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90~2021年心房颤动/扑动流行病学及其危险因素分析:基于2021年中国全球疾病负担研究与孟德尔随机化研究的系统分析
1
作者 马会华 闫奎坡 +3 位作者 刘刚 徐亚洲 张磊 李一卓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182-2190,共9页
目的分析1990~2021年中国和全球心房颤动/扑动(AF/AFL)疾病负担及其危险因素的变化情况,为我国AF/AFL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基于GBD 2021数据库提供的1990~2021年204个国家或地区及全球的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组中AF/AFL负担各项指数... 目的分析1990~2021年中国和全球心房颤动/扑动(AF/AFL)疾病负担及其危险因素的变化情况,为我国AF/AFL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基于GBD 2021数据库提供的1990~2021年204个国家或地区及全球的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组中AF/AFL负担各项指数并进行标准化处理,使用joinpoint计算平均年百分比变化(AAPC)分析AF/AFL的趋势;此外,研究分析AF/AFL的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和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s)来衡量AF/AFL的负担。最后分析AF/AFL的风险因素,并进一步采用孟德尔随机化分析验证其结果。结果1990~2021年,中国AF/AFL年龄标准化发病率(ASIR)从42.63/10万上升至44.93/10万,而全球呈下降趋势。中国AF/AFL年龄标准化死亡率(ASMR)从4.93/10万下降至4.33/10万,全球从4.24/10万上升到4.36/10万。中国AF/AFL年龄标准化DALY率(ASDR)从93.29/10万下降至93.29/10万,全球从100.81/10万增加至101.40/10万。中国及全球年龄和性别对AF/AFL负担影响存在显著差异(P<0.05)。男性ASIR与ASDR高于女性,但是女性ASMR与ASDR高于男性。中国AF/AFL发病率与患病率高于全球水平,但死亡率与DAYL率低于全球水平。在2021年,AF/AFL主要危险因素为高收缩压、高BMI、吸烟、酗酒、高钠饮食及低温等。除高收缩压外,吸烟是男性的重要因素,而女性主要则在于高体重指数的危险。结论中国AF/AFL发病与患病人数显著增加,人口基数大和老龄化问题成为重要公共卫生挑战;此外,居民应保持健康生活习惯,戒烟限酒,低钠饮食,定期筛查,早发现早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心房扑动 疾病负担 流行病学 危险因素 孟德尔随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异病同治理论解析六味地黄丸防治阿尔茨海默病与糖尿病的现代科学内涵
2
作者 吕怡琳 高卫平 +4 位作者 常茜茜 王潘 苏运芳 张振强 宋军营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3040-3051,共12页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与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中医认为“肾阴亏虚”是这两种疾病的共同病机,现代医学则认为二者的发病机制涉及淀粉样蛋白的异常聚集、胰岛素缺乏和抵抗...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与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中医认为“肾阴亏虚”是这两种疾病的共同病机,现代医学则认为二者的发病机制涉及淀粉样蛋白的异常聚集、胰岛素缺乏和抵抗、炎症反应、氧化应激以及自噬等方面。补肾名方六味地黄丸在对二者的异病同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本文将从不同方面探讨六味地黄丸治疗AD与DM之间的联系;分析AD与DM的共同病因病机,解析六味地黄丸防治作用机制,以期为今后AD与DM的中西医结合防治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病同治 六味地黄丸 阿尔茨海默病 糖尿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trA3的调控机制及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
3
作者 付蕾 王贺 +2 位作者 杜清 周晓宇 解金红 《生理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2-198,共7页
