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茯苓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80
1
作者 路平 史汶龙 +3 位作者 杨思雨 孟祥辉 夏瑜桢 张红梅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46-1254,共9页
茯苓为菌类中药,药用价值较高,临床应用广泛,配伍率高,是众多药方的组成部分,如参苓白术散、茯苓四逆散、茯苓六君子汤等,故其素有“十方九苓”之说。且茯苓也是药食同源中药,日常生活中可以做成茯苓糕或茯苓汤食用,其做为保健品食用,... 茯苓为菌类中药,药用价值较高,临床应用广泛,配伍率高,是众多药方的组成部分,如参苓白术散、茯苓四逆散、茯苓六君子汤等,故其素有“十方九苓”之说。且茯苓也是药食同源中药,日常生活中可以做成茯苓糕或茯苓汤食用,其做为保健品食用,能够延年益寿安神,可见茯苓的市场价值很大,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现代研究发现,茯苓含三萜类、多糖类、甾醇类、挥发油类等多种化学成分,其中以茯苓多糖和三萜类为主,具有利水渗湿、保肝、抗肿瘤、抗氧化、抗衰老、免疫调节等药理作用,临床上多用于治疗肾炎、结肠炎、泌尿感染、肝炎等疾病。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茯苓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行整理和总结,以期为该药材进一步开发应用提供基础资料和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茯苓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骨脂ADME及其相关毒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2
作者 王宇 蒋嘉明 +3 位作者 孔思远 谭红胜 肖涟波 张洪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2017年第2期276-281,共6页
补骨脂是临床常用的补益类中药,其化学成分复杂,主要包括香豆素、黄酮及单萜酚等化合物类型。补骨脂提取物及其单体成分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随着临床不良反应报道日益增加,补骨脂的肝、肾毒性及皮肤过敏等毒副作用逐渐引起重视。本文... 补骨脂是临床常用的补益类中药,其化学成分复杂,主要包括香豆素、黄酮及单萜酚等化合物类型。补骨脂提取物及其单体成分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随着临床不良反应报道日益增加,补骨脂的肝、肾毒性及皮肤过敏等毒副作用逐渐引起重视。本文归纳总结补骨脂提取物及其主要成分在机体内的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及排泄(Excretion)过程(ADME),并对其临床不良反应及相关毒性研究进行综述,为补骨脂的科学安全应用提供相关依据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骨脂 主要成分 体内转运 临床不良反应 毒副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骨脂抗抑郁有效成分群药效学与毒理学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王宇 蒋嘉明 +2 位作者 郑丹 谭红胜 张洪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61-1166,共6页
目的研究补骨脂抗抑郁有效成分群(effective components group of fructus psoraleae,EGFP)的抗抑郁药效及其安全性。方法补骨脂通过乙醇提取,石油醚萃取后得到含有补骨脂总黄酮、补骨脂定及补骨脂酚的有效成分群,其中不含补骨脂素及异... 目的研究补骨脂抗抑郁有效成分群(effective components group of fructus psoraleae,EGFP)的抗抑郁药效及其安全性。方法补骨脂通过乙醇提取,石油醚萃取后得到含有补骨脂总黄酮、补骨脂定及补骨脂酚的有效成分群,其中不含补骨脂素及异补骨脂素,并控制补骨脂酚的含量。选取该EGFP、阳性对照品氟西汀和文拉法辛给予雌性ICR(Institute of Cancer Research)小鼠。7天后检测行为受限后的不动时间及血清和脑内海马组织的(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含量;采用急性毒性及重复给药试验研究该有效成分群的安全性。结果EGFP可降低小鼠行为受限的不动时间(P<0.05,P<0.01),增加血清及海马组织中5-HT含量(P<0.05),且具有剂量依赖性;该有效成分群对小鼠的最大给药量为7 g·kg^-1,300 mg·kg^-1给药56 d后,血清生化及组织病理学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结论EGFP具有抗抑郁作用,无明显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骨脂 有效成分群 抗抑郁 药理作用 毒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藤黄属植物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9
4
作者 张莉 蔡双璠 +2 位作者 孔思远 谭红胜 徐宏喜 《世界中医药》 CAS 2016年第7期1189-1194,共6页
