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1款市售葵花籽油产品品质分析
1
作者 惠菊 初柏君 +5 位作者 陈少聪 张春华 陈吉江 刘兆禹 沈益列 尤梦圆 《中国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0-115,123,共7页
为全面评估我国葵花籽油产品质量,给产品开发、精炼加工和消费者选购提供参考,采集了7个品牌11款葵花籽油产品,分析了其基础理化品质(酸值和过氧化值)、营养素(维生素E、植物甾醇、角鲨烯)含量、危害物(反式脂肪酸、多环芳烃、苯并[a]芘... 为全面评估我国葵花籽油产品质量,给产品开发、精炼加工和消费者选购提供参考,采集了7个品牌11款葵花籽油产品,分析了其基础理化品质(酸值和过氧化值)、营养素(维生素E、植物甾醇、角鲨烯)含量、危害物(反式脂肪酸、多环芳烃、苯并[a]芘、3-氯丙醇酯、缩水甘油酯)水平以及风味特性。结果表明:不同葵花籽油产品间酸值和过氧化值存在明显差异,但均符合国家标准限量要求;维生素E和植物甾醇是葵花籽油的主要营养素,维生素E含量均值为75.45 mg/100 g(以α-生育酚当量计),植物甾醇含量均值为4 040.00 mg/kg,另外,角鲨烯含量均值为127.40 mg/kg;所有葵花籽油产品反式脂肪酸含量均小于0.30 g/100 mL,满足零反式脂肪酸宣称要求;11款葵花籽油产品苯并[a]芘含量符合国家标准;11款葵花籽油产品多环芳烃和3-氯丙醇酯含量均低于欧盟标准限量要求,但缩水甘油酯含量存在一定超标风险;风味属性方面,有4款葵花籽油产品具有明显风味,以熟瓜子味、焦煳味和咸鲜味为主。综上,市售葵花籽油产品质量、安全性较好,但各品牌工厂精炼水平和危害物控制能力存在差异,同时不少品牌开始推出风味葵花籽油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葵花籽油 理化指标 营养成分 危害物 风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酶法脱胶在工厂中的应用实例 被引量:2
2
作者 熊昌武 冀楠 +6 位作者 肖俊川 李维琳 周俊梅 胡前 刘瑞利 杜曰庆 亚森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9-112,共4页
利用实验室自制磷脂酶A2在多家油脂企业以不同制取方法得到的菜籽毛油、大豆毛油为原料进行了酶法脱胶中试应用。结果表明酶法脱胶工艺与现行水化脱胶工艺和酸法脱胶工艺相比有明显优势,具有工艺简单、节约能源、环境友好、副产品价值... 利用实验室自制磷脂酶A2在多家油脂企业以不同制取方法得到的菜籽毛油、大豆毛油为原料进行了酶法脱胶中试应用。结果表明酶法脱胶工艺与现行水化脱胶工艺和酸法脱胶工艺相比有明显优势,具有工艺简单、节约能源、环境友好、副产品价值高的特点。酶法脱胶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脂酶A2 酶法脱胶 工厂 中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溶剂法提取米糠油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刘瑞利 张传许 占剑峰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21-124,共4页
以市售米糠为原料优化米糠油提取工艺,考察提取过程中的不同有机溶剂、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液料比和干燥时间等因素对米糠油提取率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定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液料比进行响应面分析试验,建立二次回归方程,... 以市售米糠为原料优化米糠油提取工艺,考察提取过程中的不同有机溶剂、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液料比和干燥时间等因素对米糠油提取率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定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液料比进行响应面分析试验,建立二次回归方程,通过响应面分析得到提取米糠油的优化组合条件。结果表明:以混合溶剂(正己烷/环己烷=4∶1,V/V)为提取溶剂,提取温度70℃、提取时间2.0 h、液料比为20∶1(mL∶g)时,米糠油提取率为79.8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糠 浸提 有机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菜籽油脂肪酸组成特征指标及大豆油掺伪后不合格判定的研究 被引量:14
4
作者 李琦 刘勇 +2 位作者 刘坚 刘利 刘瑞利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17-123,共7页
对2011年至2013年全国592份油菜籽样品和我站近年来检测菜籽油的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当菜籽油中掺入不同比列的大豆油时,采用气相色谱法与植物油油脂定性试验进行检测,比较气相色谱组分分析法与油脂定性试验的化学法的差异性,并对是否符... 对2011年至2013年全国592份油菜籽样品和我站近年来检测菜籽油的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当菜籽油中掺入不同比列的大豆油时,采用气相色谱法与植物油油脂定性试验进行检测,比较气相色谱组分分析法与油脂定性试验的化学法的差异性,并对是否符合菜籽油脂肪酸组成进行判定.结果表明:从油菜籽提油脂肪酸组成数据分析得到:特征1:芥酸(C22∶1)与油酸(C18∶1)含量线性相关程度极高,用C22∶1对C18∶1作图得到两者线性方程y=-1.112 02X+ 64.536 83,相关系数为R=-0.988 1,P<0.001,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特征2:92.39%菜籽油的棕榈酸(C16∶0)值不超过4.5%.特征3:99.06%正常菜籽油的亚油酸(C18∶2)范围在11.8%~20.3%.可利用这3项特征指标对菜籽油脂肪酸组成是否合格进行综合判定,较GB/T 5539-2008 4.7和GB/T 1536-2004判定方法,能有效降低掺伪检出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菜籽油 大豆油 掺伪 气相色谱法 化学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坏血酸棕榈酸酯对玉米油储藏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武州 赵慧敏 +6 位作者 惠菊 王翔宇 王满意 曹斌辉 刘瑞利 沈益烈 李晓龙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08-111,共4页
采用Rancimat法测定不同抗坏血酸棕榈酸酯(AP)添加量下玉米油的氧化诱导时间,筛选出与添加50 mg/kg特丁基对苯二酚(TBHQ)玉米油氧化诱导时间相近的150 mg/kg AP添加量作为玉米油中AP目标添加量,开展6周玉米油储藏加速试验,每7 d取样检... 采用Rancimat法测定不同抗坏血酸棕榈酸酯(AP)添加量下玉米油的氧化诱导时间,筛选出与添加50 mg/kg特丁基对苯二酚(TBHQ)玉米油氧化诱导时间相近的150 mg/kg AP添加量作为玉米油中AP目标添加量,开展6周玉米油储藏加速试验,每7 d取样检测酸值、过氧化值、回色(红值)、植物甾醇含量和维生素E含量,同时与TBHQ组(添加量50 mg/kg)、充氮组及空白组样品进行比较,分析AP对玉米油储藏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玉米油储藏过程中,AP组样品与TBHQ组、充氮组样品在酸值、过氧化值、回色(红值)及植物甾醇含量方面无明显差别;但添加AP对玉米油中维生素E的保留作用明显优于添加TBHQ及充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坏血酸棕榈酸酯 玉米油 抗氧化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