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隧洞施工弃渣场退化土壤的改良及其微生物群落效应 被引量:2
1
作者 段鹏昌 王奕婷 +3 位作者 杨东阳 蓝平 邓盛炯 常军军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51-662,共12页
工程弃渣堆放场生态修复对于保护周边生态环境,促进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采用聚丙烯酰胺(PAM)为土壤结构调理剂,以生物炭、河道底泥为养分改良剂,以滇中引水工程弃渣场退化土壤为修复对象,设置空白对照CK和T1(PAM)、T2(PAM+生物炭)、T... 工程弃渣堆放场生态修复对于保护周边生态环境,促进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采用聚丙烯酰胺(PAM)为土壤结构调理剂,以生物炭、河道底泥为养分改良剂,以滇中引水工程弃渣场退化土壤为修复对象,设置空白对照CK和T1(PAM)、T2(PAM+生物炭)、T3(PAM+河道底泥)、T4(PAM+生物炭+河道底泥)4种处理,考察复配材料施加对土壤理化性质、植物(狗牙根)生长及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4种处理均能显著提高土壤电导率、养分含量、土壤平均重量直径(MWD)以及≥0.25 mm团聚体(WR_(0.25))的含量,同时显著降低土壤容重和pH,其中T4处理的综合改良效果最好。4种处理增加了植物的株高、生物量和根平均直径,其中T4处理的提升效果最佳。各改良材料施加显著提升了优势菌群放线菌门和类诺卡氏菌属的相对丰度,而降低了芽单胞菌门、酸杆菌门、Ramibacer属、马赛菌属和鞘氨醇单胞菌属的相对丰度。LEfSe(线性判别)分析表明,各处理改变了土壤中的标志细菌种类,其中T2处理组中的特异菌群数最多。相关分析显示,短波单胞菌属、类诺卡氏菌属和Pseudarthrobacter属等优势菌群的相对丰度与植物生长指标呈正相关,其可能在促进植物生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冗余分析表明,MWD、总有机碳和电导率是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植物生长的主要环境因子,是弃渣场土壤改良的指示参数。总体而言,T4处理在改善弃渣场土壤结构和性质、促进植物生长和调控土壤微生物群落方面效能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弃渣场 退化土壤 聚丙烯酰胺 生物炭 河道底泥 细菌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转露天开采下伏空区稳定性风险预测模型研究
2
作者 姜安民 张道兵 +6 位作者 王飞飞 李延超 董彦辰 郑海力 尹华东 曾林海 张升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080-3093,共14页
为降低地下转露天开采风险,对地转露下伏采空区稳定性风险预测模型展开研究。首先,从地质环境因素、采空区赋存状态及外部环境因素三方面对地转露下伏采空区稳定性风险预测指标进行识别,建立风险预测指标体系;其次,运用博弈论对区间层... 为降低地下转露天开采风险,对地转露下伏采空区稳定性风险预测模型展开研究。首先,从地质环境因素、采空区赋存状态及外部环境因素三方面对地转露下伏采空区稳定性风险预测指标进行识别,建立风险预测指标体系;其次,运用博弈论对区间层次分析法与变异系数法权重进行线性优化组合;再次,通过构造隶属度函数确定风险预测指标对风险等级的隶属度,形成隶属度矩阵,并对预测指标权重向量、隶属度矩阵及风险等级向量进行耦合,确定各一级指标及采空区综合风险等级量化值,结合量化值判定所处风险等级;最后,基于该模型对某地转露磷矿下伏采空区稳定性风险进行预测,结果表明,该露天矿下伏采空区综合风险处于C_(Ⅱ)~C_(Ⅲ)级之间,风险趋于C_(Ⅱ)级(较高),采空区处于欠稳定状态,预测结果与岩石力学试验结合数值模拟综合分析结果基本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地转露 采空区 稳定性 博弈论 模糊理论 风险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海拔地区轴流风机气动性能仿真及试验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孙未川 李科军 +3 位作者 邓旻涯 李三华 姚学军 陈淼林 《机电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5-194,共10页
