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盾构改良渣土渗透系数预测及工程应用 被引量:9
1
作者 张文涛 龚振宇 +1 位作者 令凡琳 王树英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863-1870,共8页
为解决土压平衡盾构在富水粗粒土地层掘进时,由于盾构渣土渗透性较高而引起螺旋输送机出口处易出现喷涌等风险问题,基于随机森林算法,选取渣土改良参数包括含水率、泡沫注入比、膨润土泥浆注入比以及掘进地层参数土体有效粒径、水力梯... 为解决土压平衡盾构在富水粗粒土地层掘进时,由于盾构渣土渗透性较高而引起螺旋输送机出口处易出现喷涌等风险问题,基于随机森林算法,选取渣土改良参数包括含水率、泡沫注入比、膨润土泥浆注入比以及掘进地层参数土体有效粒径、水力梯度作为模型输入参数,提出一套适用于盾构渣土渗透系数预测的模型。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预测精度较高,渣土渗透系数预测值与实测值均位于同一数量级,且均方误差仅为2.4×10^(-9) cm/s,拟合决定系数可达0.9819。依托滇中引水龙泉倒虹吸盾构隧洞工程进行应用,对下穿盘龙江喷涌风险源进行判定,并基于该预测模型给出推荐改良参数。在采用推荐改良参数后,盾构下穿过程中渣土渗透系数满足要求,土舱压力稳定,且对上部桥梁结构影响较小,保障了盾构安全、高效掘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压平衡盾构 渣土改良 渗透系数 随机森林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中引水隧洞砾质土地层盾构渣土饼化控制技术 被引量:3
2
作者 龚振宇 肖钢 +3 位作者 雷波 令凡琳 王树英 朱汉标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5-152,共8页
砾质土地层盾构掘进时,容易发生盾构刀盘结泥饼现象,须对渣土改良参数进行合理优化,以降低结泥饼风险。依托滇中引水龙泉倒虹吸盾构隧洞工程,首先分析砾质土地层盾构结泥饼风险以及分散型泡沫剂发泡性能,然后结合坍落度试验和界限含水... 砾质土地层盾构掘进时,容易发生盾构刀盘结泥饼现象,须对渣土改良参数进行合理优化,以降低结泥饼风险。依托滇中引水龙泉倒虹吸盾构隧洞工程,首先分析砾质土地层盾构结泥饼风险以及分散型泡沫剂发泡性能,然后结合坍落度试验和界限含水率试验探究分散型泡沫改良渣土的塑流性特征,提出砾质土地层盾构渣土饼化风险控制技术,并通过现场跟踪试验对饼化控制技术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1)分散型泡沫剂发泡倍率随着浓度增加而增长,随发泡压力增加呈先增后减趋势,在发泡压力为0.3 MPa时获得最佳发泡倍率;(2)分散型泡沫剂能有效改善砾质土渣土塑流性,降低砾质土渣土液塑限,进而降低渣土饼化风险;(3)提出砾质土渣土改良参数建议值并应用于实际工程,应用后盾构总推力、扭矩明显降低且离散程度减小,盾构推进速度明显提升,验证了砾质土地层盾构渣土饼化控制技术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压平衡盾构 砾质土 饼化 坍落度试验 液塑限 掘进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线盾构隧道下穿既有建筑物诱发地表变形规律分析 被引量:17
3
作者 冯涵 张学民 +2 位作者 乔世范 陈世君 张细宝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66-871,共6页
盾构下穿建(构)筑物施工不可避免对地层及上层建筑产生影响,而双线隧道穿越同一建筑物同时存在着二次扰动,且同时由于建筑物与地层之间的作用,诱发的地表变形影响更为复杂。以南京地铁三号线常府街~夫子庙区间双线隧道下穿刘公巷... 盾构下穿建(构)筑物施工不可避免对地层及上层建筑产生影响,而双线隧道穿越同一建筑物同时存在着二次扰动,且同时由于建筑物与地层之间的作用,诱发的地表变形影响更为复杂。以南京地铁三号线常府街~夫子庙区间双线隧道下穿刘公巷7号楼具体工况为例,结合经验公式和数值模拟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存在建筑物情况下的地表变形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建筑物的存在使得地表沉降曲线呈非对称形式,且存在建筑物范围内沉降曲线相对平缓,而 PECK 预测地表沉降槽为对称曲线,且相对数值模拟结果偏大,表明地面建筑物对地层变形具有直接的约束作用;采用 peck 公式预测存在地面建筑物的地表沉降时,应根据现场实测数据反算确定经验参数,从而考虑建筑物刚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隧道 地表变形 建筑物保护 数值模拟 PECK 公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渣土改良下盾构掘进富水砾砂地层响应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王树英 汪来 +1 位作者 杨鹏 龚振宇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87-97,共11页
