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原官兵眼干燥症治疗方案探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张鹏程 朱静宜 +3 位作者 代含静 陈礼彬 鲍雨萌 曾波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33-738,共6页
目的探究改良睑板腺按摩联合超声雾化及药物治疗高原官兵眼干燥症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取2022年7-10月中部战区总医院医疗队诊治的驻西藏林芝(平均海拔3100 m)官兵眼干燥症患者180例(360眼)作为研究对象,按病程将患者分为4个区组(&l... 目的探究改良睑板腺按摩联合超声雾化及药物治疗高原官兵眼干燥症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取2022年7-10月中部战区总医院医疗队诊治的驻西藏林芝(平均海拔3100 m)官兵眼干燥症患者180例(360眼)作为研究对象,按病程将患者分为4个区组(<1个月、1~3个月、3~6个月、≥6个月),分别将各区组内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传统组及改良组(n=60)。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人工泪液滴眼和雾化熏蒸);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传统组行传统睑板腺按摩,改良组行改良睑板腺按摩。疗程3个月。比较3组患者治疗后的症状与体征评分、总有效率、治疗时间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3组治疗前后组内对比,除对照组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3组间比较,传统组与改良组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传统组与改良组症状及体征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传统组与改良组的总有效率均明显增高(P<0.01);传统组与改良组间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时间比较,改良组治疗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5),但较传统组明显缩短(P<0.05)。与传统组比较,改良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P<0.001)。结论在高原地区,改良睑板腺按摩联合雾化及局部药物治疗眼干燥症安全有效,操作简便,适合在官兵野训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干燥症 高原 部队 改良睑板腺按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厚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与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对侧眼脉络膜参数比较研究
2
作者 肖蓓 宋艳萍 +2 位作者 闫明 叶娅 黄珍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76-381,共6页
目的应用超广角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UWF SS-OCTA)比较厚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PNV)和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者无症状对侧眼的脉络膜参数及形态学变化。方法前瞻性横断面观察研究,纳入2023年4月至2023年9月我院... 目的应用超广角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UWF SS-OCTA)比较厚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PNV)和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者无症状对侧眼的脉络膜参数及形态学变化。方法前瞻性横断面观察研究,纳入2023年4月至2023年9月我院眼科23例CSC患者无症状对侧眼23眼和19例PNV患者无症状对侧眼19眼,以及年龄与性别匹配的22例健康人22眼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设为CSC对侧眼组、PNV对侧眼组及健康眼组。三组受试者年龄、男性比例及最佳矫正视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研究对象均行UWF SS-OCTA成像检查及比较,记录颞上、上方、鼻上、颞侧、中心凹、鼻侧、颞下、下方、鼻下共9个分区的脉络膜厚度(CT)、脉络膜中大血管层血管密度(血流像素面积与目标区域总面积的比值)、脉络膜血管指数(CVI)(脉络膜血管管腔体积与脉络膜血管及基质总体积的比值)。同时检查并比较各组患者黄斑中心凹下视网膜厚度、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及涡静脉不对称扩张及吻合情况。结果三组人员SFC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受试者涡静脉不对称扩张或吻合眼数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SC对侧眼组鼻上及鼻侧分区CVI均大于PNV对侧眼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CSC对侧眼组鼻上、颞侧、中心凹、下方、鼻下分区CVI及平均CVI均大于健康眼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PNV对侧眼组颞侧、中心凹及下方分区CVI均大于健康眼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CSC对侧眼组在颞上、上方、鼻上、中心凹、颞下、平均脉络膜中大血管层血管密度均小于健康眼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PNV对侧眼组各分区脉络膜中大血管层血管密度均小于健康眼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CSC对侧眼组颞上及鼻上分区CT均大于PNV对侧眼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CSC对侧眼组颞上、上方、鼻上、颞侧、中心凹、下方及鼻下分区CT均大于健康眼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PNV对侧眼组上方、颞侧、中心凹及下方分区CT均大于健康眼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本研究从对侧眼角度侧面提供了CSC和PNV可能不是同一疾病不同阶段的验证。