藤黄属植物分布广泛,资源丰富,有着悠久的民间用药历史。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该属植物具有抗肿瘤、抗炎和抗菌等多种药理作用。其中,酮(Xanthones)、多环多异戊烯基间苯三酚(Polycyclic Polyprenylated Acylphoroglucinols,PPAPs)及双... 藤黄属植物分布广泛,资源丰富,有着悠久的民间用药历史。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该属植物具有抗肿瘤、抗炎和抗菌等多种药理作用。其中,酮(Xanthones)、多环多异戊烯基间苯三酚(Polycyclic Polyprenylated Acylphoroglucinols,PPAPs)及双黄酮类化合物是其主要化学成分。文章对中国藤黄属植物的代表性活性成分及药效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和综述,为该属植物的充分利用及深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藤黄属 抗肿瘤 抗炎 抗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uttiferone K抑制静止期前列腺癌细胞重新激活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席志超 姚睦 +5 位作者 李洋 蔡双璠 吴蓉 劳远至 董其瀚 徐宏喜 《世界中医药》 CAS 2016年第7期1171-1175,共5页
目的:观察从云南藤黄(Garcinia yunnanensis)中提取分离得到的PPAPs(Polycyclic Polyprenylated Acylphloroglucinol)类化合物Guttiferone K(GUTK)对人静止期前列腺癌LNCa P细胞重新激活的影响。方法:处于对数生长期的人前列腺癌LNCa P... 目的:观察从云南藤黄(Garcinia yunnanensis)中提取分离得到的PPAPs(Polycyclic Polyprenylated Acylphloroglucinol)类化合物Guttiferone K(GUTK)对人静止期前列腺癌LNCa P细胞重新激活的影响。方法:处于对数生长期的人前列腺癌LNCa P细胞去除血清培养7d诱导其进入静止期,通过再次加入血清培养使其重新激活进入细胞周期,同时给予GUTK进行干预。用免疫细胞化学的方法检测Ki-67蛋白表达的变化;利用PI染色的流式分析法和Ed U Incorporation法检测GUTK对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利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Cyclin D1/3、CDK4/6和E2F1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GUTK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静止期LNCa P细胞的再次增殖并阻止静止期LNCa P细胞重新进入S期;GUTK在静止期LNCa P细胞激活的早期明显下调了Cyclin D1/3、CDK4/6和E2F1蛋白的表达水平。结论:从云南藤黄中提取分离得到的化合物GUTK能够抑制人静止期前列腺癌LNCa P细胞的重新激活,具有潜在的延缓前列腺癌病情发展和预防复发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藤黄 Guttiferone K 静止期癌细胞 前列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逆流色谱快速分离山竹子素的制备方法实验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张宝军 房庆伟 +2 位作者 谭红胜 郑昌武 付文卫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2017年第2期254-259,共6页
目的:制备山竹子素(garcinol)化学对照品。方法:采用高速逆流色谱法,从多花山竹子、山木瓜、大叶藤黄三种藤黄属植物粗提物中快速分离化合物garcinol,溶剂系统为正己烷-乙酸乙酯-95%乙醇-水(8:8:12:4,体积比),上相做固定相,下相做流动相... 目的:制备山竹子素(garcinol)化学对照品。方法:采用高速逆流色谱法,从多花山竹子、山木瓜、大叶藤黄三种藤黄属植物粗提物中快速分离化合物garcinol,溶剂系统为正己烷-乙酸乙酯-95%乙醇-水(8:8:12:4,体积比),上相做固定相,下相做流动相,仪器转速850 rpm,温度25℃,检测波长254 nm,目标化合物馏分经Sephadex LH-20凝胶柱柱色谱纯化,所得样品由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纯度。结果:可从104.765 g多花山竹子枝、105.270 g山木瓜枝、102.318 g大叶藤黄果实中分离得到garcinol的量分别为45 mg、281 mg、4080 mg,纯度分别为98.72%、98.36%、98.42%。结论:通过对比三种植物样品处理方法,结果以大叶藤黄果实作为原料时,正己烷-乙酸乙酯-95%乙醇-水(5:5:5:5,体积比)萃取的上相浸膏,经高速逆流色谱法结合凝胶柱柱色谱法,可快速高效、大量制备化合物garcinol。实验表明该方法效率高,可操作性强,制备量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逆流色谱 大叶藤黄 山竹子素 制备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藤黄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7
