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ASIK术后视力下降的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被引量:8
1
作者 牟章兵 向金梅 +3 位作者 黄旭 仁千格麦 伍晓辉 彭引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5年第2期307-310,共4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视力下降的原因,并初步探讨处理和预防措施。方法:收集LASIK术后视力下降病例134例175眼,统计各种原因的构成比,分别将治疗前后的UCVA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LASIK术后视力下降的总体... 目的:回顾性分析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视力下降的原因,并初步探讨处理和预防措施。方法:收集LASIK术后视力下降病例134例175眼,统计各种原因的构成比,分别将治疗前后的UCVA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LASIK术后视力下降的总体发生率为1.86%,其中屈光回退的构成比为51.43%,治疗后UCVA由0.61±0.22上升为0.90±0.38(t=8.00,P<0.001);角膜上皮点状缺损构成比为32.57%,治疗后UCVA由0.60±0.19上升为1.20±0.24(t=20.00,P<0.001);调节痉挛构成比为5.14%,治疗后UCVA由0.76±0.21上升为1.32±0.22(t=8.14,P<0.001);角膜瓣移位和皱褶构成比为4%,治疗后UCVA由0.29±0.26上升为1.24±0.28(t=6.33,P<0.001);激素性高眼压构成比为4%,治疗后UCVA由0.57±0.05上升为1.0±0.16(t=2.53,P<0.05);眼底病变和弥漫性板层角膜炎(diffuse lamellar keratitis,DLK)构成比共为2.86%,经治疗后UCVA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LASIK术后视力下降的原因多种多样,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获得良好疗效,恰当的预防措施也必不可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并发症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眼压药物预防LASIK术后屈光回退 被引量:10
2
作者 牟章兵 吴宁玲 +3 位作者 莫静 谢艾芮 黄旭 赵江华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39-542,共4页
目的探讨降眼压药物20g·L-1盐酸卡替洛尔眼液对LASIK术后屈光回退的预防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2008年11月至2009年1月在我院眼科行LASIK的200例(394眼)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加用20g·L-1盐酸卡替洛尔眼液)和对照组,根据术前... 目的探讨降眼压药物20g·L-1盐酸卡替洛尔眼液对LASIK术后屈光回退的预防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2008年11月至2009年1月在我院眼科行LASIK的200例(394眼)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加用20g·L-1盐酸卡替洛尔眼液)和对照组,根据术前屈光度将试验组和对照组分为低度、中度、高度和超高度四个亚组,根据角膜基质床厚度分为A(<300μm)、B(300~350μm)和C(≥350μm)三个亚组,分别对两组的各亚组术后各时间点的裸眼视力(uncorrect visual acuity,UC-VA)、屈光度和角膜曲率进行比较。对两组术后6个月的屈光回退比率比较进行χ2检验,两组术后1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的UCVA、屈光度和角膜曲率比较分别进行t检验。结果 139例(275眼)患者完成有效观察。试验组术后6个月的回退率低于对照组(0.71%、5.19%)。两组术后1d、1周、1个月和3个月UC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两组的低度、中度、B亚组和C亚组病例术后各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两组的高度、超高度和A亚组病例术后1d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试验组低于对照组,术后6个月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均为P<0.05)。术后过矫屈光度方面,两组的高度、超高度和A亚组病例术后1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试验组其他各时间点均高于对照组(均为P<0.05)。两组的高度、超高度和A亚组病例的角膜曲率术后1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试验组其他各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均为P<0.05)。结论降眼压药物可减少LASIK术后屈光回退的发生率,提高手术效果,特别对于高度、超高度近视以及角膜基质床厚度偏薄的患者来说,还可以增加术后屈光度和角膜曲率的稳定性,可能在预防屈光回退方面起着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屈光回退 卡替洛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黄斑色素密度与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厚度的相关性 被引量:2
3
作者 李满 王冬梅 +4 位作者 徐斌 庞久彦 寇姣姣 唐会超 李妮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045-1048,共4页
目的研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黄斑色素密度(macular pigment optical density,MPOD)与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ganglion cell and inner plexiform layer,GCIPL)厚度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10... 目的研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黄斑色素密度(macular pigment optical density,MPOD)与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ganglion cell and inner plexiform layer,GCIPL)厚度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10月在我院眼科就诊的62例62眼POAG患者为POAG组,103例103眼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采用单波长眼底光谱反射测量法测量黄斑区MPOD,对MPOD容积、面积、最大值和平均值四个参数进行分析。采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测量视网膜黄斑区GCIPL厚度。分别比较两组间MPOD的容积、面积、最大值、平均值以及黄斑区GCIPL厚度之间的差异,使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MPOD各参数与视网膜GCIPL的关系。结果POAG组MPOD最大值、平均值及GCIPL厚度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均为P<0.05),MPOD容积、面积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POAG组GCIPL厚度与MPOD的容积、最大值、平均值及年龄均呈负相关(r=-0.374、-0.538、-0.587、-0.470,均为P<0.05);对照组GCIPL厚度与MPOD的容积、最大值、平均值及年龄均呈负相关(r=-0.375、-0.434、-0.510、-0.478,均为P<0.05)。POAG组和对照组GCIPL厚度与MPOD面积均无相关性(均为P>0.05)。结论POAG患者MPOD的容积、平均值、最大值和GCIPL厚度均明显低于正常人群;MPOD测量对青光眼诊断及治疗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黄斑色素密度 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