CSC与PNV并非单眼疾病,而是单眼表现的双眼脉络膜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脉络膜血管指数 超广角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涡静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阈值下微脉冲激光治疗多模式成像分类的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疗效观察
3
作者 肖蓓 宋艳萍 +4 位作者 闫明 叶娅 黄珍 陈丛 邓玉梦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31-535,共5页
目的观察577 nm阈值下微脉冲激光光凝(SMLP)对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疗效,探究新的多模式成像分类CSC的基线特征和预后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2年5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眼科确诊的CSC患眼44例(46... 目的观察577 nm阈值下微脉冲激光光凝(SMLP)对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疗效,探究新的多模式成像分类CSC的基线特征和预后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2年5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眼科确诊的CSC患眼44例(46眼),依据新的多模式成像分类分为单纯性CSC组(23眼)和复杂性CSC组(23眼),所有患眼均使用577 nm SMLP治疗。比较两组患眼基线及治疗后1、3、6个月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的变化,同时观察基线及随访6个月后两组CSC患眼组内、组间变化及视网膜下液(SRF)的完全吸收率。结果单纯性CSC组患眼的BCVA治疗后6个月较基线时明显提高(P=0.010);复杂性CSC组患眼的BCVA治疗后3、6个月均较基线时明显提高(均为P<0.01)。单纯性CSC组患眼的CMT治疗后1、3、6个月均较基线时显著降低(均为P<0.05);复杂性CSC组患眼的CMT治疗后1、6个月均较基线显著降低(均为P<0.05);单纯性CSC组患眼治疗后6个月较基线时CMT的改变量为(-163.74±88.10)μm,复杂性CSC组患眼为(-71.96±164.30)μm,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随访期间,单纯性CSC组患眼持续性SRF眼数明显低于复杂性CSC组(P<0.05)。单纯性CSC组患眼治疗后6个月的SRF完全吸收率大于复杂性CSC组(P<0.05)。结论577 nm SMLP治疗单纯性CSC的预后优于复杂性CSC,新的基于多模式成像分类CSC对预测SMLP治疗的预后具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微脉冲激光光凝 视网膜下液 多模式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合并结膜炎三例 被引量:27
4
作者 叶娅 宋艳萍 +4 位作者 闫明 胡城 陈晓 喻娟 任星峰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42-244,共3页
作为中国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扩散以来工作在疫情暴发中心的第一线的眼科医务人员,我们于2020年1月10日至今在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临床观察的30例COVID-19患者中发现3例COVID-19合并结膜炎者,其中1例以双眼结膜炎为首发症状... 作为中国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扩散以来工作在疫情暴发中心的第一线的眼科医务人员,我们于2020年1月10日至今在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临床观察的30例COVID-19患者中发现3例COVID-19合并结膜炎者,其中1例以双眼结膜炎为首发症状,3 d后发生呼吸道症状并确诊为COVID-19,另2例确诊为COVID-19,隔离治疗期间发生双眼结膜炎。3例患者结膜炎均表现为病毒性结膜炎体征,病情为轻度到中度,其中2例患者经抗病毒滴眼液治疗后7~10 d症状消失,另1例患者因COVID-19重症离世而失访。另外27例确诊的轻中度COVID-19中有2例结膜囊拭子病毒核酸检测阳性,但并未发生结膜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病毒 感染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结膜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5G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不同分期特发性黄斑前膜的疗效 被引量:11
5
作者 黄志坚 陈晓 +2 位作者 洪玲 晏颖 曾苗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61-464,共4页
