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兔正中神经F波对脊髓压迫损伤的评估 被引量:4
1
作者 郝帅 张志龙 +1 位作者 周云飞 宋启民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40-144,共5页
目的探讨正中神经F波对兔急性椎管狭窄导致脊髓压迫损伤的评估作用及对运动功能的预测价值。方法20只新西兰大白兔用随机分组法分实验组(n=15)和对照组(n=5),实验组分为A、B和C三个亚组(n=5),分别在C6-C7椎板间隙向尾端方向植入直径为1.... 目的探讨正中神经F波对兔急性椎管狭窄导致脊髓压迫损伤的评估作用及对运动功能的预测价值。方法20只新西兰大白兔用随机分组法分实验组(n=15)和对照组(n=5),实验组分为A、B和C三个亚组(n=5),分别在C6-C7椎板间隙向尾端方向植入直径为1.0 mm、1.5 mm和2.0 mm的实心硅胶柱,分别记录术前和术后波形平稳后的F波,麻醉前和术后2 d进行运动功能评分。对照组用于排除麻醉和手术对F波的影响。结果A、B和C组F波波幅和潜伏期均对椎管狭窄脊髓压迫损伤敏感,分别经过(0.36±0.17)min、(0.36±0.22)min和(0.32±0.13)min波变平稳;A、B和C组术后波形平稳后波幅与基线波幅百分比(71.93%±6.90%)、(34.74%±6.05%)和(8.32%±4.25%)经配对t检验,与本组术前基线波幅与基线波幅百分比(100.00%±0.00%)、(100.00%±0.00%)和(100.00%±0.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B和C组手术后波形平稳后潜伏期(9.48±1.31)ms、(12.04±0.48)ms和(10.55±0.21)ms经配对t检验,与术前(8.48±0.76)ms、(9.08±0.91)ms和(8.45±0.71)m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F波术后早期的波幅变化和术后2 d前肢运动功能评分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呈显著性正相关(r=0.960,P<0.05)。结论兔正中神经F波对发现椎管狭窄引起的脊髓损伤非常敏感;早期F波的波幅变化可以预测脊髓损伤后的肢体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管狭窄 脊髓损伤 动物模型 F波 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龄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的安全性比较 被引量:9
2
作者 谌燕飞 宋刚 +5 位作者 凌锋 郭锋 张文彬 华扬 蔡兵 焦力群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4年第1期21-24,共4页
目的回顾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的高龄(≥70岁)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安全性。方法共691例颈动脉狭窄患者,121例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570例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分析两组患者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和术后并发... 目的回顾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的高龄(≥70岁)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安全性。方法共691例颈动脉狭窄患者,121例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570例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分析两组患者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评价两种手术方法之安全性。结果术后30 d时,两组患者病死率(0.83%对1.05%,P=1.000)、脑卒中(4.13%对1.93%,P=0.258)和心肌梗死(0.83%对0,P=0.175)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组患者术后心脏不良事件(8.26%对1.05%,P=0.000)和脑神经损伤(4.96%对0,P=0.000)发生率高于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组,而窦性心动过缓或低血压发生率低于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组(0对7.54%,P=0.002)。结论高龄患者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或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均有较高的安全性,术前应全面评价患者基础情况,以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支架 手术后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碘伏冷冻保存自体颅骨修补颅骨缺损 被引量:4
3
作者 赵爱国 费昶 +2 位作者 蒋洪涛 衡雪源 王新功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94-394,共1页
关键词 碘伏 冷冻保存 自体颅骨 修补 颅骨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栓塞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于建军 衡雪原 +3 位作者 高玮 孟凡国 郭锋 费昶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8年第5期223-225,共3页
关键词 颅内后循环动脉瘤 血管内栓塞治疗 疗效分析 基底动脉顶端宽颈动脉瘤 电解可脱性弹簧圈 颅内动脉瘤 椎-基底动脉 梭形动脉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子脊髓缺血动物模型建立的解剖学基础 被引量:9
5
作者 宋启民 杨卫忠 陈春美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429-431,共3页
