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和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血浆醛固酮浓度的一致性评价
1
作者 杨春静 续茜桥 +1 位作者 宝丽 时正媛 《临床检验杂志》 CAS 2024年第6期406-410,共5页
目的 比较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和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法(CLIA)测定重症监护室(ICU)老年患者血浆醛固酮浓度(PAC)的一致性,并探讨醛固酮(ALD)与血液生物标志物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共纳入41例ICU老年患者,分别采用LC-MS/MS和CLI... 目的 比较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和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法(CLIA)测定重症监护室(ICU)老年患者血浆醛固酮浓度(PAC)的一致性,并探讨醛固酮(ALD)与血液生物标志物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共纳入41例ICU老年患者,分别采用LC-MS/MS和CLIA两种方法测定PAC,并进行方法学验证和一致性比较。同时,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对ALD与血液生物标志物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LC-MS/MS法的线性范围为15~1 500 pg/mL,最低定量限为15 pg/mL。日间、日内精密度均<15%,加标回收率为94%~99%,无明显基质效应。CLIA法与LC-MS/MS法检测的PAC结果呈正相关(r=0.762 7,P<0.01),但2种方法的一致性较差。Deming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方程为Y=0.969 6X-16.71,斜率为0.970(95%CI:0.890~1.049),截距为-16.71(95%CI:-25.690~-7.728)。Bland-Altman分析显示CLIA法较LC-MS/MS法平均高估21.18 pg/mL(95%CI:-25.89~68.26 pg/mL),偏差为24.02%。在ALD与血液生物标志物间的相关性分析中,ALD与肌红蛋白(Mb)呈显著正相关(r=0.303,P<0.05)。结论 LC-MS/MS法测定ICU老年患者PAC的方法学性能良好。LC-MS/MS法与CLIA法测量结果的一致性欠佳,2种方法不宜在临床上互相替代使用。ALD与Mb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提示ALD可能与心肌损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患者 醛固酮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化学发光免疫法 肌红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阳还五汤改善脑缺血大鼠血流灌注的多模态磁共振成像研究
2
作者 李慢中 庄雨明 +3 位作者 林子越 李明聪 姜德春 赵晖 《环球中医药》 CAS 2024年第9期1691-1697,共7页
目的利用多模态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技术纵向观察补阳还五汤对脑缺血大鼠侧支循环及血流灌注的影响。方法采用线栓法建立永久性中动脉栓塞致脑缺血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24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补阳还五汤高... 目的利用多模态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技术纵向观察补阳还五汤对脑缺血大鼠侧支循环及血流灌注的影响。方法采用线栓法建立永久性中动脉栓塞致脑缺血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24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补阳还五汤高剂量组(16.6 g/kg)、补阳还五汤低剂量组(8.3 g/kg),每组8只,以及假手术组(8只),共分4组。各给药组大鼠在造模后24小时灌胃给药,连续给药15天。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大鼠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分别在给药后第7天和15天进行多模态MRI扫描。利用T2加权成像检测脑梗死体积,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测颅内动脉信号,动脉自旋标记检测缺血边缘血流灌注。结果与假手术组大鼠比较,缺血7天和15天后,模型组大鼠缺血侧前动脉(anterior cerebral artery,ACA)、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后动脉(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PCA)血管信号强度显著降低(P<0.05,P<0.001),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BA)信号强度显著升高(P<0.001),缺血边缘血流灌注明显降低(P<0.001)。与模型组比较,补阳还五汤高、低剂量治疗均可明显减少缺血7天后脑梗死体积(P<0.05),降低缺血7天和15天BA信号强度(P<0.05,P<0.01),并升高缺血15天后缺血边缘的血流灌注(P<0.001)。此外,补阳还五汤高剂量治疗还可以降低缺血15天后脑梗死体积(P<0.01),并升高ACA及ICA信号强度(P<0.05);补阳还五汤低剂量还可以升高缺血7天后缺血边缘的血流灌注(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可促进颅内关键动脉侧支循环建立,改善脑血流灌注,降低脑梗死体积,保护脑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阳还五汤 脑缺血 大鼠 血流灌注 磁共振成像 动脉自旋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吸科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和防范措施 被引量:5
3
作者 韦元元 栗芳 +1 位作者 陶小妹 顾红燕 《中国药物警戒》 2021年第11期1083-1086,共4页