针对传统轴流风机在高原环境下气动性能下降的问题,以某轴流风机为例,对其气动性能进行了仿真分析和试验测试研究。首先,采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建立了某轴流风机1∶1的数值仿真模型;然后,针对不同海拔高度以及不同转速下的风机风... 针对传统轴流风机在高原环境下气动性能下降的问题,以某轴流风机为例,对其气动性能进行了仿真分析和试验测试研究。首先,采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建立了某轴流风机1∶1的数值仿真模型;然后,针对不同海拔高度以及不同转速下的风机风量、全压、叶轮功率、全压效率和噪音,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最后,搭建了测试风机工作性能参数的试验平台,利用综合测试结果对仿真结果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风机风量基本不受影响,但海拔高度每升高1000 m,全压下降了11.4%左右,叶轮功率下降了11.3%左右,全压效率降低了0.4%左右,静压均值降低了200 Pa,达到静压峰值时间减少了0.0003 s;各工作频率下风机气动噪声声压级均降低,且最高声压级不超过145 dB;风机全压、全压效率的仿真值与测试值一致性较好,验证了该模型的准确性。该研究结果可为高海拔地区轴流风机的高效运转及风机选型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拔高度 离心式通风机 全压效率 风量和风压 叶轮功率 声学性能 三维数值模拟 FLU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图像三维重建的隧道喷射混凝土回弹率测定方法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阳军生 王子建 +2 位作者 汤宇 梁雄 刘德安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6-114,共9页
针对复杂隧道施工环境下如何快速、准确测量喷射混凝土回弹率的问题,基于机器视觉三维重建技术中的主要理论和算法,提出了一种新的隧道喷射混凝土回弹率测定方法。该方法通过坐标标记版和手持相机快速采集图像,基于运动恢复结构(SFM)算... 针对复杂隧道施工环境下如何快速、准确测量喷射混凝土回弹率的问题,基于机器视觉三维重建技术中的主要理论和算法,提出了一种新的隧道喷射混凝土回弹率测定方法。该方法通过坐标标记版和手持相机快速采集图像,基于运动恢复结构(SFM)算法、基于面片的密集匹配(PMVS)算法与三角剖分原则实现隧道实际开挖轮廓及初支内轮廓的三维曲面网格模型的建立;通过网格射线法,将隧道实际开挖轮廓与初支内轮廓三维网格模型进行空间差值求解,获得初支实际有效的喷射混凝土体积;最后,结合实际喷射混凝土总用量,完成喷射混凝土回弹量的测定,并以郑万高铁巴东隧道为依托进行现场试验与应用。结果表明:所提方法测得的喷射混凝土回弹率比传统现场称重法测试结果更为合理,准确性更高,说明该方法能够较好地实现喷射混凝土回弹率的测试;在现场应用中,结合喷射混凝土回弹率的测试结果提出的降低回弹率的施工质量控制建议,现场采用后施工良好,保证了隧道施工质量;该测定方法简便高效、成本低、不干扰施工,具有较好的工程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 喷射混凝土回弹率 三维图像点云 图像三维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掺杂介孔碳对含Pb(Ⅱ)隧洞施工废水的吸附性能 被引量:1
5
作者 蒲小平 段鹏昌 +3 位作者 秦云 凌涛 熊鹰 刘媛媛 《工业水处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8-156,共9页
采用硬模板法制备氮掺杂介孔碳,分别采用比表面积分析仪、透射电镜、红外光谱仪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表征材料结构及理化性质。将该材料应用于对2种隧洞施工废水中Pb(Ⅱ)的吸附,研究pH、反应时间对吸附效果的影响以及反应动力学、等温... 采用硬模板法制备氮掺杂介孔碳,分别采用比表面积分析仪、透射电镜、红外光谱仪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表征材料结构及理化性质。将该材料应用于对2种隧洞施工废水中Pb(Ⅱ)的吸附,研究pH、反应时间对吸附效果的影响以及反应动力学、等温模型。研究发现,该体系的吸附动力学与二级动力学方程基本一致,其吸附特性与Langmuir和Temkin等温模型相适应。