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3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5+N”煤泥减量化工艺在临沂矿业集团选煤生产中的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9
1
作者 龙禄财 《选煤技术》 CAS 2021年第1期187-190,共4页
为解决制约煤泥减量化生产的难点,山东能源临沂矿业集团各选煤厂精准定位各自工艺流程、装备水平及现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主要挖潜点,在粗煤泥分选回收、煤泥浮选、尾煤泥截粗掺配、压滤煤泥干燥破碎掺配、褐煤干选等工艺环节上因煤制宜... 为解决制约煤泥减量化生产的难点,山东能源临沂矿业集团各选煤厂精准定位各自工艺流程、装备水平及现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主要挖潜点,在粗煤泥分选回收、煤泥浮选、尾煤泥截粗掺配、压滤煤泥干燥破碎掺配、褐煤干选等工艺环节上因煤制宜、分类实施,创新衍生煤泥精回收工艺,形成了“5+N”煤泥减量化分选创效体系,实现了煤泥产量及质量的“双降”,达到了分选效益最大化,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泥减量化 粗煤泥 浮选系统 尾矿截粗 褐煤干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井下劳动定额管理的智能化发展
2
作者 孔祥震 郑庆元 《山东煤炭科技》 2025年第1期178-182,共5页
针对煤矿井下劳动定额管理中存在的效率低、精准度不足等问题,基于劳动定额管理理论,采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构建了智能化劳动定额管理系统,利用传感器和RFID技术进行实时数据采集,借助大数据平台进行数据存储与处... 针对煤矿井下劳动定额管理中存在的效率低、精准度不足等问题,基于劳动定额管理理论,采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构建了智能化劳动定额管理系统,利用传感器和RFID技术进行实时数据采集,借助大数据平台进行数据存储与处理,通过机器学习算法进行数据分析和预测,从而实现劳动定额的精准设定和动态调整。该系统能够自动采集和分析井下工人的劳动强度、工作时间和生产效率等数据,智能生成劳动定额建议,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实时优化,提高了劳动定额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减少了人为误差,提升了煤矿的整体生产效率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定额管理 智能化发展 煤矿井下 资源配置 安全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材料精益化管理的实施路径
3
作者 许桂洲 宋承杰 《山东煤炭科技》 2025年第2期165-169,共5页
针对彭庄煤矿材料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部分基层单位材料节约意识差、使用材料大手大脚和现场材料浪费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有效遏制的问题,基于精益化的理论基础,加强材料成本管控,提出了一套具体的改造策略,主要包括精益化组织结构的建立、流... 针对彭庄煤矿材料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部分基层单位材料节约意识差、使用材料大手大脚和现场材料浪费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有效遏制的问题,基于精益化的理论基础,加强材料成本管控,提出了一套具体的改造策略,主要包括精益化组织结构的建立、流程优化、消除浪费以及材料定额管理的应用,从材料预算编制、材料计划提报、采购、验收、使用及考核六个环节严控材料支出。通过系统规划与分阶段实施的方法,该研究明确了煤矿精益化材料管理改造的有效路径,全年材料成本同比降幅10%以上,并通过案例研究对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估,为煤矿企业优化材料管理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益管理 材料管理 实施路径 流程优化 定额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镍钴双金属MOF-纤维素气凝胶三维复合材料关键制备工艺参数对Cu^(2+)吸附性能/机制的影响
