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产地珊瑚菜叶绿体基因组特征的差异性研究
1
作者 安昌 徐文波 +6 位作者 陆琳 李登麟 姚艺新 林彦翔 杨成梓 秦源 郑平 《生物技术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29-242,共14页
【目的】研究不同产地珊瑚菜(Glehnia littoralis)的叶绿体基因组的特征及其系统发育关系,从细胞器基因组角度揭示珊瑚菜物种内的遗传变异和群体分化,为其新品种选育和种质资源保护提供遗传学基础。【方法】对产自福建的珊瑚菜叶绿体基... 【目的】研究不同产地珊瑚菜(Glehnia littoralis)的叶绿体基因组的特征及其系统发育关系,从细胞器基因组角度揭示珊瑚菜物种内的遗传变异和群体分化,为其新品种选育和种质资源保护提供遗传学基础。【方法】对产自福建的珊瑚菜叶绿体基因组进行了组装和注释,随后对6个来自不同产地样本的叶绿体基因组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其基因组结构、重复序列分布、密码子使用偏好、核苷酸多态性、基因组边界特征以及系统发育关系,探讨不同产地珊瑚菜之间的遗传多样性和适应性进化特征。【结果】6个叶绿体基因组均呈典型的双链环状四分体结构,基因组长度为147445-147552 bp,GC含量为37.51%-37.52%,结构高度保守。均注释出129个基因,包括85个蛋白编码基因,8个核糖体RNA和36个转运RNA。SSR数量在77-79之间,共包含6种类型,以A/T类型为主。密码子使用分析表明,编码精氨酸的密码子中福建和中国台湾产地的珊瑚菜倾向于使用的CGA,而深圳和浙江产地的珊瑚菜更偏好CGT。基因组边界特征基因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差异主要位于JLB和JLA边界。核苷酸多态性分析共检测出24个的多态性区域。系统发育分析表明,产于韩国的珊瑚菜在演化上独立于其他样本,中国台湾产地与其余地区样本分化最早,显示出独特的遗传特征;福建产地随后分化,深圳和浙江样本形成一个小分支。【结论】不同产地珊瑚菜在叶绿体基因组结构特征保守,但在密码子使用、基因组边界及核苷酸多态性等方面存在一定变异,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其群体间存在遗传分化,反映了其适应性进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珊瑚菜 叶绿体基因组 不同产地 比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药对的系统研究(Ⅵ)--黄芪当归药对研究 被引量:37
2
作者 胡杨洋 陈锐娥 +2 位作者 王胜鹏 陈美婉 王一涛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349-1356,共8页
黄芪当归是经典的补气生血药对,具有独特的配伍意义,故历久不衰,沿用至今。传统中医认为黄芪当归药对具有益气生血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劳倦内伤、气血两虚、阳浮于外的热证等症状。现代研究发现,该药对具有调节免疫系统、保护心脑血管、... 黄芪当归是经典的补气生血药对,具有独特的配伍意义,故历久不衰,沿用至今。传统中医认为黄芪当归药对具有益气生血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劳倦内伤、气血两虚、阳浮于外的热证等症状。现代研究发现,该药对具有调节免疫系统、保护心脑血管、促进造血以及抑制肿瘤增殖等药理作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肿瘤患者因放化疗引起的免疫力低下或白细胞减少症,以及因雌激素水平波动而引起的更年期综合症。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关于黄芪当归药对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应用研究等最新研究成果,对黄芪当归药对的研究概况进行全面综述,为进一步开发应用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当归药对 中医理论物质基础 药理作用 应用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风湿关节炎实验性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3
作者 李利青 张逢 +3 位作者 彭馥芝 罗前颖 李鑫 刘良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492-1497,共6页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不仅影响关节的活动和健康,还累及全身多个组织器官。RA目前尚无特效药治疗,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构建与人类RA相似度高的动物模型对研究该疾病的发病...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不仅影响关节的活动和健康,还累及全身多个组织器官。RA目前尚无特效药治疗,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构建与人类RA相似度高的动物模型对研究该疾病的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至关重要。该文就目前常用RA动物模型的构建方法、发病机制及病理特征等展开论述,以期为合理选择实验动物模型作为RA的基础研究与药物筛选提供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身免疫性疾病 类风湿关节炎 动物模型 发病机制 病理特征 药物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归肺经中药桑白皮的化学、药理与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57
