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分子多肽LK-5对CCl4致急性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陈俊 廖彭莹 +3 位作者 张新锐 黄秀欢 杨宇静 刘华宇 《中国畜牧兽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833-3841,共9页
【目的】研究小分子多肽LK-5(氨基酸序列为LHMFK)对CCl4致急性肝损伤模型小鼠的保护作用,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72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联苯双酯组(150 mg/kg)及LK-5低、中、高剂量组(30、60、120 mg/kg),每组12只。连续给... 【目的】研究小分子多肽LK-5(氨基酸序列为LHMFK)对CCl4致急性肝损伤模型小鼠的保护作用,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72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联苯双酯组(150 mg/kg)及LK-5低、中、高剂量组(30、60、120 mg/kg),每组12只。连续给药10 d, 1次/d,每次10 mL/kg。末次给药2 h后,各组(除正常组外)腹腔注射0.1%CCl4花生油溶液,建立CCl4致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16 h后,按照试剂盒方法,检测小鼠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汁酸(TBA)和碱性磷酸酶(AKP)水平,检测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IL-10、血管紧张素1-7(Ang 1-7)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制作肝脏病理组织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HE)后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肝细胞有明显的脂肪变性,炎细胞分散分布于肝小叶血管周围和肝实质内,血清ALT、AST、AKP活性和TBA水平均显著上升,肝组织SOD、GSH-Px活性显著下降,MDA水平显著上升(P<0.05),说明成功建立急性肝损伤模型,TNF-α、IL-6、AngⅡ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LK-5中、高剂量组能够显著降低血清ALT、AST活性(P<0.05),各剂量组均可降低血清TBA水平和AKP活性(P<0.05),LK-5高剂量组能够显著提高小鼠肝组织SOD、GSH-Px活性(P<0.05),LK-5中、高剂量组能够显著降低肝组织MDA水平(P<0.05),LK-5高剂量组TNF-α水平显著降低(P<0.05),各剂量组能够显著降低肝组织IL-6、AngⅡ水平(P<0.05)。病理切片结果显示,LK-5各剂量组炎细胞均有不同程度减少,LK-5高剂量组肝小叶血管周围和肝实质内无炎细胞浸润。【结论】LK-5各剂量组对CCl4致急性肝损伤小鼠具有保护作用,其中60、120 mg/kg LK-5效果更为明显,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抗氧化、抗炎及对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的调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分子多肽LK-5 CCL4 急性肝损伤 保护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荔枝叶成分提取工艺及其抗炎作用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祁金丽 梁洁 +4 位作者 刘婷婷 郑飘雪 陆春莲 梁炎丽 曹玉嫔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9期73-80,共8页
试验旨在采用响应面法优化提取荔枝叶成分的工艺并探究其抗炎作用。以液料比、提取时间、提取溶剂浓度为考察因素,以没食子酸、儿茶素、表儿茶素、芦丁、紫云英苷、槲皮素、山柰酚含量的综合评分为考察指标,结合响应面法中Box-Behnken... 试验旨在采用响应面法优化提取荔枝叶成分的工艺并探究其抗炎作用。以液料比、提取时间、提取溶剂浓度为考察因素,以没食子酸、儿茶素、表儿茶素、芦丁、紫云英苷、槲皮素、山柰酚含量的综合评分为考察指标,结合响应面法中Box-Behnken设计原理,优化荔枝叶成分的提取工艺。采用脂多糖诱导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评价荔枝叶的抗炎作用。结果表明,荔枝叶成分的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为甲醇浓度72%、液料比18 mL/g、提取时间70 min。在此工艺条件下,荔枝叶成分的综合评分为88.99,与预测综合评分的84.53分相比误差较小。荔枝叶提取物可降低脂多糖(LPS)诱导RAW264.7细胞导致的一氧化氮(NO)、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释放量;对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蛋白的表达也具有抑制作用;荔枝叶提取物能够上调Toll样受体4(TLR4)mRNA的表达量与下调核因子κB(NF-κB)mRNA表达量。研究表明,此试验方法简单、稳定可靠,为荔枝叶成分的提取工艺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荔枝叶 响应面法 单因素试验 提取工艺 抗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