实验结果与表征结果表明,材料吸附Pb(Ⅱ)的过程涉及到静电作用、孔道扩散等物理吸附以及表面含氮官能团与Pb(Ⅱ)的化学吸附。2种废水中基于Langmuir模型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493.5 mg/g和603.9 mg/g。吸附材料可通过HCl处理实现有效再生与重复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孔碳 氮掺杂 隧洞施工废水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东组泥岩大断面隧道开挖面大变形滑塌失稳机制与防治措施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吕敬康 阳军生 +3 位作者 郑响凑 汤宇 谢亦朋 梁雄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18-1432,共15页
隧道穿越富水软弱地层时易发生开挖面滑塌失稳破坏,为此,本文以郑万高铁巴东隧道为工程依托、以巴东组紫红泥岩为研究对象,开展系列室内试验,揭示泥岩遇水软化的力学特征。综合考虑围岩节理发育及施工扰动等因素的影响,基于Hoek-Brown... 隧道穿越富水软弱地层时易发生开挖面滑塌失稳破坏,为此,本文以郑万高铁巴东隧道为工程依托、以巴东组紫红泥岩为研究对象,开展系列室内试验,揭示泥岩遇水软化的力学特征。综合考虑围岩节理发育及施工扰动等因素的影响,基于Hoek-Brown强度准则将室内试验获取的完整岩体的强度参数转化为现场岩体参数,并采用两相单质点流固耦合物质点法(MPM)对隧道开挖面滑塌失稳大变形全过程进行模拟,并结合现场评价超前帷幕注浆预加固措施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开挖面滑塌失稳过程可大致分为开挖面隆起变形、开挖面局部失稳及滑塌体加速运动、滑塌体稳定这3个主要阶段。随着开挖面前方滑塌体的加速运动,围岩的渗流场发生明显的变化,渗水形态呈“漏斗状”,水流向开挖面“缺口”汇集;滑塌体稳定后呈锥体状堆积,滑塌体坡脚与开挖面的距离约25 m,与现场滑塌体最终形态较吻合。采取超前帷幕注浆预加固措施后围岩稳定性较好,确保了隧道施工安全顺利推进。流固耦合物质点法可动态再现地下水渗流作用下软弱地层隧道滑塌失稳破坏全过程,可为类似工程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东组泥岩 大变形失稳 流固耦合物质点法 帷幕注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寒区隧道围岩温度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李刚 钟小春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3-152,共10页
中国高纬度、高海拔地区的隧道数量越来越多,在隧道实际运营过程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冻害,给隧道结构及公共交通带来隐患,因此冻害防治刻不容缓。通过建立寒区隧道三维传热模型,对寒区隧道温度场分布规律进行研究,讨论了初始地温、围岩... 中国高纬度、高海拔地区的隧道数量越来越多,在隧道实际运营过程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冻害,给隧道结构及公共交通带来隐患,因此冻害防治刻不容缓。通过建立寒区隧道三维传热模型,对寒区隧道温度场分布规律进行研究,讨论了初始地温、围岩密度、导热系数及比热容对温度场的影响,并对其影响程度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洞外低温空气是引起隧道内温度场发生显著变化的主要因素,导致隧道围岩出现径向变温圈,在自然风作用下(2 m·s^(-1),-10℃),初始地温为10℃的隧道围岩变温深度达到了8 m;初始地温对运营期的隧道温度场有着直接影响,初始地温每升高5℃,运营期围岩温度增大2.5℃;隧道围岩温度与围岩比热容、密度呈正相关,但与导热系数的关系和隧道径向距离有关,径向距离小于1.3 m时,呈正相关,反之呈负相关;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得到的隧道温度场的影响敏感性从大到小排序依次为初始地温(1)、围岩密度(0.74)、围岩导热系数(0.71)、围岩比热容(0.68),可见初始地温对温度场的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区隧道 温度场 数值模拟 CFD 初始地温 围岩热物理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置导叶对轴流风机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孙未川 李科军 +2 位作者 邓旻涯 姚学军 李三华 《液压与气动》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6-66,共11页