4
作者 景王慧 吴文进 +1 位作者 燕茹 王一涛 《世界中医药》 CAS 2014年第1期109-112,116,共5页
归肺经中药桑白皮的主要功效为泻肺平喘,利尿消肿。为阐明桑白皮发挥治疗功效的物质基础,理解其归肺经的实质,并为提高临床合理使用、进一步开发桑白皮的现代应用提供参考,作者以近期研究为重点,概述了桑白皮的化学、药理活性及药代谢... 归肺经中药桑白皮的主要功效为泻肺平喘,利尿消肿。为阐明桑白皮发挥治疗功效的物质基础,理解其归肺经的实质,并为提高临床合理使用、进一步开发桑白皮的现代应用提供参考,作者以近期研究为重点,概述了桑白皮的化学、药理活性及药代谢动力学研究的主要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白皮 化学成分 药理活性 药物代谢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药对的系统研究(Ⅴ)--丹参三七药对研究 被引量:16
5
作者 陈锐娥 申东艳 +4 位作者 李鹏 王胜鹏 胡杨洋 陈美婉 王一涛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342-1348,共7页
丹参三七是常用的药对之一,两药均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配伍后药效协同,具有良好的心血管、胃肠道及肝脏保护作用,临床上常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及气滞血瘀所致的胸痹、心悸气短、胸闷气短等的治疗。目前已经上市的丹参三七药对剂型有复方... 丹参三七是常用的药对之一,两药均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配伍后药效协同,具有良好的心血管、胃肠道及肝脏保护作用,临床上常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及气滞血瘀所致的胸痹、心悸气短、胸闷气短等的治疗。目前已经上市的丹参三七药对剂型有复方丹参片、复方丹参颗粒、复方丹参滴丸、冠心丹参片、冠心丹参胶囊等。近年来,随着单味药丹参和三七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丹参三七药对的探索也逐步开展。丹参和三七不同比例的配伍应用,会影响其有效成分的溶出、吸收、代谢以及主要的药理作用。本文主要对丹参三七药对的物质基础、药理研究及应用进展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旨在为丹参三七药对的进一步研究与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三七药对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应用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药对的系统研究(Ⅲ)--药剂学理论和新制剂开发 被引量:19
6
作者 龚健 王胜鹏 +1 位作者 陈美婉 王一涛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329-1333,共5页
药对作为中药复方制剂的基础,以"同类相须、相辅相成、相反相成、相制为用"等原则配对,因其配伍相对简单而又能体现复方特色,近年来受到业界人士广泛关注。本文从中药药对的药剂基本理论如增溶、靶向及药动学行为改变等,以及... 药对作为中药复方制剂的基础,以"同类相须、相辅相成、相反相成、相制为用"等原则配对,因其配伍相对简单而又能体现复方特色,近年来受到业界人士广泛关注。本文从中药药对的药剂基本理论如增溶、靶向及药动学行为改变等,以及其新型药物传递系统的研究概况进行综述,为中药药对配伍理论和应用提供新的药剂学诠释。在中医药基本理论的指导下,基于药对配伍的药剂学认识,以改进中药制剂与创新中药制剂并举,为丰富药对配伍的药剂学理论与现代药剂学相关联的新型中药药对制剂提出新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药对 配伍 药剂理论 新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药对的系统研究(Ⅰ)--理论与物质基础研究 被引量:30
7
作者 王胜鹏 陈美婉 王一涛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317-1321,共5页