4
作者 张宏政 利保怡 +4 位作者 孔巧平 王沛淦 刘改革 谢颂专 施雪卿 《青岛理工大学学报》 2025年第1期109-117,共9页
为克服传统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etal-organic framework,MOF)易碎和难回收等缺点,将双金属Ni/Co-MOF与三维纤维素气凝胶进行复合,通过水热反应原位制备了新型Ni/Co-MOF-纤维素气凝胶三维复合材料(Ni/Co-MOF-CMC),并将其用于去除水溶液中... 为克服传统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etal-organic framework,MOF)易碎和难回收等缺点,将双金属Ni/Co-MOF与三维纤维素气凝胶进行复合,通过水热反应原位制备了新型Ni/Co-MOF-纤维素气凝胶三维复合材料(Ni/Co-MOF-CMC),并将其用于去除水溶液中的Cu^(2+)。考察了制备过程中关键反应参数对Ni/Co-MOF-CMC吸附性能的影响,发现其最佳制备工艺参数为:Ni/Co金属盐比例为1∶1,总金属盐与有机配体比例为1∶1,反应温度为120℃,反应时间为14 h。采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手段对CMC、Ni/Co-MOF-CMC以及Ni/Co-MOF-CMC-Cu^(2+)等材料进行了表征,以获悉其微观结构信息。Ni/Co-MOF-CMC是一种吸附效果好、低成本、原材料易得、制备过程简单、环境友好的三维复合材料,在去除废水中Cu^(2+)方面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F 纤维素 吸附 Cu^(2+) 气凝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采空区应力场分布及演化特征
5
作者 邵明士 韩杨静远 温忠党 《煤炭技术》 2025年第4期68-71,共4页
采用离散元分析软件3DEC模拟工作面回采过程,分析采空区上覆岩层应力场分布及演化特征。研究发现,在煤层上部0.59~9.59 m内,采空区两侧的煤柱与中部压实区域共同对上覆岩层提供了支撑,导致该区域应力水平相对较高,普遍维持在约50 MPa。... 采用离散元分析软件3DEC模拟工作面回采过程,分析采空区上覆岩层应力场分布及演化特征。研究发现,在煤层上部0.59~9.59 m内,采空区两侧的煤柱与中部压实区域共同对上覆岩层提供了支撑,导致该区域应力水平相对较高,普遍维持在约50 MPa。随着与煤层距离的增加,两侧煤柱所承受的应力逐渐降低。同时,采空区中部由于受到回采活动的影响,出现了明显的卸压现象,压实区域减小,部分岩层受到拉伸作用,应力值由负转正。此外,回采过程中采动造成的裂隙发育呈现规律性,为气水流动提供了通道。冒落带主要由碎块状岩石组成,呈现出无规则堆积特征。回采结束后,采空区上覆岩石的垮落导致上部岩层逐步垮落并压实,与采空区前后的煤柱共同对上覆岩层起到了支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空区 应力场 裂隙场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矿集团煤质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 被引量:4
6
作者 李明菊 李宝明 +2 位作者 陈国强 龙禄财 王瑞 《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 CAS 2022年第8期89-92,97,共5页
