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霍山石斛多糖硒化工艺的优化及对α-淀粉酶的抑制作用
1
作者 曹皖雪 李姣 +4 位作者 陶强 范璇璇 陆继婷 陈乃富 陈乃东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06-214,共9页
目的:优化霍山石斛多糖(Dendrobium huoshanense polysaccharide,DHP)硒化工艺并探讨DHP硒化前后对α-淀粉酶活性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通过单因素实验探究亚硒酸钠与DHP质量比、反应时间、硝酸浓度、反应温度对霍山石斛硒化多糖(Sele... 目的:优化霍山石斛多糖(Dendrobium huoshanense polysaccharide,DHP)硒化工艺并探讨DHP硒化前后对α-淀粉酶活性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通过单因素实验探究亚硒酸钠与DHP质量比、反应时间、硝酸浓度、反应温度对霍山石斛硒化多糖(Selenium-containing Dendrobium huoshanense polysaccharide,Se-DHP)中硒含量的影响。以硒含量为响应值,响应面优化Se-DHP的制备工艺。对比DHP和Se-DHP对α-淀粉酶的活性抑制率,并通过荧光猝灭实验探究其抑制机理。结果:DHP的最佳硒化工艺为:反应温度70℃、反应时间460 min、亚硒酸钠与DHP的质量比1:1、硝酸浓度为0.5%。在此条件下进行重复实验,得到Se-DHP硒含量为9223.51μg/g,与预测值9280.59μg/g接近。相较于DHP,Se-DHP对α-淀粉酶的抑制作用明显增强。荧光猝灭实验结果显示,DHP和Se-DHP对α-淀粉酶内源性荧光的猝灭作用均为静态猝灭。结论:本研究为制备高硒含量的Se-DHP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为霍山石斛硒化多糖作为一种新的补硒制剂在药食领域的进一步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硒化 霍山石斛多糖(Dendrobium huoshanense POLYSACCHARIDE DHP) 响应面法 Α-淀粉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角型吡喃香豆素对白花前胡种子生长发育的影响
2
作者 王茂锁 王胜华 +6 位作者 戴军 张新根 殷齐慧 阮潜 李艳 查良平 卫培培 《种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8-176,共9页
角型吡喃香豆素作为重要的次生代谢产物,对白花前胡生长发育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但其在种子萌发过程中的调控作用却不清楚。通过测定几种代表性角型吡喃香豆素在种子中的含量分布,系统地调查了角型吡喃香豆素对白花前胡种子萌发的影响... 角型吡喃香豆素作为重要的次生代谢产物,对白花前胡生长发育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但其在种子萌发过程中的调控作用却不清楚。通过测定几种代表性角型吡喃香豆素在种子中的含量分布,系统地调查了角型吡喃香豆素对白花前胡种子萌发的影响。研究发现,角型吡喃香豆素主要积累在种皮中,在不同浓度下对种子生长发育影响不同,其中0.01 mg/mL白花前胡香豆精Ⅱ(PeucedanocoumarinⅡ)对提高种子的萌发率、根长和鲜重的效果最为显著。此外,叶面喷施0.01 mg/mL PeucedanocoumarinⅡ可不同程度诱导白花前胡香豆素生物合成途径关键酶基因的表达。特别是BMT基因,qRT-PCR检测结果发现,其转录水平提高了68.5倍。本研究首次明确了角型吡喃香豆素在种子中的含量分布,初步揭示PeucedanocoumarinⅡ可能调控香豆素关键酶基因表达促进种子萌发的潜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型吡喃香豆素 白花前胡 种子萌发 白花前胡香豆精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肽Tyr-Pro-Ile-Trp(YPIW)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机理及其稳定性
3
作者 陶强 李姣 +1 位作者 曹皖雪 陈乃东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3-50,共8页
为探讨一条新型生物活性肽Tyr-Pro-Ile-Trp(YPIW)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采用多种分析方法(包括酶抑制动力学、紫外吸收光谱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对其抑制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并通过稳定性及细胞毒性实验进一步研究YPIW的相关性质。... 为探讨一条新型生物活性肽Tyr-Pro-Ile-Trp(YPIW)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采用多种分析方法(包括酶抑制动力学、紫外吸收光谱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对其抑制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并通过稳定性及细胞毒性实验进一步研究YPIW的相关性质。结果表明,YPIW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显著(半数抑制浓度(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_(50))=1.03 mmol/L),与阿卡波糖(IC_(50)=1.08 mmol/L)的作用效果接近。在混合型竞争模式下,YPIW能够可逆地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并更倾向于与游离的α-葡萄糖苷酶结合。紫外和红外光谱显示YPIW与α-葡萄糖苷酶发生了相互作用,YPIW可能改变了酶的构象,从而降低了酶的催化活性。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在低温或酸性环境中,YPIW能够保持较好的活性,并对胃肠道具有一定耐受度。此外,YPIW在0~1 mmol/L浓度范围内对HepG2细胞无明显毒性作用。综上,YPIW是一条新发现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肽,其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及稳定性研究可为开发新的降血糖功能肽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葡萄糖苷酶抑制肽 抑制机理 光谱学 稳定性 细胞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霍山石斛多糖对动脉粥样硬化小鼠脂质代谢的影响及菌群结构改变 被引量:1
4
