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VOSviewer的隧道工程领域研究进展知识图谱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叶万军 周子豪 +3 位作者 吴云涛 陈明 陈孙恩 赵建国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40-553,共14页
随着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隧道工程建设得到了空前发展。利用文献可视化软件VOSviewer对CNKI中收录的2001—2020年学术期刊进行统计,分析了近些年该领域文献发表数量、热点关键词等信息,并构建了关键词及作者机构结构图谱。结果... 随着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隧道工程建设得到了空前发展。利用文献可视化软件VOSviewer对CNKI中收录的2001—2020年学术期刊进行统计,分析了近些年该领域文献发表数量、热点关键词等信息,并构建了关键词及作者机构结构图谱。结果表明:1)从发文数量来看,近20年,隧道工程领域发文数量持续增长,大致经历了缓慢增长、增长和快速增长3个阶段;2)隧道工程领域的研究大多以团队的形式参与研究,研究团队中通常有部分研究者发文数量占到了绝对领先,这些研究者一般也是研究团队核心;3)可视化聚类分析结果得出目前隧道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施工技术、特殊岩土和不良地质、稳定性分析、隧道类型、风险控制及动力分析等研究方向;4)今后高精度勘探、机械化施工、隧道防排水体系、衬砌结构开裂、不良地质灾害预测、智能化建造等将成为新的关注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VOSviewer 文献计量分析 可视化网络 研究热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蜣螂优化算法-双向长短时记忆网络的隧道软弱围岩变形预测
2
作者 张建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34-645,共12页
隧道软弱围岩变形预测是确保隧道建设及施工运营安全等诸多环节中的核心要素。目前隧道软弱围岩变形预测主要依托围岩变形监测数据,而监测数据统计分析结果的可靠性、鲁棒性及泛化性依然不能满足工程建设的要求。针对该问题,对比LSTM、B... 隧道软弱围岩变形预测是确保隧道建设及施工运营安全等诸多环节中的核心要素。目前隧道软弱围岩变形预测主要依托围岩变形监测数据,而监测数据统计分析结果的可靠性、鲁棒性及泛化性依然不能满足工程建设的要求。针对该问题,对比LSTM、BiLSTM、CNN-LSTM、GRU、CNN-RNN模型的准确性、可靠性和稳定性,优选出BiLSTM模型为初步预测模型;考虑双向长短时记忆(BiLSTM)网络的灵活交互性和蜣螂优化(DBO)算法的数据驱动优势,构建基于深度学习的隧道软弱围岩变形预测模型——DBO-BiLSTM模型;最后,以西十高速铁路云岭一号隧道断面软弱围岩为案例,运用DBO-BiLSTM模型和BiLSTM模型对该隧道软弱围岩变形进行预测,并与监测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DBO-BiLSTM模型较BiLSTM模型预测结果更优,其均方误差(MSE)、均方根误差(RMSE)、平均绝对误差(MAE)、平均百分比误差(MAPE)、判定系数(R2)分别为0.0016、0.0406、0.0318、1.43%、0.9985;云岭一号隧道软弱围岩变形情况均经历了先陡增后缓增、最终趋于稳定的过程,拱顶沉降最大累计变形量为14.79 mm,水平收敛最大累计变形量为16.80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围岩 变形预测 DBO-BiLSTM模型 深度学习 长短时记忆网络 蜣螂优化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埋倾斜层状隧道围岩损伤区范围及地质偏压荷载计算研究
3
作者 吴舜明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26-835,共10页
为分析深埋倾斜层状围岩隧道地质偏压的条件和计算偏压荷载,基于Hoek-Brown准则计算深埋隧道塑性区的范围,明确影响深埋隧道塑性区范围的因素;建立倾斜层状围岩的“抽屉”力学模型,提出地质偏压的判定条件和偏压荷载的计算方法,量化偏... 