分析了山东能源临矿集团煤质管理系统信息化现状及存在问题,定向开发建设了集团煤质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包括煤质管控系统、数字化实验室系统、产销协同管控系统,实现了从煤炭开采到洗选加工、储装运销全流程煤质数据的在线采集、分析、共... 分析了山东能源临矿集团煤质管理系统信息化现状及存在问题,定向开发建设了集团煤质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包括煤质管控系统、数字化实验室系统、产销协同管控系统,实现了从煤炭开采到洗选加工、储装运销全流程煤质数据的在线采集、分析、共享,满足了企业集团化、多层级、多部门管理的需要,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质管理 信息系统 模块 功能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企业集团全面预算管理视角下的内部会计控制研究
7
作者 文颖 《新财经》 2019年第20期119-121,共3页
内部会计控制是企业内部资源整合安排的主导环节,它与产业资本运行周期、经营方法等方面均存在着联系。基于此,文章结合内部会计控制的相关理论,着重对企业集团全面预算管理视角下的内部会计控制方法进行探究,以达到明晰资源管理条件,... 内部会计控制是企业内部资源整合安排的主导环节,它与产业资本运行周期、经营方法等方面均存在着联系。基于此,文章结合内部会计控制的相关理论,着重对企业集团全面预算管理视角下的内部会计控制方法进行探究,以达到明晰资源管理条件,促进当代企业内部资源周期性循环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集团 全面预算管理 内部会计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绿色矿业之路—西部大开发矿产资源发展战略研究
8
作者 张哲 孟彬 《世界有色金属》 2020年第11期80-81,共2页
我国西部的矿产资源较为丰富,有巨大的开发潜力,新时代背景下矿产资源开采的主要阵地将会向我国西部地区转移。本文对绿色矿业存在的必要性和绿色矿业的内涵进行了探讨,总结了西部大开发矿产资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西部大开发矿产... 我国西部的矿产资源较为丰富,有巨大的开发潜力,新时代背景下矿产资源开采的主要阵地将会向我国西部地区转移。本文对绿色矿业存在的必要性和绿色矿业的内涵进行了探讨,总结了西部大开发矿产资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西部大开发矿产资源发展战略构想和实现绿色矿业的环节,提出走绿色矿业之路—西部大开发矿产资源发展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业 绿色 西部 矿产 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沂南部矿区第三层煤岩浆岩侵入规律及开采方法探讨
9
作者 张学芝 孙运兆 魏宗明 《山东煤炭科技》 2007年第4期41-41,43,共2页
本井田岩浆岩性主要有闪长斑岩、二长斑岩,正长斑岩,细晶闪长岩和玢岩类,形成于燕山中晚期。其产状从宏观上讲,岩浆自北向南是由二迭系地层斜穿至白垩系地层,呈岩床构造。
关键词 岩浆侵入 规律特征 采煤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视觉的带式输送机高精度煤流检测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季现亮 张文杰 +3 位作者 王玉强 刘勇 田祖织 付拯 《工矿自动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5-83,共9页
针对现有基于机器视觉的带式输送机煤流检测方法存在的图像细节缺失、在多处断裂或断裂间距较大区域拟合效果较差的问题,基于直射斜收式激光三角测量原理,提出了一种基于机器视觉的带式输送机高精度煤流检测系统,将线激光发射器布置在... 针对现有基于机器视觉的带式输送机煤流检测方法存在的图像细节缺失、在多处断裂或断裂间距较大区域拟合效果较差的问题,基于直射斜收式激光三角测量原理,提出了一种基于机器视觉的带式输送机高精度煤流检测系统,将线激光发射器布置在带式输送机测量位置正上方并垂直照射煤堆,煤堆随带式输送机匀速运动,利用相机在斜上方实时拍摄包含激光条纹的煤堆表面图像。对煤流检测系统进行标定,包括相机内参数标定和激光平面标定,得到煤堆的高度信息;对煤流截面激光条纹图像进行处理,从提取精度、算法实时性等角度对比分析了灰度重心法和区域骨架法,根据对比结果选用区域骨架法提取激光条纹中心;针对利用图像膨胀操作进行激光条纹断裂修补拟合效果较差的问题,提出采用最小二乘法作为激光条纹断裂修补算法,相较于闭运算,最小二乘法拟合处理的平滑效果更好,精度较高;建立煤流截面积计算模型,通过计算每一帧上煤堆的横截面积,即可得出不同带速下的煤流体积。