为提高传统轴流风机气动性能,扩大其有效工作区间,以某轴流风机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与试验相结合方式,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响应面分析方法,研究导叶圆弧半径、圆弧角度、切角对风机性能和流场的影响。结果表明:导叶圆弧半径、圆弧角度... 为提高传统轴流风机气动性能,扩大其有效工作区间,以某轴流风机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与试验相结合方式,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响应面分析方法,研究导叶圆弧半径、圆弧角度、切角对风机性能和流场的影响。结果表明:导叶圆弧半径、圆弧角度、切角的较优区间分别为1500~2300 mm、35°~45°、0°~14°;在最大体积流量下,随着圆弧半径和圆弧角度的增大以及切角的减小,全压和全压效率逐渐增大;在体积流量为70 m^(3)/s和50 m^(3)/s下,随着圆弧半径和圆弧角度的减小以及切角的增大,全压和全压效率逐渐增大;通过响应面分析,当圆弧半径为1940 mm、圆弧角度为35°、切角为14°时,风机性能取得最优。经数值模拟验证,相比原型风机,优化后风机全压提高5.3%左右,全压效率提高4.8%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流风机 导叶 数值模拟 全压 全压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岩软化作用下巴东组泥岩隧道大断面开挖掌子面稳定性研究
9
作者 谢亦朋 梁雄 +2 位作者 阳军生 彭学军 刘德安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74-285,共12页
为明确软弱围岩条件下高速铁路隧道大断面机械化施工过程中的掌子面稳定性特征,以郑万铁路巴东隧道穿越巴东组紫红泥岩段为工程背景,对隧道揭露的巴东组紫红泥岩开展不同含水率下的三轴试验,揭示巴东隧道紫红泥岩的水-岩软化特征;在考虑... 为明确软弱围岩条件下高速铁路隧道大断面机械化施工过程中的掌子面稳定性特征,以郑万铁路巴东隧道穿越巴东组紫红泥岩段为工程背景,对隧道揭露的巴东组紫红泥岩开展不同含水率下的三轴试验,揭示巴东隧道紫红泥岩的水-岩软化特征;在考虑水-岩软化特征的Hoek-Brown强度准则下,构建考虑水-岩软化作用的隧道穿越巴东紫红泥岩地层流-固耦合数值模型,揭示不同地层水位下巴东组紫红泥岩隧道大断面施工掌子面稳定性特征;最终提出“掌子面喷混凝土+掌子面超前锚杆+超前管棚”的组合式超前加固方案。经过试验和模拟计算,结果表明:1)随含水量的增加,巴东隧道紫红泥岩的刚度与抗剪强度显著降低,与既有研究揭示的浅表地层紫红泥岩相比,巴东隧道紫红泥岩具有更高的抗剪强度;2)掌子面后方拱顶沉降、掌子面前方拱顶预收敛、掌子面挤出变形的最大值均随历史水位的升高而增大;3)根据不同地层历史水位条件下开挖面支护力与挤出变形之间的关系,巴东隧道紫红泥岩掌子面稳定性可以分为A(稳定)、B(短期稳定)以及C(不稳定)3类,对于C类掌子面,采用“掌子面喷混凝土+掌子面超前锚杆+超前管棚”的组合式超前加固措施后,掌子面前后方各项变形最大值可以减小60%~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东组泥岩 水-岩作用 铁路隧道 大断面开挖 掌子面稳定性 超前加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地应力下深部硐室底鼓破坏围岩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道兵 尹华东 +4 位作者 胡阿平 朱远嫘 彭学军 张升 安方信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60-669,共10页
