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8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轨道交通设计总分包伙伴关系管理研究
1
作者 李宝瑜 付彤 +1 位作者 李勇 王守清 《铁道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2-96,共5页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设计总分包伙伴关系管理的关键成功因素(CSFs),以应对设计管理面临的挑战,并填补该领域在数字化转型研究的理论空白。研究结论:(1)通过因子分析法,揭示了数字化技术如何重塑传...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设计总分包伙伴关系管理的关键成功因素(CSFs),以应对设计管理面临的挑战,并填补该领域在数字化转型研究的理论空白。研究结论:(1)通过因子分析法,揭示了数字化技术如何重塑传统的伙伴关系CSFs,并识别出五大公共因子(质量因子、协作因子、愿景因子、风险因子、战略因子)以及13个关键成功因素,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设计总分包伙伴关系在数字化转型中的核心架构;(2)本研究结果为设计总分包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优化质量管理、增强协作、制定战略规划、管理风险,推动技术创新提供了具体的行动指南,可为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设计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 伙伴关系 因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江铁路珠江口海底隧道设计关键技术
2
作者 宋超业 刘文骏 +2 位作者 贺维国 于勇 吕书清 《隧道建设(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561-1576,I0034-I0049,共32页
以目前我国埋置最深(115 m)、水压最大(1.06 MPa)的海底隧道珠江口隧道为工程背景,采用工程类比和综合比选的方法,对复杂环境铁路海底隧道的设计关键技术,包括总体施工方法选择、盾构段设计、矿山段设计、海域对接和斜井降水设计等进行... 以目前我国埋置最深(115 m)、水压最大(1.06 MPa)的海底隧道珠江口隧道为工程背景,采用工程类比和综合比选的方法,对复杂环境铁路海底隧道的设计关键技术,包括总体施工方法选择、盾构段设计、矿山段设计、海域对接和斜井降水设计等进行研究,提出结合不同区段地质情况及关键因素采用盾构和矿山组合工法。研究结果表明:1)盾构管片厚度根据最大水压力分段设计,接缝防水采用内外双道三元乙丙弹性密封垫的布置形式;盾构换刀根据不同水压考虑采用常压换刀、减压限排换刀或设置检修点一次性通过不良地层的模式。2)矿山法段隧道结构承受水压力根据地质条件差异确定,按0.2 MPa进行核算,防排水考虑超前注浆控制排水量,排水系统可维护。3)盾构-矿山法海域对接优先采用开挖拆机硐室方案,同时预留盾构原位拆解的条件;邻近海域隧道斜井穿越透水地层时,采用降水可以保障地层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隧道 海底隧道 盾构-矿山组合 防排水 复杂环境 高水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底岩溶盾构隧道勘察、设计及岩溶处理关键技术研究——以大连地铁5号线火梭区间海底隧道为例 被引量:29
3
作者 周华贵 何一韬 《隧道建设(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830-1835,共6页
海底岩溶隧道勘察、设计难度大,施工风险高。以大连市地铁5号线海底岩溶大直径盾构隧道为研究对象,首次采用"跨孔CT物探+钻探"的海底隧道岩溶勘察方案,通过有限元计算确定海底岩溶隧道加固范围,通过抗浮计算确定岩溶隧道基底... 海底岩溶隧道勘察、设计难度大,施工风险高。以大连市地铁5号线海底岩溶大直径盾构隧道为研究对象,首次采用"跨孔CT物探+钻探"的海底隧道岩溶勘察方案,通过有限元计算确定海底岩溶隧道加固范围,通过抗浮计算确定岩溶隧道基底加固标准,提出海底岩溶的海面预处理具体实施方案和盾构针对性设计方案,从而形成一整套海底岩溶盾构隧道勘察、设计及岩溶处理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隧道 盾构隧道 岩溶 岩溶勘察 岩溶处理 盾构设计 跨孔CT物探+钻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水砂层冻结暗挖法C形联络通道设计与工程实践 被引量:2
