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松散岩堆体地层下隧道洞口段施工方法及合理进尺
1
作者 舒志勇 谭昌荣 李向宏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7-92,共6页
以洞口段穿越松散岩堆体地层的雅康高速公路日地1号隧道为依托工程,通过数值模拟了开挖过程,分析两台阶法、三台阶法、三台阶预留核心土法、三台阶七步开挖法4种工法下隧道洞口段围岩应力和变形特征,综合比选出最适宜隧道洞口段施工的工... 以洞口段穿越松散岩堆体地层的雅康高速公路日地1号隧道为依托工程,通过数值模拟了开挖过程,分析两台阶法、三台阶法、三台阶预留核心土法、三台阶七步开挖法4种工法下隧道洞口段围岩应力和变形特征,综合比选出最适宜隧道洞口段施工的工法,并给出了合理开挖进尺。结果表明:隧道洞口段开挖时掌子面前方拱顶和拱肩的变形最明显;4种工法中,三台阶预留核心土法对拱顶沉降和洞周收敛的效果较好,建议开挖进尺取1.2 m。基于数值模拟结果,依托工程采用了三台阶预留核心土法施工,开挖进尺为1.2 m。经现场监测,隧道变形控制良好。相关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隧道 松散岩堆体地层 施工方法 数值模拟 围岩变形 三台阶预留核心土法 开挖进尺 初期支护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家寨隧道第三系半成岩富水段涌水突泥机制及风险评估 被引量:3
2
作者 刘成文 刘刚 +1 位作者 徐华 丁国鹏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39-148,共10页
为探究隧道穿越第三系半成岩富水段时引发的涌水突泥、冒顶等地质灾害机制,依托云南临清高速公路王家寨隧道,通过室内力学试验和模糊层次分析法,对第三系半成岩力学特性、作用机制及涌水突泥灾害风险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王家寨隧道第... 为探究隧道穿越第三系半成岩富水段时引发的涌水突泥、冒顶等地质灾害机制,依托云南临清高速公路王家寨隧道,通过室内力学试验和模糊层次分析法,对第三系半成岩力学特性、作用机制及涌水突泥灾害风险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王家寨隧道第三系半成岩遇水软化特性明显,随着含水率增加其黏聚力先增后减,内摩擦角不断减小,含水率为18%时黏聚力与内摩擦角分别为12.53 k Pa和7.35°,围岩逐渐失稳。2)软弱的第三系半成岩、高地下水量及隧道开挖扰动为王家寨隧道第三系半成岩富水段发生涌水突泥灾害的主要影响因素。3)王家寨隧道第三系半成岩段可按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划分为A、B、C、D 4段,各段涌水突泥灾害风险由大到小排序为B段=C段>A段>D段,其中评估的A段涌泥量与实际涌泥量较为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隧道 第三系半成岩 涌水突泥 风险评估 模糊层次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穿城区隧道先下后上法控制爆破快速施工技术 被引量:2
3
作者 赵广平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368-380,共13页
为解决下穿城区隧道爆破开挖振动大、进度慢、安全风险高等技术难题,基于重庆轨道交通10号线二期南湖站、万寿路站及区间隧道工程,开展施工方法比选和爆破方案设计及优化,按照“方案设计—爆破施工—振动监测—信息反馈—优化调整”的... 为解决下穿城区隧道爆破开挖振动大、进度慢、安全风险高等技术难题,基于重庆轨道交通10号线二期南湖站、万寿路站及区间隧道工程,开展施工方法比选和爆破方案设计及优化,按照“方案设计—爆破施工—振动监测—信息反馈—优化调整”的顺序进行爆破施工,对隧道开挖爆破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研究结果表明:1)隧道开挖面设置上下2个爆破区,掏槽区设置在下半断面,通过优化调整掏槽眼结构形式及起爆顺序,在满足爆破振速≤2 cm/s的前提下,相对于常规爆破方法能提高最大单段起爆药量,增加循环进尺;2)隧道开挖面按照先下后上分区间隔爆破,能实现开挖工序的快速衔接转换,相对于台阶法开挖,可便于大型机械设备作业,提高工效;3)先下后上分区间隔爆破能及时完成全断面一次立拱喷浆支护,避免拱架拱脚悬空、成榀拱架损坏和支护不及时等问题,更有利于施工质量和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穿城区隧道 先下后上法 控制爆破 快速施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地应力软岩隧道超前平行导洞开挖对主洞影响:以玉龙雪山隧道工程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马建华 尤著刚 +5 位作者 王化武 雷飞 胡雯杰 胡自强 杨刚铭 郝艳妲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265-4275,共11页
