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藏多龙矿集区拿若斑岩型铜(金)矿床锆石和磷灰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
1
作者 张荣坤 杨欢欢 +9 位作者 董玉杰 王勤 李社 李发桥 袁盛朝 翟建军 李宏伟 张琪 陈守关 付雪莲 《地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26-744,I0001-I0004,共23页
拿若大型斑岩型铜(金)矿床是西藏多龙矿集区内重要的矿床之一。前人对该矿床成岩成矿时代、成矿物质来源、成因机制、动力学背景以及保存条件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对含矿岩浆演化过程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较为薄弱。为此,本文利用LA-... 拿若大型斑岩型铜(金)矿床是西藏多龙矿集区内重要的矿床之一。前人对该矿床成岩成矿时代、成矿物质来源、成因机制、动力学背景以及保存条件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对含矿岩浆演化过程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较为薄弱。为此,本文利用LA-ICP-MS方法对拿若矿床含矿岩体的锆石和磷灰石进行成分分析,开展岩浆结晶分异过程、氧逸度、含水量特征研究,探讨拿若矿床含矿岩浆演化特征及其对成矿的启示意义。拿若矿床含矿岩浆的锆石具有强正Ce异常和弱-中等负Eu异常,磷灰石具有强负Eu异常。锆石和磷灰石微量元素特征显示,拿若矿床的岩浆岩形成于陆缘弧环境,属I型花岗质岩石。锆石的Th/U、Ce/Sm、Yb/Gd特征显示,锆石从高温到低温阶段均受到磷灰石和榍石共同结晶的影响。拿若矿床含矿岩浆表现出更高的水含量和氧逸度,并且含矿岩浆比不含矿岩浆经历了更高的演化程度。富S岩浆发生SO_(2)去气作用及部分岩浆再侵入/混合作用可能是造成含矿岩浆高氧逸度的原因。锆石Dy/Yb<0.2、10000×(Eu/Eu^(*))/Y>7、Ce^(4+)/Ce^(3+)>200能够有效指示岩体含矿性。本文研究结果表明锆石和磷灰石微量元素特征可有效指示岩浆岩的源区特征、结晶历史以及成矿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矿性判别 磷灰石 锆石 矿物地球化学 拿若 多龙矿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美日切错组中酸性火山岩锆石U-Pb年龄、Sr-Nd-Hf同位素、岩石成因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27
2
作者 韦少港 唐菊兴 +5 位作者 宋扬 刘治博 王勤 林彬 贺文 冯军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32-150,共19页
西藏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是我国重要的斑岩铜金矿成矿带,成矿地质条件极为优越。多龙矿集区是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典型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超大型矿床,区内广泛分布着美日切错组喷溢相火山岩,但其岩石成因、源区属性、形成年代及... 西藏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是我国重要的斑岩铜金矿成矿带,成矿地质条件极为优越。多龙矿集区是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典型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超大型矿床,区内广泛分布着美日切错组喷溢相火山岩,但其岩石成因、源区属性、形成年代及地球化学动力学背景尚不明确。本文对美日切错组安山岩及流纹岩进行锆石U-Pb测年,获得结晶年龄分别为108.2±2.6Ma(MSWD=0.39)和109.3±2.2Ma(MSWD=1.70)。矿区安山岩及流纹岩具高硅(SiO2=60.89%~72.00%)、富钾(K2O=3.08%~5.53%)、富碱(K2O+Na2O=6.88%~8.96%)、准铝质-过铝质(A/CNK=0.92~1.28)特征,属于高钾钙碱性及钾玄岩系列岩石。其明显均富集轻稀土(LREE)及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Th、U、K、Pb及Rb),亏损重稀土(HREE)及高场强元素(HFSE:Ta、Nb、Ti及Zr),稀土总量(ΣREE)为141.52×10-6~236.05×10-6之间,LaN/YbN为10.42~11.05,δEu为0.65~0.80,具有中等负铕异常,显示出典型岛弧岩浆岩的特征。