为分析深埋倾斜层状围岩隧道地质偏压的条件和计算偏压荷载,基于Hoek-Brown准则计算深埋隧道塑性区的范围,明确影响深埋隧道塑性区范围的因素;建立倾斜层状围岩的“抽屉”力学模型,提出地质偏压的判定条件和偏压荷载的计算方法,量化偏压荷载对隧道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Hoek-Brown准则计算的隧道围岩塑性区厚度在4.5~5.2 m之间,与现场实测值的误差不超过7.5%,计算结果与现场测试的结果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实现了对施工扰动后的围岩塑性区厚度的定量计算,揭示了岩体损伤区范围随不同开挖半径、扰动因素和岩体强度的变化规律;“抽屉”力学模型得到的地质偏压系数,在隧道几何参数一定时,随着隧道埋深和岩层的内摩擦角的减少而减少;将Hoek-Brown准则计算塑性区范围确定为“抽屉”大小,通过计算得到的偏压荷载值为273.78 kPa至596.45 kPa,与现场监测结果的偏差控制在10%以内,验证了该方法在倾斜层状围岩隧道地质偏压荷载计算的有效性。研究方法为地质偏压深埋隧道的荷载计算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OEK-BROWN准则 岩体损伤区 地质强度指标 地质偏压 隧道荷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筑施工企业“区域链+项目群”项目管理模式研究——基于H公司的案例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李东平 《中国注册会计师》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6-100,共5页
近年来,“项目群”管理模式被越来越多的建筑施工企业所运用,为施工项目的集约化管理发挥了巨大作用,也为企业创造了较大的经济价值。但是,建筑施工企业常用的“项目群”管理模式因其内在的固有缺陷,导致其在跨区域项目管理上的效果并... 近年来,“项目群”管理模式被越来越多的建筑施工企业所运用,为施工项目的集约化管理发挥了巨大作用,也为企业创造了较大的经济价值。但是,建筑施工企业常用的“项目群”管理模式因其内在的固有缺陷,导致其在跨区域项目管理上的效果并不显著。而“区域链+项目群”项目管理模式既利用了项目群管理的集约化优势,也兼顾了区域管理的特点,是项目管理的一次创新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项目管理模式 建筑施工企业 项目群管理 集约化管理 固有缺陷 施工项目 案例分析 创新尝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水混合花岗岩地层地铁隧道施工中地面注浆止水帷幕的设计参数优化 被引量:4
5
作者 刘健美 刘旭 +4 位作者 徐加兵 张聪 魏井申 王树英 蔡根森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5-110,共6页
[目的]富水混合花岗岩地层新建隧道施工受地下水的影响显著,通常采用地面预注浆形成止水帷幕的措施来降低地下水对隧道施工过程的影响。但止水帷幕设计参数的选择大多以经验为主,可能存在隔水效果不佳、水位降低显著导致地层沉降超限,... [目的]富水混合花岗岩地层新建隧道施工受地下水的影响显著,通常采用地面预注浆形成止水帷幕的措施来降低地下水对隧道施工过程的影响。但止水帷幕设计参数的选择大多以经验为主,可能存在隔水效果不佳、水位降低显著导致地层沉降超限,以及隧道周围突涌水等现象,故需要对富水混合花岗岩地层注浆帷幕设计参数进行优化。[方法]依托广州地铁18号线番禺广场站—南村万博站区间工程,基于正交试验设计,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止水帷幕设计参数(帷幕深度、帷幕厚度、帷幕渗透系数及帷幕与隧道间距离)对注浆隔水效果的影响;采用SPSS软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拟合了选取止水帷幕设计参数的经验公式,获取了止水帷幕最优设计参数并进行工程应用。[结果及结论]止水帷幕的影响因素按影响程度排序依次为:帷幕渗透系数、帷幕深度、帷幕厚度、帷幕与隧道间距离;现场选取的止水帷幕设计最优参数中,帷幕深度为58 m、帷幕厚度为2.0 m、帷幕渗透系数为1×10-10m/s、帷幕与隧道间距离为0.5 m。现场工程实践表明,采用最优参数后,止水帷幕降低地下水位效果较好,隧道开挖时的围岩稳定且开挖面干燥,地下水对隧道开挖的影响得以有效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隧道施工 止水帷幕 正交试验 设计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都膨胀土地层大型地铁车站施工方法及力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程敏杰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55-160,共6页