为研究高地应力软岩隧道超前平行导洞开挖对主洞影响,依托玉龙雪山隧道工程,基于现场长期监测数据,结合有限差分程序FLAC3D建立数值分析模型,研究超前平导对主洞围岩应力、围岩位移和塑性区分布的影响,探明主洞与平导间最优间距。研究... 为研究高地应力软岩隧道超前平行导洞开挖对主洞影响,依托玉龙雪山隧道工程,基于现场长期监测数据,结合有限差分程序FLAC3D建立数值分析模型,研究超前平导对主洞围岩应力、围岩位移和塑性区分布的影响,探明主洞与平导间最优间距。研究结果表明:主洞开挖过程中,当掌子面超过监测面3.63倍主洞宽度的距离后,监测面拱顶沉降、上收敛、中收敛和下收敛值占最终变形值的80%以上,围岩变形稳定后上收敛值和中收敛值均大于拱顶沉降;平导超前开挖可有效改善主洞围岩应力环境,主洞与平导间距较大时,围岩应力改善效果不佳,随着二者间距逐渐减小,围岩应力改善效果逐渐增强,但主洞与平导间距过小时,二者开挖产生的塑性区会贯通,综合考虑,确定主洞与导洞最优间距为3.5倍导洞宽度;主洞拱顶沉降值和仰拱隆起值随着主洞与平导间距的减小而增大,左右拱腰水平位移值随着主洞与平导间距的减小先减小后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力释放 最优间距 超前平行导洞 塑性区 现场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水位变化影响的隧道抗拔群桩承载机理研究
5
作者 曾俊雄 陆烨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86-194,共9页
目前隧道抗拔桩抗浮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单桩的承载机制上,但工程实践中隧道抗拔桩通常设计为群桩形式。依托浙江省衢州市荷一路过江通道工程,设计了考虑水位变化的隧道-群桩模型试验,同时结合数值模拟分析,对桩周土压力的变化规律、... 目前隧道抗拔桩抗浮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单桩的承载机制上,但工程实践中隧道抗拔桩通常设计为群桩形式。依托浙江省衢州市荷一路过江通道工程,设计了考虑水位变化的隧道-群桩模型试验,同时结合数值模拟分析,对桩周土压力的变化规律、群桩承载机制及群桩效应展开研究。模型试验研究发现:桩体侧摩阻力的发挥从上而下是一个先增大到最大值而后减小的过程,达到极限状态时桩身侧摩阻力最大值是最小值的3倍以上;相比单桩,群桩之间土体由于受到挟持作用而未充分发挥桩体的极限承载力,三桩工况时的单桩平均极限承载力和群桩效应系数比双桩工况时分别减少7.23%和7.29%,说明随着桩数的增加桩体受到群桩效应的影响也在增大,每根桩的极限承载力发挥越发不充分。有限元模拟分析发现隧道及群桩结构中的应力呈对称分布,且随着桩数的增加,群桩效应影响增大,两侧边桩与隧道连接处的应力也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 抗拔桩 群桩效应 抗浮设计 室内模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家寨隧道第三系强富水粉细砂半成岩段突涌灾害防治施工关键技术 被引量:6
6
作者 许劲松 李国锋 +3 位作者 王秋懿 李宝华 徐华 李平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514-521,共8页
