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风荷载作用下跨座式单轨新型路基结构的动力响应特性
1
作者 谢淼 《安全与环境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7-170,共14页
在浅挖地段、桥隧过渡段、车辆车场段等特殊路段,跨座式单轨采用路基结构形式比高架桥形式更为合适,但目前对跨座式单轨路基结构及其动力响应的研究非常少。以跨座式单轨新型路基结构为研究对象,利用ADINA软件进行有限元数值模拟,详细... 在浅挖地段、桥隧过渡段、车辆车场段等特殊路段,跨座式单轨采用路基结构形式比高架桥形式更为合适,但目前对跨座式单轨路基结构及其动力响应的研究非常少。以跨座式单轨新型路基结构为研究对象,利用ADINA软件进行有限元数值模拟,详细研究了风荷载作用下跨座式新型路基结构(包括轨道梁、轨道板、底座、基床等)的振动加速度、振动位移和动应力等动力响应特性。结果表明:风荷载产生的侧偏力从3 kN增加到10 kN,路基结构的竖向振动加速度、振动位移增加幅度小于3%,而其横向振动加速度和振动位移则分别增加了2.75~4.46倍和2.31~2.34倍;侧偏力对路基结构的竖向动力响应影响较小,对其横向动力响应影响显著,且对横向动力响应的影响程度随路基结构位置的不同而变化,对轨道梁的影响最大,其次依次是轨道板、底座、基床表层和基床底层。研究成果可为跨座式单轨路基结构形式的落地、路基关键参数的确定及相关规范的修编和制定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座式单轨 路基结构 横风荷载 侧偏力 动力响应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坐式单轨大坡度隧道大功率火灾排烟方案研究
2
作者 唐海峰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01-303,308,共4页
[目的]跨坐式单轨隧道因火灾功率增大,坡度增陡,导致火灾临界风速增大,排烟设备配置增加,需对跨坐式单轨大坡度隧道和大功率火灾下的排烟方案进行研究。[方法]建立1∶20缩尺模型试验平台,计算不同火源热释放率和不同坡度下的隧道临界风... [目的]跨坐式单轨隧道因火灾功率增大,坡度增陡,导致火灾临界风速增大,排烟设备配置增加,需对跨坐式单轨大坡度隧道和大功率火灾下的排烟方案进行研究。[方法]建立1∶20缩尺模型试验平台,计算不同火源热释放率和不同坡度下的隧道临界风速。采用SES(地铁环境模拟)软件建立跨坐式单轨隧道火灾一维数值计算模型,计算不同坡度隧道所需排烟设备配置。[结果及结论]根据模型试验得到跨坐式单轨隧道在20 MW大功率火灾下的临界风速值:坡度为-6%、-3%、0%、3%、6%时,对应火灾临界风速分别为3.55 m/s、3.33 m/s、2.91 m/s、2.57 m/s、2.46 m/s;车站隧道风机配置风量与坡度呈线性相关:坡度为0%时,单台隧道风机风量约75 m^(3)/s;坡度为-6%时,单台隧道风机风量约110 m^(3)/s;坡度为6%时,单台隧道风机风量约46 m^(3)/s。针对洞口隧道,洞口处射流风机配置可通过车站隧道风机结合隧道坡度反算得到;针对大坡度隧道、大功率火灾,向上坡和向下坡排烟时对应的设备配置差异较大,提出优先选用向上坡排烟的方案,以减少设备投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坐式单轨 大坡度隧道 大功率火灾排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相供电系统混合补偿容量优化分析与设计
3
作者 侯鹏飞 杨跃文 徐海东 《电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6-128,共13页
针对现有同相供电系统中有源补偿容量较大、成本高的缺陷,提出一种基于混合补偿的同相供电系统。首先,分析了该系统的拓扑结构及工作原理,建立了混合补偿模型;其次,分析了无源补偿容量、负荷大小和功率因数对有源补偿容量的影响,完成了... 针对现有同相供电系统中有源补偿容量较大、成本高的缺陷,提出一种基于混合补偿的同相供电系统。首先,分析了该系统的拓扑结构及工作原理,建立了混合补偿模型;其次,分析了无源补偿容量、负荷大小和功率因数对有源补偿容量的影响,完成了混合补偿容量优化配置;最后,研究了电能质量指标优化补偿原理,推导了电能质量指标参数与有源补偿装置两变流器补偿电流给定值之间的关系,建立了有源补偿容量优化模型,并采用粒子群优化算法进行寻优计算。同时,根据实测负荷数据仿真验证了混合补偿模型和协同控制策略的可行性及有效性。