4
作者 王庆礼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387-395,共9页
为解决复杂环境和富水砂层中地铁盾构叠落区间C形联络通道安全实施的问题,采用以“先下、后上、再中间”为施工工序的分部暗挖工法和与之匹配的分时间、分区域冻结辅助工法。首先,根据埋深确定各部位的冻结壁厚度及其他主要冻结参数,并... 为解决复杂环境和富水砂层中地铁盾构叠落区间C形联络通道安全实施的问题,采用以“先下、后上、再中间”为施工工序的分部暗挖工法和与之匹配的分时间、分区域冻结辅助工法。首先,根据埋深确定各部位的冻结壁厚度及其他主要冻结参数,并对冻土进行试验,取得各层位冻土强度指标;对冻结壁进行强度验算,验算结果满足安全系数要求。其次,合理布置地面垂直及隧道内水平冻结管并采取技术措施减小交叉冻结、冻胀的影响,保证冻结效果。再次,在联络通道各部位预埋注浆管,根据解冻进程,从下至上以“多点、少量、多次、均匀”的方式进行融沉注浆,控制结构和地层沉降。最后,施工期间对冻结壁、结构、地面及周边环境状态进行监测,并根据监测数据对施工进行修正指导。结果表明:采用该冻结暗挖法施工C形联络通道安全可靠,冻结壁强度高、止水性好、冻胀融沉小,结构受力变形及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均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形联络通道 分时间分区域冻结 分部暗挖施工 融沉注浆 监控量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路与市政道路下穿高铁桥梁方案设计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王鲁 《中国铁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2-68,共7页
公路、市政道路的大发展,与高速铁路相互交叉的节点工程急剧增加。如何在保证高铁安全的前提下,快速确定最优方案是前期设计阶段的一大难题。以多个下穿工程为依托,采用有限元软件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分析影响高铁桥梁变位的多重因素,对... 公路、市政道路的大发展,与高速铁路相互交叉的节点工程急剧增加。如何在保证高铁安全的前提下,快速确定最优方案是前期设计阶段的一大难题。以多个下穿工程为依托,采用有限元软件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分析影响高铁桥梁变位的多重因素,对多种设计方案进行比选分析。综合设计、监测、维修多重控制要求,建议采用监测报警值为限值进行方案设计;路线应尽量选择正交或大角度穿越高铁;路线贴近路面,优选浅挖U型槽方案;开挖较深时,需灵活选择结构形式;顶进工法较开挖现浇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高铁桥梁 下穿工法 墩顶位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轨道交通工程中消火栓系统设计关键技术探讨 被引量:1
6
作者 周金忠 张美琴 +1 位作者 范太兴 杜金海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9-147,共9页
为设计出更加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的轨道交通工程,介绍南京—马鞍山城际铁路(简称宁马线)消火栓系统设计中的一些关键技术及其相对于常规传统设计的优点。首先,在对规范解读及工程经验分析的基础上,首次提出“轨道交通工程中,为了保证消... 为设计出更加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的轨道交通工程,介绍南京—马鞍山城际铁路(简称宁马线)消火栓系统设计中的一些关键技术及其相对于常规传统设计的优点。首先,在对规范解读及工程经验分析的基础上,首次提出“轨道交通工程中,为了保证消防安全,消防泵房保护距离尽量控制在2000 m以内”的原则。为了将此理念落实到具体设计中,在本工程中提出一种新的消防供水方案,即“消防供水多方案组合模式”,具体内容为:1)优先选用一站带左右各半个相邻区间的方案;2)当区间长度小于2000 m时,也可以采用一站带一相邻区间方案;3)当区间长度大于4000 m时,在一站带左右各半个相邻区间方案的基础上,在区间风井处设置独立的消防泵房,以保证所有消防泵房的保护距离控制在2000 m以内;4)将各消防泵房的供水单元完全独立。