目的分析我院呼吸科抗菌药物的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并提出防范措施,促进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16年1月31日至2018年8月31日我院呼吸科抗菌药物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ADR患者年龄、药物分布及ADR发生的... 目的分析我院呼吸科抗菌药物的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并提出防范措施,促进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16年1月31日至2018年8月31日我院呼吸科抗菌药物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ADR患者年龄、药物分布及ADR发生的时间分布和临床特征等,共纳入51例ADR报告,并重点分析3例严重ADR的特征。结果老年患者ADR发生较多。左氧氟沙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及伏立康唑ADR居前3位。ADR多发生在用药后1 d内。临床药师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防范措施。结论应加强重点药物和老年患者的药学监护,合理选择药物,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菌药物 药品不良反应 合理用药 药学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龄草甾体皂苷对脑缺血大鼠星形胶质细胞GFAP、Cx43及Wnt3a/Dvl3信号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10
4
作者 李慢中 欧阳俊摇 +4 位作者 杨乐 庄雨明 詹宇 邹海艳 赵晖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5期75-80,共6页
目的观察延龄草甾体皂苷(TSTT)对脑缺血大鼠星形胶质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缝隙连接蛋白43(Cx43)及Wnt3a/Dvl3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其改善脑缺血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 目的观察延龄草甾体皂苷(TSTT)对脑缺血大鼠星形胶质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缝隙连接蛋白43(Cx43)及Wnt3a/Dvl3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其改善脑缺血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金纳多组(60 mg/kg)及TSTT低、高剂量组(33、65 mg/kg),每组12只。分别进行相应干预,连续15 d。采用透射电镜观察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超微结构,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缺血边缘皮层、纹状体GFAP和Cx43表达,RT-PCR检测缺血周围脑组织Wnt3a、Dvl3基因表达。结果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神经元核明显固缩,核仁消失,染色质电子密度增加,细胞质内细胞器明显减少,可见大量空泡,星形胶质细胞肿胀明显,染色质消融,核周围出现空白区,细胞器减少;与模型组比较,TSTT低、高剂量组和金纳多组大鼠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超微结构损伤明显减轻。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缺血边缘皮层、纹状体GFAP和Cx43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TSTT低、高剂量组和金纳多组大鼠缺血边缘皮层、纹状体GFAP和Cx43表达显著降低(P<0.01)。RT-PCR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缺血周围脑组织Dvl3基因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TSTT高剂量组和金纳多组大鼠缺血周围脑组织Wnt3a和Dvl3基因表达显著升高(P<0.05,P<0.01)。结论TSTT可通过上调Wnt3a/Dvl3基因表达、下调GFAP和Cx43表达,抑制星形胶质细胞异常活化,减轻脑缺血大鼠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超微结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龄草甾体皂苷 星形胶质细胞 GFAP CX43 Wnt3a/Dvl3信号通路 脑缺血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芪皂苷类成分在人源肠道菌群中生物转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15
5
作者 孟欣桐 乐世俊 +4 位作者 杨智睿 刘娟 冯五文 苏晶 张毅 《食品与药品》 CAS 2018年第3期161-167,共7页
目的阐释黄芪皂苷类成分(黄芪皂苷Ⅰ、黄芪皂苷Ⅱ、黄芪皂苷Ⅲ和黄芪甲苷)在人源肠道菌群中的生物转化特征,及共性代谢产物环黄芪醇的生成过程。方法将黄芪皂苷Ⅰ、黄芪皂苷Ⅱ、黄芪皂苷Ⅲ和黄芪甲苷,分别与人源肠道菌液在厌氧条件下共... 目的阐释黄芪皂苷类成分(黄芪皂苷Ⅰ、黄芪皂苷Ⅱ、黄芪皂苷Ⅲ和黄芪甲苷)在人源肠道菌群中的生物转化特征,及共性代谢产物环黄芪醇的生成过程。方法将黄芪皂苷Ⅰ、黄芪皂苷Ⅱ、黄芪皂苷Ⅲ和黄芪甲苷,分别与人源肠道菌液在厌氧条件下共孵育,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技术检测0,4,8,12,24,48 h代谢产物,并以峰面积标示环黄芪醇生物转化率。结果黄芪皂苷Ⅰ、黄芪皂苷Ⅱ、黄芪皂苷Ⅲ和黄芪甲苷主要的代谢途径包括脱糖基、脱乙酰基和脱氢;共性代谢产物为环黄芪醇,生物转化率可达50%以上;相较于黄芪皂苷Ⅱ和黄芪甲苷,黄芪皂苷Ⅰ和黄芪皂苷Ⅲ转化速率更快。结论黄芪皂苷Ⅰ、黄芪皂苷Ⅱ、黄芪皂苷Ⅲ和黄芪甲苷可经人源肠道菌群逐步脱糖,转化成易吸收入血的环黄芪醇,并成为黄芪皂苷类成分在体内发挥药效的重要物质基础;相对于黄芪甲苷,黄芪药材中黄芪皂苷Ⅰ~Ⅲ含量更高,其潜在生物活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皂苷 微生物代谢 人肠道菌群 环黄芪醇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