结果表明,混合补偿有效降低了有源补偿容量,优化补偿后在满足国标要求的同时进一步降低了有源补偿容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相供电系统 混合补偿 容量优化分析 电能质量 粒子群优化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贝叶斯方法的软土深基坑不确定性位移反演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林东 郑俊杰 +2 位作者 薛鹏鹏 李子骞 彭荣华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2-60,共9页
在深基坑开挖工程中,使用合理的土体力学参数计算地连墙侧移对优化基坑支护方案以及降低工程风险至关重要。然而,受地层分布不均、土工试验误差等因素的影响,土体参数常表现出明显的不确定性,该不确定性降低了地连墙侧移计算结果的可信... 在深基坑开挖工程中,使用合理的土体力学参数计算地连墙侧移对优化基坑支护方案以及降低工程风险至关重要。然而,受地层分布不均、土工试验误差等因素的影响,土体参数常表现出明显的不确定性,该不确定性降低了地连墙侧移计算结果的可信度。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贝叶斯参数更新框架和现场监测数据的软土深基坑土体参数反演方法。该方法采用GA-BP神经网络建立数值分析模型中土体参数与地连墙侧移的隐式函数关系,并结合现场监测数据建立土体参数的贝叶斯反分析模型。采用该方法对某深基坑工程进行分析,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分别采用地连墙的最大侧移值和多点位移值作为指标进行土体力学参数反演,并分别使用更新后的土体参数预测基坑开挖的最终侧移值。研究结果表明:与不更新土体参数相比,更新土体参数后土体参数变异系数变小,得到的结果与后续施工步下的监测结果更吻合;使用多点观测值进行土体参数更新的预测效果显著优于仅使用最大位移值时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基坑 土体参数 位移反分析 贝叶斯方法 马尔科夫链蒙特卡罗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有机质土-金属界面黏附特性与机制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朱俊宇 裴利华 桂跃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05-615,共11页
土中有机质的存在对土-金属界面黏附有显著影响,但其影响规律及机制尚缺乏系统研究。通过在蒙脱石、伊利石和高岭土中添加泥炭,配置了不同矿质、有机质含量的黏性土样。利用MC-100型拉力试验机测试了不同含水率土-金属界面黏附力。试验... 土中有机质的存在对土-金属界面黏附有显著影响,但其影响规律及机制尚缺乏系统研究。通过在蒙脱石、伊利石和高岭土中添加泥炭,配置了不同矿质、有机质含量的黏性土样。利用MC-100型拉力试验机测试了不同含水率土-金属界面黏附力。试验结果表明:在塑限至液限含水率范围内,黏附力F与含水率w的关系曲线为典型的“钟型”;有机质含量wu增大会导致F-w曲线由高陡变扁平;土样峰值黏附力Fmax随有机质含量wu变化可分为3个阶段:波动或缓慢下降(上升)阶段、急剧下降阶段和趋于稳定阶段。利用傅积平法测试了3种黏土矿物对有机质的饱和吸附量,从而明确了有机质在土中赋存形态随有机质含量变化的过程。机理分析表明:除了有机质含量外,有机质在土中的赋存形态对土样宏观黏附力也有显著影响。最后对分布于昆明地铁5号线沿线的天然泥炭土-金属界面黏附力进行了测试,得出其黏附力较小、黏附风险较小的结论,盾构机穿越泥炭土层没出现严重黏附刀盘或堵塞现象验证了该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附力 黏土矿物 拉力试验 稠度指数 有机质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铁走廊的内涵探析与建设管理框架构建
6
作者 许璨 宇德明 +1 位作者 张飞涟 杨武西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831-3841,共11页
