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大直径盾构隧道联络通道冻结法施工交界面温度场研究——以北京东六环改造工程冻结联络通道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李明 王磊 +3 位作者 崔灏 陈红蕾 孙长松 杨哲 《隧道建设(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2-360,共9页
为研究超大直径盾构隧道联络通道冻结法施工中的交界面温度场,以及冻结管非循环段长度等因素对土体与管片交界面冻结壁厚度的影响,以北京东六环超大直径盾构隧道盾构段联络通道冻结施工为背景,采用现场实测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土体与管... 为研究超大直径盾构隧道联络通道冻结法施工中的交界面温度场,以及冻结管非循环段长度等因素对土体与管片交界面冻结壁厚度的影响,以北京东六环超大直径盾构隧道盾构段联络通道冻结施工为背景,采用现场实测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土体与管片交界面温度场及交界面冻结壁厚度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冻结过程中冻结管前部的非循环段长度会显著影响交界面处的冻结效果,交界面冻结壁厚度随非循环段长度增加而减小;在北京东六环工况下,冻结管间距为1 m时,非循环段长度达到450 mm冻结壁无法在56 d内闭合。2)单排管叠加冻结能显著提高交界面的冻结壁厚度及冻结管容许最大非循环段长度,而等管距的环形单圈冻结同直线单排管冻结无明显差距。3)冻结交界面为弧形时,交界面冻结壁厚度较管片为平面时有显著增加;非循环段长度为300 mm时,上壁厚度比平面管片增加了15%,下壁和侧壁则增加了35%,可以认为管片弧度对交界面冻结有利。4)冻结壁与隧道管片交界面是冻结壁的薄弱位置,在冻结施工中应尽量减小非循环段长度,并重点关注交界面处的温度变化,积极冻结及开挖过程中应对交界面位置做好保温,防止施工过程中交界面位置化冻引起地下水击穿冻结壁,造成涌水涌砂事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结法 超大直径盾构隧道 界面温度场 联络通道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型试剂对于大直径泥水盾构泥水分离处理的影响与应用
2
作者 张箭 任国平 +3 位作者 尹义豪 钟小春 张春雷 梁禹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3-163,共11页
针对广东湛江湾海底隧道施工中出现的盾构废弃泥浆脱水速率慢、泥渣含水率高与废浆排放污染等问题,研发了一种新型H型脱水试剂。通过絮凝脱水试验、微观机理试验以及现场生产试验,揭示了泥浆泥水分离体积比/上清液浊度/粒径分布和Zeta... 针对广东湛江湾海底隧道施工中出现的盾构废弃泥浆脱水速率慢、泥渣含水率高与废浆排放污染等问题,研发了一种新型H型脱水试剂。通过絮凝脱水试验、微观机理试验以及现场生产试验,揭示了泥浆泥水分离体积比/上清液浊度/粒径分布和Zeta电位等变化规律,综合评价H型试剂与3种聚丙烯酰胺(PAM)在泥浆脱水效果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H型试剂与泥浆作用的最优添加量为0.5%;与PAM相比,H型试剂前期沉降速度较慢,但脱水后的泥渣含水率降低了约18.1%,且上清液非常清澈,7.8的pH值符合直接外排条件;H型试剂兼具了较好的桥网作用与电中和作用,使粒径<10μm的细粒更容易聚集成50μm以上的大颗粒,加快了泥浆的絮凝速度。H型试剂营造了渗水性更强的Ca排水通道,降低泥浆的黏滞性,提高泥浆压滤脱水的效率;与原脱水试剂相比,现场使用0.1%的H型试剂,可提高30.5%的脱水泥样含固率,降低20%的工程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水盾构 泥水分离 絮凝脱水 机理研究 现场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盾构隧道施工期管片衬砌外荷载特征分析
3
作者 秦楠 单晓波 +2 位作者 武文清 姚印彬 柳献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229-2241,共13页
