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轨道客车TVOC(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溯源分析与管控措施
1
作者 夏春晶 周丹 陈光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88-295,共8页
[目的]轨道客车内的TVOC(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质量浓度与成分,受到车内零部件与化工产品的综合影响,因此有必要对车内TVOC进行溯源分析与分类管控。[方法]以某列新造整备状态下的轨道客车为例,测试并分析各车厢内的TVOC质量浓度及成分,... [目的]轨道客车内的TVOC(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质量浓度与成分,受到车内零部件与化工产品的综合影响,因此有必要对车内TVOC进行溯源分析与分类管控。[方法]以某列新造整备状态下的轨道客车为例,测试并分析各车厢内的TVOC质量浓度及成分,以及车内材料、零部件、化工产品(油漆与胶黏剂)的TVOC质量浓度与成分,明确车内TVOC主要来源的判定方法,并进一步得出对车内TVOC成分与质量浓度影响较大的零部件与化工产品。[结果及结论]轨道客车车内各区域TVOC中的主要释放物质种类和各物质占比近似。车内所用材料与零部件的TVOC质量浓度与成分组成有较大差异。车内所用化工产品在不同测试方法下所得的TVOC质量浓度存在正相关性,其主要成分种类与占比排序基本一致,但存在高低释放速度之分。材料与零部件对整车的TVOC质量浓度贡献占比较小,仅占12%;化工产品对整车的TVOC质量浓度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其影响程度受化工产品的使用位置与覆盖状态的综合作用,其中直接暴露使用的胶黏剂需重点管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客车 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溯源分析 管控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有限元模型修正技术的刚柔耦合关系研究
2
作者 朴思扬 李特特 +3 位作者 朴明伟 范军 郭永正 陶宜男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13-1225,共13页
为了尽可能避免因车轮形成中央凹陷踏面磨耗而使铝合金车体产生振动疲劳问题,有必要以有效的有限元模型修正技术来合理构建高铁车辆的刚柔耦合关系。针对德国ICE3原型及一次蛇行现象,提出一种高速转向架动态设计方法,以整车稳定性态分... 为了尽可能避免因车轮形成中央凹陷踏面磨耗而使铝合金车体产生振动疲劳问题,有必要以有效的有限元模型修正技术来合理构建高铁车辆的刚柔耦合关系。针对德国ICE3原型及一次蛇行现象,提出一种高速转向架动态设计方法,以整车稳定性态分析图来明确自适应改进方向,即λ_(eN)≥λ_(emin)而λ_(emin)=(0.03-0.05)。借用(半)主动车间减振技术,跨越不同速度等级的铁路专线运行亦可实现对中央凹陷踏面磨耗的自清理。拖车TC02/07刚柔耦合仿真与两次跟踪试验在抖车形成机制上得到了具有一致性的分析结论:牵引变流器产生主频约9.2/9.3Hz的横向耦合共振,对车顶的横向角焊缝造成了严重疲劳损伤,但是只要牵引变流器横移模态频率>12 Hz,最好14 Hz,转向架振动报警的安全阈值则可适度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铁车辆 刚柔耦合系统 自适应高速转向架 中央凹陷踏面磨耗 耦合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轨道交通列车前端吸能结构碰撞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王科飞 滕万秀 崔城玮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8-31,37,共5页
利用LS-DYNA软件建立列车前端吸能结构的有限元模型,通过仿真分析对试验台车吸能结构进行优化以及试件材料选择;通过受力对比分析确定整车模型与试验台车模型对于吸收结构碰撞试验的一致性。台车吸能结构碰撞试验结果及其分析表明:利用... 利用LS-DYNA软件建立列车前端吸能结构的有限元模型,通过仿真分析对试验台车吸能结构进行优化以及试件材料选择;通过受力对比分析确定整车模型与试验台车模型对于吸收结构碰撞试验的一致性。台车吸能结构碰撞试验结果及其分析表明:利用台车吸能结构碰撞试验可以替代整车碰撞试验,用于验证列车前端吸能结构设计的合理性。采用仿真分析与台车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列车端部吸能结构的耐碰撞性能进行验证,可以有效地压缩设计与试验的成本和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交通列车 吸能结构 碰撞试验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美国标准的轨道交通车辆不锈钢车体屈曲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刘春艳 胡季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8-11,共4页
车体结构的屈曲分析是验证轨道交通车辆的重要指标之一。以某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的不锈钢车体钢结构为例,基于美国相关标准与文献,论述车体结构的屈曲分析过程,同时阐述基于美国标准的屈曲分析方法,展示车体结构的屈曲分析在产品研发过程... 车体结构的屈曲分析是验证轨道交通车辆的重要指标之一。以某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的不锈钢车体钢结构为例,基于美国相关标准与文献,论述车体结构的屈曲分析过程,同时阐述基于美国标准的屈曲分析方法,展示车体结构的屈曲分析在产品研发过程中的应用。分析结果可为轨道交通车辆进入美国市场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体结构 屈曲分析 杨氏模量 截面惯性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态贡献量的转向架接地轴端异常振动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刘涛 马梦林 谢丹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0-15,共6页