高铁时代的到来,改变了高铁沿线地区资源的配置和沿线城市的经济发展,同时赋予了高铁项目建设管理更广泛的价值和意义,对项目规划与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为解决当前人们对高铁走廊的认知局限问题以及推动高铁走廊的形成与成熟,... 高铁时代的到来,改变了高铁沿线地区资源的配置和沿线城市的经济发展,同时赋予了高铁项目建设管理更广泛的价值和意义,对项目规划与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为解决当前人们对高铁走廊的认知局限问题以及推动高铁走廊的形成与成熟,实现高铁对沿线地区产生最优影响的共同愿景,通过文献研究和知识图谱先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然后通过精读文献和政府政策文件,从学术和实践溯源2个方面深度探析高铁走廊的内涵,并进一步明晰高铁走廊的界限与多元主体。在此基础上,利用工程管理学思维,构建高铁走廊建设管理理论框架,推动高铁走廊的形成、成熟及可持续发展。研究结果表明:1)国内外有关高铁走廊的研究比较分散,研究不够丰富和系统化,绝大部分研究都停留在微观和中观层面。2)高铁走廊的内涵包括:以高铁为中心的综合交通干线;以高铁站为依托的城镇化建设以及大中型城市建设;以促进要素优化配置为基础的产业合作;以资源共享为目标,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带状区域经济系统。3)建设管理理念、目标管理、组织体系、实施模式及支撑保障体系是高铁走廊建设管理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部分内容紧密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能够有效指导高铁走廊的发展。研究成果能够弥补高铁走廊相关理论研究的空白,有助于提高高铁项目管理者的认知水平,为实现高铁沿线地区均衡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铁走廊 内涵探析 知识图谱 项目管理 建设管理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有机质土抗剪强度再认识——基于土壤有机质赋存形态的认知
7
作者 朱俊宇 裴利华 桂跃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451-460,共10页
有机质通常以结合态、自由态形式赋存于土中,不同赋存形态有机质物理、化学性质差异很大。一直以来,土力学领域主要关注有机质含量对土的宏观工程性质的影响,其赋存形态差异有何影响还鲜有报道。通过人工调配不同有机质含量土样,并基于... 有机质通常以结合态、自由态形式赋存于土中,不同赋存形态有机质物理、化学性质差异很大。一直以来,土力学领域主要关注有机质含量对土的宏观工程性质的影响,其赋存形态差异有何影响还鲜有报道。通过人工调配不同有机质含量土样,并基于傅积平法测试了土样中不同赋存形态有机质的含量;分别在排水、不排水条件下对土进行了抗剪强度试验,在明确其抗剪强度随有机质含量w_(u)变化规律的同时,也厘清了有机质赋存形态与抗剪强度之间的关联。试验结果表明:(1)不排水条件下,内摩擦角随着w_(u)增大发生大幅度下降,变化过程大致可以分为显著下降段、过渡段及平稳变化段3个阶段;显著下降段结束点对应的w_(u)和阈值w_(u,2)比较接近,即内摩擦角随w_(u)显著下降主要发生在结合态有机质为主的土中;平稳变化段大致发生在w_(u)>25%后。(2)在排水条件下,内摩擦角随着w_(u)增大有一定下降趋势,但与有机质赋存形态无关。(3)无论排水条件如何,黏聚力和有机质赋存形态间无明显的联系。机制分析表明:不排水条件下,结合态有机质的存在会起到润滑作用,减弱土颗粒间的摩擦性;而当自由态有机质含量达到一定量时,土体宏观性质由摩擦型材料向胶体材料转变;排水条件下,由于有机质极易被压缩,无论有机质含量及赋存形态如何,构成土体骨架的均为矿质土颗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有机质土 抗剪强度 有机质赋存形态 黏聚力 内摩擦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流体地热循环换热实验研究
8
作者 代钊恺 杨现禹 +4 位作者 解经宇 张健 侯继武 刘梦娟 蔡记华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8-58,共11页