[目的]成都部分膨胀土地区下伏基岩为泥岩,为地下水的富集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导致膨胀土吸水膨胀,较大的膨胀力易使得该地区车站主体结构侧墙开裂。为避免此类情况发生,需对该地区车站主体结构施工过程中侧墙、中板、顶板等易受拉部位的... [目的]成都部分膨胀土地区下伏基岩为泥岩,为地下水的富集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导致膨胀土吸水膨胀,较大的膨胀力易使得该地区车站主体结构侧墙开裂。为避免此类情况发生,需对该地区车站主体结构施工过程中侧墙、中板、顶板等易受拉部位的受力特性进行深入研究。[方法]以成都地铁17号线二期东延线威灵车站主体结构工程为研究对象。介绍了车站主体结构施工工序;并采用室内试验以及数值模拟的研究方法,分析了不同施工工序下主体结构易受拉部位的应力变化特征;确定了主要影响施工工序和施工过程的最不利监测位置。[结果及结论]车站施工范围内膨胀土的自由膨胀率均在40.0%以上,最高的为48.0%,为弱膨胀土,膨胀压力随着天然含水率的增加而减小,现场土体膨胀力为42.8 kPa;威灵站主体结构施工中采用了“两端向中间合拢施工方法”,缩短了膨胀土基坑开挖后的暴露时间,成功避免了侧墙等主体结构开裂;拆除第一道和第二道支撑会使结构拉应力明显增大,为施工主要影响工序;车站主体结构中受力最不利位置为负一层侧墙距离中板7.23 m处、顶板及底板距离右侧墙4.00 m处、中板跨中位置处,最大拉应力为0.587 MPa,满足安全控制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地铁 车站 结构受力 膨胀土地层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地区不同溶洞位置对隧道的安全性影响特征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赵海峰 卞德宝 +2 位作者 张建 刘伟 彭勃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07-1117,共11页
岩溶隧道突泥涌水问题一直是工程建设的重点及难点,直接影响工程进度及施工安全,值得重点关注和深入研究。以铁路隧道穿越岩溶地区这一实际工程为背景,西安至十堰高速铁路秦楚岩溶隧道为研究原型,首先,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三维岩... 岩溶隧道突泥涌水问题一直是工程建设的重点及难点,直接影响工程进度及施工安全,值得重点关注和深入研究。以铁路隧道穿越岩溶地区这一实际工程为背景,西安至十堰高速铁路秦楚岩溶隧道为研究原型,首先,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三维岩溶隧道流固耦合模型;然后,选择合理渗流边界条件还原隧道原型;最后,结合现场监测结果对有限元模型进行校核,探讨不同岩溶位置、溶洞直径对铁路隧道沉降变形规律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隧道与溶洞距离及溶洞尺寸对隧道拱顶沉降的影响是双重的,是多样的,但溶洞尺寸的增大将会加剧地面沉降变形;当溶洞位于隧道侧方时,尺寸增加对地面沉降影响最大;当溶洞位于隧道底部时,地面沉降量值次之;当溶洞位于隧道顶部时,对应地面沉降量值最小;当溶洞位于隧道侧方时,隧道拱顶和左右拱腰的变形影响最大,当侧方溶洞的直径增大时,隧道的顶部和两侧拱形结构的变形也随之增加,并会导致隧道底部的仰拱出现隆起的趋势。研究结果为岩溶区隧道建设工程的安全性提供了依据,也为隧道安全施工技术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隧道 流固耦合模型 隔水岩盘 溶洞位置 溶洞大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改性Hummers法对氧化石墨的结构和亚甲基蓝吸附性能影响 被引量:9
8
作者 张建民 王阿宁 +3 位作者 李红玑 王改平 段红星 武帅天 《粉末冶金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6-20,35,共6页
采用三种改性Hummers法制备氧化石墨(GO-1、GO-2和GO-3),利用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等... 采用三种改性Hummers法制备氧化石墨(GO-1、GO-2和GO-3),利用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等多种分析手段对不同方法制备的氧化石墨的结构及性能进行表征,并研究了不同制备方法对氧化石墨吸附亚甲基蓝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氧化剂KMnO4用量的增加和低温氧化时间的增大有助于氧化石墨层间距的增大,其中氧化剂KMnO4用量对层间距的影响较大。氧化剂KMnO4用量的增多会导致含氧官能团的增多,导致氧化石墨表面形貌褶皱的增多,最终造成层间距的增大,但是当氧化剂KMnO4用量过多时,相邻表面的含氧官能团会发生交联,会造成氧化石墨的堆叠。GO-1对亚甲基蓝的去除效率比GO-2、GO-3分别高11.14%和23.21%,含氧官能团的增多有助于氧化石墨对亚甲基蓝的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石墨 Hummers法 KMNO4 亚甲基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埋大断面黄土隧道初期支护受力特征分析 被引量:16