作者 高晓燕 郑少君 +1 位作者 戴军 陈乃东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333-2340,共8页
目的 探索霍山石斛多糖(Dendrobium huoshanense C.Z.Tang et S.J.Cheng polysaccharides,DHP)对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小鼠的降脂作用并探讨其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及变化特征。方法 8周龄ApoE^(-/-)小鼠12只,随机分为H-1组和H-2组。两组均... 目的 探索霍山石斛多糖(Dendrobium huoshanense C.Z.Tang et S.J.Cheng polysaccharides,DHP)对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小鼠的降脂作用并探讨其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及变化特征。方法 8周龄ApoE^(-/-)小鼠12只,随机分为H-1组和H-2组。两组均给予高脂饮食喂养(HFD),8周后H-2组DHP(400 mg·kg^(-1)·d^(-1))灌胃6周,H-1组灌胃生理盐水,期间两组分别于0、4、8、14周采集血样;并采集H-2组粪便,分别编号B、E、F、D;在第14周处死所有小鼠后收集肝肾组织。试剂盒检测血液指标,宏基因组学分析粪便样本。结果DHP灌胃后明显降低小鼠血脂水平(P<0.05)且对肝肾无明显损伤。宏基因组学结果显示,与B组相比,EF组Deferribacterota、Faecalibaculum相对丰度增加,Bacteroidota、Prevotella、Lachnoclostridium相对丰度降低(P<0.05);D组相较于EF组Bacteroidota、Prevotella、Lachnoclostridium相对丰度增加,Deferribacterota、Bacillota、Oscillibacter、Faecalibaculum相对丰度减少(P<0.05)。另Actinomycetota、Faecalibaculum_rodentiumen等菌群随HFD喂养时间的增加而增加(P<0.05),Parabacteroides和Lachnoclostridium等随HFD喂养时间的增加而减少(P<0.05)。结论 随着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小鼠肠道菌群结构发生明显变化;DHP的干预有改善小鼠菌群结构及脂质代谢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山石斛 多糖 动脉粥样硬化 宏基因组学 降脂 肠道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芦荟大黄素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机理及其与阿卡波糖的协同作用 被引量:3
5
作者 秦朝凤 李姣 +3 位作者 郝经文 卜雅琴 李胜 陈乃东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7-44,共8页
为探讨芦荟大黄素与α-葡萄糖苷酶的相互作用,本实验采用酶抑制动力学、紫外光谱、红外光谱、荧光光谱等多种光谱分析法研究芦荟大黄素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机理,并研究芦荟大黄素与阿卡波糖联用的协同效应。结果显示,相较于阿卡波糖,... 为探讨芦荟大黄素与α-葡萄糖苷酶的相互作用,本实验采用酶抑制动力学、紫外光谱、红外光谱、荧光光谱等多种光谱分析法研究芦荟大黄素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机理,并研究芦荟大黄素与阿卡波糖联用的协同效应。结果显示,相较于阿卡波糖,芦荟大黄素具有更好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效果,属于非竞争性和反竞争性的混合型抑制剂。紫外光谱结果表明芦荟大黄素与α-葡萄糖苷酶之间通过相互作用形成了新的复合物。红外光谱中酰胺基团的特征振动结果表明随着芦荟大黄素加入,α-葡萄糖苷酶结构构象发生变化。荧光猝灭实验结果说明,芦荟大黄素是以静态猝灭的方式猝灭α-葡萄糖苷酶的内源性荧光。此外,芦荟大黄素和阿卡波糖联用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有一定的协同抑制效果。本研究揭示了芦荟大黄素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机制,为未来将芦荟大黄素作为调节人体血糖的保健食品配方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荟大黄素 Α-葡萄糖苷酶 抑制机理 协同抑制 光谱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MP柱前衍生HPLC法测定汽爆加工对蕨菜糖类成分影响研究
6
作者 卜雅琴 郝经文 +1 位作者 陈乃富 陈乃东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04-1012,共9页
多糖占蕨菜干重的8%左右,是其主要活性成分之一,为探究汽爆加工对蕨菜糖类成分的影响,本研究以4个产地蕨菜干制样品为原料,经相同汽爆工艺处理,测定总多糖得率,采用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PMP)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建立指... 多糖占蕨菜干重的8%左右,是其主要活性成分之一,为探究汽爆加工对蕨菜糖类成分的影响,本研究以4个产地蕨菜干制样品为原料,经相同汽爆工艺处理,测定总多糖得率,采用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PMP)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建立指纹图谱,结合对照品确证共有峰,并对游离单糖含量及多糖的单糖组成进行检测,同时借助化学计量学方法分析样品间的差异性和相似性。结果表明,与干制样品相比,汽爆样品总多糖得率为(12.02±1.89)%,增加了55%(P<0.01)。8批蕨菜指纹图谱共标识12个共有峰,通过对照品确证其中5个共有峰,分别为鼠李糖、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和阿拉伯糖,系统聚类分析(HCA)和主成分分析(PCA)结果可将8批样品归为2类。游离单糖含量和多糖单糖组成测定结果显示,相比于干制样品,汽爆样品中游离半乳糖、甘露糖、鼠李糖含量分别减少6.02、0.42、0.34 mg/g,葡萄糖和阿拉伯糖的含量分别增加0.14、0.09 mg/g;多糖单糖组成中葡萄糖、鼠李糖的比例显著(P<0.01)增加,平均增加量为1.64%和0.94%。本研究发现汽爆工艺处理显著增加了蕨菜样品中糖类成分的提取得率,并影响其含量及结构,这为后续的活性研究提供依据,为蕨菜汽爆加工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蕨菜 蒸汽爆破 指纹图谱 糖类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