目的观察采用25G玻璃体切割(pars plana vitrectomy,PPV)联合内界膜(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ILM)剥除治疗不同分期的特发性黄斑前膜(idiopathic macular epiretinal membrane,IEM)疗效并探讨手术前后视力和黄斑形态的相关性。方法... 目的观察采用25G玻璃体切割(pars plana vitrectomy,PPV)联合内界膜(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ILM)剥除治疗不同分期的特发性黄斑前膜(idiopathic macular epiretinal membrane,IEM)疗效并探讨手术前后视力和黄斑形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非随机临床研究。经眼底检查、眼底照相、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确诊为ILM的患者59例59眼纳入研究。检查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采用OCT检测EM分期、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所有患者均接受标准经睫状体平坦部三通道25G PPV联合ILM剥除术。对比患眼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BCVA、CMT的变化情况,分析IEM分期与手术前后logMAR BCVA、CMT的相关性。结果患眼术后3个月BCVA为(0.61±0.31)logMAR,与术前[(0.83±0.43)logMA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5,P=0.000)。患者术后3个月CMT为(288.36±64.61)μm,与术前[(419.83±126.51)μ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97,P=0.000)。IEM分期与术前BCVA、CMT呈正相关关系(r=0.65、0.66,均为P=0.000),IEM分期与术后3个月BCVA、CMT呈正相关关系(r=0.67、0.64,均为P=0.000)。在随访期间,所有患眼未见黄斑前膜复发。所有患者术前、术后未见明显眼部或全身不良反应。结论 25G PPV联合ILM剥除术治疗IEM可稳定提高患者的BCVA,促进黄斑结构的恢复,IEM分期与术前、术后BCVA、CMT明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前膜分期 视力 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 玻璃体切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填塞或内界膜翻转对特发性大黄斑裂孔患者治疗效果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黄志坚 陈晓 +1 位作者 洪玲 曾苗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8-61,共4页
目的比较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填塞或内界膜翻转在特发性大黄斑裂孔患者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非随机临床研究。24例24眼特发性大黄斑裂孔患者均行睫状体平坦部三通道25G玻璃体切割术,术中使用内界膜反折填塞于黄斑裂孔中者12例12眼... 目的比较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填塞或内界膜翻转在特发性大黄斑裂孔患者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非随机临床研究。24例24眼特发性大黄斑裂孔患者均行睫状体平坦部三通道25G玻璃体切割术,术中使用内界膜反折填塞于黄斑裂孔中者12例12眼为内界膜填塞组,使用内界膜反折覆盖于黄斑裂孔中者12例12眼为内界膜翻转组。术后随访6个月,对比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裂孔闭合率、OCT检查结果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内界膜填塞组12眼黄斑裂孔全部闭合,黄斑裂孔闭合率为100%;内界膜翻转组12眼中11眼黄斑裂孔闭合,黄斑裂孔闭合率为91.67%,两组黄斑裂孔闭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00,P=0.32)。术后6个月,内界膜填塞组BCVA为(1.13±0.40)logMAR,内界膜翻转组为(1.03±0.36)logMAR,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术后6个月内界膜翻转组BCVA优于内界膜填塞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9,P=0.56)。OCT检查示,内界膜翻转组有3眼(25.00%)视网膜外层结构部分恢复,内界膜填塞组均未见视网膜外层结构恢复患者。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填塞或内界膜翻转治疗特发性大黄斑裂孔,均能提高黄斑裂孔的闭合率,稳定及改善BCV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大黄斑裂孔 内界膜填塞 内界膜翻转 玻璃体切割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柏西普对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疗效及视力预后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陈丛 闫明 宋艳萍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69-573,共5页