受限于监测技术和施工期荷载复杂性,盾构隧道管片衬砌施工期外荷载还未有全面系统的分析,现行的盾构隧道设计规范无明确计算方法。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采用自主研发的无线传输系统实现了对盾构隧道管片衬砌全过程外荷载的实时、高频自动... 受限于监测技术和施工期荷载复杂性,盾构隧道管片衬砌施工期外荷载还未有全面系统的分析,现行的盾构隧道设计规范无明确计算方法。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采用自主研发的无线传输系统实现了对盾构隧道管片衬砌全过程外荷载的实时、高频自动化监测,并根据盾构隧道施工特点将管片外荷载划分为盾尾阶段、注浆阶段和趋于稳定阶段,通过分析各阶段荷载与油脂注入压力、浆液注入压力等施工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分别建立了油脂荷载与油脂注入压力、盾尾刷荷载与油脂荷载、浆液荷载与浆液充填率之间的定量关系,并将稳定后监测荷载与全土柱法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研究结果表明:管片衬砌在盾尾阶段受到的外荷载最大,在管片设计时应着重考虑该阶段荷载;由于盾构机油脂注入采用压力控制模式,油脂荷载由油脂注入压力所决定,且油脂荷载为油脂注入压力的0.18~0.26倍;尾刷荷载与油脂荷载环向分布极为相似,盾尾阶段管片荷载以油脂荷载为主;浆液荷载总体上呈顶部小底部大的“梨形”分布,环向分布可采用浆液注入量相关的环向荷载均值和浆液重力梯度进行描述,其大小相比试验实测结果最大误差分别为13%、19%,该计算方法可有效计算浆液荷载。上述研究结果可为盾构隧道管片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隧道 荷载分布 特征分析 油脂荷载 尾刷荷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预制内部结构的单洞双线盾构隧道地震响应分析
4
作者 唐泽人 陈辰 +2 位作者 朱元昌 杜亚南 柳献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5-95,共11页
为探究单洞双线盾构隧道及其预制内部结构的地震响应,该文依托上海市机场联络线,采用地层-结构法及黏弹性人工边界,在结构中采用混凝土塑性损伤本构,建立了有限元模型,计算、分析并对比了5条地震动作用下单洞双线盾构隧道的地震响应。... 为探究单洞双线盾构隧道及其预制内部结构的地震响应,该文依托上海市机场联络线,采用地层-结构法及黏弹性人工边界,在结构中采用混凝土塑性损伤本构,建立了有限元模型,计算、分析并对比了5条地震动作用下单洞双线盾构隧道的地震响应。研究结果表明,考虑内部结构有利于隧道的抗震性能,可有效增加隧道的横向刚度,减小隧道的直径变形率、内力。此外,由于内部结构的存在,隧道损伤最严重的部位也会发生改变。轨下结构的存在虽然增加了隧道结构的横向刚度,但中箱涵两侧侧墙在地震作用下将是最先发生损伤的部位。中隔墙是隧道中抗震性能最差的构件,其响应由地震动中长周期控制,中隔墙的损伤集中发生于顶部和底部节点。隧道结构抗震性能相对较好,内部结构抗震性能相对较差,尤其是中隔墙,今后设计及研究中应对中隔墙进行重点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响应 单洞双线隧道 预制内部结构 轨下结构 中隔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越江输水盾构隧道接收环回弹机理分析及工程应用
5
作者 白海文 柳献 +2 位作者 李一伦 单晓波 舒计城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63-167,203,共6页