作者 郑赵情 张莉 +3 位作者 沈凯凯 蔡双璠 谭红胜 徐宏喜 《世界中医药》 CAS 2016年第7期1180-1188,共9页
藤黄科植物藤黄(Garciniahanburyi Hook.f.)原产于印度、马来西亚、泰国、柬埔寨和越南等地区,目前在我国广东、广西、云南和海南等地被广泛引种栽培。该植物分泌的干燥树脂被称为藤黄(Gamboge),作为传统的民间用药具有悠久的历史,其外... 藤黄科植物藤黄(Garciniahanburyi Hook.f.)原产于印度、马来西亚、泰国、柬埔寨和越南等地区,目前在我国广东、广西、云南和海南等地被广泛引种栽培。该植物分泌的干燥树脂被称为藤黄(Gamboge),作为传统的民间用药具有悠久的历史,其外用对于痈疽、肿毒、溃疡、湿疮、烫伤和跌打肿痛等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近年来,藤黄及其活性成分藤黄酸等化合物被发现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活性,成为抗肿瘤药物研究的热点之一。文章对藤黄的传统药用历史及其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和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藤黄 药用历史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胆汤历史沿革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8
作者 王婧 董丽萍 +2 位作者 时歆未 徐宏喜 谭红胜 《世界中医药》 CAS 2020年第14期2193-2198,共6页
温胆汤主要组方药材包括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甘草和生姜,主治用于胆寒症。由于历史变迁,朝代更迭,历代温胆汤在药材组成、用药剂量与加水量及炮炙方法等方面有所不同。
关键词 温胆汤 历史沿革 组方 半夏 竹茹 枳实 陈皮 甘草 生姜 加水量 炮炙方法 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服用人参导致“上火”的研究综述 被引量:5
9
作者 陈俞宇 隋华 +2 位作者 张莉 谭红胜 张红梅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97-602,共6页
目的:系统整理服用人参引起"上火"的文献报道,对服用人参导致"上火"的传统阐释和现代机制研究进行总结及分析。方法:通过手动检索国内外关于人参及"上火"的相关文献,分别从传统中医药学及生物化学、药物... 目的:系统整理服用人参引起"上火"的文献报道,对服用人参导致"上火"的传统阐释和现代机制研究进行总结及分析。方法:通过手动检索国内外关于人参及"上火"的相关文献,分别从传统中医药学及生物化学、药物化学等,对其进行分析与总结。结果:服用人参过量或不当可能会导致"上火",中医理论认为补气过,生气速于血,"气有余便是火"。现代研究认为,服用人参过量或不当会引起机体内白介素、多巴胺、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水平升高,导致人体出现睡眠障碍、口腔溃疡、鼻出血等症状。服用人参导致"上火"的化学成分认为有人参皂苷Ro、人参皂苷Rg1、田七素三种单体成分及人参二醇、人参三醇、次生人参皂苷等一类成分。服用人参致"上火"的相关机理研究结论有矛盾。结论:人参中的主要有效成分对机体的作用机制与"上火"时机体内的生化指标变化情况存在相似性。服用人参致"上火"的化学物质基础及作用机理缺乏科学可信的实验数据支持,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 上火 理论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藤黄属植物中酮类化合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丽萍 付文卫 +2 位作者 谭红胜 张洪 徐宏喜 《世界中医药》 CAS 2016年第7期1154-1170,1175,共18页
酮类化合物是藤黄属植物中的主要特征成分,具有多样的生物活性,在中国藤黄属植物中广泛分布。由于氧化程度、取代基种类、数量和取代基位置的不同,酮类化合物具有多样的结构类型。文章综述了中国藤黄属植物中酮类化合物的研究概况,总结... 酮类化合物是藤黄属植物中的主要特征成分,具有多样的生物活性,在中国藤黄属植物中广泛分布。由于氧化程度、取代基种类、数量和取代基位置的不同,酮类化合物具有多样的结构类型。文章综述了中国藤黄属植物中酮类化合物的研究概况,总结了该类化合物的分布、提取分离、结构分类、波谱学特征和生物合成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藤黄属 结构分类 波谱特征 生物合成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枯草多糖及凝胶抗单纯疱疹病毒的药效学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蔡双璠 杨扬 +2 位作者 吴蓉 杨以阜 谭红胜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2017年第2期247-253,共7页