提升换热介质的换热性能是高效开采地热资源的有效手段之一。添加纳米级金属氧化物可有效提升流体的换热能力,而纳米颗粒种类、质量分数、粒径、分散剂质量分数等物性参数以及流速对纳米流体换热性能具有重要影响。采用球形纳米CuO和Al_... 提升换热介质的换热性能是高效开采地热资源的有效手段之一。添加纳米级金属氧化物可有效提升流体的换热能力,而纳米颗粒种类、质量分数、粒径、分散剂质量分数等物性参数以及流速对纳米流体换热性能具有重要影响。采用球形纳米CuO和Al_(2)O_(3)(粒径20~50 nm)作为换热介质,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作为分散剂配制纳米流体,利用自主搭建的纳米流体基础换热实验装置进行室内换热实验,优选纳米流体参数。此外,通过自主搭建循环流动换热实验装置,以湖北英山某水热型地热井中地热水作为热源,讨论了在现场实际热源边界条件下,流速对纳米流体和去离子水的换热性能影响规律。结果表明:(1)CuO纳米流体换热性能优于Al_(2)O_(3)纳米流体;(2)纳米流体的换热性能与纳米颗粒质量分数呈负相关关系,CuO质量分数为1%时纳米流体升温效率最高,在150 s内温度可由25℃上升到79.2℃,同时间内比去离子水高4.1℃,同时,随着纳米颗粒质量分数的增加,纳米流体与热源界面的润湿性减小;(3)纳米流体换热性能随着纳米颗粒粒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纳米颗粒粒径为40 nm时纳米流体换热性能最佳;(4)纳米流体的换热性能与分散剂质量分数呈负相关关系,当分散剂质量分数为1%时换热性能最佳;(5)层流状态下纳米流体的换热性能与流速呈负相关关系;在湍流状态下纳米颗粒运动状态逐渐剧烈,有利于纳米流体传热。研究成果可为纳米流体应用于地热换热从而提升地热系统的换热效率提供依据,并为纳米流体参数以及流速参数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 纳米流体 循环换热 纳米颗粒 分散剂 换热介质 纳米CUO 纳米Al_(2)O_(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冈石窟砂岩循环冻融试验研究 被引量:44
9
作者 方云 乔梁 +3 位作者 陈星 严绍军 翟国林 梁亚武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2433-2442,共10页
风化是云冈石窟目前所面临的严重的地质病害之一,温度和水分的变化是造成石窟岩体风化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在循环冻融条件下岩体更易风化,因此,利用室内试验研究循环冻融条件下云冈石窟砂岩的物理力学性质,对于石窟岩体的稳定性评价和保... 风化是云冈石窟目前所面临的严重的地质病害之一,温度和水分的变化是造成石窟岩体风化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在循环冻融条件下岩体更易风化,因此,利用室内试验研究循环冻融条件下云冈石窟砂岩的物理力学性质,对于石窟岩体的稳定性评价和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将取自云冈石窟的砂岩岩样分为饱水组、干燥组和对比组3组,通过对饱水组和干燥组岩样进行35次循环冻融试验,模拟云冈石窟砂岩的风化过程。在冻融循环开始前以及每5次冻融循环结束后,量测岩样的质量、体积,并利用超声检测分析仪对各岩样进行超声纵波测试;利用INSTRON-1346岩石伺服试验机对上述3组砂岩岩样进行单轴压缩试验,并对试验后的岩样进行SEM微观结构分析。通过试验研究,得到不同含水状态下云冈石窟砂岩岩样的冻融破坏特征以及不同循环冻融次数后岩样体积、质量、超声波纵波波速、砂岩的单轴应力-应变全过程曲线、抗压强度、抗冻系数以及微观结构的变化,分析归纳出循环冻融条件下云冈石窟砂岩的主要物理力学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冈石窟 砂岩 循环冻融 物理力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黏性地层面板式土压平衡盾构刀盘泥饼堵塞试验研究 被引量:30
10
作者 方勇 王凯 +2 位作者 陶力铭 刘鹏程 邓如勇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651-1658,共8页