(87 Sr/86 Sr)i值为0.7050~0.7053,(143 Nd/144 Nd)i为0.5124~0.5126,εNd(t)值为-1.51~1.29,具有高Sr低Nd的特征。锆石Hf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流纹岩εHf(t)为+11.6^+15.5,平均值为+13.8,两阶段模式年龄平均值为288.0Ma;安山岩εHf(t)为+3.4^+8.0,平均值为+4.8,两阶段模式年龄平均值为813.1Ma;表现出明显的幔源特征。综合研究表明,美日切错组火山岩为班公湖-怒江新特斯洋洋壳向北的俯冲背景下,由俯冲板片脱水产生流体交代地幔楔发生部分熔融形成原始玄武质岩浆,并在上升后,滞留在壳幔边界形成新生下地壳,新生下地壳与持续底侵幔源玄武质岩浆混合而部分熔融形成。其形成于典型岛弧的构造背景下,暗示班公湖-怒江洋在早白垩世晚期(108~109Ma)仍正在向北俯冲于羌塘地块之下,可能尚未关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合时限 岛弧火山岩 美日切错组 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多龙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集区地质特征及找矿潜力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唐菊兴 杨欢欢 +16 位作者 李宏伟 王勤 李彦波 李社 林彬 李发桥 翟建军 唐晓倩 杨超 董玉杰 李建力 付雪莲 陈守关 袁盛朝 王梦蝶 张琪 张荣坤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3,共13页
本文在总结多龙矿集区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开展了矿山深边部的潜力分析,以期为下一步的找矿预测提供勘查思路。多龙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集区位于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的北西侧,主要由铁格隆南超大型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 本文在总结多龙矿集区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开展了矿山深边部的潜力分析,以期为下一步的找矿预测提供勘查思路。多龙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集区位于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的北西侧,主要由铁格隆南超大型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床,拿若大型斑岩-隐爆角砾岩筒型铜(金)矿床,多不杂、波龙、多不杂西大型斑岩型铜(金)矿床,尕尔勤、地堡那木岗高硫化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点组成,共探获铜资源量超过1500万t,伴生金超250 t,伴生银3900 t。多龙矿集区形成于早白垩世(120 Ma)班公湖-怒江洋盆北向俯冲的陆缘弧环境,物质源区为壳幔混合源,成矿岩浆岩主要为中酸性的闪长玢岩-花岗闪长斑岩-花岗斑岩系列,具有弧岩浆特征。俯冲板片的折返是多龙矿集区深部岩浆形成和侵位的主要动力学机制,成矿后安山质火山岩(110 Ma)的覆盖对矿床起到重要的保存作用。多不杂矿区F2逆断层将矿体分割成上、下两部分,下部分矿体是找矿的重点方向。铁格隆南矿区深钻揭露了由南向北的逆冲断层,该逆冲断层将矿体错断并推覆到“红层”沉积之上,其下盘是寻找另一半隐伏矿体的方向。尕尔勤矿区大面积发育指示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的“硅帽”,明显富集Au、Ag、As、Sb、Bi、Cu等元素,Au、As、Sb、Hg等呈现较好的元素组合异常,具有寻找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的潜力。地堡那木岗矿区发育高硫化浅成低温热液型蚀变(高岭石化、地开石化、明矾石化等)和矿物组合(铜蓝、蓝辉铜矿、斑铜矿等),且物探、化探、遥感异常套合良好,是未来矿产勘查的重点。区内逆冲断层对矿床的改造作用是未来研究的重点,对进一步的勘查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多龙矿集区 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床 地质特征 成矿潜力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铁格隆南浅成低温热液型-斑岩型Cu-Au矿床流体及地质特征研究 被引量:62
4
作者 杨超 唐菊兴 +9 位作者 王艺云 杨欢欢 王勤 孙兴国 冯军 印贤波 丁帅 方向 张志 李玉彬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287-1305,共19页