为解决土压平衡盾构在富水砾砂地层中掘进土舱保压难度较大的问题,需对盾构渣土进行改良,减小其渗透性,提升土舱保压效果。依托昆明地铁4号线小—火区间盾构隧道工程,采用数值模拟手段,结合现场监测数据,对渣土改良下盾构掘进富水砾砂... 为解决土压平衡盾构在富水砾砂地层中掘进土舱保压难度较大的问题,需对盾构渣土进行改良,减小其渗透性,提升土舱保压效果。依托昆明地铁4号线小—火区间盾构隧道工程,采用数值模拟手段,结合现场监测数据,对渣土改良下盾构掘进富水砾砂地层响应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改良渣土渗透性的降低,开挖面孔压逐渐增大,当土舱渣土渗透系数降至5×10^(-5)cm/s后,开挖面孔压接近原始孔压,表明改良渣土具有良好的止水性能;随着地下水位的升高,开挖面孔压逐渐增大,表明高水位对渣土止水效果的要求更高。2)小—火区间渣土渗透性较低,开挖面近似止水条件,盾构掘进过程中,开挖面附近会产生一定的超孔压,超孔压影响范围主要位于盾构前方1.5倍洞径,开挖面中心位移远小于失稳时的开挖面中心位移,开挖面稳定性较高。3)由于盾构渣土渗透性较低,盾构掘进会在周围形成较大的超孔压,同时渗透系数较小的渣土可以有效阻止开挖面前方地下水的自由渗流,提高开挖面的稳定性,减小地表沉降。4)随着地下水位的升高,地表沉降和地层超孔压有增大的趋势,维持开挖面所需支护应力迅速增加,水位高度对开挖面支护应力的影响十分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隧道 富水砾砂地层 渣土改良 地层响应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软下硬地层富水浅埋隧洞初支沉降及注浆止水防控技术 被引量:15
5
作者 杜学才 龚振宇 +2 位作者 肖钢 冯志耀 王树英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9期8218-8224,共7页
针对上软下硬地层中隧洞上台阶拱脚未坐落于基岩时,容易引起初支整体下沉、地表沉降过大等问题,以滇中引水龙泉隧洞出口段为工程背景,分析了隧洞开挖引起的沉降规律及原因,并进行了水泥-水玻璃双液浆胶凝试验和地表注浆现场试验。研究... 针对上软下硬地层中隧洞上台阶拱脚未坐落于基岩时,容易引起初支整体下沉、地表沉降过大等问题,以滇中引水龙泉隧洞出口段为工程背景,分析了隧洞开挖引起的沉降规律及原因,并进行了水泥-水玻璃双液浆胶凝试验和地表注浆现场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地下水入渗是引起初支整体下沉和地表沉降过大的主要原因;上台阶开挖是引起地表沉降和拱顶沉降的主要阶段,约占各自沉降的68.01%和76.28%;基于双液浆胶凝试验和地表注浆现场试验,认为胶凝时间控制在25 s左右较为合理,采用地表注浆取得了较好的止水效果,地表沉降和拱顶沉降显著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洞 地表注浆 上软下硬 C-S双液浆 地表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软下硬地层浅埋暗挖隧洞侧穿建筑物沉降控制技术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张文涛 肖钢 +3 位作者 普恒 罗朋 管少祥 王树英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06-117,共12页
隧洞开挖会引起周边地表与建筑物的沉降,影响建筑物的安全与正常使用。为了减小隧洞施工带来的影响,依托昆明滇中引水工程龙泉隧洞出口段,研究了上软下硬地层浅埋暗挖隧洞侧穿建筑物的沉降控制技术。采取FLAC3D数值仿真对洞外地表注浆... 隧洞开挖会引起周边地表与建筑物的沉降,影响建筑物的安全与正常使用。为了减小隧洞施工带来的影响,依托昆明滇中引水工程龙泉隧洞出口段,研究了上软下硬地层浅埋暗挖隧洞侧穿建筑物的沉降控制技术。采取FLAC3D数值仿真对洞外地表注浆与隔离桩的控制措施影响规律进行分析,并通过现场监测数据验证其准确性与应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地表注浆与隔离桩联合加固能显著减少地表与建筑沉降,采用钢套管隔离桩的综合效益最佳,其对建筑物沉降减小的幅度可达到54%;地表注浆宽度存在一定的有效影响范围;隔离桩在入岩1~2 m后就有较好的沉降控制效果;隔离桩与建筑物间应有一个最佳的控制距离,不仅能对建筑物沉降有较好的控制效果,而且其对隧洞周围地表沉降的控制效果也与当大于这个最佳距离时相差不大;在上软下硬地层中隧洞位于软弱地层部分的掌子面开挖产生的地表沉降约占70%~80%;现场采用基于模拟分析得出的最佳洞外加固方案有效控制了建筑物及其周围地表沉降。研究成果对滇中引水工程现场施工与类似工程具有一定指导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软下硬地层 浅埋暗挖隧洞 侧穿建筑物 沉降 隔离桩 地表注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稠度时变作用幂律型浆液的隧道管片壁后注浆柱形扩散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杨剑 檀俊坤 +2 位作者 刘日彤 张细宝 彭祖民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67-70,共4页
考虑浆液稠度时变性,保持注浆速率不变,建立管片壁后注浆柱形扩散理论模型,利用该模型推导了管片壁后浆液压力空间分布方程及管片受力公式,并依托工程实例分析了浆液压力的时变情况。结果表明:水泥浆液的水灰比不变,浆液的最大扩散半径... 考虑浆液稠度时变性,保持注浆速率不变,建立管片壁后注浆柱形扩散理论模型,利用该模型推导了管片壁后浆液压力空间分布方程及管片受力公式,并依托工程实例分析了浆液压力的时变情况。结果表明:水泥浆液的水灰比不变,浆液的最大扩散半径和管片壁后浆液压力随注浆压力增大而增大;注浆压力不变,扩散半径和浆液对管片的作用力均随浆液水灰比增加而增大;水灰比为0.5的水泥浆液流动性较差、扩散半径较小,不适用于隧道管片壁后注浆;水灰比为0.6,0.7的水泥浆液可用于管片壁后注浆,但其注浆压力须达到相应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隧道 浆液扩散规律 理论分析 管片注浆 稠度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