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蒙古四子王旗草地生态置换模式探讨 被引量:3
1
作者 张明先 《内蒙古草业》 2003年第2期34-35,共2页
围绕“草地生态置换”这一重要科学命题 ,在总结内蒙古四子王旗发展草原畜牧业经验和实践的基础上 ,提出了“建 1舍 3禁百”和“封 2轮 1休 1”草地生态置换模式 。
关键词 内蒙古 四子王旗草原 草地 生态置换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种生物农药对草原蝗虫的田间防治效果评价 被引量:14
2
作者 高书晶 刘爱萍 +3 位作者 徐林波 曹艺潇 特木儿 催志玲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04-307,共4页
应用4种绿僵菌、白僵菌、0.3%印楝素、1%苦参碱和森得保8种生物农药对草原蝗虫进行了田间药效对比试验,以期筛选出防效较好的生物农药用于大面积推广。研究表明,0.3%印楝素、1%苦参碱和森得保防治效果显著优于其他5种生物杀虫剂,药后11 ... 应用4种绿僵菌、白僵菌、0.3%印楝素、1%苦参碱和森得保8种生物农药对草原蝗虫进行了田间药效对比试验,以期筛选出防效较好的生物农药用于大面积推广。研究表明,0.3%印楝素、1%苦参碱和森得保防治效果显著优于其他5种生物杀虫剂,药后11 d防效均在90%以上。几种杀蝗绿僵菌油悬浮剂药后11 d防效在65%以上,白僵菌油悬浮剂防效较差。杀蝗绿僵菌、印楝素、苦参碱和森得保几种药剂均为高效、低毒的生物农药和植物源农药,可以替代化学农药用于草原蝗虫的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农药 草原蝗虫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因素对亚洲小车蝗表型可塑性的影响
3
作者 杨旭兵 高海燕 +3 位作者 董瑞文 韩海斌 张玉 高书晶 《环境昆虫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25-833,共9页
在室内研究了种群密度、温度和食物供给3个环境因素对亚洲小车蝗Oedaleus asiaticus绿色-褐色表型可塑性的影响,确定亚洲小车蝗不同生态型个体的行为指标,并测定3个环境因素对行为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所测定的环境因素中,种群密度... 在室内研究了种群密度、温度和食物供给3个环境因素对亚洲小车蝗Oedaleus asiaticus绿色-褐色表型可塑性的影响,确定亚洲小车蝗不同生态型个体的行为指标,并测定3个环境因素对行为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所测定的环境因素中,种群密度对亚洲小车蝗3龄蝗蝻表型变化具有显著影响(P<0.05)。在一定条件下,体色变化率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密度为60头/0.25 m^(2)时,3龄蝗蝻表型变化率最高,达到57.60%;在密度为80头/0.25 m^(2),体色变化率不再增加,反而趋于下降,体色变化率降到54.89%;在密度为100头/笼时,体色变化率降为51.20%。温度和食物供给对亚洲小车蝗表型变化也具有显著影响(P<0.05)。当温度达到40℃,食物供给减少一半时,蝗虫个体体色变化率分别为12.00%和5.67%。在行为试验中,环境因素对不同型态的亚洲小车蝗的转向次数和跳跃次数存在显著影响(P<0.05),散居型3龄蝗蝻每分钟的转向次数介于1.2~1.4之间,跳跃次数介于1.1~1.4之间;群居型3龄蝗蝻每分钟的转向次数介于1.6~1.8之间,跳跃次数介于1.6~1.8之间。因此,转向次数和跳跃次数可以作为亚洲小车蝗行为变化的判定指标。并且在所测试的环境因素中,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3龄蝗蝻的转向次数和跳跃次数也随之增加。这些结果表明,亚洲小车蝗散居型和群居型间体色和行为的转变是多种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小车蝗 表型可塑性 行为指标 环境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洲小车蝗飞行能力及其与种群密度的关系 被引量:15
4
作者 高书晶 魏云山 +3 位作者 特木儿 刘爱萍 徐林波 王宁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915-1919,共5页
