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胆红素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后脑功能损伤及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7
1
作者 王岩 欧阳和中 +2 位作者 刘凤国 刘淑艳 谢莉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456-461,共6页
目的探讨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胆红素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后脑功能损伤及预后的关系。方法依据急性卒中Org 10172治疗试验(TOAST)分型标准,对73例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患者按血清NSE、胆红素水平增高与正常分为试验组41... 目的探讨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胆红素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后脑功能损伤及预后的关系。方法依据急性卒中Org 10172治疗试验(TOAST)分型标准,对73例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患者按血清NSE、胆红素水平增高与正常分为试验组41例、对照组32例。于入院第1天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测量血清NSE、胆红素(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及间接胆红素)水平,并与患者住院第7、14天复查结果比较;于发病/入院30 d应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对患者发病/入院1年的预后情况进行随访,采用Kaplan-Meier乘积限法进行良好结局率的分析,并对两组/层间(不同胆红素、NSE水平)的良好结局率进行Log-rank检验。结果 (1)试验组第1、7、14天NIHSS评分、血清NSE及胆红素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第7、14天的血清胆红素及NSE水平均低于第1天。(2)试验组第30天mR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286,P=0.001)。(3)第1天时,试验组大面积梗死CT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56.1%(23例)比28.1%(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12,P=0.017)。(4)Kaplan-Meier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是按分组,还是按入院时患者血清NSE水平分层,其良好结局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精确χ2值分别为4.063、4.685,P值分别为0.044、0.030)。结论早期高水平的血清NSE、高胆红素血症能够作为早期识别预后不良的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患者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脑梗死 胆红素 预后 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动脉闭塞性脑卒中与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内皮素1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欧阳和中 潘生英 +1 位作者 臧志忠 樊小兵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73-575,共3页
目的探讨小动脉闭塞性脑卒中(small vessel disease,SAO)与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l(intercellular adhesionmolecule-1,ICAM-1))、内皮素1(endothelin-1,ET-1)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首次急性SAO患者160例(SAO组),根据影像学检查有无... 目的探讨小动脉闭塞性脑卒中(small vessel disease,SAO)与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l(intercellular adhesionmolecule-1,ICAM-1))、内皮素1(endothelin-1,ET-1)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首次急性SAO患者160例(SAO组),根据影像学检查有无白质疏松分为单纯腔隙性脑梗死组(ILI组75例)和缺血性白质疏松组(ILA组85例)。另选择健康体检者8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SAO组与对照组血清ICAM-1、ET-1水平,并进一步比较ILI组与ILA组的差异。结果 SAO组血清ICAM-1、ET-1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23.55±44.04)ng/Lvs(275.34±37.03)ng/L,(74.12±13.20)ng/L vs(59.94±14.69)ng/L,P<0.01]。与ILI组比较,ILA组年龄偏大,ICAM 1、ET-1水平及高血压发生率明显增高,高胆固醇血症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ICAM-1、ET-1与SAO显著相关,尤其与ILA关系更为密切。ILA及ILI代表了2种不同类型的SA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颅内动脉硬化 脑缺血 脑血管造影术 胞间黏附分子1 内皮缩血管肽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