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胰岛素与硒对糖尿病大鼠骨骼肌细胞胰岛素信号转导的联合作用 被引量:3
1
作者 徐天娇 刘勇 +3 位作者 孟瑾 曾菊绒 胥晓丽 弥曼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245-1250,共6页
目的观察胰岛素与硒对糖尿病大鼠骨骼肌胰岛素信号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35只,随机分为正常组、糖尿病组、糖尿病胰岛素治疗组(D-In组)、糖尿病亚硒酸钠治疗组(D-Se组)、糖尿病联合胰岛素和亚硒酸钠治疗组(D-InSe组),每组7只... 目的观察胰岛素与硒对糖尿病大鼠骨骼肌胰岛素信号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35只,随机分为正常组、糖尿病组、糖尿病胰岛素治疗组(D-In组)、糖尿病亚硒酸钠治疗组(D-Se组)、糖尿病联合胰岛素和亚硒酸钠治疗组(D-InSe组),每组7只。采取One TouchⅡ血糖仪测定胰岛素和硒联合应用后糖尿病大鼠血糖变化;微柱法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1c);Western blot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骨骼肌细胞中胰岛素受体底物1(IRS-1)、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和葡萄糖转运子4(GLUT4)表达的变化;采用简单相关分析观察IRS-1、PI3K、GLUT4和血糖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D-In-Se组血糖较DIn组和D-Se组明显下降(P<0.01);Western blot法和免疫组化结果均显示:胰岛素和硒联合应用能明显增加糖尿病大鼠骨骼肌细胞上IRS-1、PI3K和GLUT4的表达(P<0.01);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骨骼肌细胞膜上GLUT4蛋白的表达量与胞质中IRS-1及PI3K蛋白的表达均呈正相关,血糖水平与骨骼肌细胞膜上GLUT4蛋白的表达量呈负相关。结论胰岛素和硒联合应用可通过IRS-1/PI3K途径、增加骨骼肌胞膜上GLUT4蛋白的表达,发挥协同降血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胰岛素 亚硒酸钠 胰岛素受体底物1 磷脂酰肌醇3激酶 葡萄糖转运子4 骨骼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叉神经痛患者脑三叉神经诱发电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李家伟 刘艳春 +2 位作者 李丽 马东 张改惠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63-266,共4页
目的检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脑三叉神经诱发电位潜伏期及峰间潜伏期,并与本实验室脑三叉神经诱发电位正常参考数据相比较。方法采用多导诱发电位仪,无创伤的表面皮肤刺激,三导联同时记录,检测16例三叉神经痛患者脑三叉神经诱发电位,获得... 目的检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脑三叉神经诱发电位潜伏期及峰间潜伏期,并与本实验室脑三叉神经诱发电位正常参考数据相比较。方法采用多导诱发电位仪,无创伤的表面皮肤刺激,三导联同时记录,检测16例三叉神经痛患者脑三叉神经诱发电位,获得患者脑三叉神经诱发电位的潜伏期及峰间潜伏期值。结果三叉神经痛患者同体两侧(患侧、健侧)各波潜伏期及峰间潜伏期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患者患侧T1潜伏期与本实验室正常参考值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患者患侧T2潜伏期、T2-T1峰间潜伏期及患者健侧T2潜伏期、T2-T1峰间潜伏期与本实验室正常参考值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三叉神经痛患者的脑三叉神经诱发电位研究中,短潜伏期波有明显变化,更具有参考价值,为进一步研究三叉神经痛患者的脑三叉神经诱发电位变化等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脑三叉神经诱发电位 潜伏期 峰间潜伏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化hα-syn基因疫苗预防注射对MPTP急性帕金森病小鼠的神经保护作用 被引量:4
3
作者 王法祥 彭国光 +2 位作者 王加才 王少君 何卿玮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8期1761-1765,共5页
目的探讨预防注射优化hα-syn基因疫苗对多巴胺神经元在遭受急性神经毒素损害时的保护作用。方法在小鼠双侧后肢胫骨前肌部位分别注射优化基因疫苗、空重组质粒或PBS各50μl,共3次。末次注射3周后,优化基因疫苗组皮下注射MPTP30mg/kg,... 目的探讨预防注射优化hα-syn基因疫苗对多巴胺神经元在遭受急性神经毒素损害时的保护作用。方法在小鼠双侧后肢胫骨前肌部位分别注射优化基因疫苗、空重组质粒或PBS各50μl,共3次。末次注射3周后,优化基因疫苗组皮下注射MPTP30mg/kg,对照组用等容量的PBS背部皮下注射,每日1次,连续5d。最后1次模型注射后,观察行为学和病理生理改变。结果优化基因疫苗组小鼠的爬杆分数与空重组质粒组比较明显减少(P<0.05),与PBS对照组比较,爬杆分数增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优化基因疫苗组与空重组质粒组相比,黑质区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凋亡细胞数明显减少(P<0.05),α-突触核蛋白表达略减少(P>0.05)。空重组质粒组与PBS对照组相比,黑质区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凋亡细胞明显增多(P<0.05),α-突触核蛋白表达明显增多(P<0.05)。结论优化hα-syn基因疫苗预防注射能够较好的防止神经毒素对黑质多巴胺细胞的损害,对多巴胺神经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免疫预防 基因疫苗 MPT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止痛消结丸治疗大鼠乳腺增生病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蔡国良 黄蕾 +1 位作者 马拴全 马伟欢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0年第4期868-870,共3页