药对是历代医家在长期遣方用药过程中累积起来的简约而精妙的经验总结。作为方剂组成的基本要素,药对尽管只是两药相合,却搭配巧妙、比例得当,能很好地诠释中药"合群妙用"的特点。药对配伍的理论内核、配伍组合和临床效应在... 药对是历代医家在长期遣方用药过程中累积起来的简约而精妙的经验总结。作为方剂组成的基本要素,药对尽管只是两药相合,却搭配巧妙、比例得当,能很好地诠释中药"合群妙用"的特点。药对配伍的理论内核、配伍组合和临床效应在本质上与方剂是一致的,因此药对既具有复方的特性,又具有成分相对简单、便于展开深入科学研究等特点。近年来,以药对研究为突破口来阐明中药复方组方机理的研究逐渐受到广泛的关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本文基于药对配伍的理论基础、物质基础及其质量控制等对药对配伍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并分析探讨了药对研究的新发展趋势,以期为药对配伍理论内涵的揭示与中药新药发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药对配伍 理论基础 物质基础 质量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药对的系统研究(Ⅱ)--药效与药动学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王胜鹏 胡杨洋 +3 位作者 陈锐娥 钟章锋 陈美婉 王一涛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322-1328,共7页
药对,作为单味药应用的拓展和方剂形成的雏形,在中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中药复方研究绕不开的环节,更是探求复方机理的突破口。运用体内外模型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中药药对进行药效药代学的研究并深入探究其机制,不仅能更好地掌... 药对,作为单味药应用的拓展和方剂形成的雏形,在中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中药复方研究绕不开的环节,更是探求复方机理的突破口。运用体内外模型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中药药对进行药效药代学的研究并深入探究其机制,不仅能更好地掌握药对临床应用的准确性,有助于深入了解中药复方的特点和内涵,而且能够为推进系统生物学的研究思路和推动中药复方国际化提供依据。本文对近年来药对的现代药理和药物代谢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加以整理,分析药对配伍的机制,并探讨了未来中药药对药效研究的方向,以期为复方研究和中药现代化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药对 药性理论 药效学 药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肿瘤中药新型药物传递系统的研究(三)——扶正固本类中药 被引量:14
9
作者 陈锐娥 王胜鹏 +2 位作者 胡杨洋 陈美婉 王一涛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01-206,共6页
扶正固本类中药可通过益气健脾、养阴补血、温阳补肾等方法,增强机体抗肿瘤的免疫功能,广泛应用于肿瘤的辅助治疗。现代中药药理研究表明,扶正固本类中药如麦门冬、玉竹、天门冬以及山茱萸等,主要是通过调控宿主抗肿瘤免疫应答相关的免... 扶正固本类中药可通过益气健脾、养阴补血、温阳补肾等方法,增强机体抗肿瘤的免疫功能,广泛应用于肿瘤的辅助治疗。现代中药药理研究表明,扶正固本类中药如麦门冬、玉竹、天门冬以及山茱萸等,主要是通过调控宿主抗肿瘤免疫应答相关的免疫抑制因子,从而发挥肿瘤的免疫治疗效果。然而,该类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多糖、皂苷等)多存在吸收困难、生物利用度低等缺陷,影响了其治疗效果。近年来,使用新型传递系统解决药物存在的溶解度、稳定性和不良反应等问题已成为该类中药研究开发的一大热点。本文主要对近几年来备受关注的几种新型抗肿瘤中药剂型,以及在肿瘤治疗方面比较常见的5种扶正固本类抗肿瘤中药包括人参、当归、黄芪、灵芝和党参等新型药物传递系统进行综述,旨在为该类抗肿瘤中药新剂型的研究与开发提供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肿瘤中药 新型药物传递系统 扶正固本类中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药对的系统研究(Ⅳ)--黄连吴茱萸药对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陈锐娥 胡杨洋 +2 位作者 王胜鹏 陈美婉 王一涛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334-1341,共8页
黄连吴茱萸药对配伍的方剂,自宋代就有其运用的记载,传统中医常用其治疗湿热蕴于肝胆、脾胃及大肠所致的各种病症,经历代医家证实其临床疗效确切。现代研究显示,该药对的药理作用广泛,具有良好的抗肿瘤、镇痛、抑菌及抗炎活性,对应激性... 黄连吴茱萸药对配伍的方剂,自宋代就有其运用的记载,传统中医常用其治疗湿热蕴于肝胆、脾胃及大肠所致的各种病症,经历代医家证实其临床疗效确切。现代研究显示,该药对的药理作用广泛,具有良好的抗肿瘤、镇痛、抑菌及抗炎活性,对应激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结肠炎等均有良好的疗效。但由于黄连与吴茱萸药性不同,基于不同配比组成的方剂药性不相一致,其功用与主治也各异,故限制了黄连吴茱萸药对的临床应用,也加大了医药工作者对该药对创新研究的难度。本文主要对黄连吴茱萸药对的理论基础、化学成分、药理药效研究及应用进展进行系统的阐述,多角度、深层次地探析药对的配伍内涵及治证本质,以期为黄连吴茱萸药对的进一步研究与开发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连吴茱萸药对 化学成分 药理药效 应用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肿瘤中药新型药物传递系统的研究(一)——清热解毒类中药 被引量:7
11