铁格隆南铜金矿床(荣那矿段)是在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上多龙矿集区内发现的青藏高原首例高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型Cu(Au)矿床.文章通过对铁格隆南铜金矿床金属矿物、蚀变矿物组合、蚀变分带及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初步确... 铁格隆南铜金矿床(荣那矿段)是在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上多龙矿集区内发现的青藏高原首例高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型Cu(Au)矿床.文章通过对铁格隆南铜金矿床金属矿物、蚀变矿物组合、蚀变分带及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初步确定了矿床类型,探讨了矿床成因.铁格隆南矿区存在硫砷铜矿、铜蓝、蓝辉铜矿等典型的高硫化态矿物组合和黄铜矿、斑铜矿等斑岩型矿床的典型矿物,此外,还识别出久辉铜矿、斯硫铜蓝、吉硫铜矿等少见的Cu-S二元体系矿物组合.矿床蚀变矿物组合以典型的强酸性环境下的明矾石-高岭石-地开石等黏土矿物组合为特征,并见金红石、锐钛矿、硬石膏、磷锶铝石、叶蜡石、水铝石等特征蚀变矿物.蚀变分带特征为石英-明矾石-高岭石/地开石带和高岭石-地开石带组成的高级泥化带叠加在绢英岩化带和钾化带的顶部和外围.矿区存在高温、高盐度(404~430℃,32.39% ~38.94%)的岩浆流体和中低温、低盐度(239~292℃,0.35% ~4.18%)的高硫化型矿化流体.高温、高盐度富气相(主要是H2O、HCl、SO2)的岩浆流体与大气降水的混合,形成的强酸性高氧逸度的中低温、低盐度流体,是高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蚀变和矿化形成的关键.多龙矿集区具有较典型的斑岩型-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的矿物组合、蚀变组合及成矿流体特征,因此预测矿集区内还能找到类似的斑岩型-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高硫化型 浅成低温热液矿床 斑岩型矿床 铁格隆南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改则多龙矿集区地堡那木岗矿床钾玄质二长花岗斑岩锆石LA-MC-ICP-MS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8
5
作者 韦少港 唐菊兴 +7 位作者 宋扬 刘治博 王勤 林彬 王艺云 方向 杨欢欢 冯军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89-206,共18页
西藏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斑岩铜金矿成矿带,改则县多龙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集区是近几年班公湖—怒江成矿带最为瞩目的找矿发现。本文首次对多龙矿集区地堡那木岗矿床二长花岗斑岩进行全岩地球化学分析及锆石... 西藏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斑岩铜金矿成矿带,改则县多龙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集区是近几年班公湖—怒江成矿带最为瞩目的找矿发现。本文首次对多龙矿集区地堡那木岗矿床二长花岗斑岩进行全岩地球化学分析及锆石LA-MC-ICP-MS U-Pb测年。二长花岗斑岩SiO_2为66.31%~67.31%,Al_2O_3为15.16%~15.33%,MgO为1.30%~1.47%,CaO为1.53%~1.65%,TFe_2O_3为3.29%~3.74%,K_2O为3.72%~3.98%,Na_2O为4.48%~4.96%,K_2O/Na_2O为0.80~0.89,铝饱和指数为1.00~1.07,里特曼指数为2.82~3.43,属于为高钾钙碱性弱过铝质岩石。其明显富集轻稀土及大离子亲石元素(Th、U、K、Pb及Rb),亏损重稀土及高场强元素(Ta、Nb、Ti及Zr),稀土总量为131.81×10^(-6)~151.59×10^(-6)之间,轻稀土与重稀土比值为10.67~10.97,(La/Yb)_N为14.03~15.23,δEu为0.75~0.78,具有中等负铕异常,显示出典型岛弧岩浆岩的特征,表明二长花岗斑岩可能是处于俯冲带背景下由洋壳俯冲板片脱水产生流体交代地幔楔发生部分熔融形成。二长花岗斑岩La/Nb值为3.36~3.50,La/Ta值为40.71~42.79,指示了岩浆在上升的过程中可能遭受到地壳物质的混染作用。其锆石具有明显的岩浆结晶环带,锆石U-Pb测年显示,Th/U值为0.56~1.10,岩石成岩年龄为112.6±1.3Ma。