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区域性宫颈鳞癌患者中HPV感染型别和年龄分布 被引量:4
1
作者 朱贤海 黄健 +7 位作者 耿建祥 丁康 兰建云 叶梅 王志蕙 韩春荣 王德望 季月霞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24-829,共6页
目的回顾性探讨我国区域性宫颈鳞癌患者中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型别排序、年龄段分布、老年女性HPV感染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978年11月至2024年1月河南省信阳市商城县人民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中医院、江苏省南京明基医... 目的回顾性探讨我国区域性宫颈鳞癌患者中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型别排序、年龄段分布、老年女性HPV感染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978年11月至2024年1月河南省信阳市商城县人民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中医院、江苏省南京明基医院、南京同仁医院、南京市妇幼保健院等53家医院病理科的3101例病理组织学诊断为宫颈鳞癌的患者。从宫颈鳞癌石蜡组织中提取HPVDNA,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结合基因芯片法对3101例患者宫颈鳞癌组织进行23种HPV分型检测,并对HPV致癌风险型别的排序、≥60岁的老年女性和不同年龄段患者HPV型别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3101例宫颈鳞癌患者中检测出HPV感染者2879例(92.84%),其中单一型别的HPV感染者2460例(79.33%)。排名前8位单一型别高危HPV型别依次是16型、18型、58型、31型、33型、52型、59型、45型。其中16型感染人数比18型高(P<0.05),58型感染人数比31型明显增高(P<0.05),52型感染人数比59型明显增高(P<0.05)。40~49岁和50~59岁患者中患病人数、HPV感染人数、单一型别16型及18型感染人数均排名前两位。≥60岁的老年女性占宫颈鳞癌患者的30.44%。结论将HPV16、18、58型和HPV31、33、52、59型及其他HPV型别分别列为高风险、中风险和低风险致癌组,便于宫颈病变的分层管理。要重视对40~59岁年龄段女性的筛查工作,加强≥60岁老年女性宫颈鳞癌的筛查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 鳞状细胞癌 人乳头瘤病毒 型别 年龄 排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组化MYB和Notch1在乳腺腺样囊性癌中的应用
2
作者 张晓红 张晓丽 +6 位作者 韦志永 王晓映 眭怡群 刘晓江 王志蕙 姚少波 薛梅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42-947,共6页
目的 探讨MYB、Notch1免疫组化染色在经典型乳腺腺样囊性癌(classic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of the breast, C-AdCC)、具有基底细胞样特征的实体型乳腺腺样囊性癌(solid-basaloid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of the breast, SB-AdCC)... 目的 探讨MYB、Notch1免疫组化染色在经典型乳腺腺样囊性癌(classic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of the breast, C-AdCC)、具有基底细胞样特征的实体型乳腺腺样囊性癌(solid-basaloid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of the breast, SB-AdCC)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病理科存档的20例C-AdCC、6例SB-AdCC及65例其他乳腺病变组织,分别行MYB、Notch1免疫组化染色,并对26例AdCC行FISH检测,6例SB-AdCC行NGS检测。结果 (1)MYB免疫组化染色显示:C-AdCC(20/20)弥漫中等或强阳性,SB-AdCC(4/6)弥漫中等或强阳性;胶原小体病(5/5)局灶或弥漫弱阳性;恶性腺肌上皮瘤(3/3)局灶中等或强阳性;8例产基质的癌、9例分泌性癌及40例非特殊型三阴型乳腺癌均阴性。(2)Notch1免疫组化显示:SB-AdCC(3/6)弥漫中等阳性,C-AdCC(20/20)均阴性;3例恶性腺肌上皮瘤、5例胶原小体病、8例产基质的癌、9例分泌性癌及40例非特殊型三阴型乳腺癌均阴性。(3)FISH检测显示C-AdCC(12/19)MYB基因断裂,NGS检测显示SB-AdCC(3/6)Notch1突变。结论 免疫组化MYB、Notch1中等或强的弥漫性表达,可辅助鉴别C-AdCC、SB-AdCC的分型;与恶性腺肌上皮瘤鉴别困难时,可借助分子检测进一步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C-AdCC SB-AdCC MYB NOTCH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组织来源的γδ1 T细胞通过产生IL-17D诱导初始CD4+T细胞免疫衰老 被引量:3