面板式土压平衡盾构机在黏性地层中掘进时刀盘容易出现结泥饼问题,泥饼形成后会覆盖刀具、堵塞刀盘开口,从而降低刀盘的掘进效率,甚至使得盾构机完全丧失掘进能力,给盾构隧道施工带来严重影响。首先介绍了刀盘与土颗粒之间的黏附机理,... 面板式土压平衡盾构机在黏性地层中掘进时刀盘容易出现结泥饼问题,泥饼形成后会覆盖刀具、堵塞刀盘开口,从而降低刀盘的掘进效率,甚至使得盾构机完全丧失掘进能力,给盾构隧道施工带来严重影响。首先介绍了刀盘与土颗粒之间的黏附机理,通过自制的面板式刀盘掘进模拟装置开展了室内试验,研究了盾构掘进速度和刀盘扭矩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刀盘堵塞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表明:刀盘堵塞是一个连续渐进的过程,土颗粒首先在刀具密集处黏附聚集,然后逐渐扩大形成泥饼;泥饼形成后会覆盖刀具,降低刀具对地层的贯入度,并堵塞开口,降低渣土通过效率;在掘进参数上面主要体现为刀盘扭矩增大、盾构掘进速度减慢、排土顺畅度降低;刀盘开始结泥饼后,刀盘扭矩的增长符合三次多项式函数关系,掘进速度呈指数型降低;试验同时表明,土体含水率对刀盘结泥饼及堵塞具有显著影响,当其接近塑限时,泥饼最容易形成,盾构掘进效率最低,刀盘开口堵塞风险最大。研究成果对于评估黏性地层面板式土压平衡盾构掘进刀盘结泥饼及堵塞的风险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压平衡盾构 黏性地层 面板式刀盘 泥饼 堵塞 室内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Bayes法及后验分布极限确定土力学参数 被引量:10
11
作者 阮永芬 魏德永 +3 位作者 杨均 高骏 刘克文 彭栓栓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38-446,共9页
岩土力学参数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很大随机性,现有研究都是从参数小样本去推断大样本,这难免会存在一些失误。若样本数量足够大,正态分布会变得高度集中在某个值附近,勘察失误或偶然因素导致岩土参数统计误差的影响会越来越小,据此提供给... 岩土力学参数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很大随机性,现有研究都是从参数小样本去推断大样本,这难免会存在一些失误。若样本数量足够大,正态分布会变得高度集中在某个值附近,勘察失误或偶然因素导致岩土参数统计误差的影响会越来越小,据此提供给勘察设计的岩土力学参数就更准确。根据收集的滇池湖相沉积的离散性高的泥炭质土、粉土及黏土的黏聚力c和内摩擦角φ的大量试验数据,用Bayes大样本法对几种土的力学参数进行分析,充分利用已采集样本带来的先验信息,推求土力学参数的后验信息,并得到贝叶斯估计区间。当Fisher信息量确定后,土力学参数正态分布均值的后验分布可用一个与先验分布无关的正态分布来逼近,就可得到当样本量趋于无穷时参数的收敛取值,并用后验分布极限对土力学参数的相合性及渐近正态性进行检验分析。对滇池湖相沉积土力学指标进行大样本分析,推求土力学指标的收敛值就落在贝叶斯估值区间,充分证明了分析方法的可行性及可靠性。分析结果为地区规范编制及工程经验的积累提供参考,也为设计计算参数取值的合理性提供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力学参数 贝叶斯(Bayes)大样本方法 相合性 渐近正态性 费希尔(Fisher)信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水厂污泥固结特性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孙政 朱伟 贺敏杰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3146-3150,共5页
污水厂污泥难以脱水减量已成为污水处理行业的重要问题,机械脱水的本质就是污泥的固结排水过程,因此通过固结试验研究污泥的固结特性,对于进一步提高脱水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在固结试验过程中采用何种固结稳定判定标准,对污泥固结特性的... 污水厂污泥难以脱水减量已成为污水处理行业的重要问题,机械脱水的本质就是污泥的固结排水过程,因此通过固结试验研究污泥的固结特性,对于进一步提高脱水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在固结试验过程中采用何种固结稳定判定标准,对污泥固结特性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通过对固结仪进行改进增加孔压计和位移传感器,对2种污水厂污泥和1种湖泊淤泥进行了试验,研究了他们固结特性的区别。结果表明:污泥的固结时间非常长,应将超净孔隙水应力消散到3%作为固结稳定标准;污泥的固结系数与渗透系数非常小,且随着固结压力的增大而减小非常明显。同时通过分析,认为污泥中存在的大量有机物絮体是造成污泥固结时间非常长、水分难以排出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 淤泥 固结试验 固结系数 渗透系数 孔隙水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V-T模型的盾构穿越既有桥梁施工风险评估 被引量:21