结合前人资料可知,多龙矿集区内岛弧岩浆岩存在117~124 Ma和107~112 Ma两个明显的主要成岩期,地堡那木岗矿床二长花岗斑岩形成于矿集区岩浆动活后期。综合分析认为,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在早白垩世晚期(112.6±1.3Ma)尚未关闭,仍正在向北俯冲于羌塘地块之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龙矿集区 LA-MC-ICP-MS锆石U-Pb年龄 班公湖-怒江成矿带 构造背景 二长花岗斑岩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铁格隆南铜(金-银)矿床环带状黄铁矿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8
6
作者 杨欢欢 唐菊兴 +10 位作者 张忠 王勤 张志 宋扬 杨超 王艺云 丁帅 方向 林彬 高珂 袁华山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0-79,共10页
西藏多龙矿集区铁格隆南铜(金-银)矿床是西藏第一例得到确认的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矿床中黄铁矿发育广泛且特征明显,矿区钻孔浅部内的黄铁矿发育环带状结构,这在其他类型铜矿床中较少见。本文通过系统的野外钻孔地质编录、镜下鉴定和电... 西藏多龙矿集区铁格隆南铜(金-银)矿床是西藏第一例得到确认的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矿床中黄铁矿发育广泛且特征明显,矿区钻孔浅部内的黄铁矿发育环带状结构,这在其他类型铜矿床中较少见。本文通过系统的野外钻孔地质编录、镜下鉴定和电子探针分析等对矿区广泛发育的黄铁矿进行了矿物学特征、微量元素及特有的环带状结构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解释环带状黄铁矿的成因及其地质意义。结果表明:铁格隆南矿床内黄铁矿的环带为生长不连续形成的。环带状黄铁矿的环带从核部到边缘,其Co/Ni比值,Au、Cu和Se等元素含量呈现出一定的韵律变化,形成外部环带时流体的温度依次增高且均高于矿物内部环带形成时的温度,并且外部环带形成时流体内Au、Cu和Se元素的含量高于内部环带形成时流体内含量。环带状黄铁矿内的Au是以Au+替换Fe2+的形式进入黄铁矿晶格,而Cu一部分以Cu2+置换Fe2+形成Cu S2形式存在,一部分以含铜硫化物包体的形式存在。矿区环带状黄铁矿多数发育在矿体浅部,接近铜矿化强烈的位置,且该位置Au、Ag和Cu元素的品位均较高。因此,环带状黄铁矿可以作为铁格隆南矿区Au、Ag和Cu元素开始富集的指示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铁矿 环带结构 Au和Cu赋存状态 环带状黄铁矿成因 铁格隆南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岩浆作用与成矿:以改则县东窝东铜多金属矿床为例 被引量:2
7
作者 韦少港 唐菊兴 +6 位作者 宋扬 刘治博 王勤 林彬 侯淋 冯军 李彦波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79-1196,共18页
西藏改则县东窝东铜多金属矿床位于西藏多龙矿集区东部,是近年来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上新发现的铜多金属矿。对区内花岗闪长斑岩和花岗斑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测试显示,成岩年龄为(121.0±1.2)Ma和(121.5±1.0)Ma,与... 西藏改则县东窝东铜多金属矿床位于西藏多龙矿集区东部,是近年来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上新发现的铜多金属矿。对区内花岗闪长斑岩和花岗斑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测试显示,成岩年龄为(121.0±1.2)Ma和(121.5±1.0)Ma,与多龙矿集区内成岩成矿年龄相近。研究区含矿斑岩显示了富集轻稀土和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重稀土和高场强元素,中等Eu负异常,高铝、低镁、低钛,高Sr、低Y及Yb的岛弧岩浆岩特征,暗示矿区含矿岩浆与多龙矿集区含矿岩浆具备相同的岩浆源区。矿区含矿斑岩的锆饱和温度介于779.6~844.5℃,地球化学数据显示高Sr低Nd及低εNd(t)值特征;含矿斑岩εHf(t)为+3.4^+11.1,两阶段模式年龄T2DMC为467~963 Ma;表明其与多龙矿区含矿斑岩具备相似的Sr-Nd-Hf同位素特征,暗示了矿区含矿斑岩是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洋壳向北俯冲消减背景下,由玄武质新生下地壳在较高温度条件下部分熔融形成的产物,指示班公湖—怒江洋盆于早白垩世晚期尚未关闭。