目的:探究夏枯草多糖及凝胶在体外和体内条件下的抗单纯疱疹病毒作用,为抗疱疹病毒新药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空斑减数法检测夏枯草多糖的体外抗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HSV)活性;同时,建立HSV-1(皮肤)和HSV-2(... 目的:探究夏枯草多糖及凝胶在体外和体内条件下的抗单纯疱疹病毒作用,为抗疱疹病毒新药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空斑减数法检测夏枯草多糖的体外抗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HSV)活性;同时,建立HSV-1(皮肤)和HSV-2(外阴部)病毒感染豚鼠模型,以病灶病变情况、丘疱疹数、典型病变评分结果以及病灶组织中HSV-1和HSV-2病毒的DNA拷贝数等为指标,对夏枯草多糖凝胶的体内抗HSV活性进行评价。结果:夏枯草多糖在体外实验中能够抑制HSV-1和HSV-2的活性;夏枯草多糖凝胶能够削弱HSV-1和HSV-2病毒感染豚鼠的病灶病变,发挥抗单纯疱疹病毒活性。结论:夏枯草多糖及凝胶在体外和体内实验中均具有抗单纯疱疹病毒的活性,具有开发成为抗单纯疱疹病毒药物的潜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枯草 抗单纯疱疹病毒 多糖 凝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藤黄提取物对人结肠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段琳琳 隋华 +2 位作者 朱蕾 张莉 谭红胜 《世界中医药》 CAS 2017年第2期377-381,共5页
目的:探讨云南藤黄提取物抑制裸鼠大肠癌植性实体瘤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裸鼠人结肠癌皮下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5-氟脲嘧啶)、云南藤黄提取物低、中、高剂量组。连续治疗28 d,于末次给药后12 h,剥取肿瘤,称重,... 目的:探讨云南藤黄提取物抑制裸鼠大肠癌植性实体瘤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裸鼠人结肠癌皮下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5-氟脲嘧啶)、云南藤黄提取物低、中、高剂量组。连续治疗28 d,于末次给药后12 h,剥取肿瘤,称重,计算抑瘤率;并检测肿瘤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组织中cyclin E1,c-Met和hnRNPK的表达。结果:云南藤黄提取物低、中、高剂量对肿瘤的抑瘤率分别为12.5%、20.83%和29.17%,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肿瘤细胞凋亡率增加,并且随着云南藤黄提取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具有剂量依赖性(P<0.05)。云南藤黄提取物能明显降低肿瘤组织中cyclin E1,c-Met和hnRNPK的表达,具有剂量依赖性(P<0.01)。结论:云南藤黄具有较好的体内抗肿瘤作用,可能是通过降低cyclin E1,c-Met和hnRNPK的表达,抑制肿瘤细胞在体内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藤黄 大肠癌 裸鼠 凋亡 cyclinE1 C-MET hnRNP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藤黄属植物中多环多异戊烯基间苯三酚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浩浩 张洪 +2 位作者 付文卫 谭红胜 徐宏喜 《世界中医药》 CAS 2016年第7期1195-1201,共7页
多环多异戊烯基间苯三酚类化合物(PPAPs)为中国藤黄属植物的主要活性成分类型,其结构新颖复杂,生物活性多样,是目前天然产物研究的热点之一。结合作者在该领域的多年研究,对该类化合物在中国藤黄属植物中的分布和结构分类、波谱特征、... 多环多异戊烯基间苯三酚类化合物(PPAPs)为中国藤黄属植物的主要活性成分类型,其结构新颖复杂,生物活性多样,是目前天然产物研究的热点之一。结合作者在该领域的多年研究,对该类化合物在中国藤黄属植物中的分布和结构分类、波谱特征、提取分离方法以及生源合成途径进行归纳总结,为中国藤黄属植物中PPAPs类化合物的进一步研究开发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藤黄属 多环多异戊烯基间苯三酚类化合物 结构分类 波谱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枯草抗疱疹病毒多糖的提取及纯化工艺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孔思远 吴蓉 +1 位作者 蔡双璠 谭红胜 《世界中医药》 CAS 2016年第7期1145-1149,共5页
目的:优化夏枯草抗疱疹病毒多糖的提取及纯化工艺,为新药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多糖含量和浸膏得率为指标,采用L9(34)正交试验法对夏枯草多糖提取过程中的提取次数,加水倍量及提取时间3个因素进行优化研究;以多糖含量及体外抗单纯... 目的:优化夏枯草抗疱疹病毒多糖的提取及纯化工艺,为新药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多糖含量和浸膏得率为指标,采用L9(34)正交试验法对夏枯草多糖提取过程中的提取次数,加水倍量及提取时间3个因素进行优化研究;以多糖含量及体外抗单纯性疱疹病毒I型(HSV-1)活性为考察指标,对超滤和醇沉两种纯化技术进行比较。结果:最优水提工艺为第1次加水14倍,第2、3次加水12倍,提取3次,每次提取时间1.5 h;采用超滤和醇沉两种技术分别纯化所得多糖。通过MTT法测得醇沉多糖和超滤多糖抑制HSV-1的IC50分别为(93.99±13.12)μg/m L和(51.35±15.30)μg/m L,结果表明超滤技术制备的多糖提取物抗单纯性疱疹病毒活性显著高于醇沉技术。结论:采用超滤技术制备的夏枯草多糖具有较高的含量及抗单纯性疱疹病毒活性,可作为夏枯草多糖开发新药的纯化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枯草 抗疱疹病毒 多糖 提取 纯化 醇沉 超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C-MS技术在藤黄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5