目的:通过观察止痛消结丸对乳腺增生病大鼠血液流变性及乳腺组织病理的改变,探讨止痛消结丸治疗乳腺增生病的机理。方法:选用SPF级雌性Wistar大鼠7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模型证实组、止痛消结丸大、中、小剂量组、阳性... 目的:通过观察止痛消结丸对乳腺增生病大鼠血液流变性及乳腺组织病理的改变,探讨止痛消结丸治疗乳腺增生病的机理。方法:选用SPF级雌性Wistar大鼠7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模型证实组、止痛消结丸大、中、小剂量组、阳性对照乳癖消片组,采用苯甲酸雌二醇和黄体酮建立乳腺增生动物模型,予以相应药物治疗,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不用药。观察乳腺增生病大鼠血液流变性改变及乳腺组织病理变化。结果:模型组大鼠血液呈高黏、凝、聚状态,各用药组血液流变性指标大部分接近或低于正常水平,其中以止痛消结丸大剂量组作用尤为显著(P<0.01)。结论:止痛消结丸可改变乳腺增生病大鼠的血液流变性,改善乳房的微循环,是其治疗和预防乳腺增生病的机理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止痛消结丸 乳腺增生病 组织病理 血液流变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检测结核分枝杆菌蛋白抗原b夹心ELISA的建立及其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雷蕾 宋波 +6 位作者 李琦 史明 边婷 杨毅宁 李娜 宋朝君 赵钢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42-545,共4页
目的建立定量检测脑脊液中结核分枝杆菌蛋白抗原b的夹心ELISA,以便用于诊断结核性脑膜炎。方法制备抗结核分枝杆菌蛋白抗原b鼠源性单克隆抗体(mAb)及兔多克隆抗体;以单克隆抗体为包被抗体,多克隆抗体为检测抗体,建立检测结核分枝杆菌蛋... 目的建立定量检测脑脊液中结核分枝杆菌蛋白抗原b的夹心ELISA,以便用于诊断结核性脑膜炎。方法制备抗结核分枝杆菌蛋白抗原b鼠源性单克隆抗体(mAb)及兔多克隆抗体;以单克隆抗体为包被抗体,多克隆抗体为检测抗体,建立检测结核分枝杆菌蛋白抗原b的双抗体夹心ELISA;应用此方法检测正常人(n=6)、非结核性脑膜炎患者(n=26)及临床确诊结核性脑膜炎患者(n=42)的脑脊液标本中蛋白抗原b的含量,并分析其与结核性脑膜炎活动性感染的相关性。结果成功建立了检测蛋白抗原b的夹心ELISA,敏感度可达0.4μg/L。应用该方法在正常人及非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中未检测到蛋白抗原b;在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中蛋白抗原b含量显著升高。结论建立了敏感、特异检测结核分枝杆菌蛋白抗原b含量的ELISA,为活动性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提供一种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分枝杆菌蛋白抗原b 结核性脑膜炎 抗体制备 夹心ELIS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岛素与硒联合作用对糖尿病大鼠糖脂代谢及骨骼肌GLUT4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徐天娇 刘勇 袁秉祥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17-420,共4页
目的阐明胰岛素(In)与硒(Se)联合作用对糖尿病(DM)大鼠糖脂代谢及对骨骼肌细胞GLUT4表达的影响。方法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50 mg/kg复制大鼠DM模型,单用及联合应用胰岛素1 U/kg.d和硒180μg/kg.d4周后,分别检测血糖(BG)、糖化血红蛋... 目的阐明胰岛素(In)与硒(Se)联合作用对糖尿病(DM)大鼠糖脂代谢及对骨骼肌细胞GLUT4表达的影响。方法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50 mg/kg复制大鼠DM模型,单用及联合应用胰岛素1 U/kg.d和硒180μg/kg.d4周后,分别检测血糖(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BL)的变化以及骨骼肌细胞膜上GLUT4表达的变化。结果联合用药组(DM+In+Se)的血糖和HbA1c较单用胰岛素组(DM+In)和单用硒组(DM+Se)明显下降(P<0.01);DM+In+Se的TC和TG较DM+In组和DM+Se组明显下降(P<0.01)。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组化结果均显示:胰岛素和硒联合应用能明显增加DM大鼠骨骼肌细胞膜上GLUT4的表达(P<0.01)。结论 DM+In+Se降低BG、HbA1c和BL的作用明显优于单用相同剂量的DM+In或DM+Se;DM+In+Se与增加肌组织细胞膜GLUT4蛋白的表达量而增强胰岛素信号转导,纠正糖脂代谢紊乱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大鼠 胰岛素 亚硒酸钠 葡萄糖转运蛋白体4 骨骼肌 血糖 糖化血红蛋白 血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5例老年患者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体会
7
作者 柏本健 魏维强 +1 位作者 李洁 方汉军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03-303,共1页