目的了解左肾动脉与动脉分叉间腰动脉的自身解剖学特点及腰动脉与腹主动脉、脊椎的位置关系,为腰动脉阻断建立脊髓缺血动物模型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10只新西兰大白兔红色乳胶灌注后显微镜下追踪解剖左肾动脉和动脉分叉间的5条腰动脉,... 目的了解左肾动脉与动脉分叉间腰动脉的自身解剖学特点及腰动脉与腹主动脉、脊椎的位置关系,为腰动脉阻断建立脊髓缺血动物模型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10只新西兰大白兔红色乳胶灌注后显微镜下追踪解剖左肾动脉和动脉分叉间的5条腰动脉,测量其本干长度及左右分支到椎间孔的长度,同时观察腰动脉的变异情况,及其与腹主动脉、脊椎的位置关系。10只新西兰大白兔分为缺血组和对照组,对照组5只不结扎腰动脉,缺血组5只分别结扎左肾动脉与动脉分叉间所有腰动脉,12h后进行运动诱发电位评估,并取脊髓缺血中心区标本进行HE染色镜下观察。结果腰动脉主干长度(6.897±3.764)mm,直径(1.211±0.145)mm,左和右分支长度分别为(104.832±2.610)mm和(11.003±2.687)mm,下4腰动脉的直径为(1.461±0.333)mm,下4与其他腰动脉直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组5条腰动脉结扎后,运动诱发电位波形完全消失,HE染色脊髓前角正常运动神经元基本消失,可见坏死和凋亡样改变;对照组假手术前后均可记录到稳定的诱发电位波形,HE切片可见正常脊髓组织结构完整。结论兔腰动脉呈"人字形"分支,变异情况少,手术结扎方便,适于动物模型的制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缺血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侧椎板开窗治疗椎管内肿瘤(附13例报告) 被引量:2
6
作者 赵爱国 衡雪源 +2 位作者 费昶 蒋洪涛 于建军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3年第6期523-524,共2页
本文报道应用微创半侧椎板开窗术对 1 3例椎管内神经鞘瘤进行切除 ,回植切下的椎板。肿瘤均获切除 ,术后 4月~ 1 2月X线检查显示骨窗变小、消失或回植的椎板已与周围的骨质完全融合 ,脊柱力学结构破坏很小。
关键词 椎管内神经鞘瘤 微创半侧椎板开窗术 手术治疗 肿瘤切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转流管的应用及侧支代偿对其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郭锋 凌锋 +5 位作者 张文彬 宋刚 华扬 蔡兵 谌燕飞 焦力群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2年第5期233-237,共5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中转流管应用的优缺点,以及对侧颈动脉闭塞及前、后交通动脉开放对其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11年9月共308例CEA病例,根据是否应用转流管分为两组,转流组63例,未转流组245例。比较两组术中微...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中转流管应用的优缺点,以及对侧颈动脉闭塞及前、后交通动脉开放对其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11年9月共308例CEA病例,根据是否应用转流管分为两组,转流组63例,未转流组245例。比较两组术中微栓子数量,术后卒中及死亡率。比较两组中对侧颈动脉狭窄程度以及前、后交通动脉开放的比例,分析其对转流管应用的影响。结果①转流组患者微栓子的中位数为25个,未转流组为10个,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术后1个月内缺血事件的发生率,转流组患者卒中1例(1.6%),无一例死亡;未转流患者卒中6例(2.4%),死亡4例(1.6%)。两组的卒中及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术前对侧颈动脉狭窄的程度,转流组患者中有8例闭塞,8例重度狭窄,47例轻中度狭窄或无狭窄。未转流组患者中,分别为9、36、200例。两组闭塞率(12.7%比3.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前交通动脉及后交通动脉均未开放的患者,转流组有35例(55.6%),未转流组有81例(33.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EA中使用转流管虽增加微栓子的数量,但并未增加围手术期卒中及死亡率。术前伴有对侧颈动脉闭塞的患者或前、后交通动脉均未开放的患者,使用转流管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疾病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转流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兔骶髓缺血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及评估 被引量:1
8
作者 赵树超 董娴宁 +1 位作者 曲婷婷 宋启民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425-429,共5页
目的建立公兔不同水平骶髓缺血损伤动物模型并应用球海绵体肌反射(bulbocavernosus sphincter reflex,BCR)对模型进行评估。方法 36只新西兰大白兔公兔随机区组法分为实验组(n=30)和对照组(n=6),实验组按照尾头方向结扎左肾动脉和动脉... 目的建立公兔不同水平骶髓缺血损伤动物模型并应用球海绵体肌反射(bulbocavernosus sphincter reflex,BCR)对模型进行评估。方法 36只新西兰大白兔公兔随机区组法分为实验组(n=30)和对照组(n=6),实验组按照尾头方向结扎左肾动脉和动脉分叉间腰动脉的水平分为1根、2根、3根、4根和5根组共5亚组(n=6),分别结扎1根、2根、3根、4根和5根腰动脉,记录血管结扎后2 h及2 d的BCR波,分别在麻醉清醒和血管结扎后2 d进行运动功能评分,2 d后取骶髓HE切片观察。对照组(n=6)用于排除麻醉、手术对BCR的影响。结果对照组麻醉和手术后不同时间的波幅应用单组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1.234和F=1.492,均P>0.05);对照组麻醉和手术后不同时间的潜伏期应用单组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911和F=3.80,均P>0.05)。