13
作者 阮永芬 张虔 +3 位作者 乔文件 裴利华 闫明 郭宇航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52-562,共11页
由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逐年增多,新建隧道与既有桥梁间冲突愈发明显。针对盾构隧道穿越既有桥梁施工风险问题,基于系统思想引入C-V-T模型将待评工程风险划为后果严重性(C)、既有桥梁系统脆弱性(V)与新建隧道系统威胁性(T),构建致灾-承灾... 由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逐年增多,新建隧道与既有桥梁间冲突愈发明显。针对盾构隧道穿越既有桥梁施工风险问题,基于系统思想引入C-V-T模型将待评工程风险划为后果严重性(C)、既有桥梁系统脆弱性(V)与新建隧道系统威胁性(T),构建致灾-承灾-灾后三系统风险评估流程。引入双因素突变理论并建立三级指标体系,得出既有桥梁突变级数,以定量表达脆弱性。采用交互矩阵衡量新建隧道指标间交叉影响,给出指标-系统权法,并利用多维云及正向发生器优化算法,客观表达多定量指标与定性概念间复杂映射关系及转换态势,以提升T值准确性。明确了后果严重性分级标准,给出三系统风险评估结果耦合方法,由此构建盾构穿越既有桥梁施工风险综合评估模型。将该模型应用于昆明地铁5号线穿越怡心桥工程风险评估中,评估结果与工程实际情况吻合,施工监测数据验证了评估模型的合理性、规范性与适用性。该研究成果有效保证了施工期间桥梁安全与正常使用,可为近似工程提供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风险评估 多维云 盾构穿越 突变理论 交互矩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胶轮电车-轨道耦合效应的导轨梁受力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占玉林 许俊 +2 位作者 邵俊虎 王吉坤 黎泰良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8-104,共7页
为研究胶轮有轨电车系统中导轨梁和螺栓的受力及布置,基于LS-DYNA有限元软件,建立胶轮有轨电车和导轨梁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车辆行驶速度、刹车初速度和螺栓间距对导轨梁和锚固螺栓受力的影响。研究表明,车辆行驶速度对导轨梁Mises应力... 为研究胶轮有轨电车系统中导轨梁和螺栓的受力及布置,基于LS-DYNA有限元软件,建立胶轮有轨电车和导轨梁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车辆行驶速度、刹车初速度和螺栓间距对导轨梁和锚固螺栓受力的影响。研究表明,车辆行驶速度对导轨梁Mises应力峰值影响不大,对螺栓纵向剪力峰值有较大影响;导轨梁Mises应力峰值和螺栓纵向剪力峰值随车辆刹车初速度增加而增加;导轨梁Mises应力峰值和螺栓纵向剪力峰值随螺栓间距呈阶梯式增长,在螺栓间距为3.0~4.5 m区间内变化幅度较大。设计时,螺栓间距取值需综合考虑经济性与安全性,建议取3 m;实际运营中,应控制车辆行驶速度在80 km/h左右,并尽可能避免车辆高速紧急刹车制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轮有轨电车 轮轨耦合 导轨梁应力 螺栓剪力 动力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质含量及组分对泥炭土物理力学性质影响 被引量:15
15
作者 裴利华 杨醒宇 +2 位作者 桂跃 王兆昌 张毅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77-85,共9页