其次,在车站给水水压制式方面,提出2种单路水源高架站的消防供水方案及其适用范围,即:1)室外低压、室内临时高压系统,适用范围为“高架站布置在市政道路一侧,并且车站离市区较近、消防基础设施条件较好,能保证足量消防车及时赶到火灾现场”或“条件特别困难的既有高架车站改造”;2)室内外共用临时高压消防系统,适用范围为“高架站布置在市政道路中央”或“车站离市区较远、消防基础设施条件比较不利,不能保证足量消防车及时赶到火灾现场”。最后,在消防设施布置方面,提出“高架车站室外消防水池、扑救类室外消火栓”的布置原则,其中最重要的2条为:1)室外低压、室内临时高压系统中,当高架站超出消防水池150 m保护半径时,应增设相应的消防水池取水井;2)车站扑救面上布置室外消火栓时,应优先布置在每个高架站出入口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交通工程 消火栓系统 消火栓泵房保护距离 消防供水多方案组合模式 车站给水水压制式 室外消防水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道G228线汕头湾跨海隧道总体设计方案研究
7
作者 王洪刚 徐莹晖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83-792,共10页
汕头湾跨海隧道作为国道G228汕头段控制性工程,总体设计难度大。为了科学、安全、经济地建设汕头湾跨海隧道,结合两岸城市规划、工程建设环境和环境敏感点等控制因素,采用工程类比、数值计算、模型分析等理论研究方法,对跨海隧道选址、... 汕头湾跨海隧道作为国道G228汕头段控制性工程,总体设计难度大。为了科学、安全、经济地建设汕头湾跨海隧道,结合两岸城市规划、工程建设环境和环境敏感点等控制因素,采用工程类比、数值计算、模型分析等理论研究方法,对跨海隧道选址、接线、埋深、断面布置、通风及防灾救援等关键问题进行研究和专题论证,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跨海隧道选址及接线应以城市规划为基础,结合交通特性、路网结构、沿线用地等因素综合确定,是控制风险、降低投资和保障交通功能的关键;2)结合海床演变模型冲刷包络线,盾构段最小覆土不仅要满足掘进及运营期抗浮安全,还要尽量避免长距离穿越上软下硬地层;3)跨海段采用分段纵向+重点排烟的通风方案,解决长距离跨海隧道通风难题;4)盾构段采用人行滑梯或楼梯逃生的纵向疏散模式,明挖段采用横向疏散模式,可保障高地震烈度区跨海隧道的防灾疏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海隧道 大直径盾构隧道 总体设计 理论研究 防灾疏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岛两侧站与单岛站十字换乘方案设计研究
8
作者 姚显贵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68-1076,共9页
为解决两线十字交叉换乘站设计中换乘易拥堵、建设地下大空间投资大以及施工期交通组织与管线迁改困难等问题,通过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结合自身设计实践,提出采用一岛两侧站台、增加楼扶梯数量及点位、扩大站厅十字交叉区域面积、优化换... 为解决两线十字交叉换乘站设计中换乘易拥堵、建设地下大空间投资大以及施工期交通组织与管线迁改困难等问题,通过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结合自身设计实践,提出采用一岛两侧站台、增加楼扶梯数量及点位、扩大站厅十字交叉区域面积、优化换乘路径等方式,使上下车乘客流线分离、换乘客流单向循环,最大程度减少客流交叉、加大缓冲区域,有效缓解换乘便捷与拥堵的矛盾;同时,借助客流仿真进行优化设计,达到大客流车站换乘的最佳效果;针对常规十字换乘站地下空间压抑、视线不通透的问题,在节点区域采用组合结构,实现大跨度、大层高设计,改善空间尺度和乘客舒适性。在节点区域采用小埋深、大空间,是在提高换乘功能、空间效果的基础上节约投资的有效途径。在十字路口下方的节点区采用盖挖逆作法,可提高深基坑的安全性,显著减小工程建设对道路交通、市政管线等外部环境的影响,并可节约大量混凝土支撑等临时结构,是一种安全、环保的建造方法。研究和实践表明:针对城市核心区的两线十字交叉大客流换乘站,综合利用一岛两侧站台、组合结构、盖挖逆作法等方法,可以达到车站设计综合效果最优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车站 一岛两侧 十字换乘 地下大空间 缓冲区域 客流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弃采空区边界煤柱浸水结构演化与损伤劣化机理的模拟试验 被引量:3
9
作者 徐智敏 熊世杰 +4 位作者 袁慧卿 孙亚军 韩宇航 陈天赐 卢伟宁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00-1114,共15页