9
作者 叶万军 魏伟 陈明 《隧道建设(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585-1593,共9页
为避免初期支护局部破坏对深埋黄土隧道安全产生危害,依托甘肃省境内早胜3号隧道施工开展深埋大断面黄土隧道初期支护受力规律的现场试验研究。通过埋设振弦式传感器对围岩与初期支护接触压力、喷射混凝土应变、钢拱架应变、相邻钢拱架... 为避免初期支护局部破坏对深埋黄土隧道安全产生危害,依托甘肃省境内早胜3号隧道施工开展深埋大断面黄土隧道初期支护受力规律的现场试验研究。通过埋设振弦式传感器对围岩与初期支护接触压力、喷射混凝土应变、钢拱架应变、相邻钢拱架间作用力进行监测,同时建立模拟隧道施工的有限元计算模型,分析得到初期支护内力分布特点。结果表明:1)初期支护受力随时间表现出迅速增长—缓慢增长—逐渐稳定的特点,曲线在二次衬砌闭合12d后基本稳定;2)应力空间分布上部大下部小,偏压特性明显,荷载理论计算值偏小;3)拱顶及边墙区域为初期支护薄弱部位,需采取措施并加强监控量测;4)数值计算表明锚杆末端轴力较小,设计中可考虑适当缩短锚杆长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期支护 大断面黄土隧道 现场监测 受力特征 银西铁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断面古土壤隧道围岩压力分布规律及支护结构受力特征分析——以银西高铁早胜3号隧道为例 被引量:10
10
作者 叶万军 吴云涛 +1 位作者 陈明 刘江涛 《隧道建设(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55-361,共7页
银西高铁早胜3号隧道位于甘肃省宁县境内,为国内首条穿越古土壤地层的隧道。为研究隧道穿越古土壤地层时围岩压力分布情况及支护结构受力变形特征,通过在隧道相同里程布设压力盒、表面应变计和钢筋应力计等传感器,对围岩压力、初期支护... 银西高铁早胜3号隧道位于甘肃省宁县境内,为国内首条穿越古土壤地层的隧道。为研究隧道穿越古土壤地层时围岩压力分布情况及支护结构受力变形特征,通过在隧道相同里程布设压力盒、表面应变计和钢筋应力计等传感器,对围岩压力、初期支护受力变形情况进行长期现场监测,并将监测结果得到的频率值换算为力值或应变,最后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对于三台阶七步开挖法,围岩压力大致经历了急剧变化—缓慢变化—平稳变化3个阶段,三台阶七步开挖的施工工法决定了相同里程先开挖一侧围岩压力明显大于后开挖一侧; 2)钢拱架呈现三维受力状态,相邻2榀拱架间轴力以受压为主,支护结构的完整程度以及与混凝土的协作关系直接影响轴力变化情况; 3)拱脚应变的最大值主要集中在上台阶和仰拱底部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断面隧道 古土壤地层 三台阶七步开挖法 围岩压力 支护结构 拱架三维受力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沟壑区弃土场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叶万军 杨述明 +2 位作者 常帅斌 陈明 谢君泰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77-287,共11页
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推进,弃土的不合理堆放成为工程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堆积体随体积和高度的增加,其失稳的风险增大,易造成水土流失、生态环境破坏等灾害。以甘肃某高铁隧道黄土沟壑区弃土场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试验、现场试... 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推进,弃土的不合理堆放成为工程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堆积体随体积和高度的增加,其失稳的风险增大,易造成水土流失、生态环境破坏等灾害。以甘肃某高铁隧道黄土沟壑区弃土场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试验、现场试验及数值模拟研究方法探究不同参数条件下弃土堆积体力学性质、压实度及堆填阶型设置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弃土堆积体的黏聚力与内摩擦角随干密度呈正相关变化趋势,随含水率呈负相关变化趋势,但内摩擦角受含水率影响变化幅度不大;弃土堆积体分层压实过程中表层压实度增幅最大,中、底层随压实次数增多压实度有明显提升,平均压实度在前期压实过程中迅速提升但随次数增加其变化幅度明显降低,平均含水率在压实过程中呈先减后增变化趋势;在堆填整形过程中,应力大小与位移变形随台阶高度和台阶坡率的增大而增大、随平台宽度的增大而减小,边坡的稳定系数随台阶高度和台阶坡率的增大而减小、随平台宽度的增大而增大。