富含有机物质是泥炭土工程性质不良的主要原因。不同有机质含量及组分的泥炭土,其物理力学性质差异很大。为明确有机质含量的影响,对数十组不同有机质含量无定形泥炭土试样进行一系列室内试验,系统分析了物理、变形、强度及渗透性随有... 富含有机物质是泥炭土工程性质不良的主要原因。不同有机质含量及组分的泥炭土,其物理力学性质差异很大。为明确有机质含量的影响,对数十组不同有机质含量无定形泥炭土试样进行一系列室内试验,系统分析了物理、变形、强度及渗透性随有机质含量的变化规律;为比较有机质组分不同导致的工程性质差异,将以上无定形泥炭土物理力学指标与纤维泥炭土试验数据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无定形泥炭土基本物理力学指标与有机质含量间有一定的线性关系,其中,初始孔隙比(e_(0))、天然含水率(w_(0))、液塑限(w_(L)、w_(p))、黏聚力(c)随有机质含量增加线性增大,比重(G_(s))、固结系数(C_(v))和内摩擦角(φ)随有机质含量增大而减小。相较无定形泥炭土,纤维泥炭土比重小、含水率大、孔隙比大。抗剪强度方面,无定形泥炭土黏聚力随有机质含量增大而增大,较纤维泥炭土略高;内摩擦角随有机质含量增大而有下降趋势,约为纤维泥炭土的1/5~1/14。渗透性方面,无定形泥炭土的初始渗透系数(k_(v0))及渗透指数(C_(k))随有机质含量增大而减小,且普遍小于纤维泥炭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定形泥炭土 纤维泥炭土 有机质含量 物理力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疲劳度与能见度的深埋地铁站人员疏散仿真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泽应 李俊 +2 位作者 付敏 汪鹏 牟玉斌 《消防科学与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698-1702,共5页
依托某地下四层岛式地铁站工程,根据高峰期客流量确定疏散人数,模拟恒定速度下地铁站的人员疏散3考虑不同疲劳度、能见度条件,在已有人贞疏散实验的基础上,分6个场景利用Pathfinder对地铁站高峰时段客流进行疏散模拟。结果表明:常态下... 依托某地下四层岛式地铁站工程,根据高峰期客流量确定疏散人数,模拟恒定速度下地铁站的人员疏散3考虑不同疲劳度、能见度条件,在已有人贞疏散实验的基础上,分6个场景利用Pathfinder对地铁站高峰时段客流进行疏散模拟。结果表明:常态下以恒定速度疏散时,人员整体疏散时间为10.4 min,列车及站台上的人员全部撤离站台所需时间为4.6 min;考虑疲劳度影响,人员全部疏散至地面的时间比恒定速度疏散多17.9 min。提高站台层至站厅层的能见度可以使总疏散时间减少约7 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站 人员疏散 PATHFINDER 能见度 疲劳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铁路旅客满意度研究:服务接触理论视角 被引量:5
17
作者 吴刚 宁得春 +1 位作者 陈兰芳 邹泓瑶 《运筹与管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36-239,共4页
作为旅客重要的出行方式,高速铁路既面临着市场竞争,又面临着旅客不断增长的服务质量要求。基于服务接触理论形成高速铁路客运服务接触链,从理论上构建高速铁路旅客满意度模型,研究影响旅客满意度的关键接触点。运用SEM定量分析潜变量... 作为旅客重要的出行方式,高速铁路既面临着市场竞争,又面临着旅客不断增长的服务质量要求。基于服务接触理论形成高速铁路客运服务接触链,从理论上构建高速铁路旅客满意度模型,研究影响旅客满意度的关键接触点。运用SEM定量分析潜变量间的路径系数,对该理论模型的路径假设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四个阶段的服务接触直接影响旅客满意度,间接影响旅客忠诚度;四个服务接触阶段对旅客满意度的影响效应从高到低依次是列车、候车、出站、进站;各服务接触阶段对旅客忠诚度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运输 服务接触 SEM 高速铁路 旅客满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厚软土区桥梁工程病害防范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康承磊 林文泉 《铁道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73-78,共6页
