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精准获取河南省冬小麦空间分布及面积数据,基于2003—2021年250 m MODIS-NDVI时间序列遥感数据集,通过设置不同的阈值条件获得高质量的样本数据,采用深度神经网络(DNN)、随机森林(RF)和支持向量机(SVM)算法,自动从NDVI时序数据中提...为了精准获取河南省冬小麦空间分布及面积数据,基于2003—2021年250 m MODIS-NDVI时间序列遥感数据集,通过设置不同的阈值条件获得高质量的样本数据,采用深度神经网络(DNN)、随机森林(RF)和支持向量机(SVM)算法,自动从NDVI时序数据中提取冬小麦特征,分别训练出非线性模型,在250 m尺度对河南省冬小麦分布和面积进行识别。结果表明,基于DNN算法的河南省冬小麦面积识别模型精确率为97.26%,总体一致性为97.97%;基于RF、SVM算法的精确率分别为91.51%和89.31%,总体一致性均在90%以下。和RF、SVM算法相比,DNN算法在精度上有明显的提升,能够更好地反映河南省冬小麦的时间变化趋势和空间面积分布。该研究说明,运用中等分辨率长时间序列影像结合DNN算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更准确识别大区域的农作物信息。展开更多
探明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同穗型中籼杂交稻产量成因及高产品种群体共性特征。以120个中籼杂交稻为材料,于2019—2020年在安徽舒城农科所开展品种评比试验,并根据每穗粒数排序将供试品种均分为大穗型(193~270)、中穗型(167~191)和小穗型(108...探明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同穗型中籼杂交稻产量成因及高产品种群体共性特征。以120个中籼杂交稻为材料,于2019—2020年在安徽舒城农科所开展品种评比试验,并根据每穗粒数排序将供试品种均分为大穗型(193~270)、中穗型(167~191)和小穗型(108~166)3类,比较不同穗型中籼杂交稻的产量及构成、生育进程、日产量、叶面积指数、生物量和穗型结构的差异。结果表明,各穗型下水稻产量变幅均较大,通过聚类分析可进一步分别分为高产、中产和低产3种类型。高日产量是不同穗型品种高产共性指标,其中大穗型与增加叶面积指数有关,而中、小穗型可能与促进光能转化效率有关。除日产量外,不同穗型品种高产形成极具差异。从产量构成来看,大穗型品种主要依靠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千粒重来增产;中穗型品种为有效穗数和结实率;而小穗型品种为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结实率,这种穗型间的差异与分类方法和大穗型水稻灌浆障碍有关。从物质积累来看,与小穗型高产品种较高的收获指数不同,大、中穗型水稻要依靠生物量增加来提高产量。各穗型下不同产量水平的穗位枝梗分布与穗长均无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发现,大穗型高产品种主要表现为日产量高、生物量大、穗多粒重、叶面积指数高;中穗型高产品种表现为日产量高、穗数多、生物量大;而小穗型高产品种则为日产量高、收获指数大、穗粒兼顾、结实率高。总的来说,大穗型高产品种的共性指标为:日产量107.0 kg hm^(-2)d^(-1)、生物量20.2 t hm^(-2)、有效穗数229.8 m^(-2)、叶面积指数6.1;中穗型高产品种为:日产量95.3 kg hm^(-2)d^(-1)、有效穗数253.9 m^(-2)、生物量19.5 t hm^(-2);小穗型高产品种:日产量79.6 kg hm^(-2)d^(-1)、收获指数61.0%、有效穗数239.0 m^(-2)、结实率84.6%。此外,应该根据品种穗型大小针对性进行高产氮肥管理。展开更多
文摘为了精准获取河南省冬小麦空间分布及面积数据,基于2003—2021年250 m MODIS-NDVI时间序列遥感数据集,通过设置不同的阈值条件获得高质量的样本数据,采用深度神经网络(DNN)、随机森林(RF)和支持向量机(SVM)算法,自动从NDVI时序数据中提取冬小麦特征,分别训练出非线性模型,在250 m尺度对河南省冬小麦分布和面积进行识别。结果表明,基于DNN算法的河南省冬小麦面积识别模型精确率为97.26%,总体一致性为97.97%;基于RF、SVM算法的精确率分别为91.51%和89.31%,总体一致性均在90%以下。和RF、SVM算法相比,DNN算法在精度上有明显的提升,能够更好地反映河南省冬小麦的时间变化趋势和空间面积分布。该研究说明,运用中等分辨率长时间序列影像结合DNN算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更准确识别大区域的农作物信息。
文摘探明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同穗型中籼杂交稻产量成因及高产品种群体共性特征。以120个中籼杂交稻为材料,于2019—2020年在安徽舒城农科所开展品种评比试验,并根据每穗粒数排序将供试品种均分为大穗型(193~270)、中穗型(167~191)和小穗型(108~166)3类,比较不同穗型中籼杂交稻的产量及构成、生育进程、日产量、叶面积指数、生物量和穗型结构的差异。结果表明,各穗型下水稻产量变幅均较大,通过聚类分析可进一步分别分为高产、中产和低产3种类型。高日产量是不同穗型品种高产共性指标,其中大穗型与增加叶面积指数有关,而中、小穗型可能与促进光能转化效率有关。除日产量外,不同穗型品种高产形成极具差异。从产量构成来看,大穗型品种主要依靠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千粒重来增产;中穗型品种为有效穗数和结实率;而小穗型品种为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结实率,这种穗型间的差异与分类方法和大穗型水稻灌浆障碍有关。从物质积累来看,与小穗型高产品种较高的收获指数不同,大、中穗型水稻要依靠生物量增加来提高产量。各穗型下不同产量水平的穗位枝梗分布与穗长均无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发现,大穗型高产品种主要表现为日产量高、生物量大、穗多粒重、叶面积指数高;中穗型高产品种表现为日产量高、穗数多、生物量大;而小穗型高产品种则为日产量高、收获指数大、穗粒兼顾、结实率高。总的来说,大穗型高产品种的共性指标为:日产量107.0 kg hm^(-2)d^(-1)、生物量20.2 t hm^(-2)、有效穗数229.8 m^(-2)、叶面积指数6.1;中穗型高产品种为:日产量95.3 kg hm^(-2)d^(-1)、有效穗数253.9 m^(-2)、生物量19.5 t hm^(-2);小穗型高产品种:日产量79.6 kg hm^(-2)d^(-1)、收获指数61.0%、有效穗数239.0 m^(-2)、结实率84.6%。此外,应该根据品种穗型大小针对性进行高产氮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