经曲线综合分析,边坡稳定性对阶型参数设置所表现出应力大小、位移变形及稳定系数的变化差值敏感程度由高至低依次为台阶坡率、平台宽度、台阶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弃土场 边坡 力学参数 压实度 阶型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幅循环加卸载作用下大理岩扩容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俞缙 刘泽瀚 +3 位作者 林立华 黄建国 任文斌 周垒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934-2942,共9页
通过不同围压下变幅值循环加卸载试验,对大理岩的损伤演化与变形特性进行了研究,并着重分析其裂隙体积应变和扩容特性。结果表明:随着循环加卸载次数的增加,大理岩的弹性模量先增大后减小,广义泊松比先稳定而后迅速增加;综合分析第3~6... 通过不同围压下变幅值循环加卸载试验,对大理岩的损伤演化与变形特性进行了研究,并着重分析其裂隙体积应变和扩容特性。结果表明:随着循环加卸载次数的增加,大理岩的弹性模量先增大后减小,广义泊松比先稳定而后迅速增加;综合分析第3~6次加载时裂隙体积应变曲线,随着加载次数增加,大理岩的初始裂隙体积应变增加,弹性变形阶段的起始位置延迟,扩容点逐渐提前,且单次循环所造成的裂隙体积应变增量与应力幅值呈指数变化关系;围压较大时,变幅值循环加卸载与单调加载作用下的扩容指数相差较大。随着围压的增加,裂隙体积应变占比逐渐增加,且变幅值循环加卸载作用下裂隙体积应变占比大于单调加载作用下裂隙体积应变占比。大理岩的破坏模式由单调加载作用下的剪切破坏变化为变幅值循环加卸载作用下的鼓胀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理岩 循环加卸载 三轴试验 裂隙体变 扩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应力下大理岩循环扰动变形规律及一种破坏前兆特征 被引量:3
13
作者 俞缙 姚玮 +2 位作者 任文斌 樊志忠 秦伟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521-1527,共7页
为探究工程岩体循环扰动作用下的变形破坏特性,开展了不同应力水平与幅值的大理岩单轴循环扰动试验。试验结果显示:(1)应力水平是循环扰动下大理岩破坏的主要因素,幅值是次要因素。应力水平刚达到扩容应力时,即使循环幅值很大,大理岩也... 为探究工程岩体循环扰动作用下的变形破坏特性,开展了不同应力水平与幅值的大理岩单轴循环扰动试验。试验结果显示:(1)应力水平是循环扰动下大理岩破坏的主要因素,幅值是次要因素。应力水平刚达到扩容应力时,即使循环幅值很大,大理岩也不会破坏,当应力水平远高于扩容应力且循环幅值很大时,破坏十分迅速;(2)相对于不可逆变形,动态刚度更能体现变形曲线“疏—密—疏”的三阶段特征。可采用动态刚度衰减率的正负值作为破坏前兆特征,在变形稳定阶段预判岩石是否会发生破坏;(3)对于破坏岩样,基于动态刚度表征的损伤变量与不可逆变形总趋势相似。“双高”模式与Ⅰ型曲线一致,其余模式与Ⅱ型曲线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应力水平 循环扰动 动态刚度 破坏前兆 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改进的硬质岩深竖井反井施工技术及竖井围岩压力取值探讨 被引量:16
14
作者 郭继林 张俊儒 +1 位作者 李小刚 李洪涛 《隧道建设》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85-591,共7页
以福建漳(州)永(安)高速公路官田隧道通风竖井为工程依托,针对该竖井径深比较小的特点,对传统的钻机反井正向扩大法进行了工艺改进,使用空气潜孔锤代替传统反井钻机钻头,合理控制钻压并使用减压式钻进,有效地减小了导孔的倾斜度,并... 以福建漳(州)永(安)高速公路官田隧道通风竖井为工程依托,针对该竖井径深比较小的特点,对传统的钻机反井正向扩大法进行了工艺改进,使用空气潜孔锤代替传统反井钻机钻头,合理控制钻压并使用减压式钻进,有效地减小了导孔的倾斜度,并减小了钻头的磨损,实现了竖井的快速施工,形成一套用于径深比较小(小于1.3%)的深竖井反井施工技术;同时引入自动监测和无线传输技术对硬质岩深竖井的水平围岩压力进行测试,测试断面埋深在180-320 m,实测围岩压力为0.01-0.03 MPa,是JTG/T D70—2010《公路隧道设计细则》中秦巴列维奇公式计算值的24%-46%,而且跟埋深无直接关系;建议今后在竖井设计中对围岩压力取值适当优化,并通过更多的试验样本和工程实践进一步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 硬质岩 深竖井 反井施工技术 空气潜孔锤 径深比 自动监测 无线传输技术 围岩压力取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合减隔震装置在非对称独塔斜拉桥抗震设计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5