作者 王胜鹏 申东艳 +2 位作者 李鹏 陈美婉 王一涛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131-2135,共5页
单味及复方清热解毒中药在肿瘤的治疗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从这些中药中提取出的许多有效成分,如小檗碱、冬凌草甲素、苦参碱等,均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抗炎等活性,其常见的剂型包括内服和外用的片剂、丸剂和散剂等。随着中药现代化的研究... 单味及复方清热解毒中药在肿瘤的治疗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从这些中药中提取出的许多有效成分,如小檗碱、冬凌草甲素、苦参碱等,均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抗炎等活性,其常见的剂型包括内服和外用的片剂、丸剂和散剂等。随着中药现代化的研究进程,各种现代的剂型也被应用于不同中药,目的是为更好地解决清热解毒类中药活性成分的溶解性和生物利用度等瓶颈问题,以达到提高疗效、减小毒副作用的目的。本文主要对脂质体、纳米粒、微球微囊以及乳剂等新型药物传递系统在清热解毒抗肿瘤中药中的研究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清热解毒抗肿瘤中药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肿瘤中药 新型药物传递系统 清热解毒类中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肿瘤中药新型药物传递系统的研究(二)——活血化瘀类中药 被引量:3
12
作者 申东艳 陈美婉 +2 位作者 王胜鹏 李鹏 王一涛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4-39,共6页
活血化瘀类抗肿瘤中药如莪术、姜黄和延胡索等通过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和恶性肿瘤的内环境,发挥其抗肿瘤作用,尤其在抗肿瘤转移方面具有优势,但其有效成分(挥发油等)多存在稳定性差、吸收困难和生物利用度低等缺陷,严重影响了该类中药的临... 活血化瘀类抗肿瘤中药如莪术、姜黄和延胡索等通过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和恶性肿瘤的内环境,发挥其抗肿瘤作用,尤其在抗肿瘤转移方面具有优势,但其有效成分(挥发油等)多存在稳定性差、吸收困难和生物利用度低等缺陷,严重影响了该类中药的临床治疗效果。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新型药物传递系统已使活血化瘀类抗肿瘤中药得到广泛的研究和开发,进一步拓展了活血化瘀类抗肿瘤中药的临床使用。本文针对活血化瘀类抗肿瘤中药的新型药物传递系统,以及对常用的莪术、姜黄、虎杖等3种活血化瘀类抗肿瘤中药的新型制剂进行综述,旨在为该类抗肿瘤中药新剂型的研发提供理论和现实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肿瘤中药 新型药物传递系统 活血化瘀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方剂创新研究的启示与思考——从《科学转化医学》首次发表中医方剂研究论文谈起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修平 胡元佳 王一涛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1年第4期704-706,共3页
2010年《科学转化医学》杂志首次发表了耶鲁大学研究人员关于中药古方黄芩汤来源的实验室配方PHY906用于减轻化疗药物伊立替康胃肠道副作用的论文。该研究对于中药尤其是方剂的创新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模式和经验借鉴。笔者试图就该研究... 2010年《科学转化医学》杂志首次发表了耶鲁大学研究人员关于中药古方黄芩汤来源的实验室配方PHY906用于减轻化疗药物伊立替康胃肠道副作用的论文。该研究对于中药尤其是方剂的创新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模式和经验借鉴。笔者试图就该研究对未来中药(方剂)研究的意义与启示做一点粗浅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复方 创新 黄芩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研发与质量评价关键技术的探索
14
作者 王一涛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2017年第7期1097-1112,共16页
中药质量是影响中药临床疗效、产业发展和国际拓展的重大关键科学问题。本文以"中药研发与质量评价关键技术的探索"为主题,介绍了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进展和境外创新平台的定位。同时,从中药质量的研究(有效性... 中药质量是影响中药临床疗效、产业发展和国际拓展的重大关键科学问题。本文以"中药研发与质量评价关键技术的探索"为主题,介绍了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进展和境外创新平台的定位。同时,从中药质量的研究(有效性、安全性、稳定性、可控性和系统性研究)和创新中药研发等方面,探讨如何将先进的技术真正地应用到药审工作中,以及如何将科学研究基础和前沿的学术进展应用到创新药物的研发当中,从而保障药物的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质量 关键技术 系统研究 创新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表观遗传调控的中药防治类风湿关节炎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5