3
作者 阮俊霞 张秀萍 +4 位作者 姚少波 张艳丽 黄玉强 邱吉刚 马春玲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623-632,共10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分离的γδ1 T细胞诱导免疫衰老发挥免疫抑制作用及其逆转的机制。方法乳腺癌组织分离出的γδ1 T细胞与健康人外周血分离的初始CD4^(+)T细胞共培养后,采用CCK-8法检测初始CD4^(+)T细胞的增殖能力,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分离的γδ1 T细胞诱导免疫衰老发挥免疫抑制作用及其逆转的机制。方法乳腺癌组织分离出的γδ1 T细胞与健康人外周血分离的初始CD4^(+)T细胞共培养后,采用CCK-8法检测初始CD4^(+)T细胞的增殖能力,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SA-β-Gal)染色检测初始CD4^(+)T细胞的衰老;诱导获得的衰老CD4^(+)T细胞与健康人外周血来源初始CD4^(+)T细胞共培养后,通过CCK-8法检测处理后CD4^(+)T细胞的增殖,以流式细胞仪检测处理后CD4^(+)T细胞的凋亡,SA-β-Gal染色检测处理后CD4^(+)T细胞的衰老,Western blot法检测处理后CD4^(+)T细胞周期相关蛋白P53、P21、P16的表达;γδ1 T细胞与初始CD4^(+)T细胞共培养后,利用细胞因子芯片法分析上清中抑制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7D(IL-17D)、白细胞介素10(IL-10)、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等的表达差异;IL-17D单克隆抗体处理乳腺癌γδ1 T细胞与初始CD4^(+)T细胞共培养体系后,通过CCK-8法检测处理后CD4^(+)T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通过ELISA检测Toll样受体8(TLR8)的配体单链RNA40(ssRNA40)及TLR8短发夹RNA(shRNA)慢病毒载体对γδ1 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L-17D浓度的影响,通过SA-β-Gal染色、Western blot法分析验证ssRNA40对γδ1 T细胞诱导免疫衰老作用的影响。结果乳腺癌组织来源的γδ1 T细胞诱导初始CD4^(+)T细胞发生免疫衰老,且衰老CD4^(+)T细胞进一步发挥免疫抑制作用;细胞因子芯片检测结果表明γδ1 T细胞的分泌上清中的抑制性因子中IL-17D含量最高;IL-17D单克隆抗体可以降低γδ1 T细胞对初始CD4^(+)T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TLR8配体ssRNA40可以抑制γδ1 T细胞分泌IL-17D,进而可以部分逆转γδ1 T细胞对初始CD4^(+)T细胞的增殖抑制及免疫衰老诱导。结论乳腺癌组织来源的γδ1 T细胞通过产生IL-17D诱导初始CD4^(+)T细胞免疫衰老发挥免疫抑制作用;ssRNA40通过降低γδ1 T细胞分泌IL-17D,可以部分逆转γδ1 T细胞对初始CD4^(+)T细胞免疫衰老的诱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γδ1 T细胞 免疫衰老 免疫抑制 IL-17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恶性腺肌上皮瘤1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2
4
作者 姚少波 张晓红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040-1041,共2页
目的探讨乳腺恶性腺肌上皮瘤(malignant adenomyoepithelioma,MAME)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MAME行HE及免疫组化SP法染色,观察其组织病理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镜下见肿瘤主要由内层的腺上皮细胞及外层的肌上皮细... 目的探讨乳腺恶性腺肌上皮瘤(malignant adenomyoepithelioma,MAME)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MAME行HE及免疫组化SP法染色,观察其组织病理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镜下见肿瘤主要由内层的腺上皮细胞及外层的肌上皮细胞组成,呈双层套管状结构。免疫表型:肌上皮细胞CK5/6、p63、SMA、Calponin均(+),腺上皮细胞CK18(+),两种细胞ER、PR及C-erbB-2均(-)。结论 MAME临床罕见,其组织学特点及免疫表型是诊断关键,应注意与乳腺恶性肌上皮瘤、乳腺化生性癌、乳腺肉瘤等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恶性腺肌上皮瘤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