作者 王克勤 季日臣 +1 位作者 夏修身 张红涛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34-137,142,共5页
建立太城溪特大桥有限元模型,采用非线性时程分析法研究组合减隔震装置对非对称独塔斜拉桥过渡墩横桥向的隔震效果。结果表明:与常规球型钢支座相比,铅芯橡胶支座使过渡墩墩底横向弯矩减少39%~52%,墩顶横向位移增加41%~79%;组合减隔震... 建立太城溪特大桥有限元模型,采用非线性时程分析法研究组合减隔震装置对非对称独塔斜拉桥过渡墩横桥向的隔震效果。结果表明:与常规球型钢支座相比,铅芯橡胶支座使过渡墩墩底横向弯矩减少39%~52%,墩顶横向位移增加41%~79%;组合减隔震装置使过渡墩墩底横向弯矩减小36%~58%,墩顶横向位移减小33%~48%;组合减隔震装置降低了地震响应且避免结构发生过大位移,可以用于解决非对称独塔斜拉桥的横桥向抗震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桥梁 斜拉桥 横向抗震 非线性时程分析 过渡墩 组合减隔震装置 常规球型钢支座 铅芯橡胶支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跨度小净距隧道中夹岩爆破振动控制与损伤判别 被引量:9
16
作者 李小刚 周先齐 +2 位作者 杨杭澎 付晓强 俞缙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06-413,共8页
明确爆破动载作用下大跨度小净距隧道中夹岩柱的振动响应及累积损伤演化规律,有助于更好地保障隧道现场施工及围岩稳定。依托厦门海沧疏港通道工程项目,现场采用爆破测振与声波测试对中夹岩体的爆破振动速度及围岩声波速度进行监测与分... 明确爆破动载作用下大跨度小净距隧道中夹岩柱的振动响应及累积损伤演化规律,有助于更好地保障隧道现场施工及围岩稳定。依托厦门海沧疏港通道工程项目,现场采用爆破测振与声波测试对中夹岩体的爆破振动速度及围岩声波速度进行监测与分析,并对原有的爆破方案进行优化,对循环爆破作用下中夹岩振动传播与损伤演化规律进行探究。研究结果表明:1)掏槽眼的装药量和自由面数量是影响中夹岩爆破振动速度的主要因素,通过优化爆破方案设置减振孔,使中夹岩振速降低了67.4%,最终控制中夹岩的最大质点峰值振动速度为12.67 cm/s,符合规范要求;并根据萨道夫斯基公式,回归得到中夹岩的振动响应规律。2)在多频次爆破作用下,侧面岩体声波速度整体高于中夹岩体,受应力波及裂隙的共同影响,围岩声波速度由中夹岩内部至隧道轮廓线呈波动式下降趋势,随着掌子面的不断远离,中夹岩累积损伤范围最终稳定在距围岩表面1.5 m范围内;通过现场监测与优化实现中夹岩爆破振动控制与累积损伤范围判定,保障了大跨度分岔隧道的高效安全掘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跨度小净距隧道 中夹岩 声波测试 爆破测振 损伤范围 海沧疏港通道 分岔隧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爆破振动信号3种经验模态分解差异性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付晓强 俞缙 +3 位作者 崔秀琴 戴良玉 黄建国 任文斌 《工程爆破》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1-28,共8页
为了准确评估冻结立井爆破对井壁产生的影响,采用井壁预埋法对大药量爆破下井壁的振动响应进行了监测。利用EMD、EEMD和CEEMD典型经验模态算法对井壁信号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时频谱对分解和重构效果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受测试... 为了准确评估冻结立井爆破对井壁产生的影响,采用井壁预埋法对大药量爆破下井壁的振动响应进行了监测。利用EMD、EEMD和CEEMD典型经验模态算法对井壁信号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时频谱对分解和重构效果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受测试环境影响,爆破信号中普遍含有噪声等干扰成分。EMD分解存在明显模态混叠和端点效应,EEMD分解虽对模态混叠现象有所改善,但去噪效果仍不理想,CEEMD分解对模态混叠和噪声消除方面均具有很好的处理效果。CEEMD重构信号时频谱能够深刻揭示爆破能量在时频域上的分布且对干扰成分不敏感,适合用于批量信号的预处理过程。分析结果对于爆破能量识别和振动损伤控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筒爆破 振动监测 经验模态分解 信号去噪 时频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CaCO_(3)改性聚氨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崔衍刚 张锐 宁晓骏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7083-7087,共5页