在煤矿生产过程中,为防止老空水害而留设的各类防隔水煤柱在废弃采空区蓄积的具有侵蚀性的矿井水长期带压浸水作用下,其宏观、细观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并出现损伤劣化现象,导致煤柱的物理力学强度减小、稳定性降低,进而诱发煤柱失稳和突水... 在煤矿生产过程中,为防止老空水害而留设的各类防隔水煤柱在废弃采空区蓄积的具有侵蚀性的矿井水长期带压浸水作用下,其宏观、细观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并出现损伤劣化现象,导致煤柱的物理力学强度减小、稳定性降低,进而诱发煤柱失稳和突水事故的发生。论文通过自主设计的高压矿井水−煤耦合作用试验装置,开展了煤柱试样在不同水压、模拟矿井水、原样矿井水等条件下的长期浸泡模拟试验,并采用计算机断层扫描(CT)、X射线衍射(XRD)以及高压伺服压缩试验加载系统等手段,分析并研究了煤样长期浸水条件下的结构演化与力学损伤劣化过程和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煤样结构在侵蚀性矿井水长期浸泡条件下表现为不规则孔隙−裂隙显著发育、孔隙率由0.25%增大到1.2%、孔隙发育的离散性随浸泡时间逐步降低;煤样在侵蚀溶液长期浸泡条件下的力学损伤劣化效应明显,受浸泡时间和浸泡溶液的pH值影响最为明显;煤样与矿井水在浸泡过程中产生相互作用,具体体现为初期的吸水膨胀作用与后期的溶解消耗作用。根据上述研究成果,论文阐明了废弃矿井及采空区各类边界煤柱在高渗透压、侵蚀性矿井水长期作用下结构演化与损伤劣化的物理−化学耦合作用机理,揭示了废弃采空区边界煤柱带压浸水作用下的动态响应过程与关键阶段:第一阶段以物理吸水膨胀作用为主,表现为抗压强度整体减小而抗拉强度先降低后回升再降低的现象;第二阶段以物理−化学联合作用为主,表现为黏土类矿物部分溶解、消耗导致孔隙率增大,进而诱发物理力学损伤劣化;最后,在“软化系数”的基础上提出了浸水煤柱“损伤系数”的定义和计算公式,并确定了浸水煤柱“损伤系数”的经验数值。研究结果对各类废弃矿井或采空区边界煤柱的稳定性评价和水害的防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弃矿井 煤柱浸水损伤 CT扫描 结构演化 损伤机理 模拟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锥形桩冻拔特性多因素影响规律及抗拔机理研究
10
作者 杨志浩 程世奥 +4 位作者 岳祖润 冯怀平 赵得杰 马德良 李同海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82-1391,共10页
为探究锥形桩冻拔特性演变特征及抗拔机理,研发锥形桩抗冻拔性能测试装置,开展单向冻结下锥形桩冻拔试验,分析桩体材质、锥角、桩周土含水率及冻融循环对锥形桩冻拔性能的影响规律,讨论锥形桩抗拔机理。表明:同等条件下,桩体冻拔位移随... 为探究锥形桩冻拔特性演变特征及抗拔机理,研发锥形桩抗冻拔性能测试装置,开展单向冻结下锥形桩冻拔试验,分析桩体材质、锥角、桩周土含水率及冻融循环对锥形桩冻拔性能的影响规律,讨论锥形桩抗拔机理。表明:同等条件下,桩体冻拔位移随锥角增大呈指数形式递减;随冻融循环次数增大,直柱桩冻拔位移增长速率呈半对数形式增长,而锥形桩变化不明显;桩体材质对锥形桩冻拔特性影响显著,且木质桩体会发生融拔现象;单向冻结过程中桩周土内部水分由底部向上迁移,初始含水率越大,水分迁移越明显,桩体冻拔位移越大,但含水率对冻拔位移影响程度弱于锥角;桩周土冻结过程中冻深增大,桩体表面切向冻胀力增大、法向冻胀力由压应力逐渐减小并转换为拉应力,当上述两个力分别大于桩土切向冻结强度和极限法向抗拉强度时,桩体发生冻拔。综合考虑抗冻拔、经济性及对冻土保护,抗冻拔锥形桩锥角宜设计为7°~9°,但仍需考虑桩深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土区 锥形桩 冻拔机理 锥角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截面椭圆化的上跨基坑开挖诱发盾构隧道纵向变形差分解
11
作者 邓文武 黄大维 +1 位作者 宋仪 张志伟 《隧道建设(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20-1130,共11页