为研究西部山区高地应力作用下深部硐室的稳定性问题,根据普氏压力拱理论,综合考虑深部硐室冒顶,片帮以及底鼓破坏,建立了高地应力下深部硐室底鼓破坏模式,基于极限分析上限法和非线性Hoek-Brown破坏准则,推导了该破坏模式下深部硐室的... 为研究西部山区高地应力作用下深部硐室的稳定性问题,根据普氏压力拱理论,综合考虑深部硐室冒顶,片帮以及底鼓破坏,建立了高地应力下深部硐室底鼓破坏模式,基于极限分析上限法和非线性Hoek-Brown破坏准则,推导了该破坏模式下深部硐室的围岩压力理论公式,求解了该破坏模式下深部硐室围岩压力上限解,并将本文结果与数值模拟和已有成果进行对比分析。此外,通过该破坏模式研究了各参数对围岩压力和潜在破坏面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初始地应力场参数中σ_(V)和λ增大,深部地下硐室围岩压力q逐渐增大,硐室围岩潜在破坏面逐渐增大,其中σ_(V)表现尤为显著;(2) Hoek-Brown破坏准则参数中GSI、σ_(ci)和m_(i)的增大对深部硐室围岩稳定性有明显的提高效应,而D增加则会降低硐室围岩的稳定性;(3)随着底部压力相关系数μ增加,深部地下硐室顶板和两帮的围岩压力表现为减小的趋势。研究成果可为深部硐室的支护设计提拱有效的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地应力 硐室底鼓 破坏模式 围岩压力 Hoek-Brown破坏准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动态设计理念的江洲深基坑内支撑优化设计 被引量:8
11
作者 王薇 罗超 +2 位作者 李享松 黄昌洋 何波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90-95,共6页
在实际工程中,由于工程初步勘测的局限性以及实际施工过程的动态变化,在施工过程中需根据工程状况和监测反馈信息,对设计作动态调整以确保安全、工期和经济的和谐统一。基于动态设计理念,依托江洲深基坑工程,针对江洲基坑地下水位变化... 在实际工程中,由于工程初步勘测的局限性以及实际施工过程的动态变化,在施工过程中需根据工程状况和监测反馈信息,对设计作动态调整以确保安全、工期和经济的和谐统一。基于动态设计理念,依托江洲深基坑工程,针对江洲基坑地下水位变化大的显著特点,采用数值模拟研究了不同水位下围护结构受力变形状态。模拟结果表明水位变化对围护结构受力变形存在较大影响。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水位监测反馈信息和施工监控状况,将动态设计理念应用于围护结构内支撑,更改了支撑设计方案;现场实施效果证明了新方案的可行性与经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设计 江洲基坑 数值模拟 内支撑 地下水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ock-Brown破坏准则下深埋硐室围岩压力上限解 被引量:7
12
作者 张道兵 马宗宇 +3 位作者 曹振兴 杨文国 凌涛 熊胜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13-421,共9页
为了获取深埋硐室的围岩压力,构建平动加转动相结合的"向下滑落的楔形塌落体+以顶角为圆心的转动圆弧体+三个平动三角形体"破坏机制。基于极限分析上限定理,推导Hock-Brown破坏准则下围岩压力的解析解。通过Matlab序列二次规... 为了获取深埋硐室的围岩压力,构建平动加转动相结合的"向下滑落的楔形塌落体+以顶角为圆心的转动圆弧体+三个平动三角形体"破坏机制。基于极限分析上限定理,推导Hock-Brown破坏准则下围岩压力的解析解。通过Matlab序列二次规划算法(SQP)优化得到围岩压力的最优上限解。分析岩体重度,侧压力系数,Hock-Brown破坏准则参数以及硐室断面尺寸对围岩压力的影响,其中表征岩体抗剪强度的Hock-Brown破坏准则参数对围岩压力有显著影响。计算方法得到的围岩压力是一个最优上限解,计算结果可以为工程实际提供相关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埋硐室 围岩压力 破坏机制 Hock-Brown破坏准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覆盖砂卵石层钢板桩围堰模拟施工试验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田仲初 丁滨阳 +3 位作者 罗聿曼 罗朝华 丛培 汤宇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52-56,共5页