越江输水盾构隧道的盾构机退场后常会导致衬砌环环间压力显著下降,进而引发衬砌环回弹和环缝变形,这会对隧道的防水性能产生严重影响,因此深入分析衬砌环回弹和环缝变形的机理,并采取针对性优化措施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在分析盾构隧道... 越江输水盾构隧道的盾构机退场后常会导致衬砌环环间压力显著下降,进而引发衬砌环回弹和环缝变形,这会对隧道的防水性能产生严重影响,因此深入分析衬砌环回弹和环缝变形的机理,并采取针对性优化措施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在分析盾构隧道接收区间内衬砌环回弹机理的基础上,建立了环间纵向力的简化理论模型,明确了回弹现象的根本原因;推导出接收环环间残余压力的公式,并通过实际工程数据绘制了环间残余压力的演化曲线,并在南京市江心洲污水收集系统二通道工程(穿越长江夹江段)展开了实例分析。结果表明:千斤顶作用面距离接收端的端面越近,该接收区间的环间残余纵向压力越小,且减小速率逐渐减缓;通道工程(穿越长江夹江段)应该在接收区间最后10环范围增加环间拉结措施,并同步优化注浆效果;强度校核和焊缝强度分析结果验证了优化措施的合理性和安全性。研究成果不仅为示范工程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优化方案,还为类似越江输水盾构隧道接收区间的设计与施工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江输水盾构隧道 接收环 回弹机理 环间残余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压平衡盾构半舱掘进模式下的开挖面稳定性分析
6
作者 郑维刚 张涛 +4 位作者 吴兴林 李海龙 张宏志 陈鹏 舒计城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17-222,226,共7页
[目的]在上软下硬或风化岩层等复杂地质环境下,土压平衡盾构满舱掘进模式施工时,渣土液位过高,刀盘产生过大扭矩,盾构耗能大。因此,实际常采用半舱掘进模式施工,降低开挖舱内渣土液位。然而液位过低会增加开挖面失稳风险,故有必要研究... [目的]在上软下硬或风化岩层等复杂地质环境下,土压平衡盾构满舱掘进模式施工时,渣土液位过高,刀盘产生过大扭矩,盾构耗能大。因此,实际常采用半舱掘进模式施工,降低开挖舱内渣土液位。然而液位过低会增加开挖面失稳风险,故有必要研究土压平衡盾构半舱掘进模式下的开挖面稳定问题。[方法]基于极限分析法上限定理,提出了一种考虑半舱支护的三维对数螺旋线失效模型。研究了支护压力分布形式与舱内渣土高度对土压平衡盾构隧道开挖面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合数值模拟和失稳模型探究了舱内渣土合理高度,对多种支护模式下的极限支护压力进行了比对。讨论了覆土厚度、黏聚力、内摩擦角等因素对极限支护压力的影响。[结果及结论]增加支护介质密度可显著提高开挖面稳定性,而增大隧道直径不利于开挖面稳定。土舱支护压力梯度、舱内渣土高度、黏聚力均与极限支护压力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隧道 盾构法 半舱掘进 半舱系数 支护梯度 极限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富水地层超大直径盾构隧道机械法联络通道施工关键技术与应用实践
7
作者 黄书华 《隧道建设(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280-289,共10页
为攻克复杂富水地层超大直径盾构区间联络通道建设难题,以海珠湾隧道区间5号联络通道工程为依托开展研究,创新性提出一套超大直径盾构隧道机械法联络通道的综合施工工艺,包括研发同步施工内支撑辅助系统,通过独特设计的上下传力支撑构... 为攻克复杂富水地层超大直径盾构区间联络通道建设难题,以海珠湾隧道区间5号联络通道工程为依托开展研究,创新性提出一套超大直径盾构隧道机械法联络通道的综合施工工艺,包括研发同步施工内支撑辅助系统,通过独特设计的上下传力支撑构件连接主线隧道管片,为通道掘进提供稳定反力并预留运输空间确保同步施工;利用地层注浆微加固技术依据地层特性精心设计注浆点位及浆液,增强土体强度;采用由玻璃纤维与钢筋混凝土组合形成的特殊衬砌管片结构并在关键部位设置内覆钢板缓解应力集中;优化密封套筒始发接收工艺保障施工安全。经工程实践与监测分析可知:该工艺可实现主线隧道与联络通道高效同步施工,大幅提升效率;施工中5号联络通道周边环境及主线管片沉降变形均未超限,顶管机掘进时始发端洞门区域管片受扰明显,最大沉降为-5.6 mm,接收端破洞时管片最大沉降为-8.6 mm,整体变形控制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大直径盾构隧道 机械法联络通道 施工工艺 施工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糊理论的泥水平衡盾构泥浆输送性能评价
