驱体;通过加入锂源可再生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在1 C下,三元锂电池循环1次的放电比容量可达143.7 mAh/g,循环100次后性能稳定,CV曲线有明显的氧化还原峰,不同倍率下循环放电性能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旧三元锂电池 前驱体 正极材料 有价金属 硫酸 浸出 回收 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相LZ91镁锂合金超塑性变形行为及组织演变 被引量:10
5
作者 刘金学 解海涛 +4 位作者 郭晓光 肖阳 赵红亮 关绍康 白明华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13-720,共8页
采用铸造、挤压、冷轧和退火的方法,获得了双相LZ91镁锂合金板材,并通过OM、SEM、TEM和拉伸实验,研究了双相LZ91镁锂合金板材在200~300℃、应变速率1.0×10^(−2)~1.7×10^(−4) s^(−1)条件下的超塑性变形行为、显微组织演变和空... 采用铸造、挤压、冷轧和退火的方法,获得了双相LZ91镁锂合金板材,并通过OM、SEM、TEM和拉伸实验,研究了双相LZ91镁锂合金板材在200~300℃、应变速率1.0×10^(−2)~1.7×10^(−4) s^(−1)条件下的超塑性变形行为、显微组织演变和空洞长大机制。结果表明:双相LZ91镁锂合金在285℃、1.7×10^(−4) s^(−1)条件下的最大超塑性达到485%;拉伸过程中微观组织由初始的β-Li再结晶相和α-Mg条带状相向等轴的β-Li相、α-Mg再结晶相以及β-Li基体中的次生α-Mg纳米相进行演变;空洞主要形核于α/β两相晶界处,变形早期在应力作用下,空洞沿着晶界扩散长大,是扩散控制的长大机制;变形后期在周围材料的塑性变形作用下,空洞被拉伸长大,是塑性变形控制的长大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LZ91镁锂合金 超塑性 空洞 显微组织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面太阳电池的结构、工作原理和发展趋势 被引量:4
6
作者 郭丹 田汉民 +3 位作者 吕俊 戎小莹 张天 赵昆越 《半导体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97-105,141,共10页
双面太阳电池因具有更高的等效转换效率、可降低25%以上的系统成本和更广泛的应用等优点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介绍了双面太阳电池的工作原理,重点总结了钝化发射极及背表面完全扩散(PERT)双面太阳电池、钝化发射极及背表面接触(PER... 双面太阳电池因具有更高的等效转换效率、可降低25%以上的系统成本和更广泛的应用等优点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介绍了双面太阳电池的工作原理,重点总结了钝化发射极及背表面完全扩散(PERT)双面太阳电池、钝化发射极及背表面接触(PERC)双面太阳电池、异质结型双面太阳电池等硅基双面太阳电池的结构及发展现状,介绍了铜铟镓硒(CIGS)双面太阳电池、CdTe薄膜双面太阳电池及钙钛矿双面太阳电池等的新型结构及研究进展。详细分析了双面太阳电池的发展优势与现阶段出现的主要问题。最后说明了双面太阳电池今后的努力方向,为更好地提高双面太阳电池的效率,背部结构的设计以及制备工艺的优化和创新是未来双面电池发展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基太阳电池 钝化发射极及背表面接触(PERC)双面太阳电池 CdTe薄膜双面太阳电池 光电转换效率 异质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面p型PERC太阳电池的紫外衰减特性研究及电池紫外稳定性优化 被引量:2
7
作者 任丽丽 陈克勤 +2 位作者 陈诚 沈灿军 刘松民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67-172,共6页
以不同掺杂元素的高效双面p型PERC电池电性能参数在紫外辐照后的衰减特性为研究对象。硼元素掺杂和镓元素掺杂的双面PERC电池背面受紫外光辐照后,背面、正面效率均发生衰减,但两者背面效率衰减主要来自于I_(sc)衰减,而正面效率衰减主要... 以不同掺杂元素的高效双面p型PERC电池电性能参数在紫外辐照后的衰减特性为研究对象。硼元素掺杂和镓元素掺杂的双面PERC电池背面受紫外光辐照后,背面、正面效率均发生衰减,但两者背面效率衰减主要来自于I_(sc)衰减,而正面效率衰减主要来自于FF衰减,U_(oc)在整个紫外辐照过程中表现稳定,背面衰减与紫外辐照后钝化层的折射率增大有关,而正面衰减可能与电池串阻增大有关。通过增加电池背面钝化层厚度优化紫外稳定的镓掺杂双面电池的紫外稳定性。优化后的电池在15 kWh/m^(2)紫外辐照后,电池背面效率衰减仅为0.04%,同时其正面效率衰减相比于未加厚的电池下降0.32%,说明这种镓掺杂双面电池在户外光照下高稳定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面PERC太阳电池 紫外辐照 衰减率 电性能参数 高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u_(2.94)Al_(5)O_(12):0.06Ce^(3+)绿色荧光粉的制备及光致发光 被引量:2