为解决钢板桩在黄河流域深覆盖砂卵石层地质条件下难以插打到位这一问题,基于工程现场8 m(长)×3 m(宽)×5 m(高)的钢板桩围堰平面缩尺模型和人工模拟的最不利砂卵石地质层,采用高压射水、改良钢板桩、水下引孔爆破等技术手段... 为解决钢板桩在黄河流域深覆盖砂卵石层地质条件下难以插打到位这一问题,基于工程现场8 m(长)×3 m(宽)×5 m(高)的钢板桩围堰平面缩尺模型和人工模拟的最不利砂卵石地质层,采用高压射水、改良钢板桩、水下引孔爆破等技术手段进行插打试验,研究钢板桩的插打对周边土体的挤压作用,对比分析不同插打方案的施工效率。结果表明:在最不利砂卵石地质层下,试验模型桩墙侧向土压力呈弧状分布,且砂卵石集料集配越密对钢板桩插打的阻碍作用越强;采用改良钢板桩和水下引孔爆破技术能够提高钢板桩的沉桩效率,为类似工程提供了一种钢板桩围堰辅助沉桩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板桩 深覆盖层 模拟试验 卵石 爆破 引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单元安全系数法的浅埋隧道三台阶法开挖进尺优化 被引量:13
14
作者 彭学军 张道兵 +1 位作者 尹华东 李永鑫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1期13973-13979,共7页
为进一步研究浅埋隧道三台阶法开挖进尺问题,以鹅岭隧道为工程背景,采用FLAC_(3D)有限差分法数值模拟软件建立了隧道三维稳定性分析模型,模拟了4种开挖方案,并引入单元安全系数法,计算了隧道围岩各区域的安全系数,分析了隧道围岩潜在的... 为进一步研究浅埋隧道三台阶法开挖进尺问题,以鹅岭隧道为工程背景,采用FLAC_(3D)有限差分法数值模拟软件建立了隧道三维稳定性分析模型,模拟了4种开挖方案,并引入单元安全系数法,计算了隧道围岩各区域的安全系数,分析了隧道围岩潜在的破坏形式,确定了三台阶法合理的开挖参数。通过对比分析围岩的安全系数、位移、应力、塑性区可得,上台阶开挖长度越长,中、下台阶开挖以及前方土体对隧道工作面的挤压越小,越有利于隧道开挖面的稳定性;而台阶越长,支护间隔越长,支护效果就越差,安全系数就越小,隧道围岩的失稳风险就越大。在施工过程中,隧道最危险的部位为拱脚与拱底处,建议采取方案一进行开挖,各台阶之间为不同步开挖,且预留核心土,上台阶开挖长度宜为5~10 m,开挖进尺宜为0.5~0.6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埋隧道 三台阶法 单元安全系数法 开挖进尺 围岩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压平衡盾构下穿湘江西岸堤坝施工风险分析与控制措施 被引量:11
15
作者 黄昌洋 苗宪强 +1 位作者 褚东升 阳军生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3-55,共3页
长沙地铁2号线溁湾镇站—橘子洲站区间盾构隧道下穿湘江堤坝段施工风险高、难度大,本文对其风险进行系统分析,阐述风险产生的原因及造成的危害,提出隧道盾构法穿越堤坝段施工风险控制措施。结合现场施工与监测情况,探讨堤坝的变形规律,... 长沙地铁2号线溁湾镇站—橘子洲站区间盾构隧道下穿湘江堤坝段施工风险高、难度大,本文对其风险进行系统分析,阐述风险产生的原因及造成的危害,提出隧道盾构法穿越堤坝段施工风险控制措施。结合现场施工与监测情况,探讨堤坝的变形规律,对堤坝稳定性进行评价。实践证明风险控制措施效果良好,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土压平衡盾构 堤坝 风险分析 控制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地应力隧道蚀变花岗岩地层围岩大变形特征及控制措施 被引量:30
16
作者 方星桦 杨曾 +3 位作者 阳军生 彭学军 汤宇 刘伟龙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2-101,共10页
藏噶隧道穿越高地应力节理化蚀变花岗岩地层,施工时围岩变形呈现出变形量值大、变形速率快、水平收敛大于竖向沉降、持续时间长等特征。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施工初期提出的原支护设计方案进行分析,验证所建立模型及其参数的合理性。通过... 藏噶隧道穿越高地应力节理化蚀变花岗岩地层,施工时围岩变形呈现出变形量值大、变形速率快、水平收敛大于竖向沉降、持续时间长等特征。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施工初期提出的原支护设计方案进行分析,验证所建立模型及其参数的合理性。通过数值模拟与现场试验,提出以调整边墙曲率、长短锚杆结合、双层初期支护为主的防抗结合的围岩变形综合控制措施。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采用综合控制措施后,围岩变形量值得到控制,围岩变形速率明显降低,拱墙围岩塑性区较小,初期支护结构安全系数满足要求,能够保证围岩和支护结构稳定。现场试验段应用综合控制措施后,围岩变形的量值、速率及持续时间均得以控制,围岩变形收敛速度较快,施工效果良好,施工效率得到较大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 围岩变形 高地应力 蚀变花岗岩地层 围岩变形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噶隧道穿越冰水沉积层围岩加固与掘进技术 被引量:4