8
作者 崔建 徐公允 +5 位作者 姚志刚 伍超 房新胜 邢哲源 尹振华 刘波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2-108,共7页
为确保泥水平衡盾构顺利施工,需要保证泥浆在环流系统内的正常输送。本文分析了浆体流速、浆体参数、渣土粒径分布情况、管路布置方式、管内直径等因素对泥浆输送性的影响,最终确定了浆体流速与起动流速比值、出浆密度、进浆黏度、地层... 为确保泥水平衡盾构顺利施工,需要保证泥浆在环流系统内的正常输送。本文分析了浆体流速、浆体参数、渣土粒径分布情况、管路布置方式、管内直径等因素对泥浆输送性的影响,最终确定了浆体流速与起动流速比值、出浆密度、进浆黏度、地层土中间粒径d30、管道分布系数、管内直径与渣土最大粒径比值6项表征指标,并给出了具体的评价计算式。以模糊理论为基础,建立了盾构泥浆输送性能评价体系,构建了相应的评价等级、权重集以及隶属度函数。以北京—张家口高速铁路清华园盾构隧道工程为依托,演示了评价方法的具体应用流程。结果表明,该盾构泥浆输送性能评价结果为中,符合工程实际情况,验证了本文方法实用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水平衡盾构 泥浆输送 评价方法 模糊理论 泥浆 环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密实高抗裂混凝土在盾构隧道工作井侧墙中的应用 被引量:1
9
作者 李明 李敏 +1 位作者 王晓琼 王育江 《混凝土》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71-175,180,共6页
采用明挖顺作法施工的盾构隧道工作井侧墙位于由维护结构、环框梁、底板及模板组成的密封空间内,其受到的约束作用强,施工难度大,容易因混凝土收缩开裂及浇筑不密实导致渗漏。依托在建的江阴靖江长江隧道工程,在室内研究的基础上,通过... 采用明挖顺作法施工的盾构隧道工作井侧墙位于由维护结构、环框梁、底板及模板组成的密封空间内,其受到的约束作用强,施工难度大,容易因混凝土收缩开裂及浇筑不密实导致渗漏。依托在建的江阴靖江长江隧道工程,在室内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现场系列模型试验,比较了采用不同混凝土材料及施工工艺时混凝土结构的密实性。模型试验及工程应用结果表明,采用自密实高抗裂混凝土,结合布料工艺、浇筑速率、分层浇筑静置时间的控制,并辅以必要的振捣,可保证混凝土浇筑密实,进一步结合抗裂温控措施,可消除混凝土收缩裂缝,避免工作井侧墙出现渗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密实混凝土 裂缝控制 盾构隧道 工作井侧墙 渗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imoshenko梁的双液浆施工盾构隧道施工期上浮分析
10
作者 秦楠 单晓波 +2 位作者 武文清 李苗 柳献 《土木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2期19-25,共7页
为了验证双液浆对于管片上浮控制的有效性,本文将盾构隧道等效为Timoshenko梁,并结合双液浆浆液试验、盾尾刷压缩试验及现场荷载试验,利用有限差分法计算了管片上浮量,并分析了浆液未凝固长度、等效抗剪刚度、等效抗弯刚度对管片上浮及... 为了验证双液浆对于管片上浮控制的有效性,本文将盾构隧道等效为Timoshenko梁,并结合双液浆浆液试验、盾尾刷压缩试验及现场荷载试验,利用有限差分法计算了管片上浮量,并分析了浆液未凝固长度、等效抗剪刚度、等效抗弯刚度对管片上浮及内力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Timoshenko梁模型相比Euler-Bernoulli梁模型考虑了隧道的剪切变形,其计算结果相比现场实测数据误差仅为13%,管片上浮趋势也与实测结果相符;缩短浆液未凝固段长度、增大等效抗剪刚度可有效减小管片上浮量,而缩短浆液未凝固段长度不会使隧道弯矩及剪力增大,规避了纵向螺栓受力屈服的风险,为控制管片上浮的理想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隧道 管片上浮 TIMOSHENKO梁 弹性地基梁 上浮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盾构隧道施工期渗漏聚氨酯堵漏作用机制研究