为解决现有基坑上跨开挖诱发既有盾构隧道纵向变形简化解中往往忽略其横截面椭圆化的不足问题,借助两阶段分析法基于修正Mindlin应力解计算开挖卸荷引起的附加应力,并将既有隧道建模为Pasternak地基上的Euler短梁-弹簧模型,同时基于严... 为解决现有基坑上跨开挖诱发既有盾构隧道纵向变形简化解中往往忽略其横截面椭圆化的不足问题,借助两阶段分析法基于修正Mindlin应力解计算开挖卸荷引起的附加应力,并将既有隧道建模为Pasternak地基上的Euler短梁-弹簧模型,同时基于严格的隧道横截面椭圆化参数方程推导其环间接头转动刚度计算公式,提出考虑横截面椭圆化的上跨基坑开挖诱发在役盾构隧道纵向非连续变形差分解。通过2个工程案例对纵向非连续变形差分解的合理性进行验证,并进一步研究隧道环间接头刚度和纵向加固环数对其纵向变形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纵向非连续变形差分解预测的隧道隆起变形与实测值间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忽略隧道横截面椭圆化会导致对其隆起位移和环间张开量的低估以及环间错台量的高估,但当基坑开挖面积较大时,截面椭圆化对隧道隆起位移影响较小,对环间变形影响不变。2)接头转动刚度的增加会减少隧道隆起位移和环间张开量,并增加环间错台量;而接头剪切刚度的增加会减少隧道隆起位移和环间错台量,并增加环间张开量。3)纵向加固能够有效降低上方开挖引起的隧道隆起位移,但加固环数的增加对进一步减少隧道隆起影响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跨基坑开挖 盾构隧道 纵向变形 纵向梁-弹簧模型 隧道横截面椭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截至2024年底中国铁路隧道情况统计及2024年新开通项目隧道情况介绍 被引量:1
12
作者 巩江峰 王伟 +8 位作者 黎旭 何卫 袁溢 王芳 杨昌贤 丁祥 韩贺 李力 曹勇 《隧道建设(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36-653,I0027-I0044,共36页
对截至2024年底中国铁路隧道、高速铁路隧道、特长铁路隧道情况进行统计。结果显示,截至2024年底,中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6.2万km,其中,投入运营的铁路隧道18997座,总长24246 km;2024年新增开通运营线路铁路隧道424座,总长738 km;在建铁... 对截至2024年底中国铁路隧道、高速铁路隧道、特长铁路隧道情况进行统计。结果显示,截至2024年底,中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6.2万km,其中,投入运营的铁路隧道18997座,总长24246 km;2024年新增开通运营线路铁路隧道424座,总长738 km;在建铁路隧道2521座,总长约6905 km;规划铁路隧道5634座,总长约13742 km。中国已投入运营的高速铁路总长超过4.8万km,共建成高速铁路隧道4917座,总长8279 km,其中,长度大于10 km的特长隧道120座,长约1536 km;2024年新增运营有隧道工程项目的高速铁路共12条,总长1981 km,共有隧道356座,长约544 km;在建高速铁路共58条,总长9866 km,共有隧道1412座,长约3509 km;规划高速铁路项目中含隧道2057座,长约4843 km。中国投入运营的特长铁路隧道共296座,长约4007 km,其中,长度20 km以上的特长铁路隧道14座,长约335 km;2024年新增运营特长铁路隧道10座,长约138 km;在建特长铁路隧道163座,长约2504 km;规划特长铁路隧道259座,长约3633 km。最后,对2024年新开通的重点项目佛莞城际铁路、成兰铁路、兰张三四线铁路和池黄铁路隧道的概况及特点进行介绍,并总结其技术经验。佛莞城际铁路通过地质选线,管片采用“双掺”技术、设置分布式凹凸榫等措施,有效降低了隧道施工安全风险;成兰铁路德胜隧道制定了大变形综合防治体系,并研发了双线合修隧道洞内救援站,提升了隧道变形防控和疏散救援能力;兰张三四线铁路借鉴既有施工经验,通过减灾选线和综合利用既有辅助坑道,显著降低了施工及运营期间的安全风险;池黄铁路隧道成功应用掌子面围岩质量分析技术,保障了隧道施工安全。中国在复杂环境下的大直径盾构隧道建造技术日趋成熟,应对复杂地质条件的隧道设计施工水平进一步提高,钻爆法隧道全工序机械化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隧道 高速铁路隧道 特长铁路隧道 统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上游地区泥石流冲击刚性防护结构运动过程的移动粒子半隐式流固耦合模拟
13
作者 王志刚 冯亚亚 +7 位作者 张长青 孙中科 徐扬 卢明辉 黄丽颖 马鑫弟 郑俊杰 刘冠男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18-633,共16页