8
作者 王亚楠 刘鑫 +3 位作者 李兆 曹静 王永锋 吴坤尧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160-3163,3176,共5页
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Lu_(2.94)Al_(5)O_(12):0.06Ce^(3+)绿色荧光粉。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光致发光光谱(PL)对样品的物相、形貌及发光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合成的Lu_(2.94)Al_(5)O_(12):0.06Ce^(3+)... 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Lu_(2.94)Al_(5)O_(12):0.06Ce^(3+)绿色荧光粉。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光致发光光谱(PL)对样品的物相、形貌及发光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合成的Lu_(2.94)Al_(5)O_(12):0.06Ce^(3+)绿色荧光粉为立方晶系,表面为类球形。激发光谱中,位于340和450 nm的激发峰分别归属于4f的两个能级到5d能级的跃迁而产生的吸收,340 nm处的激发峰是由于发光是由于^(2)F_(5/2)到5d的跃迁,而450nm处的激发峰是由于^(2)F_(7/2)到5d的跃迁。发射光谱中,位于525 nm的发射峰对应Ce^(3+)的4f-5d电子跃迁。当Ce_(3+)掺杂量为6%,1500℃煅烧5 h时,Lu_(2.94)Al_(5)O_(12):0.06Ce^(3+)绿色荧光粉CIE色坐标为(0.3683,0.5959),是一种可以用作白光LED的绿色荧光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光LED Lu_(2.94)Al_(5)O_(12):0.06Ce^(3+) 绿色荧光粉 光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实气体的普适管道压降方程 被引量:1
9
作者 程惠亭 郝文斌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52-55,共4页
程惠亭-郝文斌可压缩气体管道压降公式基于理想气体假设,这对高压下的真实气体管道流动存在一定的误差,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改进以便减少这个误差。文中通过引入气体压缩因子Z导出了修正的程惠亭-郝文斌公式,以适用于真实气体管道压降计... 程惠亭-郝文斌可压缩气体管道压降公式基于理想气体假设,这对高压下的真实气体管道流动存在一定的误差,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改进以便减少这个误差。文中通过引入气体压缩因子Z导出了修正的程惠亭-郝文斌公式,以适用于真实气体管道压降计算。给出微分方程的建立和求解过程,并用文中公式、等温公式和潘汉德公式分别计算起始压力范围为1.0—8.0 MPa内的天然气管道压降,计算和分析误差。结果表明:文中给出的公式计算结果和潘汉德公式的计算结果非常接近,对管道规格、气体类型和压降范围都没有限制,应用范围远大于现有的大多数专用经验公式,可用于高压下真实气体的管道压降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体管道压降 真实气体 普适管道压降方程 高压管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旋类通道中传热膜系数的通用算法
10
作者 程惠亭 郝文斌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44-46,共3页
以圆形通道传热膜系数的增强因子公式为基础,导出了任意螺旋通道的传热膜系数的通用增强因子的计算公式,从而使所有螺旋类通道中传热膜系数可以通过直线通道传热膜系数和通用增强因子计算出来。文中给出了通用增强因子计算公式的建立过... 以圆形通道传热膜系数的增强因子公式为基础,导出了任意螺旋通道的传热膜系数的通用增强因子的计算公式,从而使所有螺旋类通道中传热膜系数可以通过直线通道传热膜系数和通用增强因子计算出来。文中给出了通用增强因子计算公式的建立过程,并将其应用到螺旋板换热器、螺旋管换热器等,得到相应的通用增强因子的解析表达式。对螺旋板换热器的计算结果表明,通用增强因子大于传统的增强因子,最终导致传热膜系数计算结果增大3.0%—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通道 传热膜系数 增强因子 螺旋板换热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