在室内对我国北方草原优势种蝗虫———亚洲小车蝗(Oedaleus asiaticus)成虫连续悬吊飞行测试12h,分析成虫飞行能力及其与种群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亚洲小车蝗高密度种群的飞行能力较强,最远的累计飞行距离可达15km,累计飞行时间超过2... 在室内对我国北方草原优势种蝗虫———亚洲小车蝗(Oedaleus asiaticus)成虫连续悬吊飞行测试12h,分析成虫飞行能力及其与种群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亚洲小车蝗高密度种群的飞行能力较强,最远的累计飞行距离可达15km,累计飞行时间超过2h。不同日龄的成虫飞行能力有显著差异,羽化后4日龄成虫的飞行能力较弱,以13日龄成虫的飞行能力最强,20日龄显示出下降趋势。雌雄个体间飞行能力无显著差异(P>0.05)。低密度种群成虫不具备远距离飞行的能力,各日龄成虫累计飞行距离和飞行时间均极显著短于同日龄的高密度区个体(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小车蝗 种群密度 飞行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型亚洲小车蝗飞行肌超微结构比较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韩海斌 高书晶 +3 位作者 王宁 徐林波 董瑞文 娜仁满都呼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5-60,共6页
亚洲小车蝗Oedaleus asiaticus B.-Bienko具有长距离迁飞能力,常迁飞为害造成严重损失。掌握其飞行肌结构特征,分析其飞行能力及影响因素,对提高对其监测预警水平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本研究采用电子显微镜对群居型和散居型亚洲小车蝗雌... 亚洲小车蝗Oedaleus asiaticus B.-Bienko具有长距离迁飞能力,常迁飞为害造成严重损失。掌握其飞行肌结构特征,分析其飞行能力及影响因素,对提高对其监测预警水平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本研究采用电子显微镜对群居型和散居型亚洲小车蝗雌成虫背纵肌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群居型和散居型成虫飞行肌具有相似的亚细胞结构,飞行肌的肌原纤维粗细肌丝比例为1∶3,6根细肌丝环绕1根粗肌丝,形成六角形结构。飞行肌的发育和线粒体的形成均是渐进的过程,在不同日龄成虫间存在差异。亚洲小车蝗肌原纤维直径在0.6~1.5μm,群居型成虫的肌原纤维直径多大于散居型。肌节长度为2.6~4.5μm,7日龄肌节长度最短,多数日龄群居型成虫肌节长度小于散居型(2.4~3.8μm)。线粒体在背纵肌内含量占肌纤维线粒体含量的25%~45%,群居型和散居型亚洲小车蝗存在显著差异,群居型7日龄雌成虫线粒体占肌原纤维的比例最高,为52.37%,而散居型的只有32.74%。线粒体含量差异可能是两型亚洲小车蝗成虫飞行能力差异显著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小车蝗 群居型 散居型 飞行肌 超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对亚洲小车蝗成虫体内呼吸代谢相关酶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7
6
作者 郭娜 高书晶 +5 位作者 王宁 韩海斌 徐林波 董瑞文 娜仁满都呼 娜布其亚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358-1365,共8页
【目的】阐明亚洲小车蝗Oedaleus asiaticus高温耐受能力,明确温度对亚洲小车蝗成虫体内呼吸代谢相关酶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在18~42℃温度范围内,以3℃为间隔设置9个温度处理,将亚洲小车蝗成虫置于光照培养箱黑暗条件下处理4... 【目的】阐明亚洲小车蝗Oedaleus asiaticus高温耐受能力,明确温度对亚洲小车蝗成虫体内呼吸代谢相关酶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在18~42℃温度范围内,以3℃为间隔设置9个温度处理,将亚洲小车蝗成虫置于光照培养箱黑暗条件下处理4 h,后于室温条件下恢复1 h。采用生化方法测定各处理成虫体内糖类代谢酶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和3-磷酸甘油脱氢酶(GPDH),脂类代谢酶3-羟酰辅酶A脱氢酶(HOAD)和三羧酸循环关键酶柠檬酸合成酶(CS),以及3种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结果】实验所测的亚洲小车蝗雌雄成虫体内7种呼吸代谢相关酶和抗氧化酶活性均随温度升高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雌雄成虫GAPDH,GPDH,HOAD和CS活性分别在33,27,33和39℃时最高,而SOD,CAT和POD活性均在30℃时最高;所测7种酶活性均在18℃时最低。在大多数测试温度下雌雄成虫酶活性差异显著。不同温度下雌、雄成虫的GAPDH/HOAD活性比值在1.99~3.31之间,说明在实验温度下亚洲小车蝗呼吸代谢主要消耗糖类物质。【结论】在测试的18~42℃温度范围内亚洲小车蝗成虫体内呼吸代谢相关酶和抗氧化酶活性随温度升高呈先增后减的趋势,亚洲小车蝗成虫通过调节呼吸代谢及抗氧化酶活性而适应温度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小车蝗 温度 呼吸代谢 抗氧化酶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