高温需求因子A3(high-temperature requirement factor A3,HtrA3)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目前已被研究证实是癌症、妊娠并发症等疾病的重要靶分子,该分子的调控作用得益于其广泛的生物学功能,但目前尚缺乏对这一方面的有效整合和系统阐述... 高温需求因子A3(high-temperature requirement factor A3,HtrA3)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目前已被研究证实是癌症、妊娠并发症等疾病的重要靶分子,该分子的调控作用得益于其广泛的生物学功能,但目前尚缺乏对这一方面的有效整合和系统阐述。本文针对HtrA3的生物学功能如参与蛋白质质量控制、免疫调控;调节线粒体稳态和细胞凋亡、细胞外基质降解和上皮间质转化;调节细胞的增殖和迁移等进行了论述。此外,研究证实HtrA3在心脏中的表达量最高,目前已有该分子在心肌纤维化、心力衰竭、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相关报道。基于其功能广泛,HtrA3或可作为心血管疾病的重要调节因子,在心血管疾病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trA3 心血管系统 上皮间质转化 细胞外基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氧诱导因子2α在心血管系统疾病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4
作者 赵倬 王贺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3期4241-4248,共8页
在心血管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缺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缺氧诱导因子(HIF)作为适应性缺氧反应的关键转录因子协调参与血管生成、红细胞生成、糖酵解代谢、炎症等多种基因的转录。既往研究重点聚焦在HIF-1α的相关机制上,而最近的研究发现H... 在心血管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缺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缺氧诱导因子(HIF)作为适应性缺氧反应的关键转录因子协调参与血管生成、红细胞生成、糖酵解代谢、炎症等多种基因的转录。既往研究重点聚焦在HIF-1α的相关机制上,而最近的研究发现HIF-2α在心肌梗死、动脉粥样硬化、肺动脉高压和肥厚型心肌病发病机制中也起到重要作用,并且HIF-1α和HIF-2α的表达存在动态的调控机制。本文系统概括了以上疾病中,HIF-2α表达发挥的作用及特点:HIF-2α水平的改变可以对疾病的修复及预后发挥积极影响;并探讨了HIF-1α和HIF-2α相互拮抗作用在调节氧化还原状态和调节促炎和促纤维化途径中存在的必要性。本综述的目的是总结HIF-2α在心血管疾病的最新进展,并总结具有研究前景的临床治疗靶点。期望HIF-2α的定向调节在实际疾病治疗中获得新的进展,这将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及预后改善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缺氧诱导因子 低氧 心肌梗死 脯氨酰羟化酶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生物-肠-脑轴”探讨补肾通腑方对APP/PS1小鼠肠道菌群及LPS/TLR4/NF-κB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王旭 张杰 +2 位作者 赵敏 宋晓雨 段建平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1-178,共8页
目的探讨补肾通腑方调控肠道菌群,改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模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作用机制。方法以APP/PS1小鼠为研究对象,给予补肾通腑方治疗8周,采用Morris水迷宫法观察小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变化;16S rDNA检测小... 目的探讨补肾通腑方调控肠道菌群,改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模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作用机制。方法以APP/PS1小鼠为研究对象,给予补肾通腑方治疗8周,采用Morris水迷宫法观察小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变化;16S rDNA检测小鼠肠道菌群丰度、多样性变化;HE染色观察海马病理形态学变化;免疫荧光检测海马区小胶质细胞活化情况;Western blot检测TLR4、NF-κB、IL-6等炎症因子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补肾通腑方可以缩短AD模型小鼠逃避潜伏期、游泳路径,增加跨越平台次数(P<0.05),提升肠道菌群多样性,调节肠道菌群丰度,促进海马神经元细胞损伤修复,降低iNOS/Iba1共表达,提高Arg1/Iba1共表达(P<0.01),促进小胶质细胞从M1型向M2型转化,下调TLR4、NF-κB、IL-6等促炎因子的表达。结论补肾通腑方改善AD模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肠道菌群介导的LPS/TLR4/NF-κB通路,从而抑制促炎型小胶质细胞活化、减轻中枢神经系统炎症、改善海马区神经元细胞损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补肾通腑方 肠道菌群 LPS/TLR4/NF-κB通路 16S rDNA 微生物-肠-脑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血化瘀法治疗脑出血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6