为解决临翔至清水河高速公路王家寨隧道第三系强富水粉细砂半成岩地层突涌灾害防治及施工难题,对隧道突涌灾害情况及机制进行分析,研究超前密管棚、水平高压旋喷桩、帷幕注浆等施工处治方案,并对洞内排水、地表深井降水等降排水方案的... 为解决临翔至清水河高速公路王家寨隧道第三系强富水粉细砂半成岩地层突涌灾害防治及施工难题,对隧道突涌灾害情况及机制进行分析,研究超前密管棚、水平高压旋喷桩、帷幕注浆等施工处治方案,并对洞内排水、地表深井降水等降排水方案的优缺点进行比较分析。依托王家寨隧道开展大量现场试验,建立“重地质、先降水、短进尺、强超前、辅注浆、快成环、勤量测”指导方针,总结出“地表深井降水+洞内综合排水+密管棚+密排小导管+周边注浆补强+四台阶五步交错开挖工法+快速应急响应”施工关键技术。现场实践表明:自2022年实施该施工技术以来,月均进尺逐步提升至36.5 m,较2021年月均进尺2.1 m提升了约16倍,基本解决了王家寨隧道突涌灾害防治难题,保障了隧道顺利施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公路隧道 强富水粉细砂半成岩地层 突涌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断面矩形盾构隧道等效抗弯刚度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郑庆坂 潘伍 +1 位作者 覃永杰 张凡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3期9590-9596,共7页
矩形盾构隧道纵向等效抗弯刚度是衡量隧道受力变形的重要参数,对于指导施工及隧道纵向结构设计具有重大意义。将横向刚度与纵向等效抗弯刚度联立起来,由力学平衡条件确定中性轴位置,根据弯矩平衡条件及等效连续梁转角公式推导得到大断... 矩形盾构隧道纵向等效抗弯刚度是衡量隧道受力变形的重要参数,对于指导施工及隧道纵向结构设计具有重大意义。将横向刚度与纵向等效抗弯刚度联立起来,由力学平衡条件确定中性轴位置,根据弯矩平衡条件及等效连续梁转角公式推导得到大断面矩形盾构隧道纵向等效抗弯刚度解析解,并探讨了管片宽厚比、长短边螺栓分布、管片厚度等对纵向等效抗弯刚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截面长宽比由1增长100%时,隧道纵向等效抗弯刚度有效率η由2.787 5降低为原来的15.3%,最终值为0.426 2;中性轴距离c减小了49.6%,最终值为2.273 0 m;截面厚度t由0.25增长到0.55时,中性轴距离c由2.188 5 m降低0.62%,纵向等效抗弯刚度有效率η由0.099 m增加7.8%;长短边厚度比由1增长到2时,中性轴位置c由2.174 9 m增长0.34%,纵向等效抗弯刚度有效率η由0.106 7降低了21.27%;截面螺栓个数从30增加到80时,c由2.150 4增长1.43%,纵向等效抗弯刚度有效率η由0.121 6降低了12.25%。考虑螺栓分别沿隧道截面长短边均匀分布时,纵向等效抗弯刚度及抗弯刚度有效率大约为理想情况下螺栓均匀化分布时的2/3。在截面螺栓总数不变的前提下,适当降低截面短边螺栓所占比例可有效提升截面抗弯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矩形盾构隧道 纵向等效连续化模型 中性轴位置 纵向等效抗弯刚度有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土地层大直径曲线顶管隧道受力特性 被引量:5
8
作者 冯金勇 蒋凯 +1 位作者 潘伍 梁禹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420-2426,共7页
为研究软土地层中大直径曲线顶管隧道受力特征,采用现场实测方法,对软土地层大直径曲线顶管的管壁接触压力、环向和纵向钢筋应力进行测试,并与已有文献研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顶管接触压力整体分布均匀,注浆对管壁接触压力影响较大... 为研究软土地层中大直径曲线顶管隧道受力特征,采用现场实测方法,对软土地层大直径曲线顶管的管壁接触压力、环向和纵向钢筋应力进行测试,并与已有文献研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顶管接触压力整体分布均匀,注浆对管壁接触压力影响较大,停机后接触压力略有减小;环向应力初期以受压为主,顶进后期逐渐转为受拉,整体分布特征不明显,纵向应力以拉应力为主,其变化主要由管道轴线偏移控制;管壁注浆后减阻效果明显,顶力与管侧平均摩阻力均显著降低。对土压力分布模式展开分析,发现顶管规范公式偏于保守;土柱理论由于未考虑卸荷拱效应,所得理论值较实测值偏大;太沙基理论与马斯顿理论与实际情况吻合较好。该研究结论可为实际工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直径曲线顶管 现场测试 管道内力 管侧摩阻力 管壁接触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相对变形的大变形隧道地应力反算——以丽香铁路中义隧道为例 被引量:2
9
作者 邓志刚 《隧道建设(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1期194-201,共8页