作者 林也 李鑫 +7 位作者 杨珍 唐琳 张婷 余黄合 丁长松 廖菁 蔡雄 刘良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893-897,共5页
表观遗传修饰(epigenetic modifications)代表了调节基因表达的重要机制,使人体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应用表观遗传学修饰研究方法是自身免疫疾病机制研究的前沿领域,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领... 表观遗传修饰(epigenetic modifications)代表了调节基因表达的重要机制,使人体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应用表观遗传学修饰研究方法是自身免疫疾病机制研究的前沿领域,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领域的难点之一,其病因不明,发病机制复杂,至今仍然缺乏理想的治疗药物与方法。中医药治疗RA具有独特优势,新近研究发现中药单体成分和复方通过作用于表观遗传修饰而治疗RA。该文拟对表观遗传学在RA发生、发展中的机制,以及中药通过调控表观遗传防治RA的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中药治疗RA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中药 表观遗传修饰 DNA甲基化 组蛋白修饰 MI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筒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质量控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6
作者 陆晓珊 胡胜涛 +10 位作者 唐琳 余黄合 林也 张二兵 张逢 刘乐平 严建业 宋厚盼 刘良 蔡雄 王炜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3263-3268,共6页
血筒是湘西北土家族传统民族药材,药用历史悠久,其来源于五味子科南五味子属异型南五味子Kadsura heteroclite(Roxb) Craib的藤茎,主要含有三萜、木脂素、倍半萜、挥发油、多糖等成分。血筒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民间习用于治疗风湿痹痛,... 血筒是湘西北土家族传统民族药材,药用历史悠久,其来源于五味子科南五味子属异型南五味子Kadsura heteroclite(Roxb) Craib的藤茎,主要含有三萜、木脂素、倍半萜、挥发油、多糖等成分。血筒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民间习用于治疗风湿痹痛,骨痛,风湿关节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急、慢性胃病等。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血筒具有抗炎镇痛、抗脂质过氧化、抗病毒、抗肿瘤、抗菌、神经保护等作用,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和开发前景。本文对血筒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质量控制进行系统综述,以期为血筒进一步开发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筒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质量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药理规范研究的思考 被引量:9
17
作者 汪选斌 陆金健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846-1854,共9页
用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对中药的药效、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进行研究始于上世纪20年代,从最初采用经典的植物化学模式对单味药进行研究,逐渐拓展到对药性理论、中药复方、配伍规律、治法治则及中医药理论的探讨,希望揭示中医药防治疾病的... 用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对中药的药效、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进行研究始于上世纪20年代,从最初采用经典的植物化学模式对单味药进行研究,逐渐拓展到对药性理论、中药复方、配伍规律、治法治则及中医药理论的探讨,希望揭示中医药防治疾病的科学内涵,实现指导临床合理安全用药、发现新药、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理论的作用。