以某型列车转向架为例,基于模态相关性原理,采用有限元计算和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接地轴端的有限元模型,分析转向架接地轴端异常振动问题。通过对轴端关键部件进行模态分析和模态贡献量分析,得到了引起接地轴端异常振动的主要模态... 以某型列车转向架为例,基于模态相关性原理,采用有限元计算和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接地轴端的有限元模型,分析转向架接地轴端异常振动问题。通过对轴端关键部件进行模态分析和模态贡献量分析,得到了引起接地轴端异常振动的主要模态。分析结果表明,轴箱转臂在垂向的弯曲振型对振动的影响最为明显。提出了相应的振动控制措施,可为今后解决车辆局部振动问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交通车辆 转向架 接地轴端 模态参与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线路实测载荷谱的转向架部件振动疲劳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张春玉 程亚军 邵俊捷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6-47,51,共3页
为分析轨道交通车辆转向架零部件疲劳断裂的原因,基于某地铁车辆线路试验数据,以转向架实测谱为输入激励,使用频域疲劳分析方法对部件进行振动疲劳寿命分析,同时也采用实测应力进行寿命分析,并与频域疲劳分析方法做对比。其中,分析了正... 为分析轨道交通车辆转向架零部件疲劳断裂的原因,基于某地铁车辆线路试验数据,以转向架实测谱为输入激励,使用频域疲劳分析方法对部件进行振动疲劳寿命分析,同时也采用实测应力进行寿命分析,并与频域疲劳分析方法做对比。其中,分析了正常与异常载荷谱对部件疲劳的影响,探讨转向架零部件结构疲劳失效原因,分析结果可供相关设计与优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向架 疲劳寿命分析 线路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铁车辆司机室骨架结构准静态分析与试验验证 被引量:2
7
作者 滕万秀 王科飞 +3 位作者 张春玉 邢杰 赵慧 许平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758-764,共7页
以某型地铁车辆为研究对象,对其司机室骨架结构进行设计与评估验证。根据评估标准,提出骨架结构的设计思路,并基于有限元仿真计算,对3种设计方案进行比选;对整车样车结构进行准静态压缩工况的试验,分别测试压溃力和防撞柱各高度的位移值... 以某型地铁车辆为研究对象,对其司机室骨架结构进行设计与评估验证。根据评估标准,提出骨架结构的设计思路,并基于有限元仿真计算,对3种设计方案进行比选;对整车样车结构进行准静态压缩工况的试验,分别测试压溃力和防撞柱各高度的位移值,通过对试验数据的分析并与评估准则的条件进行对比,发现该设计方案能够满足所有的设计要求;最后,对试验工况进行有限元模拟,并对试验数据和数值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可以作为后续研究的基础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车辆 司机室骨架结构 防撞柱 准静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半车激振的整车振动特性测试方法 被引量:1
8
作者 刘彦彤 谭富星 +1 位作者 刘诗慧 王子建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6-19,24,共5页
为更加准确地测定轨道交通车辆整车振动特性,提出了一种基于半车激振的整车振动特性测试方法。在简述该方法的激振原理基础上,运用机械运动学原理进一步阐述了激振作动器位移控制指令的解算方法。利用该方法对某型车辆进行了实车测试。... 为更加准确地测定轨道交通车辆整车振动特性,提出了一种基于半车激振的整车振动特性测试方法。在简述该方法的激振原理基础上,运用机械运动学原理进一步阐述了激振作动器位移控制指令的解算方法。利用该方法对某型车辆进行了实车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试验方法可以满足整车振动测试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振动测试 轨道不平顺 实车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铁车辆不同送风格栅的车内气流仿真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常宇 王云霄 夏春晶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2-45,共4页
依据某地铁车辆车厢中部垂直截面的实际尺寸和布局建立物理模型,对3种送风格栅的车内气流分布从速度场、温度场和压力场方面进行仿真对比分析,确定送风格栅最优类型,以使车内送风均匀性更好,乘客舒适性得到提高。
关键词 地铁车辆 送风格栅 气流分布 仿真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轮轨弓网双耦合的高速受电弓横向减振技术对策 被引量:4
10
作者 杨晶 朴明伟 +2 位作者 高文斌 傅凯 高辉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908-1919,共12页
鉴于轮轨磨耗与碳滑板磨损双因素影响,构建了轮轨弓网双耦合仿真技术平台,深入研究了高铁车辆的刚柔耦合振动及其对高速受电弓局部高应力的影响。通过典型案例研究表明,高速受电弓存在高周疲劳问题,且有轮轨接触动力作用、碳滑板横向摩... 鉴于轮轨磨耗与碳滑板磨损双因素影响,构建了轮轨弓网双耦合仿真技术平台,深入研究了高铁车辆的刚柔耦合振动及其对高速受电弓局部高应力的影响。通过典型案例研究表明,高速受电弓存在高周疲劳问题,且有轮轨接触动力作用、碳滑板横向摩擦扰动和流固耦合效应3大影响因素。因此高速转向架的研制应该在统一规范的轮轨匹配条件下科学提升极限速度以降低轮轨接触动力作用。由于商业速度400km/h已接近极限速度,研制高速受电弓必须明确其轻量化设计基本原则,低阶横向弹性模态频率应大于等于12Hz。最后,以复杂约束和内力精准分析为研判高周疲劳的主要依据,提出新一代高速受电弓轻量化结构设计,利用“鸭蛋圆”联接结构形式合理分散上下臂铰接动荷,将高周疲劳转变为静强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受电弓 高铁车辆 轮轨接触动力作用 刚柔耦合仿真 碳滑板磨损 局部高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口导向分级触发吸能结构研究
11
作者 李本怀 李成林 郑育龙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2-25,29,共5页
以轨道客车司机室端吸能结构为研究对象,提出一种基于缺口导向分级触发的吸能结构,并采用三维仿真分析方法对该吸能区结构进行优化分析。另外,对优化后的吸能区结构进行全尺寸冲击试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仿真分析在能量吸收、压溃行程... 以轨道客车司机室端吸能结构为研究对象,提出一种基于缺口导向分级触发的吸能结构,并采用三维仿真分析方法对该吸能区结构进行优化分析。另外,对优化后的吸能区结构进行全尺寸冲击试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仿真分析在能量吸收、压溃行程和平台力方面的误差可保持在10%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客车 耐撞性 吸能结构 能量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