黄河上游地区泥石流灾害具有高突发性和强破坏性,其细颗粒含量高、黏度大的特性使得传统数值方法难以准确模拟其冲击过程。基于移动粒子半隐式(MPS)方法与宾汉姆流变模型的耦合框架,构建了适用于泥石流-结构流固耦合模拟的高精度数值模... 黄河上游地区泥石流灾害具有高突发性和强破坏性,其细颗粒含量高、黏度大的特性使得传统数值方法难以准确模拟其冲击过程。基于移动粒子半隐式(MPS)方法与宾汉姆流变模型的耦合框架,构建了适用于泥石流-结构流固耦合模拟的高精度数值模型,并通过对比模型模拟结果与前人试验结果验证了该模型的准确性;针对黄河上游地区典型泥石流灾害场景,系统模拟了不同泥石流体积(10~30 m3)和边坡坡度(5°~15°)下泥石流对刚性防护结构冲击动力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边坡坡度为5°工况下,当泥石流体积为25 m3时,泥石流冲击力峰值为287.80 kN;当泥石流体积为30 m3时,泥石流冲击力第1个峰值陡增至681.71 kN,且第2个峰值(261.07 kN)仍具显著破坏性;当泥石流体积为15~30 m3时,泥石流冲击力峰值与泥石流体积之间的关系呈现指数函数关系;根据这一关系,泥石流体积从20 m3增长到25 m3时,泥石流冲击力峰值增大幅度仅为52.4%,但是泥石流体积从25 m3增长到30 m3时,泥石流冲击力峰值增大幅度高达116.5%;泥石流冲击力峰值突变对应的泥石流体积阈值为27 m3。(2)在泥石流体积为15 m3工况下,当边坡坡度增大至15°时,泥石流冲击力时程曲线呈现显著双峰特征,峰值分别为442.54和398.29 kN(两者相差小于10%),导致刚性防护结构反复受力的风险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刚性防护结构 移动粒子半隐式方法 宾汉姆流变模型 流固耦合 冲击荷载 黄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烈构造区硬梁包水电站地下洞室群围岩变形破坏特征与泸定地震响应分析
14
作者 刘健 夏勇 +5 位作者 江权 陈涛 贺维国 范国刚 熊先涛 郑虹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265-2280,共16页
中国西部地区地质构造强烈、岩体赋存环境复杂,使得大型地下洞室群建造过程中面临围岩变形突变、破坏模式多样的严峻挑战。为此,围绕大渡河流域的硬梁包水电站地下洞室群,总结了中高应力下地下洞室群的典型应力-结构型破坏模式,分析了2... 中国西部地区地质构造强烈、岩体赋存环境复杂,使得大型地下洞室群建造过程中面临围岩变形突变、破坏模式多样的严峻挑战。为此,围绕大渡河流域的硬梁包水电站地下洞室群,总结了中高应力下地下洞室群的典型应力-结构型破坏模式,分析了2022年“9·5”泸定地震对地下洞群围岩稳定性的影响,最后提出围岩应力-结构型破坏工程控制策略。研究表明:(1)3大洞室开挖后90%监测点围岩变形值小于100 mm,开挖变形服从对数正态分布;(2)开挖卸荷下硬梁包地下洞室围岩一般变形曲线为平缓台阶式状增长,但围岩劣化会引起围岩变形的跃迁式增长,单日变形量超过90 mm,突出反映了硬梁包花岗岩硬、脆、杂的变形特征;(3)锚索荷载总体呈现正态分布特征,锚索荷载较大部位与变形较大部位对应;(4)9.5泸定地震对3大洞室影响整体较小,但是对于应力集中区或不连续面附近的支护结构易造成不利影响;(5)地下洞室开挖存在浅层破坏频发、深层破坏处置难成本高的挑战,破坏模式上存在应力型、结构型以及应力-结构型破坏并存,以应力-结构型破坏为主。针对硬梁包地下洞室群围岩破坏问题,提出地下洞室支护的“保压-增强”原理,实践并验证了“精细爆破+快速喷砼+适时预应力锚杆”抑制浅层围岩劣化、“细分层+大吨位预应力锚索”抑制中深层围岩劣化的控制策略,可为中国西部大型地下洞室建造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洞室 地震响应 围岩变形 破坏模式 控制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活垃圾焚烧发电PPP项目竞价标的设计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彦春 邹德剑 +1 位作者 陈东 方舒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08-414,共7页