实验结果表明,当带速分别为0.25,0.5,1 m/s时,煤流检测系统误差均较小,最大误差分别为2.78%,3.61%和3.89%,验证了煤流检测系统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式输送机 煤流检测 机器视觉 线激光发射 激光三角测量 激光条纹中心提取 激光条纹断裂修补 区域骨架法 最小二乘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高应力采动巷道锚注支护参数优化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亓佳利 张建 +3 位作者 宋子鸣 赵仁宝 张假妮 孙稳 《煤炭技术》 CAS 2024年第7期91-97,共7页
利用FLAC^(3D)内置的Fish语言编程,提取巷道围岩位移量与塑性区范围,揭示不同断面形状与埋深条件下巷道围岩变形和塑性区扩散随应力释放率的演化规律,优化了锚注支护参数(锚杆和锚索的长度、间排距、预紧力,注浆范围),提出了锚注分步联... 利用FLAC^(3D)内置的Fish语言编程,提取巷道围岩位移量与塑性区范围,揭示不同断面形状与埋深条件下巷道围岩变形和塑性区扩散随应力释放率的演化规律,优化了锚注支护参数(锚杆和锚索的长度、间排距、预紧力,注浆范围),提出了锚注分步联合支护技术,模拟分析不同支护参数对围岩稳定的控制效果。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锚注分步联合支护技术,可有效控制深部高应力采动巷道围岩大变形破坏,可保证巷道围岩与支护结构的长期稳定及使用安全,具有良好的工程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高应力 采动巷道 锚网索注支护 支护参数优化 FLAC^(3D)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河煤矿煤自然发火规律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信长伟 高常华 王润武 《山东煤炭科技》 2024年第1期77-81,共5页
为了有效预测预防工作面煤自燃事故,以新河煤矿7312工作面新鲜煤样为研究对象,研究3煤层自然发火规律。通过煤自燃程序升温实验台,对煤体进行了氧化程序升温实验。结果表明:新河煤矿煤样在30℃,空气流量为50.4 mL/min的条件下,可以释放... 为了有效预测预防工作面煤自燃事故,以新河煤矿7312工作面新鲜煤样为研究对象,研究3煤层自然发火规律。通过煤自燃程序升温实验台,对煤体进行了氧化程序升温实验。结果表明:新河煤矿煤样在30℃,空气流量为50.4 mL/min的条件下,可以释放出CO,CO量在9.7×10^(-6)~12.7×10^(-6)之间;在自加热阶段,煤的氧化温度为70℃,从缓慢的氧化过渡到加快的氧化过程。在70℃时,煤样氧化所放出的CO量比常温时高3~4倍,煤炭氧化速率的增加为0.6×10^(-6)~0.8×10^(-6)/℃;二次氧化过程中CO生成率、耗氧速率和最大放热强度较初次氧化时均有所升高,CO_(2)生成率大幅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升温 自然发火 指标气体 二次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郭屯煤矿主井高强混凝土井壁破裂修复治理技术及效果
13
作者 申世豹 《建井技术》 2024年第3期38-43,共6页
井壁破裂是煤矿立井中的常见问题,严重威胁着井筒自身及提升装备运行的安全。针对郭屯煤矿主井C70高强混凝土井壁破裂现象,在分析破坏机理的基础上,采用“卸压槽”法进行修复加固,并对其中的破壁注浆、卸压槽设计和施工以及破裂井壁加... 井壁破裂是煤矿立井中的常见问题,严重威胁着井筒自身及提升装备运行的安全。针对郭屯煤矿主井C70高强混凝土井壁破裂现象,在分析破坏机理的基础上,采用“卸压槽”法进行修复加固,并对其中的破壁注浆、卸压槽设计和施工以及破裂井壁加固等关键技术进行了阐述,通过建立的在线监测系统对修复治理效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卸压槽”法可实现在不停产情况下对由表土层固结沉降引起的井壁破裂进行修复治理,且修复效果显著。研究成果可为同类破裂井壁修复治理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壁破裂 破壁注浆 卸压槽 修复治理 在线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郭屯煤矿3303工作面断层防水煤柱留设研究