目的观察和评估康柏西普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探讨影响视力预后和玻璃体内注药次数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临床检查确诊的病理性近视CNV患者47例49眼纳入研究。其中,男12例13眼,女35例36眼。年... 目的观察和评估康柏西普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探讨影响视力预后和玻璃体内注药次数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临床检查确诊的病理性近视CNV患者47例49眼纳入研究。其中,男12例13眼,女35例36眼。年龄(56.67±13.90)岁,屈光度(-13.64±3.92)D,眼轴长度(29.03±1.36)mm。患者均为首次治疗,采用1+PRN的治疗方案给予所有患眼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0.05 mL(含康柏西普0.5 mg)治疗。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BCVA检查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记录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所有患眼随访时间超过24个月。观察并记录患眼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CNV面积、CNV渗漏面积变化及玻璃体内注药次数;将治疗后24个月logMAR BCVA及总注射针数分别与各基线资料(屈光度、眼轴、病理性近视分期、CNV位置、logMAR BCVA、CMT、CNV面积、CNV渗漏面积)进行Person或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在24个月随访期内,患眼第1年与第2年平均注射针数分别为(3.51±1.54)次、(0.57±1.02)次,总注射针数为(4.08±1.75)次。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患眼BCVA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患眼CMT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患眼CNV面积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患眼CNV渗漏面积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后24个月logMAR BCVA与基线屈光度、眼轴、病理性近视分期、CNV位置、CMT、CNV面积均无明显相关(均为P>0.05),但与基线logMAR BCVA、CNV渗漏面积呈正相关(r=0.595、0.319,P=0.000、0.026)。总注射针数与基线屈光度、眼轴、病理性近视分期、CNV位置、CNV面积均无明显相关(均为P>0.05),但与基线CMT、CNV面积、CNV渗漏面积呈正相关(r=0.297、0.440、0.433,P=0.038、0.002、0.002)。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眼部并发症以及全身不良反应。结论康柏西普治疗病理性近视CNV可以带来较好的视力与解剖形态收益,效果安全有效;末次随访BCVA与基线BCVA、CNV渗漏面积具有正相关性,总注射针数与基线CMT、CNV面积、CNV渗漏面积具有正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柏西普 病理性近视 脉络膜新生血管 最佳矫正视力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屈光度对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后眼压的预测和校正 被引量:2
8
作者 张鹏程 韩杨 +2 位作者 江文珊 吴金桃 徐赤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76-582,共7页
目的探究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治疗后眼压的预测和校正。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前瞻性研究设计。纳入2019年12月至2021月12月于我院眼科行SMILE的患者90例(180眼),随机抽取30眼为验证集,余150眼为训练集。前瞻性选择2... 目的探究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治疗后眼压的预测和校正。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前瞻性研究设计。纳入2019年12月至2021月12月于我院眼科行SMILE的患者90例(180眼),随机抽取30眼为验证集,余150眼为训练集。前瞻性选择2022年1-9月于我院行SMILE治疗的患者51例(102眼)为测试集。分析训练集术前3 d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的眼压情况,确定眼压稳定期及与术前相比的眼压变化量(ΔIOP)。选取术前球柱镜代数和(SC)、球镜度、柱镜度、眼压、中央角膜厚度(CCT)、平均角膜曲率[Km,平坦角膜曲率(K1)与陡峭角膜曲率(K2)的平均值]、前房深度(ACD)与各参数在眼压稳定时相对术前的变化量(ΔCCT、ΔKm、ΔK1、ΔK2、ΔACD)及个体因素,纳入与ΔIOP相关的因素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拟合回归模型。建立适合临床SMILE术后眼压预测及校正的公式并进行效能验证。结果SMILE术后眼压均较术前降低,术后1周、3个月及6个月3个时间点之间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术后1个月与其余时段相比眼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拟合出的的最佳回归方程为ΔIOP=0.459×术前眼压(mmHg)-0.183×SC(D)-0.041×年龄(岁)+1.292×ΔACD(mm)-1.270(调整R2=0.533,P<0.001)。仅纳入术前眼压和SC,拟合出简化方程为ΔIOP=0.496×术前眼压(mmHg)-0.194×SC(D)-2.952(调整R2=0.498,P<0.001);通过四舍五入法及截距校正推演得出预测和校正公式分别为:术后预测眼压(mmHg)=0.5×术前眼压(mmHg)+0.2×SC(D)+3,术后校正眼压(mmHg)=术后眼压(mmHg)+0.5×术前眼压(mmHg)-0.2×SC(D)-3。经内部验证与外部测试,简化公式的预测性能良好。结论SMILE术后3个月眼压趋于稳定,且ΔIOP与屈光度相关。SMILE术后眼压可通过简化公式进行快速临床预测和校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 眼压 屈光度 校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去小胶质细胞化对糖尿病小鼠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刘然 晏颖 陈晓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114-1118,共5页