针对复杂地质条件下高地应力大变形隧道地应力复杂多变的特点,为满足该类隧道动态设计对地应力资料的要求,提出基于上台阶开挖后拱腰水平收敛与拱顶下沉的相对比值并结合开挖揭示的围岩情况,建立二维数值模型反算地应力的方法。以丽江... 针对复杂地质条件下高地应力大变形隧道地应力复杂多变的特点,为满足该类隧道动态设计对地应力资料的要求,提出基于上台阶开挖后拱腰水平收敛与拱顶下沉的相对比值并结合开挖揭示的围岩情况,建立二维数值模型反算地应力的方法。以丽江至香格里拉铁路中义隧道为例,对该方法进行详细说明。研究表明所述方法具有无需地应力测试、计算方便的优点,施工期间可用于地应力分析、预测。中义隧道典型区段地应力反算结果表明:1)隧道出口及2号横洞工区的地应力分布特点并不相同;2)围岩及埋深差别不大的区段,隧道水平收敛变形出现较大差异主要是由于地应力侧压力系数不同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 地应力 侧压力系数 埋深 大变形 数值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铁车站洞桩法施工扩挖并行下穿既有建筑物的施工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郑龙超 李明 +2 位作者 潘伍 李静 路军富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6-141,共6页
[目的]受地面既有建(构)筑物影响,有的地铁车站两端盾构接收区车站主体围护桩无法施作,须采用洞桩法施工。对此需研究地铁车站洞桩法施工扩挖并行下穿既有建筑物的施工影响。[方法]以成都地铁18号线新建倪家桥站下穿既有建筑物工程为研... [目的]受地面既有建(构)筑物影响,有的地铁车站两端盾构接收区车站主体围护桩无法施作,须采用洞桩法施工。对此需研究地铁车站洞桩法施工扩挖并行下穿既有建筑物的施工影响。[方法]以成都地铁18号线新建倪家桥站下穿既有建筑物工程为研究对象,建立有限元模型,根据实际施工方案,对地面和既有建(构)筑物沉降特征进行分析,并采用现场监测数据进行验证。[结果及结论]采用超前大管棚、临时立柱支撑体系、7导洞分部开挖以及人工挖孔灌注桩等洞桩法施工技术,能够在有效控制地面和既有建筑物沉降的前提下,成功实现车站主体围护桩的施作;对地面沉降和既有建筑物沉降影响最大的施工步骤是导洞(1)、(3)、(5)、(7)的开挖;既有建筑物在导洞(1)、(2)处沉降明显,最大沉降值为9.62 mm,是模拟结果沉降值的1.5倍,现场监测结果与模拟结果均满足安全控制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车站 洞桩法 下穿施工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铁车站盾构接收区近接既有建筑物超宽扩挖施工技术
11
作者 潘伍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9-154,160,共7页
[目的]为解决地铁车站超大断面下穿扩挖施工引起的地面既有建筑物沉降控制困难的问题。[方法]依托成都地铁新建18号线倪家桥站盾构接收区下穿既有立交桥引桥工程,通过数值模拟分析方法,开展了地铁车站盾构接收区近接既有建筑物超宽扩挖... [目的]为解决地铁车站超大断面下穿扩挖施工引起的地面既有建筑物沉降控制困难的问题。[方法]依托成都地铁新建18号线倪家桥站盾构接收区下穿既有立交桥引桥工程,通过数值模拟分析方法,开展了地铁车站盾构接收区近接既有建筑物超宽扩挖施工技术研究,并采用现场监测数据进行了验证。[结果及结论]采用超前大管棚、12导洞分部扩挖法以及复合式衬砌等施工技术,能够在有效控制既有建筑物沉降的前提下,实现车站主体结构长距离扩挖,保证车站盾构接收区结构的吊装净空;对既有建筑物沉降变形造成主要影响的施工步骤是①、⑦导洞围护桩的破除,以及①、⑦导洞的开挖;既有建筑物在①、④导洞处沉降明显,最大沉降值为8.82 mm,是模拟结果沉降最大值的1.21倍;实测结果与模拟结果均满足安全控制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车站 盾构接收区 下穿建筑物 超宽扩挖施工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建地铁车站超大断面密接下穿既有车站影响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郑龙超 王明胜 +1 位作者 路军富 廖品富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9-54,共6页