实验组术前、结扎后2 h和结扎后2 d三个时间点BCR波幅与基线波幅的百分比值,经单因素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29.943,P<0.05);实验组术前、结扎后2h和结扎后2 d三个时间点BCR潜伏期,经单因素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711,P<0.05)。1根组、2根组手术前后和3根组术后2 d运动功能评分无变化;3根组麻醉清醒后和4根、5根组手术后不同时间运动功能评分与对照组和手术前经Wilcoxon秩和检验均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尾头方向分别结扎左肾动脉和动脉分叉间不同水平的腰动脉可以建立不同程度的骶髓缺血损伤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海绵体肌反射 骶髓缺血损伤 动物模型 公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延交界区动静脉畸形一例
9
作者 郭锋 郑国栋 +1 位作者 于建军 费昶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8年第2期78-78,共1页
关键词 动静脉畸形 交界区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造影检查 神经内科治疗 右侧颈总动脉 CT检查 住院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侧颈动脉闭塞对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围手术期疗效的影响
10
作者 郭锋 凌锋 +5 位作者 张文彬 宋刚 华扬 蔡兵 谌燕飞 焦力群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2年第5期238-242,共5页
目的探讨对侧颈动脉闭塞对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围手术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11年9月共296例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因颈动脉狭窄行一侧CEA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伴有对侧颈动脉闭塞分为对侧闭塞组17例,对侧... 目的探讨对侧颈动脉闭塞对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围手术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11年9月共296例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因颈动脉狭窄行一侧CEA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伴有对侧颈动脉闭塞分为对侧闭塞组17例,对侧未闭塞组279例。分析两组术中应用转流管情况及术后30 d内的疗效。结果①对侧闭塞组术中转流管应用率为47.1%(8/17),高于对侧未闭塞组的18.3%(51/2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②对侧闭塞组应用转流管的8例患者中,前交通动脉开放的有4例(4/8),未用转流管的9例中,前交通动脉开放的有2例(2/9),P=0.335。对侧闭塞组应用转流管的患者中,后交通动脉开放的有3例(3/8),未用转流管者中后交通动脉开放的有9例(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③279例对侧未闭塞组中,术后30 d卒中的发生率为3.2%(9/279),病死率为1.4%(4/279),脑神经损伤、心脏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为3.6%(10/279);对侧闭塞组除2例(11.8%)发生心脏并发症外,无其他并发症发生,但两组并发症及病死率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伴有对侧颈动脉闭塞的患者,在CEA术中会增加转流管应用的比例,尤其是后交通动脉未开放的患者,但并不增加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死亡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对侧颈动脉闭塞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中诱发电位及微血管多普勒监测预防前循环脑动脉瘤夹闭术后继发性脑梗死的意义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德鑫 郇林春 +4 位作者 宋启民 于建军 孙爱刚 孟凡国 李冰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5期2624-2625,共2页
继发性脑梗死(delayed cerebral infarction,DCI)是脑动脉瘤开颅手术过程中各种原因导致的缺血性脑卒中,是脑动脉瘤开颅术后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1]。预防DCI的发生是改善脑动脉瘤开颅术后疗效的关键之一。本研究选择了2004年7月至2016... 继发性脑梗死(delayed cerebral infarction,DCI)是脑动脉瘤开颅手术过程中各种原因导致的缺血性脑卒中,是脑动脉瘤开颅术后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1]。预防DCI的发生是改善脑动脉瘤开颅术后疗效的关键之一。本研究选择了2004年7月至2016年4月在临沂市人民医院行显微手术夹闭的307例颅内前循环脑动脉瘤患者,其中2010年后使用术中诱发电位(EP)及微血管多普勒(MVD)监测99例(监测组),2010年前未使用208例(未监测组),监测组术后继发性脑梗死发生率明显低于未监测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现总结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脉瘤夹闭术 继发性脑梗死 多普勒监测 微血管多普勒 诱发电位 前循环 预防 cerebra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