17
作者 朱胥仁 彭学军 +1 位作者 阳军生 杨曾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4-57,共4页
藏噶隧道穿越长915 m冰水沉积层,土石粒径大小不均,孔隙率大,自稳性差,受地下水影响大,因此采取有效的地层加固止水措施极为必要。基于冰水沉积层地层特性和穿越该地层隧道施工风险分析,提出富水季节和枯水季节先分别采用“帷幕注浆+管... 藏噶隧道穿越长915 m冰水沉积层,土石粒径大小不均,孔隙率大,自稳性差,受地下水影响大,因此采取有效的地层加固止水措施极为必要。基于冰水沉积层地层特性和穿越该地层隧道施工风险分析,提出富水季节和枯水季节先分别采用“帷幕注浆+管棚+小导管”和“管棚+小导管”对围岩注浆加固,然后采用小断面三台阶开挖的施工方案。经实施隧道顺利穿越长距离冰水沉积层,达到了安全高效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隧道 超前加固措施 理论分析 现场调查 突涌水 冰水沉积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终南山公路隧道断层破碎带综合施工技术 被引量:10
18
作者 税明东 成坚 《隧道建设》 2004年第2期17-20,24,共5页
以终南山公路隧道断层破碎带发育特点及其与隧道位置的相互关系 ,分析对隧道施工和围岩稳定性的影响 ,并确定相对应的施工技术措施和工艺及超前预报方法 。
关键词 终南山公路 隧道工程 断层破碎带 超前预报 综合治理 围岩稳定性 地质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管棚支护技术在武广客运专线隧道软弱围岩开挖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19
作者 宋政文 《铁道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1期381-384,共4页
研究目的:由于隧道洞身横穿软弱围岩,结构松散,围岩稳定性极差。为了解决这一施工中遇到的问题,因此特别针对软弱围岩的开挖支护进行了技术研究。研究结果:通过管棚注浆超前支护在桐木冲隧道出口软弱围岩开挖中的应用和监控量测,进一步... 研究目的:由于隧道洞身横穿软弱围岩,结构松散,围岩稳定性极差。为了解决这一施工中遇到的问题,因此特别针对软弱围岩的开挖支护进行了技术研究。研究结果:通过管棚注浆超前支护在桐木冲隧道出口软弱围岩开挖中的应用和监控量测,进一步地了解了管棚注浆支护的原理,有效地阻止了开挖时软弱围岩的坍塌和涌水,为隧道的施工安全提供了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棚 软弱围岩 开挖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水泥岩大断面隧道开挖面稳定性及加固方式 被引量:24
20
作者 刘德安 梁雄 +2 位作者 汤宇 林三国 彭雨杨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8期7777-7783,共7页
富水泥岩隧道开挖过程中开挖面易失稳。以巴东隧道穿越富水紫红泥岩段为工程背景,基于岩土控制变形分析(ADECO-RS)及现场调查将开挖面稳定性评价为“C类稳定形态”,提出超前帷幕注浆结合超前管棚的预加固措施。基于离散元方法构建泥岩... 富水泥岩隧道开挖过程中开挖面易失稳。以巴东隧道穿越富水紫红泥岩段为工程背景,基于岩土控制变形分析(ADECO-RS)及现场调查将开挖面稳定性评价为“C类稳定形态”,提出超前帷幕注浆结合超前管棚的预加固措施。基于离散元方法构建泥岩隧道开挖模型,分析开挖面失稳过程及前方围岩变形破坏特征。结果表明:开挖面失稳过程呈现“挤出变形-局部塌落-明显溜塌”的渐进破坏特性。发生溜塌后,开挖面前方拱部径向4.5 m,纵向15 m范围松动区发育,孔(裂)隙率由0.1增至0.186;隧底出现相应范围的隆起区,颗粒接触力链分布稀疏,从宏细观层面进一步说明富水泥岩段开挖面前方失稳性强。考虑以上围岩扰动范围,提出了超前帷幕注浆参数,经现场应用,开挖面前方围岩加固效果良好,有效保证了大断面隧道施工安全,可为类似富水泥岩隧道设计、施工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断面隧道 富水泥岩 开挖面失稳 超前加固措施 岩土控制变形分析 离散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