以成都地铁倪家桥站新建8号线换乘车站下穿既有地铁1号线车站工程为例,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和实际监测分析方法,研究了超大断面暗挖施工对既有车站结构变形特征的影响,并将数值分析结果与实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采用L型... 以成都地铁倪家桥站新建8号线换乘车站下穿既有地铁1号线车站工程为例,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和实际监测分析方法,研究了超大断面暗挖施工对既有车站结构变形特征的影响,并将数值分析结果与实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采用L型梁及马头门约束体系、5导洞10断面平顶直墙暗挖法及钢管群桩顶撑工艺等施工方式成功地控制了既有车站变形;既有车站与下穿车站交叠处沉降明显,横向影响范围约为85 m;对车站沉降等造成主要影响的施工步骤为既有车站围护桩破除、第一导洞开挖及二次衬砌施作;既有车站轨道最大沉降为4.84 mm,小于预警值6.00 mm,满足安全控制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车站 超大断面 下穿施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因素影响下顶管施工引起土体变形计算研究 被引量:21
13
作者 焦义 梁禹 +2 位作者 冯金勇 郑庆坂 蒋凯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92-199,共8页
为解决圆形顶管施工穿越特殊地层(如下穿切割塑料排水板)时引起地层变形的影响分析等问题,考虑刀盘挤土效应产生的正面附加压力、顶管与土体之间非均匀分布的侧向摩擦力,因塑料排水管的切削而不能忽略的顶管机刀盘的正面摩擦力引起的地... 为解决圆形顶管施工穿越特殊地层(如下穿切割塑料排水板)时引起地层变形的影响分析等问题,考虑刀盘挤土效应产生的正面附加压力、顶管与土体之间非均匀分布的侧向摩擦力,因塑料排水管的切削而不能忽略的顶管机刀盘的正面摩擦力引起的地层变形,基于Mindlin解得到在顶管施工阶段地表竖向位移计算公式;最后结合顶管工程项目实例验证计算方法的合理性,并与实测结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考虑多因素共同影响的地表沉降曲线与现场实测值较为吻合,能够反映顶管顶进过程中纵向地表沉降规律,总体表现为先隆起后沉降。沉降最大值位于开挖面后方8 m左右处;隆起最大值位于开挖面前方5 m左右处。在本文所考虑的影响因素中,影响程度最大的是顶管刀盘的正面附加推力,在沉降变形最大值中占比约为80%,在隆起变形最大值中占比约为56%。选取不同断面分析对比不同深度处土体沉降情况,沉降突变及差异主要表现在顶管轴线两侧12 m范围内。沉降槽曲线近似服从正态分布,不同土层深度的土体沉降最大值均位于顶管轴线正下方。在土体深层沉降中,随着与顶管轴线距离的增加,曲线不再满足随着深度的增加沉降值增大,反而在距离轴线4~6 m远处出现反转,直至随着深度的增加沉降值反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管 竖向位移 MINDLIN解 多因素影响 非均布摩擦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化在武器装备保障中的应用与展望 被引量:7
14
作者 蔡杰 刘涛 郭纪锋 《舰船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9期175-177,189,共4页
随着数字化、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未来战争对武器装备的综合保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针对未来的保障需求以及智能化+装备保障发展中的痛点和难点,开展智能化技术的应用研究,明确智能化保障发展的基本思路,概括... 随着数字化、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未来战争对武器装备的综合保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针对未来的保障需求以及智能化+装备保障发展中的痛点和难点,开展智能化技术的应用研究,明确智能化保障发展的基本思路,概括智能化保障的主要特征,总结提炼武器装备智能化保障的未来发展方向以及核心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化 装备保障 发展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