冠心病患者中老年人占很大比重。该类患者一般都有肺及肝肾功能下降,合并其他疾病多,如糖尿病,高血压,同时,随着内科涂层药物支架的迅速发展和介入技术的提高,这个人群中最终选择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都是病情重、冠状动脉病... 冠心病患者中老年人占很大比重。该类患者一般都有肺及肝肾功能下降,合并其他疾病多,如糖尿病,高血压,同时,随着内科涂层药物支架的迅速发展和介入技术的提高,这个人群中最终选择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都是病情重、冠状动脉病变严重、心肌严重缺血的患者,对心血管外科技术、麻醉技术的要求更高。如何更好的保护患者重要脏器的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决定选择什么样的手术方式就显得更加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老年患者 心血管外科技术 冠状动脉病变 冠心病患者 肾功能下降 术后并发症 中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酸疫苗免疫帕金森病小鼠加重黑质炎性反应 被引量:4
8
作者 王少君 罗琴 +5 位作者 王加才 彭国光 李增潮 张洵岳 万金城 张江伟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28-531,共4页
目的:探讨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α-syn)核酸疫苗免疫帕金森病小鼠后黑质免疫炎性反应的变化。方法:将本实验室成功构建的α-syn核酸疫苗-pVAX1-hα-Syn140用Qiagen试剂盒大量制备α-syn质粒;24只MPTP慢性帕金森病小鼠随机分为3组... 目的:探讨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α-syn)核酸疫苗免疫帕金森病小鼠后黑质免疫炎性反应的变化。方法:将本实验室成功构建的α-syn核酸疫苗-pVAX1-hα-Syn140用Qiagen试剂盒大量制备α-syn质粒;24只MPTP慢性帕金森病小鼠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空质粒对照组和PBS对照组,各组小鼠分别肌注pVAX1-hα-Syn140重组质粒,pVAX1空质粒和PBS各100μl,共免疫3次,每次间隔3周,末次免疫后2周,观察小鼠中脑黑质CD11b和TNF-α表达变化。结果:pVAX1-hα-Syn140核酸疫苗免疫组小鼠中脑黑质CD11b表达较对照组增加约36%~37%(P<0.01);TNF-α表达较对照组增加约28%~32%(P<0.01)。结论:pVAX1-hα-Syn140核酸疫苗具有一定的炎性副反应,可在下一步的实验中进行优化,减轻其有害的细胞毒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Α-突触核蛋白 核酸疫苗 免疫炎性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模式CT指导下动脉溶栓术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马海 陈康宁 +1 位作者 任亚静 刘连锋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1期2188-2190,共3页
目的观察多模式CT指导下的动脉内rt-PA接触溶栓的疗效。方法 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于中铁二十局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经多模式CT筛选出符合溶栓的患者32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10例。年龄39~73岁,平均64岁。分为&l... 目的观察多模式CT指导下的动脉内rt-PA接触溶栓的疗效。方法 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于中铁二十局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经多模式CT筛选出符合溶栓的患者32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10例。年龄39~73岁,平均64岁。分为<3 h组及3~6 h组。记录溶栓前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改良蓝金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及巴塞尔指数(barthel index,BI)。结果32例样本中26例(81.3%)患者溶栓治疗有效,23例(71.9%)临床结局良好,16例(50.0%)血管完全再通,症状性出血1例(3.1%)。溶栓前后NIHSS、MRS及BI明显改善,<3 h及3~6 h组溶栓安全性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多模式CT指导的动脉溶栓术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动脉溶栓术 头颅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颅外段狭窄的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马海 姚晓峰 +2 位作者 赵雄飞 陈东明 陈康宁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14-916,共3页
目的:评价椎动脉颅外段狭窄支架成形术的安全性、可行性和远期疗效。方法:40例椎动脉颅外段狭窄患者接受了支架成形手术治疗。结果:4例患者同时植入颈动脉支架,2例患者同时植入双侧椎动脉支架,40例患者共置入支架46枚,技术成功率100%。... 目的:评价椎动脉颅外段狭窄支架成形术的安全性、可行性和远期疗效。方法:40例椎动脉颅外段狭窄患者接受了支架成形手术治疗。结果:4例患者同时植入颈动脉支架,2例患者同时植入双侧椎动脉支架,40例患者共置入支架46枚,技术成功率100%。平均随访18个月,其中6例在半年后行DSA复查时有2例出现再狭窄,狭窄率分别为10%和15%。未见临床上后循环缺血发生。结论:支架成形术治疗动脉硬化性椎动脉狭窄有效可行,可作为脑血管病二级预防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成形术 椎动脉 动脉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