作者 党泽方 谭红胜 付文卫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2017年第2期260-264,共5页
藤黄属植物有着重要的经济及药用价值,一直以来都作为食品和民间药物被广泛使用,随着现代分析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植物化学研究也应用于藤黄属植物,其中,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技术以其快速、精确等特点,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用于藤... 藤黄属植物有着重要的经济及药用价值,一直以来都作为食品和民间药物被广泛使用,随着现代分析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植物化学研究也应用于藤黄属植物,其中,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技术以其快速、精确等特点,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用于藤黄属植物的化学研究。本文根据已发表文献,通过总结LC-MS技术在藤黄属植物化学成分的定性研究、辅助发现新化合物,以及定量研究等方面的应用进展,阐述LC-MS技术在藤黄属植物化学研究中的研究现状,为今后藤黄属植物化学研究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藤黄属植物 LC-MS 定性研究 定量研究 植物代谢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枳实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90
16
作者 杨思雨 史汶龙 +1 位作者 路平 张红梅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292-2299,共8页
枳实来源于芸香科植物酸橙Citrus aurantium L.及其栽培变种或甜橙Citrus sinensis(L.)Osbeck的干燥幼果,为中医临床常用理气药。本文从品种考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方面对枳实进行综述。结果发现,宋代以前,枳实药用正品来源与现今不... 枳实来源于芸香科植物酸橙Citrus aurantium L.及其栽培变种或甜橙Citrus sinensis(L.)Osbeck的干燥幼果,为中医临床常用理气药。本文从品种考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方面对枳实进行综述。结果发现,宋代以前,枳实药用正品来源与现今不同。六朝始分枳实与枳壳,宋代以后明确区分枳实、枳壳之功用。通过查阅和梳理有关枳实的古今文献,理清了枳实的基原和品种变迁。枳实中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黄酮类、生物碱类、挥发油类等成分。现代研究表明,枳实的药理作用表现为调节胃肠道、抗炎、保肝、抗溃疡等。本文为规范合理用药和新药研发提供基础资料,对传统中药枳实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枳实 品种考证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逆流色谱在快速筛选中药天然产物活性成分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7
作者 汪永玲 张宝军 付文卫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2017年第2期265-275,共11页
高速逆流色谱结合快速生物活性检测方法,特别适合从中药和天然产物中筛选活性成分。结合本课题组的研究和近年研究进展,本文综述了高速逆流色谱在中药和天然产物中快速筛选活性成分的应用进展。
关键词 高速逆流色谱 活性成分 快速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木瓜枝中抑制黄嘌呤氧化酶活性的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唐跃勋 祝伦伦 +2 位作者 张洪 谭红胜 付文卫 《世界中医药》 CAS 2016年第7期1150-1153,共4页