作者 王新志 高颖 +5 位作者 周红霞 王菁婧 宋研博 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活血化瘀法治疗脑出血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起草组 荆志伟 赵敏 《中华中医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48-258,共11页
脑出血(Intracerebral haemorrhage, ICH)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中医药在ICH治疗方面的特色优势,对ICH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活血化瘀法治疗ICH已积累了大量的临床证据,但是目前对其临床应用安全性仍存在不同声音,对临床... 脑出血(Intracerebral haemorrhage, ICH)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中医药在ICH治疗方面的特色优势,对ICH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活血化瘀法治疗ICH已积累了大量的临床证据,但是目前对其临床应用安全性仍存在不同声音,对临床常用的治疗ICH的活血化瘀治法及其方药,以及具体应用原则、应用时机等方面尚缺乏规范的指导和建议。共识文件遵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等,通过系列文献研究、专家访谈、问卷调研、名义组法等,在充分总结临床医生应用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现有循证证据,遵循“循证为主,共识为辅,经验为鉴”的原则,共集中解决了临床广泛关注的17个共识问题,明确了活血化瘀法治疗ICH的适应证、注意事项和禁忌、常用方药、优势环节、应用原则与时机、安全性问题等,旨在为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活血化瘀法治疗ICH提供指导和参考,以提高临床疗效,避免安全风险,促进临床受益。共识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的医师在使用活血化瘀法治疗ICH时作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血化瘀法 专家共识 脑出血 循证医学 中医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积芎解毒方对糖尿病肾脏病小鼠疗效及肠道菌群和血清氧化三甲胺的影响
7
作者 王峥 董朋涛 +5 位作者 高亚斌 赵自然 张青 陈鹏鸽 冯雪 李建鹏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14-1024,共11页
目的 评估积芎解毒方对小鼠糖尿病肾脏病疗效的影响及其对肠道菌群和血清氧化三甲胺(TMAO)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12只7周大的雄性db/db小鼠随机分配到模型组或积芎解毒方组(每组6只),同时指定6只雄性db/m小鼠为对照组。连续灌胃8周后,分... 目的 评估积芎解毒方对小鼠糖尿病肾脏病疗效的影响及其对肠道菌群和血清氧化三甲胺(TMAO)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12只7周大的雄性db/db小鼠随机分配到模型组或积芎解毒方组(每组6只),同时指定6只雄性db/m小鼠为对照组。连续灌胃8周后,分别在第0周、第4周和第8周监测小鼠的体质量和血糖水平。此外,需评估尿液中的微白蛋白、肾损伤分子-1(KIM-1)、肌酐(Scr)和尿素氮(BUN)水平。采用HE和PAS染色法对肾脏病理学进行评估。此外,对粪便样本进行了16s RNA测序,并测定了血清中TMAO的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糖、体质量、8 h尿微量白蛋白定量、KIM-1和Scr均显著升高,肾脏病理表现为肾小球节段系膜基质增多、肾小球体积肥大和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等。模型组中乳杆菌科(Lactobacillaceae)与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丰度显著升高(P<0.01),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和颤螺菌属(Oscillospira)丰度显著下降(P<0.01),各菌群丰度发生变化,血清TMAO含量显著增加;与模型组比较,积芎解毒方组8 h尿微量白蛋白定量、KIM-1(P<0.01)和Scr(P<0.05)显著降低,BUN未见显著差异(P>0.05),肾脏病理损伤显著改善。肠道菌群中乳杆菌科(Lactobacillaceae)、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丰度显著下降(P<0.01)、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和颤螺菌属(Oscillospira)丰度显著升高(P<0.01,P<0.05),肠道菌群结构、优势菌及非优势菌丰度出现正向调整,血清TMAO含量显著降低(P<0.01)。结论 积芎解毒方可有效改善db/db小鼠肠道菌群紊乱,并调控血清TMAO水平,从而发挥肾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芎解毒方 糖尿病肾脏病 肠道菌群 氧化三甲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中医基础证型及其证候特征分析