以纳米CaCO_(3)为增强材料,通过预聚体法制备了不同纳米CaCO_(3)掺杂的聚氨酯复合材料,研究了纳米CaCO_(3)改性聚氨酯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微观形貌、磨损性能和热稳定性能。结果表明,纳米CaCO_(3)的掺杂没有改变聚氨酯的结构,但改善了... 以纳米CaCO_(3)为增强材料,通过预聚体法制备了不同纳米CaCO_(3)掺杂的聚氨酯复合材料,研究了纳米CaCO_(3)改性聚氨酯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微观形貌、磨损性能和热稳定性能。结果表明,纳米CaCO_(3)的掺杂没有改变聚氨酯的结构,但改善了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和整体的均匀性,提升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磨损性能和热稳定性。随着纳米CaCO_(3)掺杂量的增加,改性聚氨酯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断裂延伸率和残余量先升高后降低,磨损量先降低后升高。当纳米CaCO_(3)的掺杂量为3%(质量分数)时,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断裂延伸率和残余量达到了最大值,分别为33.7 MPa、510.2%和4.4%,磨损量最低为50.1 mg。综合分析可知,纳米CaCO_(3)的最佳掺杂量为3%(质量分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CaCO_(3) 聚氨酯 力学性能 磨损性能 热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近距隧道台阶法开挖爆破振动信号特征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任文斌 付晓强 俞缙 《工程爆破》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9-129,共11页
隧道爆破振动信号具有典型的非平稳冲击特征,其信号特征是爆破参数优化的重要依据。在对厦门海沧疏港通道小净距隧道台阶法掘进爆破信号进行有效监测基础上,利用经验小波变换(Empirical Wavelet Transform, EWT)对爆破信号进行频带细化... 隧道爆破振动信号具有典型的非平稳冲击特征,其信号特征是爆破参数优化的重要依据。在对厦门海沧疏港通道小净距隧道台阶法掘进爆破信号进行有效监测基础上,利用经验小波变换(Empirical Wavelet Transform, EWT)对爆破信号进行频带细化分析和时频特征提取,并对隧道爆破雷管起爆毫秒延时时间进行了识别。分析表明:大跨度小间距隧道爆破采用台阶法可显著降低爆破振动强度,减小了爆破效应对中夹岩的扰动。经验小波变换具有优良的信号自适应分解能力,其分析精度优于传统的小波和经验模态分解算法,适合用于隧道爆破信号精细化特征提取过程。经验小波变换识别得到的雷管毫秒延时时间与设计延时时间中值最为接近,识别精度高,为隧道掘进爆破网路安全评估和参数优化提供一种可借鉴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隧道 隧道爆破 经验模态分解 经验小波变换 毫秒延时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河特大桥主桥墩柱的温度应力分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李恒太 占建斌 《世界桥梁》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5-48,共4页
以淮河特大桥为工程背景,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该桥墩柱计算模型,对墩柱浇注温度场及温度应力场进行仿真分析,对比实测温度与理论温度,研究温度场及温度应力场随时间变化的发展和分布规律。分析结果表明,实测温度和理论温度吻合较好,... 以淮河特大桥为工程背景,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该桥墩柱计算模型,对墩柱浇注温度场及温度应力场进行仿真分析,对比实测温度与理论温度,研究温度场及温度应力场随时间变化的发展和分布规律。分析结果表明,实测温度和理论温度吻合较好,二者得出的温差均小于25℃,满足温控要求;理论计算的墩柱最大拉应力小于容许拉应力。实际墩柱结构未出现裂缝,采用冷却水管等温控措施是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墩 大体积混凝土 温度场 温度应力场 有限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