目的:研究山木瓜枝中抑制黄嘌呤氧化酶活性的化学成分。方法:通过活性导向分离,筛选山木瓜枝中具有抑制黄嘌呤氧化酶活性的粗提物及组分,采用多种色谱分离技术对活性部位进行系统分离,通过理化常数和光谱分析,结合相关文献确定所得化合... 目的:研究山木瓜枝中抑制黄嘌呤氧化酶活性的化学成分。方法:通过活性导向分离,筛选山木瓜枝中具有抑制黄嘌呤氧化酶活性的粗提物及组分,采用多种色谱分离技术对活性部位进行系统分离,通过理化常数和光谱分析,结合相关文献确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并对所得化合物进行黄嘌呤氧化酶抑制活性的研究。结果:从山木瓜枝的乙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经鉴定分别为桑橙素(1)、4,6,3',4'-tetrahydroxy-2-methoxybenzophenone(2)、2,4,6,3'-tetrahydroxybenzo-phenone(3)、3,6,7-trihydroxy-1-methoxyxanthone(4)、2S,3S-3,5,7,3',5'-pentahydroxyavane(5)、丁香酸(6);实验研究证实化合物1对黄嘌呤氧化酶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IC50=28.9μM)。结论:从活性部位鉴定的6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是主要的活性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木瓜 化学成分 黄嘌呤氧化酶抑制活性 桑橙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uttiferone K诱导人前列腺癌LNCaP细胞G_(0/1)期阻滞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翟葳 冯极灵 +1 位作者 席志超 谭红胜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2017年第2期235-240,共6页
目的:本文主要观察从云南藤黄Garcinia yunnanensis中提取分离得到的多环多异戊烯基间苯三酚(Polycyclic Polyprenylated Acylphoroglucinols,PPAPs)类化合物Guttiferone K(GUTK)对人前列腺癌LNCaP细胞增殖情况的影响。方法:取处于对数... 目的:本文主要观察从云南藤黄Garcinia yunnanensis中提取分离得到的多环多异戊烯基间苯三酚(Polycyclic Polyprenylated Acylphoroglucinols,PPAPs)类化合物Guttiferone K(GUTK)对人前列腺癌LNCaP细胞增殖情况的影响。方法:取处于对数生长期的人前列腺癌LNCaP细胞,给予GUTK。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的情况;采用PI染色的流式分析法、BrdU法及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细胞的周期分布;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Cyclin A、p27和激酶相关蛋白-2(S-Phase Kinase-Associated Protein 2,SKP2)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GUTK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地抑制人前列腺癌LNCaP细胞的增殖;GUTK能够诱导人前列腺癌LNCaP细胞的G0/1期细胞周期阻滞;GUTK能够下调人前列腺癌LNCaP细胞Cyclin A和SKP2蛋白的表达水平并上调p27蛋白的表达水平。结论:从云南藤黄中提取分离得到的化合物GUTK能够通过诱导人前列腺癌LNCaP细胞G0/1期细胞阻滞来抑制细胞的增殖,具有潜在的抗肿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uttiferone K 细胞周期 前列腺癌 抗肿瘤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参皂苷CK的生物制备及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0
作者 陈胤臣 任晗归 +1 位作者 席志超 徐宏喜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586-2595,共10页
人参皂苷化合物K(Compound K,CK)是一种原二醇型人参皂苷,对于肺癌、肝癌、乳腺癌等多种肿瘤均表现出良好的抗肿瘤疗效。CK可以通过调控多条信号通路如AMPK/mTOR、PI3K/Akt等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凋亡和细胞周期阻滞,以及调控细胞自噬通量... 人参皂苷化合物K(Compound K,CK)是一种原二醇型人参皂苷,对于肺癌、肝癌、乳腺癌等多种肿瘤均表现出良好的抗肿瘤疗效。CK可以通过调控多条信号通路如AMPK/mTOR、PI3K/Akt等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凋亡和细胞周期阻滞,以及调控细胞自噬通量和抑制肿瘤的转移等。然而,CK作为一种人参皂苷经肠道代谢后生成的产物,不能直接从人参植物中获得,需要通过人参皂苷Rb1等天然人参皂苷进行生物转化或生物合成法获取。其中,生物转化法利用酶或微生物将不同人参皂苷或结构类似物转化为CK;生物合成法则通过构建细胞工厂与生物合成酶,将葡萄糖等结构相对简单的化合物合成为CK。本文系统地总结了近年来CK在生物制备及抗肿瘤作用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为开发CK成为临床抗肿瘤药物或辅助用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皂苷CK 抗肿瘤机制 生物转化 生物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