利用归纳分析法将PPP项目竞价标的梳理为年服务费类、收益率类、投资下浮率类、服务费单价类、工程投资类及特许经营期类等6类;提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PPP项目竞价标的设计的5项原则,分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PPP项目竞价标的设计的3项依据;... 利用归纳分析法将PPP项目竞价标的梳理为年服务费类、收益率类、投资下浮率类、服务费单价类、工程投资类及特许经营期类等6类;提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PPP项目竞价标的设计的5项原则,分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PPP项目竞价标的设计的3项依据;针对采用BOT模式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PPP项目,提出3种组合竞价标的设计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垃圾焚烧发电 PPP项目 竞价标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震作用下岩石场地群洞地铁车站试验研究
16
作者 李若舟 贺维国 +1 位作者 袁勇 李清菲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9-178,共10页
为探究岩石场地群洞地铁车站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特性,设计了一个比尺1∶30的群洞地铁车站结构的大型振动台试验模型,通过采用横向输入峰值加速度0.07g、0.15g、0.21g、0.30g、0.50g、0.70g和1.0g等7个不同强度的人工地震波,研究了群洞... 为探究岩石场地群洞地铁车站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特性,设计了一个比尺1∶30的群洞地铁车站结构的大型振动台试验模型,通过采用横向输入峰值加速度0.07g、0.15g、0.21g、0.30g、0.50g、0.70g和1.0g等7个不同强度的人工地震波,研究了群洞地铁车站在强震作用下的加速度响应特征、位移响应特征、结构破坏模式和动应变响应特征。结果表明:阿里亚斯强度(Arias Intensity)的放大系数曲线揭示,模型围岩和站厅衬砌结构在峰值加速度0.5g后进入塑性破坏状态;站台衬砌结构在峰值加速度0.3g后从塑性状态逐步进入破坏状态,同时能量耗散逐渐增加。随着地震动强度的增大,站厅横断面的相对位移增幅显著,开口断面与非开口断面的相对位移峰值差距进一步扩大。结构的裂缝主要分布在纵向,站台直墙中部纵向裂缝宽且长,而站厅直墙中部未产生明显裂缝。结构传递函数的主频随着地震动强度逐渐减小,在弹性阶段和塑性破坏阶段,结构主频分别为22.7、18.5 Hz。当地震动横向激励时,VL断面相同位置的拉应变均大于HR断面,最大拉应变出现在竖向联络通道的下断面拱肩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洞地铁车站 振动台模型试验 岩石场地 抗震性能 裂缝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围岩自承载理论的超大跨硐室设计方法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辉 宋仪 《铁道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7,46,共8页
研究目的:自承载拱理论是地下工程发展的方向,但是目前国际上对自承载拱理论的应用只停留在概念阶段,不能实行量化分析,也不能直接应用于地下工程设计。目前国内地下硐室的设计规范采用古典支护理论,但是对于超大跨地下硐室,其计算的结... 研究目的:自承载拱理论是地下工程发展的方向,但是目前国际上对自承载拱理论的应用只停留在概念阶段,不能实行量化分析,也不能直接应用于地下工程设计。目前国内地下硐室的设计规范采用古典支护理论,但是对于超大跨地下硐室,其计算的结构厚度过大,因此不适用。基于此,在围岩自承载理论下,本文提出能够直接用于设计的量化分析方法和计算公式,促进"围岩自承载"理论从概念到定量分析的跨越性发展。研究结论:(1)提出了"超大跨硐室支护应充分利用围岩自承载能力"的设计理念以及"以喷射混凝土+预应力长锚杆(索)为主要承载结构,二衬作为安全储备的"的设计原则;(2)提出了应力流守恒原理;(3)提出了基于数值分析的锚杆与预应力锚索设计参数的确定方法,给出了在"围岩自承载理论"指导下计算锚杆、喷射混凝土、锚索、二衬等设计参数的方法和公式;(4)本研究成果可应用于跨度超过30 m以上的超大跨硐室设计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大跨硐室 围岩自承载 应力流守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沉管隧道病害分析及处置措施构思
18
作者 孙超 张光伟 +1 位作者 答武强 余祖峰 《隧道建设(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15-424,共10页