11
作者 柳献 孙齐昊 +1 位作者 范森 舒计城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82-91,共10页
为探明隧道渗漏时聚氨酯的堵漏机制,设计并开展盾构隧道渗漏与聚氨酯注浆堵漏模型试验,通过试验分别对不同地层中隧道渗漏引发的外部地层侵蚀发展规律以及注浆堵漏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研究表明:1)隧道渗漏后砂土与粉土地层周围孔隙水... 为探明隧道渗漏时聚氨酯的堵漏机制,设计并开展盾构隧道渗漏与聚氨酯注浆堵漏模型试验,通过试验分别对不同地层中隧道渗漏引发的外部地层侵蚀发展规律以及注浆堵漏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研究表明:1)隧道渗漏后砂土与粉土地层周围孔隙水压力迅速下降,水在压力差的作用下以渗流形式向渗漏点补给,造成周边地层侵蚀破坏,但2种地层侵蚀发展规律不同。2)砂土与粉土地层中聚氨酯注浆堵漏机制相似,均可分为3个发展阶段,第1阶段聚氨酯反应释放大量气体,抵抗渗流水压;第2阶段聚氨酯固化,封堵渗漏通道,实现堵漏效果;第3阶段聚氨酯彻底固化,引起隧道结构外部荷载重分布。3)由于砂土与粉土地层渗流侵蚀规律不同,聚氨酯注浆堵漏效果有所差异,粉土地层注浆堵漏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隧道 渗漏 模型试验 聚氨酯 堵漏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盾构隧道水泥-水玻璃双液同步注浆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3
12
作者 陈鹏 王先明 +4 位作者 周安琦 刘四进 王建华 肖明清 王士民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163-5174,共12页
目前,水泥-水玻璃双液浆在盾构隧道同步注浆领域的应用日益增多,但在实际工程中,尤其是大直径盾构隧道,双液浆的材料性能调控、堵管、抱盾尾等问题和对应控制措施很少被提及。以北京东六环超大直径盾构隧道工程为研究背景,通过正交试验... 目前,水泥-水玻璃双液浆在盾构隧道同步注浆领域的应用日益增多,但在实际工程中,尤其是大直径盾构隧道,双液浆的材料性能调控、堵管、抱盾尾等问题和对应控制措施很少被提及。以北京东六环超大直径盾构隧道工程为研究背景,通过正交试验探明水泥-水玻璃双液浆中各项基础材料的作用及其对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提出一种富水砂层盾构隧道同步双液注浆配比。进一步结合管路适应性试验验证由管路注出双液浆的流动性、胶凝特性和抗压强度,并基于工程实践总结水泥-水玻璃双液同步注浆在实际工程中的施工控制要点和应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水泥-水玻璃双液注浆材料中,水玻璃主要影响混合后双液浆的早期胶凝时间,水泥则是保证双液浆的28 d强度,两者的用量是控制双液浆力学性能最为重要的因素;2)因混合后的快凝特性,双液注浆分量的设置应尽量避免浆液在盾尾间隙中克服重力向上挤压,每环管片注浆完成后应进行管路清洗,盾构长时间停机应切换双液浆为膨润土浆液进行盾尾封堵;3)实际工程中,水泥-水玻璃双液浆能够在4 h左右终凝稳固管片环,使管片环的竖向变形量介于-10~10 mm之间,地面沉降量也能在280 h左右稳定控制在-4.3~3.3 mm,全面提升成型隧道质量。研究结果可为水泥-水玻璃双液注浆材料在盾构隧道同步注浆领域的应用和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步注浆 水泥-水玻璃双液浆 正交试验 施工控制 应用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下超大直径盾构联络通道建设方案对比研究——以广州海珠湾隧道工程为例 被引量:2
13
作者 黄书华 郑镇跡 +4 位作者 盛健 谢典延 张良 陈湘生 苏栋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408-417,共10页