8
作者 彭广操 雷家宝 +3 位作者 张艺琳 王澳龙 聂陈飞 朱明军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542-1547,共6页
目的:探讨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中医基础证型及其证候特征,为临床辨证和证候诊断研究提供依据。方法:检索建库至2024年4月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等数据库中与HFpEF证型和证候相关的文献... 目的:探讨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中医基础证型及其证候特征,为临床辨证和证候诊断研究提供依据。方法:检索建库至2024年4月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等数据库中与HFpEF证型和证候相关的文献。提取信息、建立数据库并对证型和证候进行频数统计,应用孔明灯(Lantern 5.0)软件,通过双步隐树分析(LTM-EAST)算法对证候进行隐结构分析。结果:共纳入164篇文献,涉及32个基础证型,153个证候。占比≥5.0%的基础证型为气虚证、血瘀证、水饮证、阴虚证、阳虚证;对频次≥5次的证候进行隐结构分析,得到30个隐变量,61个隐类。对这些隐变量进行综合聚类,共推断出气虚证、阴虚证、阳虚证、血瘀证、痰湿证、水饮证及血虚证7个基础证型及其相关证候。综合结果,最终得到5个基础证型,分别是气虚证、阴虚证、阳虚证、血瘀证及水饮证。结论:HFpEF病位主要在心、肺,病机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多由心肺气虚,水饮停聚所致,兼见阴虚、阳虚及血瘀,综合得到的基础证型及其证候特征为临床应用和证候诊断研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血分数保留 心力衰竭 基础证型 证候 证素 辨证 中医诊断 隐结构模型 数据挖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单细胞拟时序分析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关键基因的挖掘及验证
9
作者 董文杰 李晓辉 +1 位作者 李兴渊 王建茹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93-498,共6页
目的:利用单细胞RNA(scRNA)测序数据及生物信息学分析阐释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细胞分化轨迹,挖掘可能影响细胞分化的关键基因。方法:利用Monocle包对GSE159677数据集中CAS样本进行伪时序分析;利用FindAllMarker函数一方面筛选分支间... 目的:利用单细胞RNA(scRNA)测序数据及生物信息学分析阐释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细胞分化轨迹,挖掘可能影响细胞分化的关键基因。方法:利用Monocle包对GSE159677数据集中CAS样本进行伪时序分析;利用FindAllMarker函数一方面筛选分支间差异表达基因(DEG),另一方面筛选scRNA-CAS组与scRNA-正常对照组的DEG,取交集获取共同DEG,利用蛋白互作分析挖掘关键基因并鉴定。利用GSE43292数据集和动物实验验证关键基因的差异表达情况。结果:CAS病变处组织干细胞、平滑肌细胞、T细胞、单核细胞、内皮细胞、巨噬细胞间存在分化。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PLAUR)、白细胞分化抗原83(CD83)、组织蛋白酶L(CTSL)、Ⅵ型胶原α2(COL6A2)、纤维蛋白5(FBLN5)、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5(IGFBP5)、白细胞分化抗原34(CD34)、早期生长反应因子1(EGR1)被鉴定为关键基因。外部数据集和动物实验结果显示PLAUR、CD83、CTSL、COL6A2、FBLN5和IGFBP5的差异表达情况与scRNA测序数据所分析的结果一致。结论:在CAS病理过程中组织干细胞、平滑肌细胞、T细胞、单核细胞、内皮细胞、巨噬细胞间存在分化情况,PLAUR、CD83、CTSL、FBLN5、IGFBP5和COL6A2可能是驱动细胞分化的关键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粥样硬化 单细胞RNA测序 拟时序分析 生物信息学 关键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干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活性氧诱导的神经细胞凋亡作用机制
10