野外地质调查发现,矿区发育典型斑岩铜矿蚀变分带;具备与多龙矿集区的岩石组成、矿化及蚀变、成岩成矿时代、构造环境和物质来源相类似的特征,且空间位置相近,暗示两者受控于统一的构造-岩浆成矿系统。综合分析认为,东窝东地区为多龙矿集区东延部分,具有寻找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床隐伏矿体的良好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公湖—怒江成矿带 东窝东铜矿床 锆石U-Pb年龄 地球化学 岩浆演化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铁格隆南铜(金、银)矿床矿石组构特征
8
作者 王艺云 宋扬 +6 位作者 杨超 高轲 林彬 王勤 方向 杨欢欢 冯军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1期43-44,共2页
矿石组构(即矿石构造和结构)是矿床最基本的成矿作用特征标志,它反映一定成矿条件下造矿矿物形成过程的客观表象,(徐国风等,1982)。矿石组构的研究是划分成矿阶段,确定矿化交代关系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分析成矿物理化学条件,进而为... 矿石组构(即矿石构造和结构)是矿床最基本的成矿作用特征标志,它反映一定成矿条件下造矿矿物形成过程的客观表象,(徐国风等,1982)。矿石组构的研究是划分成矿阶段,确定矿化交代关系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分析成矿物理化学条件,进而为判别矿床成因提供依据,可以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石组构 矿床 矿藏 矿石结构 脉状构造 铜矿物 金属矿物 固溶体分离结构 西藏 格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多龙矿集区铁格隆南铜(金)矿床黄铁矿特征及意义
9
作者 张琪 陈伟 +8 位作者 杨欢欢 付雪莲 王勤 李彦波 李宏伟 辛堂 梁鑫娟 李社 刘长城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83-999,共17页
铁格隆南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床是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上最重要的矿床之一。本文以矿床内发育的黄铁矿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开展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和硫同位素分析。依据产出状态,黄铁矿可以分为黄铁矿-1,黄铁矿-2和黄铁矿-3,其... 铁格隆南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床是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上最重要的矿床之一。本文以矿床内发育的黄铁矿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开展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和硫同位素分析。依据产出状态,黄铁矿可以分为黄铁矿-1,黄铁矿-2和黄铁矿-3,其中黄铁矿-2与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化相关,黄铁矿-3与斑岩型矿化相关。黄铁矿-1的Au、Ag、Cu、Pb、Zn、Bi的含量最低,黄铁矿-2的Au、Ag、Cu、Pb、Zn、Bi的含量最高。Cu和Ni、Ag和Cu、Cu和Pb、Ag和Pb、Pb和Zn的相关性可作为黄铁矿-2和黄铁矿-3的辨别标志。黄铁矿-1的δ^(34)S值(1.9‰)最大;黄铁矿-2和黄铁矿-3的δ^(34)S值在–4.5‰~0.3‰之间。黄铁矿富集轻稀土,亏损重稀土,具有“右倾”式稀土配分模式,浅部(200—450 m)黄铁矿的轻重稀土分异程度较大,以正铕异常为主,而深部(700—1000 m)黄铁矿轻重稀土分异相对较小,以负铕异常为主。铁格隆南矿床含硫热液运移方向为横向上从ZK1604向东运移,纵向以ZK1604的230—250 m为中心向深部和侧向运移。黄铁矿中高含量的Cu、Au、Ag以及Ag和Cu、Pb和Zn、Cu和Pb、Ag和Pb的正相关性是指示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化的重要标志,而黄铁矿内Cu和Ni的负相关性是指示斑岩型矿化的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铁格隆南斑岩-浅成低温热液矿床 黄铁矿 元素地球化学 硫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