14
作者 杭猛 《山东煤炭科技》 2024年第9期158-163,共6页
针对郭屯煤矿采动影响造成断层活化导通新近系含水层的问题,以3303工作面为研究背景,通过导水断层留煤柱理论计算得出煤柱留设宽度为47.66 m,在此基础上使用FLAC3D模拟软件进行了数值模拟,深入研究了留设40 m、50 m、60 m煤柱情况下防... 针对郭屯煤矿采动影响造成断层活化导通新近系含水层的问题,以3303工作面为研究背景,通过导水断层留煤柱理论计算得出煤柱留设宽度为47.66 m,在此基础上使用FLAC3D模拟软件进行了数值模拟,深入研究了留设40 m、50 m、60 m煤柱情况下防水煤柱应力及塑性变化,分析了向阳断层防水煤柱受采动影响的破坏机理,得出了断层下盘在采动影响下的应力及塑性变化规律。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采取了留设50 m防水煤柱,使用导高观测仪实测工作面“两带”高度,断裂带最大高度发育至距离3煤层65.49 m处,小于工作面最薄基岩处,断层也未发生旋转下沉等大规模破坏现象。工作面回采完毕后,涌水量也未发生较大变化。实践证明,向阳断层防水煤柱留设的合理性,对同类型工作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基岩 工作面 防水煤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埋煤层回采巷道支护参数优化设计
15
作者 陈亮亮 林明恒 张孝坡 《山东煤炭科技》 2024年第4期20-23,29,共5页
深部煤层受高地应力及采动应力的影响,巷道围岩破碎松散,支护问题较为突出,围岩变形速度快,持续变形时间较长。以古城煤矿3103轨道顺槽的支护方案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值计算对支护参数进行优化,采用巷道顶帮强支、强护,底板弱支、弱护,围... 深部煤层受高地应力及采动应力的影响,巷道围岩破碎松散,支护问题较为突出,围岩变形速度快,持续变形时间较长。以古城煤矿3103轨道顺槽的支护方案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值计算对支护参数进行优化,采用巷道顶帮强支、强护,底板弱支、弱护,围岩钻孔卸压的“强+弱+卸”三位一体综合围岩控制技术,巷道围岩变形量有所减小,两帮支护效果较为明显,围岩变形量分别减少了37%和14%,优化支护方案符合煤矿的安全生产要求,保证了巷道在掘进过程中安全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埋 煤巷 支护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泥沙间隔条带式充填采煤沉陷地复垦技术及实践 被引量:22
16
作者 胡振琪 邵芳 +3 位作者 多玲花 武善元 李星宇 Kevin McSweeney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57-566,共10页
为研究黄河泥沙充填采煤沉陷地复垦新技术,选取山东省德州市邱集煤矿采煤沉陷地为研究对象,提出了间隔条带式充填采煤沉陷地复垦技术工艺流程并进行实践,通过研究复垦农田地貌景观、土壤剖面、复垦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复垦农田生产力,揭示... 为研究黄河泥沙充填采煤沉陷地复垦新技术,选取山东省德州市邱集煤矿采煤沉陷地为研究对象,提出了间隔条带式充填采煤沉陷地复垦技术工艺流程并进行实践,通过研究复垦农田地貌景观、土壤剖面、复垦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复垦农田生产力,揭示复垦新技术工艺的优越性。