为保障运营沉管隧道的服务能力和通行安全,以某运营沉管隧道工程病害处治为例,采用现场调查的方式搜集隧道病害情况,通过检测方式分析沉管隧道运营过程中的病害成因,提出保证沉管隧道安全运营的处治措施。病害处治主要包括基础处理和剪... 为保障运营沉管隧道的服务能力和通行安全,以某运营沉管隧道工程病害处治为例,采用现场调查的方式搜集隧道病害情况,通过检测方式分析沉管隧道运营过程中的病害成因,提出保证沉管隧道安全运营的处治措施。病害处治主要包括基础处理和剪切键修复2方面。其中,针对基础处理,对比分析水平定向注浆方案和底板注浆方案;剪力键修复着眼于对受损钢剪力键的加固而非替换,对比分析侧墙W型钢板加固、剪力键粘钢修复和中廊道增设抗剪框架3种修复方案。结果表明:1)运营沉管隧道病害表现为基础垫层脱空、路面裂缝及剪力键损坏,导致病害的直接原因是隧道管节间的不均匀沉降,而不均匀沉降又与运营阶段河道回淤或冲刷、基础垫层疏松和脱空等因素密切相关;2)底板注浆方案施工便捷、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小,能以较小代价达到预期的控制不均匀沉降的目的;3)W型钢板加固方案能更有效地提高中隔墙混凝土剪切键抗剪承载力,且施工工艺简单。综合考虑,本工程推荐采用W型钢板加固方案和底板注浆方案处治工程病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管隧道 病害 底板注浆 剪力键 W型钢板加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设施客流集散分析
19
作者 袁博晖 《都市快轨交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0-98,共9页
针对城市轨道交通站内设施客流分布受限于设施能力和设施拓扑结构,难以量化的问题,总结站内设施客流走行研究现状,进行站内设施客流状态及其转化分析;基于设施容纳和通行能力,借鉴排队论的思想,构建客流状态转移模型,描述客流在设施前... 针对城市轨道交通站内设施客流分布受限于设施能力和设施拓扑结构,难以量化的问题,总结站内设施客流走行研究现状,进行站内设施客流状态及其转化分析;基于设施容纳和通行能力,借鉴排队论的思想,构建客流状态转移模型,描述客流在设施前堵塞和消解的概率表达。以某城市轨道交通换乘车站为例,进行走行设施拓扑网络客流集散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客流密度超过自由流的密度时,由于实际客流超过一定阈值,在能力较小的设施前必然会发生客流拥堵的情况,实际客流分布特征不仅与单个走行设施的能力有关,同时也受设施网络瓶颈的影响。研究结果以期为车站管理人员制定和实施限流方案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客流集散模型 转移概率模型 车站设施 稳态概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面加、卸载下地铁盾构隧道管片变形规律及加固效果研究
20
作者 徐浩 李慎奎 吴圣贤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5-180,共6页
[目的]鉴于地铁盾构隧道因地面堆载引发管片结构变形、渗漏水等多种病害,直接影响地铁运营安全的现状,结合武汉地铁某区段隧道地面堆载病害治理的案例,对不同堆载、不同加固措施下地铁盾构隧道管片结构变形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方法... [目的]鉴于地铁盾构隧道因地面堆载引发管片结构变形、渗漏水等多种病害,直接影响地铁运营安全的现状,结合武汉地铁某区段隧道地面堆载病害治理的案例,对不同堆载、不同加固措施下地铁盾构隧道管片结构变形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方法]依托武汉地铁病害治理项目,建立贴合工程实际的三维数值模型,充分考虑盾构隧道管片错缝拼装、螺栓连接等因素影响,统计整理不同条件下隧道结构在地面加、卸载作用下管片的受力变形特性,并与案例实况进行比对,研究分析不同情况下管片的受力特点和变形规律。[结果及结论]研究发现,当地面加载土柱不大于1.3 m时,隧道结构整体安全;当地面加载土柱不大于4.0 m时,隧道结构顶部采取芳纶布加固更为经济合理;当地面加载土柱大于6.0 m时,隧道内部采用全钢环加固更为有效;加固越早实施,效果越好。在加载后再卸载中发现,当地面加载土柱不大于2.0 m时,对其卸载后管片回弹变形幅度可达50%以上;早发现堆载并及时清理是地铁维保关键一环。经与工程实测对照分析,验证了管片变形规律的真实性和加固措施的可行性、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盾构隧道 管片变形 加固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