研究目的:昆明南连接线高速公路第三标段罗衙村主线桥地处滇池断陷盆地深厚软土地区,通过对罗衙村主线桥工程病害的案例进行分析研究,总结提出深厚软土地基条件下桥梁工程病害防治的措施建议,为今后深厚软土地基桥梁设计施工提供借鉴。... 研究目的:昆明南连接线高速公路第三标段罗衙村主线桥地处滇池断陷盆地深厚软土地区,通过对罗衙村主线桥工程病害的案例进行分析研究,总结提出深厚软土地基条件下桥梁工程病害防治的措施建议,为今后深厚软土地基桥梁设计施工提供借鉴。研究结论:(1)深厚软土地基负摩阻对桥梁施工、运营安全的影响较一般软土地基更加敏感,设计中一定要充分考虑负摩阻的影响,并且要充分考虑施工、运营以及后续土地开发中不平衡堆载或减载的不利影响;(2)深厚软基桥梁工程设计要充分考虑施工便道等必要的基本设置,并且对周边场地环境可能产生不利影响的工程活动作出严格明确的限制说明;(3)本研究成果适用于深厚软土地区桥梁工程的设计、施工以及工程建成后的使用安全和周边土地开发,也可为深厚软土地基场地中其他工程的安全施工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土地基 负摩阻 不平衡堆载 减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用于强结构性黏土的修正邓肯-张模型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秋敏 裴利华 +1 位作者 桂跃 杨醒宇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17-125,共9页
土体的力学特性受结构性影响十分显著,结构性越强,破坏后变形越大,对实际工程影响越显著。目前对结构性土的特殊工程性质已有广泛认识,但如何用数学方法准确描述其强度和变形间的关系仍是主要研究内容。对分布在云南昭通地区的强结构性... 土体的力学特性受结构性影响十分显著,结构性越强,破坏后变形越大,对实际工程影响越显著。目前对结构性土的特殊工程性质已有广泛认识,但如何用数学方法准确描述其强度和变形间的关系仍是主要研究内容。对分布在云南昭通地区的强结构性黏土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其结构屈服应力高达800 kPa,属于典型的强结构性土。根据常规三轴试验的应力-应变关系,将强结构性黏土的剪切变形划分为结构未破坏阶段、结构逐渐破坏阶段和结构完全破坏阶段;基于破坏过程,对传统邓肯-张模型进行修正,引入损伤比参数,建立适用于强结构性黏土的修正邓肯-张本构模型。对模型中的初始剪切模量、主应力差渐进值和剪切模量参数进行推导分析,各参数值与试验的土体剪切变形规律相符合;对已有结构性土的试验数据进行拟合分析,结果表明该修正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强结构性黏土的应力-应变特性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结构性黏土 结构屈服应力 邓肯-张模型 应力-应变关系 损伤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渗流边坡失稳过程数值模拟 被引量:2
20
作者 南轩 贺敏杰 +4 位作者 刘艳慧 李靖 赵崤隆 孙语晨 饶增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96-402,共7页
为了解持续降雨过程中土质渗流边坡的稳定性变化,用CFD-DEM耦合方法建立三维土质边坡模型,设定土壤颗粒之间接触参数以满足土质边坡特征并形成离散元边坡模型,通过CFD中DDPM耦合实现颗粒占用体积分数模型,基于土壤渗流过程中从非饱和状... 为了解持续降雨过程中土质渗流边坡的稳定性变化,用CFD-DEM耦合方法建立三维土质边坡模型,设定土壤颗粒之间接触参数以满足土质边坡特征并形成离散元边坡模型,通过CFD中DDPM耦合实现颗粒占用体积分数模型,基于土壤渗流过程中从非饱和状态到饱和状态进行液桥力API的开发来实现颗粒在渗流过程中粘结力及流场变化。应用此模型分析饱和状态下边坡失稳的情况,结果表明:在整个渗流过程中,从上部到下部,由于压实作用,各监测点渗流速度逐渐减小,符合渗流边坡非饱和阶段开发的液桥力实际情况,渗流速度最大处即为边坡失稳的初始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流边坡 液桥力 CFD-DEM 动态失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