针对在越江海高水压水下超大直径盾构隧道联络通道施工过程中缺乏足够的工程技术标准和案例经验、设计与施工面临众多挑战问题,以广州海珠湾超大直径盾构隧道区间的6条联络通道工程为例,对工程地质补勘资料及现场施工情况进行分析,揭示... 针对在越江海高水压水下超大直径盾构隧道联络通道施工过程中缺乏足够的工程技术标准和案例经验、设计与施工面临众多挑战问题,以广州海珠湾超大直径盾构隧道区间的6条联络通道工程为例,对工程地质补勘资料及现场施工情况进行分析,揭示原矿山法设计施工方案存在的不足,并基于此提出“矿山法结合地层冻结加固方案”和“机械顶管法施工方案”2种优化方案;随后在安全性、经济性、施工工期等方面对不同工法进行综合优选分析,同时引入碳排放指标进行绿色低碳评估。研究结果表明:1)机械顶管法在安全性和施工效率上优于其他方案,能够显著缩短施工周期;2)相比矿山法结合地层冻结加固方案,机械顶管法方案碳排放量减少了2 747.51 t CO_(2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大直径盾构 水下联络通道 地层冻结法 矿山法 机械顶管法 碳排放量计算 方案比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洞双线盾构隧道中隔墙顶部节点形式与力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12
14
作者 葛照国 唐泽人 +2 位作者 陈辰 杜亚南 柳献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23-1232,共10页
为探究单洞双线盾构隧道中隔墙合适的顶部节点形式及各节点形式的力学性能,总结现有工程中隔墙顶部节点形式,并对各节点形式提出简化模型,采用理论方法对简化模型力学性能进行分析,并利用数值模型验证简化模型的合理性及各节点形式的力... 为探究单洞双线盾构隧道中隔墙合适的顶部节点形式及各节点形式的力学性能,总结现有工程中隔墙顶部节点形式,并对各节点形式提出简化模型,采用理论方法对简化模型力学性能进行分析,并利用数值模型验证简化模型的合理性及各节点形式的力学性能与适用范围,得到如下结论:1)螺栓配合角钢或连接件的方式更适合于全预制中隔墙;2)所提出的简化模型具有较好的参考性,可应用于中隔墙顶部节点的初步设计;3)顶部采用连接件可形成协调受力,提高顶部节点受力性能,建议今后单洞双线盾构隧道中隔墙顶部节点采用该形式。此外,竖向铰支座模型受力形式合理,今后工程可基于该模型进行实践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洞双线盾构隧道 预制中隔墙 顶部节点 节点形式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直径盾构隧道整体式预制弧形件构造 被引量:6
15
作者 葛照国 朱元昌 +3 位作者 陈辰 唐泽人 曲春雨 柳献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9-93,共5页
上海市机场联络线是国内首次在大直径盾构隧道中采用整体式预制弧形件的工程,而现阶段缺少对整体式预制弧形件选型及排版的研究。针对该问题,本文分析了标准环+左转弯环+右转弯环、左转弯环+右转弯环和通用楔形环三种管片形式下弧形件... 上海市机场联络线是国内首次在大直径盾构隧道中采用整体式预制弧形件的工程,而现阶段缺少对整体式预制弧形件选型及排版的研究。针对该问题,本文分析了标准环+左转弯环+右转弯环、左转弯环+右转弯环和通用楔形环三种管片形式下弧形件的构造设计,并给出排版计算方法。结果表明,在标准环+左转弯环+右转弯环和通用楔形环管片形式下,分别采用直线形+楔形弧形件和无楔形量的弧形件能较好满足工程需求,建议在类似工程中选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隧道 整体式预制弧形件 弧形件构造 理论分析 大直径盾构隧道 弧形件排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直径盾构隧道穿越既有高铁线控制对策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葛照国 杨昕睿 +2 位作者 谢剑楠 李鹏飞 刘帅磊 《土木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1期9-14,共6页