结果表明:黄河泥沙间隔条带式一次性充填采煤沉陷地复垦技术可行,土地复垦率为100%,耕地面积恢复率可达95.12%;技术实现表土和心土的分别剥离与回填,构造出与原有农田相似的上部60 cm土层结构,具有较好保水性和持水性,但在覆土过程中存在机械压实情况,具有较高的密度和较低的孔隙度;复垦农田覆盖土壤p H值较高,覆土层属于中度盐土,其基本不缺全磷、全钾(中高水平),轻度缺少速效钾状态(中级水平),缺少速效氮、有效磷、有机质(低级水平)和严重缺少全氮(极低水平),因此在复垦农田耕种过程中注意施加氮肥和有机肥;实地测产发现,复垦农田玉米产量(11 961.07 kg/hm2)与对照农田产量(13 032.80 kg/hm2)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复垦当年即可达到原有农田产量。通过山东省邱集煤矿采煤沉陷地黄河泥沙充填复垦的实践,验证了黄河泥沙间隔条带式充填采煤沉陷地复垦技术的可行性,并可为该技术在其他地区的推广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复垦 采煤沉陷地 黄河泥沙 土壤重构 农田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岩回采巷道底臌破坏机制与支护技术 被引量:46
17
作者 文志杰 卢建宇 +7 位作者 肖庆华 陈广印 杨涛 蒋宇静 李利平 杨胜利 赵仁乐 程卫民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991-1999,共9页
软岩巷道底臌治理一直是软岩支护中重点攻关的难题之一,作为受采动压力影响的软岩回采巷道来说,巷道的底臌问题尤为突出。针对山东能源临矿集团上海庙矿区软岩大变形技术难题,首先从巷道底臌变形的力学机制入手,根据巷道围岩本构关系及... 软岩巷道底臌治理一直是软岩支护中重点攻关的难题之一,作为受采动压力影响的软岩回采巷道来说,巷道的底臌问题尤为突出。针对山东能源临矿集团上海庙矿区软岩大变形技术难题,首先从巷道底臌变形的力学机制入手,根据巷道围岩本构关系及应力作用模式,在结合朗肯压力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剪切错动型巷道底臌力学模型,导出了巷道底臌力源P0的计算方程。计算分析知,当底臌压力P0大于底板岩体的强度极限时,巷道底板岩体将发生剪切和扩容变形挤入巷道空间,随时间效应的加大最终导致巷道底臌;其次,结合建立的底臌力学模型,提出了一种与剪切错动型巷道底臌力学机理相适应的新型反底拱底臌控制技术,对反底拱伸出段、底板预应力锚杆和反底拱主体段3部分在底臌控制过程中的作用进行理论分析,揭示了其“控底-助帮”的底臌控制机理,并综合数值计算和正交实验的方法对新型反底拱结构的3个主要参数进行试验优化,模拟显示影响巷道底臌量指标的主要因素为底板超挖深度和反底拱伸出段长度,影响巷道两帮移近量指标的主要因素为反底拱伸出段长度;最后,通过对榆树井矿13803工作面回风巷原始支护条件下底板压力的验算,确定了底板围岩压力与矿井水的耦合作用是造成该巷道底臌的主要原因,并根据优化后的底板治理方案在榆树井煤矿13803工作面回风巷返修段进行工业性试验。工程实践表明,该项新技术控制软岩回采巷道底臌及两帮变形效果较好,有效保证了工作面回采期间巷道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岩巷道 底臌 反底拱 破坏机制 支护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场空间结构模型及相关动力灾害控制研究 被引量:26
18
作者 文志杰 景所林 +10 位作者 宋振骐 蒋宇静 汤建泉 赵仁乐 肖庆华 张同俊 王洪涛 赵洪宝 孙国权 张桐桐 孔超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2-61,共10页
基于社会对煤炭行业安全生产的重视,煤矿灾害事故控制研究显得愈发重要,尤其现阶段煤矿灾害事故多发,安全形势愈发严峻。为了有效控制预防煤矿动力灾害事故,提出了采场空间结构模型;探讨了采场空间结构模型中应力分布和结构发育的力学特... 基于社会对煤炭行业安全生产的重视,煤矿灾害事故控制研究显得愈发重要,尤其现阶段煤矿灾害事故多发,安全形势愈发严峻。为了有效控制预防煤矿动力灾害事故,提出了采场空间结构模型;探讨了采场空间结构模型中应力分布和结构发育的力学特征,以及采动时上覆岩层的运动变化规律和矿压显现特征;以采场空间结构模型和采动应力孕育力学特征为基础,提出了采场顶板、巷道顶板控制、冲击地压、顶板水害,以及地表沉陷等煤矿灾害事故致灾条件及其控制措施,构建了相关采场灾害控制结构力学模型。