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生态点和播期对再生稻生育期、产量和纹枯病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毛瑞清 唐启源 +7 位作者 黄益国 刘龙生 旷娜 郑志刚 方升亮 吕广动 邹丹 张明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107-113,共7页
为探究不同生态点和播期对再生稻产量和生育期的影响,设置了2个生态点(湘北益阳和湘中长沙)、6个播期(B1~B6:3月15日、3月20日、3月25日、3月30日、4月5日、4月10日)和3个品种(短生育期品种泰优390、中生育期品种甬优4149、长生育期品... 为探究不同生态点和播期对再生稻产量和生育期的影响,设置了2个生态点(湘北益阳和湘中长沙)、6个播期(B1~B6:3月15日、3月20日、3月25日、3月30日、4月5日、4月10日)和3个品种(短生育期品种泰优390、中生育期品种甬优4149、长生育期品种甬优1538)。结果表明:湘中长沙日平均温度、日平均降水量、头季产量、再生季产量和周年产量均高于湘北益阳,其中头季产量、再生季产量和周年产量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相关性分析表明,头季产量、再生季产量、周年产量均与日平均降水量、日平均温度和日平均最高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日平均最低温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其中再生季产量和周年产量达到极显著水平。随着播期的推迟,头季播种到齐穗的时间、头季总生育期及周年生育期均缩短,播期越晚,缩短越多,头季齐穗到成熟的时间基本不变,再生季生育期还略有增加,湘中地区和湘北地区存在相同的规律。随着播期的推迟,3种不同生育期品种纹枯病发病率均呈先增加后下降趋势,均以B5处理表现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B6处理除外)。从品种和周年产量分析,湘中长沙播期处理均表现为TY390>YY4149(B1处理除外),YY1538表现为早播B1、B2处理周年产量较高,迟播会造成明显减产,其中TY390在B4处理周年产量最高,达18.75 t/hm^(2),湘北益阳播期处理均表现为YY4149>TY390,YY1538周年产量均低于10 t/hm^(2),处于最低水平,其中YY4149在B2处理周年产量最高,为16.91 t/hm^(2)。综上,在湘中长沙适宜种植短生育期品种TY390,产量高,适播时间长,4月10日播种周年产量也可达15.83 t/hm^(2),可以作为受灾补播品种,长生育期品种甬优1538也可以作为备选,但是必须在3月20日之前播种。在湘北益阳适宜种植中生育期品种YY4149,适播时间长,稳产性能好,长生育期品种甬优1538不适合在湘北益阳作为再生稻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点 播期 再生稻 生育期 产量 纹枯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河南省冬小麦面积提取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小飞 张方敏 +2 位作者 任祖光 张世豪 高歌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15-224,共10页
为了精准获取河南省冬小麦空间分布及面积数据,基于2003—2021年250 m MODIS-NDVI时间序列遥感数据集,通过设置不同的阈值条件获得高质量的样本数据,采用深度神经网络(DNN)、随机森林(RF)和支持向量机(SVM)算法,自动从NDVI时序数据中提... 为了精准获取河南省冬小麦空间分布及面积数据,基于2003—2021年250 m MODIS-NDVI时间序列遥感数据集,通过设置不同的阈值条件获得高质量的样本数据,采用深度神经网络(DNN)、随机森林(RF)和支持向量机(SVM)算法,自动从NDVI时序数据中提取冬小麦特征,分别训练出非线性模型,在250 m尺度对河南省冬小麦分布和面积进行识别。结果表明,基于DNN算法的河南省冬小麦面积识别模型精确率为97.26%,总体一致性为97.97%;基于RF、SVM算法的精确率分别为91.51%和89.31%,总体一致性均在90%以下。和RF、SVM算法相比,DNN算法在精度上有明显的提升,能够更好地反映河南省冬小麦的时间变化趋势和空间面积分布。该研究说明,运用中等分辨率长时间序列影像结合DNN算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更准确识别大区域的农作物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深度神经网络 NDVI 遥感 时间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同穗型中籼杂交稻高产群体农艺特征 被引量:5
3
作者 陶士宝 柯健 +7 位作者 孙杰 尹传俊 朱铁忠 陈婷婷 何海兵 尤翠翠 郭爽爽 武立权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11-525,共15页
探明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同穗型中籼杂交稻产量成因及高产品种群体共性特征。以120个中籼杂交稻为材料,于2019—2020年在安徽舒城农科所开展品种评比试验,并根据每穗粒数排序将供试品种均分为大穗型(193~270)、中穗型(167~191)和小穗型(108... 探明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同穗型中籼杂交稻产量成因及高产品种群体共性特征。以120个中籼杂交稻为材料,于2019—2020年在安徽舒城农科所开展品种评比试验,并根据每穗粒数排序将供试品种均分为大穗型(193~270)、中穗型(167~191)和小穗型(108~166)3类,比较不同穗型中籼杂交稻的产量及构成、生育进程、日产量、叶面积指数、生物量和穗型结构的差异。结果表明,各穗型下水稻产量变幅均较大,通过聚类分析可进一步分别分为高产、中产和低产3种类型。高日产量是不同穗型品种高产共性指标,其中大穗型与增加叶面积指数有关,而中、小穗型可能与促进光能转化效率有关。除日产量外,不同穗型品种高产形成极具差异。从产量构成来看,大穗型品种主要依靠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千粒重来增产;中穗型品种为有效穗数和结实率;而小穗型品种为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结实率,这种穗型间的差异与分类方法和大穗型水稻灌浆障碍有关。从物质积累来看,与小穗型高产品种较高的收获指数不同,大、中穗型水稻要依靠生物量增加来提高产量。各穗型下不同产量水平的穗位枝梗分布与穗长均无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发现,大穗型高产品种主要表现为日产量高、生物量大、穗多粒重、叶面积指数高;中穗型高产品种表现为日产量高、穗数多、生物量大;而小穗型高产品种则为日产量高、收获指数大、穗粒兼顾、结实率高。总的来说,大穗型高产品种的共性指标为:日产量107.0 kg hm^(-2)d^(-1)、生物量20.2 t hm^(-2)、有效穗数229.8 m^(-2)、叶面积指数6.1;中穗型高产品种为:日产量95.3 kg hm^(-2)d^(-1)、有效穗数253.9 m^(-2)、生物量19.5 t hm^(-2);小穗型高产品种:日产量79.6 kg hm^(-2)d^(-1)、收获指数61.0%、有效穗数239.0 m^(-2)、结实率84.6%。此外,应该根据品种穗型大小针对性进行高产氮肥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地区 高产中籼杂交稻 穗型大小 产量形成 群体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