作者 余欢 孙永康 +1 位作者 宋研博 王新志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774-1783,共10页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是指脑缺血引起的神经损伤在再灌注过程中加重的现象。在CIRI过程中会伴随大量活性氧(ROS)产生,且ROS大量产生的时间与神经细胞凋亡时间具有高度重合性。ROS驱动的氧化应激(OS)在调控含半胱氨酸的胱天蛋白酶(Casp...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是指脑缺血引起的神经损伤在再灌注过程中加重的现象。在CIRI过程中会伴随大量活性氧(ROS)产生,且ROS大量产生的时间与神经细胞凋亡时间具有高度重合性。ROS驱动的氧化应激(OS)在调控含半胱氨酸的胱天蛋白酶(Caspase)激活的上游,即线粒体(SR)、内质网(ER)和死亡受体(DR)等介导的神经细胞凋亡中起核心作用,并在ER-DR-SR多通路信号串扰介导的细胞凋亡中作为重要上游激活信号,参与影响通路串扰过程中中间信号分子Ca^(2+)转输及抑制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信号通路激活,即ROS-ER-Ca^(2+)-SR途径、ROS-ER-JNK-DR-SR途径,进一步加重神经细胞凋亡。中药在防治CIRI中已取得重大进展,但现研究缺乏以ROS为主线串联中药在干预以ROS为诱导引起的神经细胞凋亡中作用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活性氧 氧化应激 神经细胞凋亡 线粒体 内质网 死亡受体 中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药调控BDNF/TrkB信号通路治疗卒中后抑郁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韩瑾 宋研博 +3 位作者 徐方飚 孙永康 袁月 王新志 《海南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08-320,共13页
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一种卒中患者常见的神经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持续的情绪低落和兴趣减退。其患病率逐年升高且病程较长,对患者自身及家庭造成极大的精神和经济压力。PSD发病机制复杂,涉及社会、生物、心理、遗... 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一种卒中患者常见的神经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持续的情绪低落和兴趣减退。其患病率逐年升高且病程较长,对患者自身及家庭造成极大的精神和经济压力。PSD发病机制复杂,涉及社会、生物、心理、遗传等多种因素。西医治疗多采用抗抑郁焦虑的药物,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SSRIs)、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erotonin norepinephrine reuptake inhibitors,SNRIs)等,药物安全性及疗效的不确定性常造成患者病情迁延。中医药治疗历史悠久,具有天然、温和、安全有效的特点,与西药相配合,可达到协同、增效、减毒效果。BDNF/TrkB信号通路是由BDNF介导和直接参与的一条重要信号通路,可调节大脑神经发生、细胞发育、突触可塑性及学习记忆,在PSD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中医药基于该通路干预PSD的研究日渐增多。笔者对近年来中医药基于文献进行总结梳理,分析基于BDNF/TrkB信号通路治疗PSD的相关作用机制,系统分析总结中药单体、复方及中成药调控该信号通路中的干预作用,旨在为研发防治PSD的临床药物及促进PSD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后抑郁 针刺 中成药 中药复方 BDNF/TrkB信号通路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风胜则动”探讨续命汤在中风后肢体运动障碍中的应用
12
作者 宋研博 孙永康 +1 位作者 徐方飚 王新志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36-441,共6页
中风后肢体运动障碍是中风后常见功能障碍。《古今录验》续命汤为张仲景主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的重要方剂,后世对其多有化裁和收录,其中以《备急千金要方》小续命汤最为常用。随着中风病“内风论”的发展,续命汤类方以其多用风药... 中风后肢体运动障碍是中风后常见功能障碍。《古今录验》续命汤为张仲景主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的重要方剂,后世对其多有化裁和收录,其中以《备急千金要方》小续命汤最为常用。随着中风病“内风论”的发展,续命汤类方以其多用风药,与“内风”医理难通而逐渐被批判甚至弃用。论文基于“风胜则动”及“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等观点,提出续命汤“引风助动”理论。认为“风即为气”,中风初起风阳暴亢,风胜则动,发为卒中;中风之后阳气已虚,风败而静,四肢不用。而麻黄、桂枝等风药尚有生风助动、振颓启废、激动阳气、调和营卫、升降气机等作用。续命汤组方以风药之用为主,配合温阳益气,生风以激动阳气,振颓启废;补阳以引风助动,益气生血;解肌以调和营卫,疏利四肢;复枢以调脏腑之轴,畅通气机,促进中风后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为续命汤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肢体运动障碍 风胜则动 《古今录验》续命汤 小续命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观遗传学在瘦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作用及临床应用前景
