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燕麦旱作不同种植模式应用效果
1
作者 王迎宾 薛丹 +6 位作者 闫海英 陈晓丽 段慧 高磊 乔巩 李红霞 韩冰 《农业工程技术》 2025年第1期38-39,共2页
该试验选用乌兰察布市当地常用燕麦品种,对比普通地膜穴播、全生物降解地膜穴播及无膜条播3种种植模式下的物候期、产量及种植效益。试验结果显示,覆膜穴播可显著改善土壤墒情和出苗率,全生物降解地膜穴播在2023年的鲜草、干草和籽粒产... 该试验选用乌兰察布市当地常用燕麦品种,对比普通地膜穴播、全生物降解地膜穴播及无膜条播3种种植模式下的物候期、产量及种植效益。试验结果显示,覆膜穴播可显著改善土壤墒情和出苗率,全生物降解地膜穴播在2023年的鲜草、干草和籽粒产量分别增加18.57%、17.91%和30.1%,优于普通地膜穴播和无膜条播。经济效益分析表明,全生物降解地膜穴播能显著提高燕麦产量,经济效益好,适合在乌兰察布市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 “W”型覆膜穴播 生物地膜 田间试验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农业植物检疫工作成效与建议
2
作者 刘丹 杜小平 +3 位作者 赵翰林 云红梅 王玉龙 任婧 《农业工程技术》 2023年第28期72-73,共2页
乌兰察布市植物检疫工作紧紧围绕绿色农业、生物安全发展的新要求,大力推进植物检疫监管、疫情阻截防控等重点工作。该文阐述了植物检疫体系建设现状与植物检疫工作现状,分析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强化植物检疫执法力度、重点阻截、... 乌兰察布市植物检疫工作紧紧围绕绿色农业、生物安全发展的新要求,大力推进植物检疫监管、疫情阻截防控等重点工作。该文阐述了植物检疫体系建设现状与植物检疫工作现状,分析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强化植物检疫执法力度、重点阻截、强化农作物种子种苗检疫监管、严格新发疫情报告制度等工作建议,以期确保全市农业生产、农产品贸易、生态环境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检疫 产地检疫 执法检查 疫情监测 乌兰察布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阴山南麓复种燕麦箭筈豌豆间作和施氮对土壤特性和饲草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韩冬雨 李立军 +7 位作者 廉玮歆 张艳丽 赵鑫瑶 杨金虎 焦伟红 王千军 韩雪 张宏杰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1-161,共11页
为探究内蒙古阴山南麓地区饲草间作和施氮对土壤特性和饲草产量的影响,以饲用燕麦和普通箭筈豌豆为材料,于2020-2021年开展田间小区试验,设置3种种植模式(OV:燕麦箭筈豌豆间作;MO:燕麦单作;MV:箭筈豌豆单作)和3个施氮水平(N0:0 kg/hm^(2... 为探究内蒙古阴山南麓地区饲草间作和施氮对土壤特性和饲草产量的影响,以饲用燕麦和普通箭筈豌豆为材料,于2020-2021年开展田间小区试验,设置3种种植模式(OV:燕麦箭筈豌豆间作;MO:燕麦单作;MV:箭筈豌豆单作)和3个施氮水平(N0:0 kg/hm^(2);N75:75 kg/hm^(2);N150:150 kg/hm^(2))。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和不同施氮量下土壤氮素含量、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及饲草干草产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施氮量增加土壤全氮含量呈增加趋势,间作较单作提高了土壤全氮含量,所有处理以OV-N75土壤全氮含量最高,2年较N0分别提高50.89%和4.76%;随施氮量增加土壤碱解氮含量呈增加趋势,在N150水平达最高,所有处理以OV-N150处理最高,2年较N0分别提高9.54%和29.15%,但与N75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间作结合施氮增加了土壤硝态氮含量,所有处理以OV-N150处理最高,2年较N0分别提高113.60%和119.64%;土壤铵态氮含量以MV模式最高,且在N150施氮水平达最大值,2年较N0分别提高18.13%和69.37%。不同施氮水平下3种种植模式土壤pH均表现为MO>MV>OV,所有处理以2020年OV-N75处理土壤pH最低,较其他处理降低0.38%~3.40%;施氮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所有处理以MV-N150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2020年较N0和N75分别提高14.45%和9.70%,2021年较N0和N75分别提高32.54%和6.23%;随施氮量增加土壤有效磷含量呈增加趋势,3种种植模式均在N150处理达最高,但与N75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OV模式N75处理2年较N0分别提高11.31%和29.73%;施氮较不施氮显著增加土壤速效钾含量,但N75与N150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OV模式N75处理2年较N0分别提高7.57%和24.12%。施氮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的影响极显著(P<0.01)。间作结合施氮提高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以OV模式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最高,2年N75处理较N0分别提高76.16%和71.72%;以MV模式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最高,2年N75处理较N0分别提高217.56%和184.28%。不同种植模式燕麦和箭筈豌豆随施氮量增加干草产量呈增加趋势,间作模式以N150处理干草产量最高,2年干草产量N75较N0分别提高了29.41%和27.54%,N150较N0分别提高了36.60%和51.21%。综上,燕麦箭筈豌豆间作模式能够提高该地区饲草种植多样性,提高土壤氮素含量和速效养分含量,且在75 kg/hm^(2)施氮条件下与150 kg/hm^(2)无差异性显著(P>0.05),较不施氮相比显著提高饲草干草产量,更适于阴山南麓地区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 饲用燕麦 箭筈豌豆 施氮 土壤特性 干草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察右中旗胡萝卜种子质量要求地方标准编制探析
4
作者 戎素平 薛丹 +3 位作者 刘荣荣 高磊 特日格勒 王迎宾 《农业工程技术》 2024年第1期123-124,共2页