近一个世纪以来,中药药理研究在理论、方法和技术上不规范,虽然取得了重要进展和大量研究成果,但也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本文试通过系统地梳理中药药理研究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中药药理规范研究的定义,及其两个创新(思想创新和理论创新)和两个规范(方法规范和技术规范)。中药药理规范研究是创新前提下的规范以及规范基础上的创新辩证统一体,是创新-规范-再创新的不断循环发展。中药药理规范研究的提出希望能推动中药药理学学科向着更加规范、合理、科学的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药理学 规范研究 思考 DNA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平滑肌增殖模型及中药抑制作用与机制的研究进展
18
作者 冯海涛 陈修平 王一涛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5年第5期939-944,共6页
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如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和血管再狭窄等。适宜的平滑肌细胞增殖模型是探讨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分子机制、筛选相关保护作用药物的重要工具。诱导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因素众多,机制与病理意义... 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如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和血管再狭窄等。适宜的平滑肌细胞增殖模型是探讨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分子机制、筛选相关保护作用药物的重要工具。诱导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因素众多,机制与病理意义各异,一些如ox-LDL、AGEs、AngⅡ、高糖、TNF等已被成功应用于建立平滑肌细胞增殖模型。本文总结了这些目前最为常用的平滑肌细胞增殖模型,同时概述了对这些模型具有抑制作用的中草药尤其是其单体成分,以期靶向平滑肌细胞的药物筛选以及相关中草药的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滑肌细胞 增殖模型 OX-LDL AGES AngⅡ 高糖 TNF-α 中草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商业保险机构参与长期护理保险经办服务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肖文惠 宋燕 卞鹰 《卫生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8-31,共4页
当前,在引入商业保险机构参与长期护理保险经办服务的过程中,各试点地区开展了各具特色的社商合作实践,面临着市场竞争机制逐渐弱化、经办项目运作独立性受限、考核激励效果有限等困境。对此,要培育和引导多元组织参与长期护理保险经办... 当前,在引入商业保险机构参与长期护理保险经办服务的过程中,各试点地区开展了各具特色的社商合作实践,面临着市场竞争机制逐渐弱化、经办项目运作独立性受限、考核激励效果有限等困境。对此,要培育和引导多元组织参与长期护理保险经办服务,发挥承办机构全流程经办功能,完善经办服务考核设置,激发承办机构服务动力,提高长期护理保险经办服务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护理保险 委托经办 商业保险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参酮类抗肿瘤作用与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39
20
作者 郝文慧 赵文文 陈修平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041-1044,共4页
丹参酮类是从传统中药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及其同属植物中分离到的一大类脂溶性天然产物,包括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二氢丹参酮Ⅰ等多种成分。丹参酮类与丹酚酸类均被证实是丹参的主要特征性成分和活性成分,具有... 丹参酮类是从传统中药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及其同属植物中分离到的一大类脂溶性天然产物,包括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二氢丹参酮Ⅰ等多种成分。丹参酮类与丹酚酸类均被证实是丹参的主要特征性成分和活性成分,具有较明显的心脑血管保护活性。近年来研究发现,丹参酮类在体内外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该文就丹参酮类化合物尤其是丹参酮ⅡA的抗肿瘤作用与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该类化合物的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丹参酮 肿瘤 作用与机制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