目的观察去小胶质细胞化对早期糖尿病小鼠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的影响。方法选取6~8周龄的SPF级雄性C57BL/6J小鼠作为实验动物,未经处理的5只作为空白对照组(A组),10只采用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法成功诱导出糖尿病后的小鼠随机等分为B... 目的观察去小胶质细胞化对早期糖尿病小鼠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的影响。方法选取6~8周龄的SPF级雄性C57BL/6J小鼠作为实验动物,未经处理的5只作为空白对照组(A组),10只采用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法成功诱导出糖尿病后的小鼠随机等分为B、C两组。A、B组继续喂养标准实验饲料4周,C组在喂养1周标准实验饲料后添加含290 mg·kg-1 PLX3397(集落刺激因子1受体拮抗剂)的AIN-76A(标准饮食配制的啮齿类实验动物纯化饲料)3周以去除小胶质细胞。4周后于同一时间点处死各组动物,眼球标本均于处死后即刻获取并固定。制备视网膜石蜡切片,HE染色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视网膜结构;小胶质细胞特异性抗体P2ry12免疫荧光化学法检测小胶质细胞在视网膜上的分布,并测算平均吸光度(D)值以间接代表小胶质细胞的数量;TUNEL法测定光感受器细胞的凋亡情况;将上述观察指标在三组间进行比较。结果光镜观察视网膜结构显示,与A组相比,B组神经纤维层变水肿,内丛状层、内核层及外核层排列变疏松;C组也出现上述改变,但程度较轻。小胶质细胞的免疫荧光化学检测结果显示A组可在视网膜内层检测到少量的小胶质细胞;B组的小胶质细胞则分布于视网膜全层,提示其由内层向全层发生迁移;C组在各层均未检测到小胶质细胞。B组视网膜P2ry12的D值均较A组和C组高(t=3.478、8.166,均为P<0.05),A组也明显高于C组(t=30.409,P<0.001)。光感受器细胞每高倍视野凋亡数A、B、C三组分别为(0.67±0.87)个、(9.22±1.56)个、(2.22±0.97)个,B组与A组及C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360、11.408,均为P<0.001);A组凋亡细胞数较C组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585,P=0.02)。结论在糖尿病早期小胶质细胞参与了糖尿病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的损害过程,通过早期对小胶质细胞进行耗竭化处理可缓解视网膜的水肿和外核层细胞的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胶质细胞 光感受器细胞 糖尿病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络膜血管指数的临床运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然 晏颖 陈晓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696-700,共5页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是目前发展迅猛的新型层析成像技术,在眼科应用广泛。目前通过扫频OCT(swept source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SS-OCT)增强深度成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enhanced-depth imaging o...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是目前发展迅猛的新型层析成像技术,在眼科应用广泛。目前通过扫频OCT(swept source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SS-OCT)增强深度成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enhanced-depth imaging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EDI-OCT)模式可以活体观察视网膜脉络膜横断面。视网膜脉络膜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脉络膜的结构和功能密切相关,尤其与脉络膜厚度(choroidal thickness,CT)变化有关。因为CT受年龄、眼轴、屈光等多因素影响,所以单纯观察CT不能客观反映上述疾病的病理发生发展过程。近年来运用二值化处理技术对EDI-OCT获取的图像进行量化分析处理后,可得到测量区域脉络膜总面积、管腔面积、基质区面积、脉络膜血管指数(choroidal vascularity index,CVI)等数据。SS-OCT以及衍生的图像处理技术无疑对分析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疾病的预防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运用二值化处理SS-OCT获取的CVI的临床运用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增强深度成像 脉络膜血管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