该文介绍了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标准《察右中旗胡萝卜种子质量要求:DB 15/T 2622-2022》的编制背景、编制原则、主要内容、编制过程及编制成果,为察右中旗胡萝卜提高产品品质,打造绿色“草原参”区域特色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和知名度提供... 该文介绍了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标准《察右中旗胡萝卜种子质量要求:DB 15/T 2622-2022》的编制背景、编制原则、主要内容、编制过程及编制成果,为察右中旗胡萝卜提高产品品质,打造绿色“草原参”区域特色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和知名度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察右中旗 胡萝卜 种子质量 地方标准 编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缩行配施保水剂对滴灌燕麦群体特征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田露 刘景辉 +6 位作者 米俊珍 赵宝平 李英浩 张胜 王凤梧 焦伟红 高卿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32-342,共11页
为探索适应于滴灌燕麦的高效栽培技术,于2019-2020年通过裂区试验,设置20 cm(A,常规等行距种植)、15 cm(B,带状种植)和10 cm(C,带状种植)3种行距作为主区,以及22.5 kg·hm^(-2)(Y)、0 kg·hm^(-2)(N)2个保水剂施用水平作为副区... 为探索适应于滴灌燕麦的高效栽培技术,于2019-2020年通过裂区试验,设置20 cm(A,常规等行距种植)、15 cm(B,带状种植)和10 cm(C,带状种植)3种行距作为主区,以及22.5 kg·hm^(-2)(Y)、0 kg·hm^(-2)(N)2个保水剂施用水平作为副区,分析行距和保水剂对滴灌燕麦群体数量、群体质量和产量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度缩小行距能够促进燕麦群体结构形成、群体质量提升以及产量的增加,过度缩小行距则会抑制燕麦生长。在不施用保水剂条件下,AN和BN处理间燕麦群体结构、群体质量及产量基本上差异不显著;施用保水剂后差异显著,与AY处理相比,BY处理分蘖期总茎数、分蘖数、分蘖成穗率、株高、叶面积指数、抗倒伏指数和籽粒产量2年平均分别提高1.93%、4.48%、4.40%、3.37%、9.43%、6.87%和16.65%。同种行距下,保水剂的施用能不同程度促进燕麦群体结构形成、群体质量提升以及产量的增加,整体以行距为15 cm的带状种植表现更优;与BN处理相比,BY处理的基本苗数、分蘖盛期总茎数、总分蘖数、分蘖成穗率、株高、叶面积指数、抗倒伏指数和籽粒产量2年平均分别提高1.88%、3.27%、5.10%、2.96%、6.67%、17.24%、17.12%和22.99%。综合来看,将种植行距由20 cm缩小为15 cm,等行距种植调整为8行一带的带状种植,结合施用22.5 kg·hm^(-2)保水剂的种植方式能够改善滴灌燕麦群体特征,促进籽粒产量形成,可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 滴灌 行距 保水剂 群体特征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天然林凋落物去除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细根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3
6
作者 王志康 祝乐 +6 位作者 许晨阳 李艳 耿增超 王强 刘莉丽 秦一郎 杜旭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3期5493-5503,共11页
研究凋落物去除对秦岭天然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细根分布特征的影响机制,为森林生态治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凋落物去除导致云杉林10—40 cm土层土壤中粒径大于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WR_(0.25))较对照显著降低(P<0.05);混... 研究凋落物去除对秦岭天然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细根分布特征的影响机制,为森林生态治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凋落物去除导致云杉林10—40 cm土层土壤中粒径大于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WR_(0.25))较对照显著降低(P<0.05);混交林10—40 cm土层的大于0.25 mm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含量(DR_(0.25))显著降低(P<0.05);红桦林表层0—10 cm土壤团聚体的平均质量直径(MWD)显著降低(P<0.05);(2)凋落物去除导致三种天然林0—20 cm土层的细根生物量密度(FRBD)较对照显著降低44.18%—57.24%,细根体积(FRV)显著降低24.64%—60.41%;三种天然林中红桦林0—40 cm各土层的FRV最高;(3)凋落物去除导致云杉林0—4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较对照显著增加5.24%—13.04%,三种天然林0—4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降低7.92%—25.21%,全氮含量显著降低10.17%—18.10%;(4)相关分析表明,云杉林土壤的团聚体破坏率(PAD)和土壤不稳定团粒指数(E_(LT))与FRBD、细根根长密度(FRLD)和FRV均呈极显著负相关,混交林土壤的PAD与FRBD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r=-0.814),红桦林土壤团聚体MWD与FRBD、FRLD和细根比根长(FSRL)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0.777、-0.771和-0.786)。综上,凋落物去除在总体上降低了天然林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及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并且不利于林木细根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林 凋落物去除 团聚体稳定性 细根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