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光热退火对多晶PERC太阳电池光致衰减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周肃 贾佳 +3 位作者 王丽婷 黄惜惜 黄国平 李菁楠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70-175,共6页
针对多晶PERC电池严重的光致衰减问题,研究不同退火方式对多晶PERC太阳电池光诱导衰减效应的影响,通过设计不同退火条件,对退火后的寿命片和电池片光电性能进行系统表征,发现不同退火条件对多晶寿命片和电池片的光衰有较大影响。通过研... 针对多晶PERC电池严重的光致衰减问题,研究不同退火方式对多晶PERC太阳电池光诱导衰减效应的影响,通过设计不同退火条件,对退火后的寿命片和电池片光电性能进行系统表征,发现不同退火条件对多晶寿命片和电池片的光衰有较大影响。通过研究对比确定最佳工艺,可较大程度地抑制多晶PERC太阳电池的光衰效应,同时又不影响电池片的转换效率,为探究抑制多晶PERC太阳电池光衰提供了方法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火 光致衰减效应 多晶PERC太阳电池 少子寿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烧结曲线对多晶PERC太阳电池光致衰减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赵磊 沈鸿烈 +3 位作者 勾宪芳 周肃 黄国平 黄青松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31-337,共7页
针对多晶PERC太阳电池其较大的光衰效应会影响功率输出的问题,研究烧结曲线对多晶PERC太阳电池光致衰减效应的影响。在常规烧结曲线1的基础上通过改变烧结曲线峰值温度位置得到优化烧结曲线2和优化烧结曲线3,然后将双面沉积Al2O3/SiNx... 针对多晶PERC太阳电池其较大的光衰效应会影响功率输出的问题,研究烧结曲线对多晶PERC太阳电池光致衰减效应的影响。在常规烧结曲线1的基础上通过改变烧结曲线峰值温度位置得到优化烧结曲线2和优化烧结曲线3,然后将双面沉积Al2O3/SiNx叠层钝化膜的寿命片和丝网印刷后的多晶PERC电池分别采用不同烧结曲线热处理,最后将样品在70℃、800 W/m2环境下进行45 h光衰处理。结果发现经过烧结曲线1~曲线3处理后的寿命片少子寿命衰减率分别为63%、42%和23%,多晶PERC太阳电池转换效率的衰减率分别为6.46%、3.55%和2.30%,光衰处理后的多晶PERC电池的EL测试结果显示烧结曲线1亮度最小,曲线2次之,曲线3最大。以上结果表明,仅通过烧结炉的烧结曲线优化就可以很明显地减小多晶PERC太阳电池的光致衰减幅度,可为探究抑制多晶PERC太阳电池光致衰减效应的方法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太阳电池 载流子寿命 光致衰减 烧结曲线 PERC太阳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便携式水产品四环素含量检测装置研制 被引量:4
3
作者 刘倩 张航 +2 位作者 蒋开拓 黄国平 由天艳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14,共7页
针对水产品四环素残留的便捷化精准检测难题,该研究研制了一种四环素含量检测的便携式直读光电化学装置,并探究了装置用于鱼肉四环素残留检测的可行性。装置分别以LED和STC89C52单片机为激发光源和控制核心,利用设计的光源暗室避免外源... 针对水产品四环素残留的便捷化精准检测难题,该研究研制了一种四环素含量检测的便携式直读光电化学装置,并探究了装置用于鱼肉四环素残留检测的可行性。装置分别以LED和STC89C52单片机为激发光源和控制核心,利用设计的光源暗室避免外源光照对检测结果的影响。测试结果表明,LED激发光源的输出信号稳定,装置对于光电流信号的采集具有较好的准确性。进一步基于丝网印刷电极构建光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采用所研制装置对信号进行采集与处理,最终以OLED显示器直接读取抗生素浓度信息。该方法对于四环素检测的线性范围为1×10-11~1×10-8mol/L,检测限为3×10-12mol/L,具有较好的选择性,且对于鱼肉四环素残留检测的回收率为92%~94%,为水产品四环素的精准现场分析提供了新的方法与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 检测 水产品 电化学传感器 四环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g催化化学腐蚀多晶绒面的制备及其特性研究
4
作者 王绍亮 勾宪芳 +3 位作者 徐征 任丙彦 周肃 庄浩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68-271,共4页
该文采用液相两步法成功制备出具有高质量性能的黑硅绒面。当Ag粒子沉积时间为10 s、AgNO3浓度为0.01 mol/L,H2O2浓度为0.9%,黑硅刻蚀时间为120 s时,硅片绒面反射率最小为5.47%;Ag粒子去除阶段,采用碱洗方式去除残余银颗粒的效果要优于... 该文采用液相两步法成功制备出具有高质量性能的黑硅绒面。当Ag粒子沉积时间为10 s、AgNO3浓度为0.01 mol/L,H2O2浓度为0.9%,黑硅刻蚀时间为120 s时,硅片绒面反射率最小为5.47%;Ag粒子去除阶段,采用碱洗方式去除残余银颗粒的效果要优于酸洗;黑硅纳米绒面重塑阶段,时间控制在90 s时纳米锥大小一致、均匀度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晶硅 黑硅 银催化 反射率 纳米结构重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