盾构隧道穿越既有建构筑物不可避免地产生扰动,且大直径盾构对地层变形的影响更大。依托上海轨道交通市域线机场联络线工程,考虑开挖面推力、摩擦力和注浆压力,采用数值模拟与现场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无加固、全方位高压喷射法MJS加... 盾构隧道穿越既有建构筑物不可避免地产生扰动,且大直径盾构对地层变形的影响更大。依托上海轨道交通市域线机场联络线工程,考虑开挖面推力、摩擦力和注浆压力,采用数值模拟与现场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无加固、全方位高压喷射法MJS加固、隔离桩加固以及综合加固措施下,盾构掘进对地表沉降及桥墩沉降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表沉降及桥墩沉降的模拟值与实测值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模型可靠;在风险源处对隧道周围土体进行MJS工法桩加固后,提高了原有土体强度,且横向加固区对隧道与上覆土的阻隔作用使得主道地表沉降从3.87mm降至3.47mm;采用双排隔离桩紧密加固后,由于进一步的阻隔作用,北匝道地表沉降最大值降幅达62.69%,两者均能满足控制要求,隔离桩加固对土体变形的抑制隔断作用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穿越 MJS加固 隔离桩加固 地表沉降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盾构掘进参数预测 被引量:6
17
作者 熊英健 贾思桢 +2 位作者 刘四进 杜昌言 历朋林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5-166,共12页
依托济南市济泺路穿黄隧道东线工程,选取1130组掘进数据,按照施工顺序划分数据集,采用粗细程度、软硬程度、密实程度和渗透能力4个维度描述土体的物理力学状态,分别建立基于长短期记忆模型(Long-Short Term Memory,LSTM)、随机森林模型(... 依托济南市济泺路穿黄隧道东线工程,选取1130组掘进数据,按照施工顺序划分数据集,采用粗细程度、软硬程度、密实程度和渗透能力4个维度描述土体的物理力学状态,分别建立基于长短期记忆模型(Long-Short Term Memory,LSTM)、随机森林模型(Random Forest)和BP神经网络的盾构隧道掘进参数预测模型,详细对比分析3种模型对总推力和掘进速度的预测效果。研究表明:(1)LSTM模型在按施工顺序预测盾构总推力和掘进速度时,平均相对误差仅为3.72%和7.41%,模型训练时间均在20 s以内,整体表现优于随机森林模型和BP神经网络;(2)在地形发生剧烈变化以及盾构掘进线路在直线与平曲线过渡时,总推力和掘进速度出现较大波动,LSTM模型预测结果相对误差偏大的组数仅占4%与10.2%,且总体误差满足施工要求;(3)随机森林模型预测结果的相对误差在总推力和掘进速度剧烈波动的环段处偏大,数量偏多,因此在按施工顺序预测时不是优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 掘进参数 长短期记忆模型 随机森林 BP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粉质黏土地层泥水平衡盾构渣土制备同步注浆浆液性能试验研究
18
作者 王红军 陈健 +2 位作者 效明哲 高始军 李明宇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2期201-210,共10页
为减少泥水平衡盾构渣土外运和处置成本,通过均匀试验和理论分析方法,探究粉质黏土地层泥水平衡盾构渣土替代膨润土制备同步注浆浆液的可行性。研究认为:1)当粉质黏土地层泥水平衡盾构渣土与膨润土主成分相似时,从浆液性能与经济效益上... 为减少泥水平衡盾构渣土外运和处置成本,通过均匀试验和理论分析方法,探究粉质黏土地层泥水平衡盾构渣土替代膨润土制备同步注浆浆液的可行性。研究认为:1)当粉质黏土地层泥水平衡盾构渣土与膨润土主成分相似时,从浆液性能与经济效益上来看,利用渣土完全替代膨润土并部分替代砂配制同步注浆浆液是可行的。2)单因素影响分析中,相较于土胶比,胶砂比对浆液密度、凝结时间、流动度的影响最显著,水胶比对浆液稠度、泌水率、28 d抗压强度的影响较显著。