13
作者 徐俊姣 刘素彤 +4 位作者 张琪振 管雅捷 崔蓓蕾 吴文静 刘鸣昊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61-1166,共6页
表观遗传学机制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发生、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瘦人群体中,相关表观遗传学机制的研究为揭示NAFLD的潜在病因和治疗策略提供了新的线索和方向。本文介绍了近年表观遗传学在瘦型NAFLD发展中的作... 表观遗传学机制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发生、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瘦人群体中,相关表观遗传学机制的研究为揭示NAFLD的潜在病因和治疗策略提供了新的线索和方向。本文介绍了近年表观遗传学在瘦型NAFLD发展中的作用,分析了瘦型NAFLD表观遗传学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简述了表观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非编码RNA调控,并探讨了表观遗传学改变如何影响瘦型NAFLD的发病机制、疾病进展以及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表观基因组学 病理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脑类淋巴的影像学技术在脑小血管病相关认知障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4
作者 王昱斐 张道培 +1 位作者 刘冰阳 王伟涛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48-153,共6页
脑小血管病相关认知障碍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大量研究表明类淋巴在该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基于类淋巴的影像技术检测有助于提供早期临床诊断的影像学标志物。本综述通过整理类淋巴在脑小血管病相关认知障碍中的病理机制,... 脑小血管病相关认知障碍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大量研究表明类淋巴在该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基于类淋巴的影像技术检测有助于提供早期临床诊断的影像学标志物。本综述通过整理类淋巴在脑小血管病相关认知障碍中的病理机制,总结目前应用于检查类淋巴功能的影像技术,分析现有技术不足之处,为今后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小血管病 认知障碍 类淋巴 磁共振成像 影像学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庭性偏头痛与脑肠轴相关性探讨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俊宏 王理想 +2 位作者 王伟涛 张道培 张怀亮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74-678,共5页
前庭性偏头痛(VM)是以眩晕为主要表现的临床常见疾病,三叉神经-血管功能异常是其发病的主要机制之一,激活三叉神经-血管系统以引发三叉神经疼痛输入与前庭神经核之间的异常联系是该学说的核心内容。脑肠轴(GBA)从迷走神经、神经内分泌... 前庭性偏头痛(VM)是以眩晕为主要表现的临床常见疾病,三叉神经-血管功能异常是其发病的主要机制之一,激活三叉神经-血管系统以引发三叉神经疼痛输入与前庭神经核之间的异常联系是该学说的核心内容。脑肠轴(GBA)从迷走神经、神经内分泌、免疫以及肠道微生物等四个方面影响三叉神经-血管功能,参与VM的发病。压力、炎性介质或其他外界刺激可能通过GBA途径,在肥大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和卫星胶质细胞等免疫细胞和谷氨酸、乙酰胆碱、血清素等递质分子以及肠道微生物的作用下,引发中枢敏化,激活三叉神经血管系统,通过突触影响前庭神经核神经元,可能导致VM的发作。本文通过在三叉神经-血管层面对VM与GBA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深入认识VM的病理生理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庭性偏头痛 脑肠轴 三叉神经血管系统 肠道微生物 中枢敏化 三叉神经-血管学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