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联多孔连续梁大节段快速施工设计 被引量:4
1
作者 苏国明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50-53,共4页
准池铁路前窑子水库大桥(58+3×96+58)m有砟轨道混凝土连续梁,原设计采用挂篮悬臂施工,为实现准池铁路"先通后善、临管运营"的目标,改为支架现浇法施工,施工工期节省了一半时间。详细介绍梁部结构的设计概况、主要设计参... 准池铁路前窑子水库大桥(58+3×96+58)m有砟轨道混凝土连续梁,原设计采用挂篮悬臂施工,为实现准池铁路"先通后善、临管运营"的目标,改为支架现浇法施工,施工工期节省了一半时间。详细介绍梁部结构的设计概况、主要设计参数、构造细节、计算方法,以及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桥 连续梁 支架现浇法 施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斯牛顿法的DEM匹配算法 被引量:7
2
作者 张同刚 王昆仑 金国清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84-592,共9页
为提升DEM(digital elevation model)匹配效率,建立了一种基于高斯牛顿法的快速DEM匹配算法.该算法采用高斯牛顿法替代最小二乘法来进行DEM匹配模型的目标方程求解,加速了目标方程求解的迭代过程.新算法匹配过程中,匹配参数沿梯度最大... 为提升DEM(digital elevation model)匹配效率,建立了一种基于高斯牛顿法的快速DEM匹配算法.该算法采用高斯牛顿法替代最小二乘法来进行DEM匹配模型的目标方程求解,加速了目标方程求解的迭代过程.新算法匹配过程中,匹配参数沿梯度最大方向逼近目标值,迭代次数大幅度减少,具有更稳定的迭代收敛性,显著提高了算法的执行效率.通过多组模拟试验对新算法进行了测试,并与具有代表性的最近点迭代算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新算法对匹配参数的收敛速率平均提高了42.1%,完成匹配所需的总时间平均减少了74.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M匹配 算法 高斯牛顿法 迭代收敛性 执行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LZD算法中表面变形的可探测性分析
3
作者 张同刚 岑敏仪 +1 位作者 任自珍 金国清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13,63,共5页
现有的基于LZD方法的DEM变形探测方法都是将表面变形作为粗差,采用不同的稳健估计方法来探测。粗差具有发现和定位能力是粗差探测的前提,而现有方法均没有进行粗差发现和定位能力分析。本文首先采用判断矩阵对其进行了理论分析,然后对... 现有的基于LZD方法的DEM变形探测方法都是将表面变形作为粗差,采用不同的稳健估计方法来探测。粗差具有发现和定位能力是粗差探测的前提,而现有方法均没有进行粗差发现和定位能力分析。本文首先采用判断矩阵对其进行了理论分析,然后对结果在不同类型地面的DEM进行了试验。根据试验结果,任意2个判断向量线性无关,判断矩阵中没有零元素,相关数等于多余观测个数。试验结果表明,DEM表面上无论多少粗差均具有发现和定位能力;基于LZD方法的DEM表面变形探测方法在理论上是完备的,可以正确地发现和定位粗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差发现 粗差定位 判断矩阵 相关数 LZD DE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应力混凝土梁拱组合桥梁顶推施工新工艺 被引量:15
4
作者 苏国明 陈铭 +3 位作者 续宗宝 孙爱田 蒋传绵 牛德元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56-58,共3页
为避免对铁路运营的干扰,上跨既有铁路大跨度桥梁常用的施工方法有转体及顶推法。本桥采用预应力混凝土梁拱组合体系,系梁采用顶推法施工,系梁总长131 m,分3段浇筑36.5 m+86.1 m+8.4 m,中间段86.1 m长为顶推梁段,两侧为原位现浇。设计... 为避免对铁路运营的干扰,上跨既有铁路大跨度桥梁常用的施工方法有转体及顶推法。本桥采用预应力混凝土梁拱组合体系,系梁采用顶推法施工,系梁总长131 m,分3段浇筑36.5 m+86.1 m+8.4 m,中间段86.1 m长为顶推梁段,两侧为原位现浇。设计顶推最大跨度达38.5 m,顶推过程中需要设置前后钢导梁,其长度分别为28 m及17.0 m,顶推距离为78.3m,顶推运行轨迹为半径2 300 m竖曲线,顶推重为52 809 kN。顶推的特点有临时墩斜交布置、顶推轨迹为竖曲线,顶推过程中结构空间受力明显。同时对顶推用临时墩、钢导梁、侧向限位及拉锚器等也加以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拱组合桥 既有线 顶推法 施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