建立的采场空间模型解释了"裂断拱"和"应力拱"结构演化规律以及采动应力与覆岩空间结构演化的相关性;指出了导水裂隙带高度与"裂断拱"高度范围基本一致,是顶板水害治理依据;建立了基于"应力拱"拱外岩梁下沉预测地表沉陷的方法;提出了对直接顶采取"给定载荷"控制方式,对基本顶采取"给定变形"和"限定变形"控制方式的支护方案;预测了冲击地压可能发生位置并提出了控制措施;提出了透水判据和不发生透水事故的合理工作面长度和开切眼位置的计算方法;建立了以开采工作面长度和覆岩裂断步距相关性为核心的采动沉陷模型,从力学的角度解释并计算分析了地表沉陷范围。实践证明,正确建立决策模型是实现煤矿灾害事故控制的基础,模型的建设有效实现了煤矿灾害事故控制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可为煤矿灾害事故的有效预测和科学控制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场空间结构 动力灾害 决策模型 应力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载荷下煤样能量转化与碎块分布特征 被引量:32
19
作者 李杨杨 张士川 +4 位作者 文志杰 赵仁乐 曹志国 伦庆忠 白景志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411-1420,共10页
煤矿开采中煤体常处于反复加卸载过程,研究煤体在不同加载速率重复载荷作用下的能量转化与破坏机制对认清煤矿动力灾害本质具有指导意义。利用MTS815.03伺服实验系统,通过单轴循环加卸载试验,结合能量和分形理论,获得了不同加载速率下... 煤矿开采中煤体常处于反复加卸载过程,研究煤体在不同加载速率重复载荷作用下的能量转化与破坏机制对认清煤矿动力灾害本质具有指导意义。利用MTS815.03伺服实验系统,通过单轴循环加卸载试验,结合能量和分形理论,获得了不同加载速率下煤样变形破坏各阶段能量积聚、耗散和释放的转化机制及其与煤样碎块块度分布规律的内在关系,为开展重复载荷作用下煤岩破裂响应及破坏机制的研究提供依据。试验结果表明:煤样能量转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可分为能量初始积累阶段、能量加速积累阶段和能量快速耗散阶段。煤样破坏前耗散能所占比例经历了高—低—高的过程,而弹性能则相反,加载后期弹性能比例下降或耗散能比例的升高,预示着煤样进入加速破坏阶段;能量集聚和释放与加载速率密切相关,随着加载速率的增大,峰值前弹性能所占比例逐渐增加,煤样破坏前更多的能量以弹性能形式储存在煤样体内,岩石破坏后,更多的能量被释放出来,煤样破坏越剧烈,其宏观破坏形态由剪切张拉和劈裂破坏向弹射破坏过渡;循环加卸载下煤样碎块分形特征具有明显的分段性,在小于尺寸阈值范围内具有较好的自相似性特征,不同加载速率下碎块分形维数为2~3,且随加载速率的增加成线性增长;加载速率越大碎块分形维数越大,煤样破碎程度越高,大块碎块所占比例越小,煤样碎块越破碎且单块碎块质量越小,煤样发生动力灾害的危险性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动力灾害 循环加卸载 能量转化 加载速率 分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震前兆分区监测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16
20
作者 李志华 窦林名 +2 位作者 管向清 柳俊仓 巩思园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14-618,共5页
根据岩土介质冲击震动能量衰减规律,确定了冲击震动破坏的最大动力响应范围,提出了矿震前兆分区监测方法,采用编程工具VB对CAD的二次开发,实现了矿震监测结果在矿图上的合成和分区统计处理.以古城煤矿2次冲击矿压前矿震信号为研究对象,... 根据岩土介质冲击震动能量衰减规律,确定了冲击震动破坏的最大动力响应范围,提出了矿震前兆分区监测方法,采用编程工具VB对CAD的二次开发,实现了矿震监测结果在矿图上的合成和分区统计处理.以古城煤矿2次冲击矿压前矿震信号为研究对象,分区分析和利用这些前兆信息,结果表明:在冲击矿压发生前,矿井矿震活动活跃,矿震总能量、矿震最大能量和矿震频次均较高;冲击矿压发生后,由于释放了煤岩体中积聚的大量弹性能,矿震能量和矿震次数迅速降低.矿震分区监测冲击矿压方法快速准确地反映出采掘区域矿震变化趋势,以便对冲击危险进行预测并及时采取解危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震 前兆异常特征 分区监测 冲击矿压 预测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