3)渣土掺入量越多,浆液中的蒙脱石和黏粒含量越多,浆液密度越大,凝结时间越短,流动度越低,强度越大。4)各因素交互影响分析中,对浆液密度、稠度、泌水率、凝结时间、流动度、28 d抗压强度交互影响较为显著的因素分别为土胶比与减水剂掺量、土胶比与减水剂掺量、胶砂比与土胶比、粉灰比与胶砂比、粉灰比与胶砂比、胶砂比与减水剂掺量。5)浆液配制时确定渣土中蒙脱石、黏粒和砂的含量以及各因素的水平范围是浆液配制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水平衡盾构 粉质黏土地层 渣土 同步注浆 单液浆 浆液配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盾构机扁齿型和球齿型镶齿滚刀破岩性能对比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辰 郭宏海 +1 位作者 傅杰 罗星臣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74-179,186,共7页
盾构机在复杂地质条件下施工时,易出现刀具磨损严重、刀具消耗量大和掘进效率低等一系列问题。为了明晰不同岩石特性下镶齿滚刀破岩性能变化规律,提高镶齿滚刀破岩效率和使用寿命,保证水利隧洞工程安全高效施工,基于非线性有限元动力学... 盾构机在复杂地质条件下施工时,易出现刀具磨损严重、刀具消耗量大和掘进效率低等一系列问题。为了明晰不同岩石特性下镶齿滚刀破岩性能变化规律,提高镶齿滚刀破岩效率和使用寿命,保证水利隧洞工程安全高效施工,基于非线性有限元动力学软件,开展了不同岩石特性下扁齿型和球齿型镶齿滚刀破岩仿真模拟。通过多组仿真模拟,探究了不同岩石特性下两种镶齿滚刀和贯入度的最优组合,并通过室内破岩试验对仿真结果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凝灰岩地质条件下扁齿型和球齿型镶齿滚刀破岩载荷差异性较小,但球齿型镶齿滚刀破岩效率更高;砂岩和花岗岩地质条件下,扁齿型镶齿滚刀贯入岩石能力更强,可进一步提升滚刀破岩效率。此外,在不同岩石特性下,两种镶齿滚刀破岩比能耗均随着贯入度的增大而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并在贯入度6 mm左右出现最小值。研究结果可为隧道工程的盾构机刀具选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机 镶齿滚刀 岩石特性 破岩性能 有限元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结构应力法的盾构刀盘安装焊缝抗疲劳设计
20
作者 王德福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13-1319,共7页
为提升超大直径盾构刀盘安装焊缝在盾构施工过程中的抗疲劳性能,首先建立包括超厚钢板对接接头焊缝细节的有限元模型,以等效结构应力为核心参量将焊缝应力集中考虑在焊趾应力之中,然后对不同坡口角度和余高的接头疲劳寿命进行计算,得出... 为提升超大直径盾构刀盘安装焊缝在盾构施工过程中的抗疲劳性能,首先建立包括超厚钢板对接接头焊缝细节的有限元模型,以等效结构应力为核心参量将焊缝应力集中考虑在焊趾应力之中,然后对不同坡口角度和余高的接头疲劳寿命进行计算,得出坡口角度和余高对超厚钢板焊缝接头疲劳寿命的影响规律,最后以优选的焊缝接头尺寸参数采用子模型技术建立包括各焊缝接头局部精细网格的子模型,利用等效结构应力法对刀盘整体安装焊缝疲劳寿命进行综合评估。研究发现:1)随着焊缝坡口角度的增大,其抗疲劳能力呈现先增大后减少的趋势,55°左右的坡口角度是设计对称X型接头的最优坡口角度;2)当接头采用不对称X型坡口时,焊缝小端处焊趾的疲劳寿命低于同等坡口角度大端处焊趾的疲劳寿命,坡口大端和小端的坡口角度分别选取为40°和55°时,能综合提高非对称X型坡口接头的抗疲劳性能;3)焊缝余高对接头疲劳性能的影响不如坡口角度显著,对称X型坡口焊缝及非对称X型坡口大端焊缝余高e=2~3 mm,非对称X型坡口小端焊缝余高e=1 mm,可以满足盾构刀盘的抗疲劳设计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直径盾构 刀盘 焊缝抗疲劳设计 等效结构应力 主S-N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