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日粮中添加发酵饲料对育肥猪养分消化率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被引量:8
1
作者 孙铁虎 卢宗梅 +4 位作者 陈博 陈影 李义 佟毅 金渭武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7-130,共4页
为研究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发酵饲料对育肥猪养分消化率及肠道菌群的影响,试验选用560头杜×长×大三元育肥猪[(75.37±2.65)kg],根据体重、性别随机分为7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6头,对照组饲喂育肥猪日粮,试验组分别在... 为研究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发酵饲料对育肥猪养分消化率及肠道菌群的影响,试验选用560头杜×长×大三元育肥猪[(75.37±2.65)kg],根据体重、性别随机分为7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6头,对照组饲喂育肥猪日粮,试验组分别在育肥猪日粮中添加5%或10%的发酵饲料A、B、C,饲喂21 d后每组选5头育肥猪肛门采集新鲜粪便测定肠道菌群多样性;并在饲喂第29天和第30天,各组每个重复连续收集粪便混合后测定养分消化率。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发酵饲料对育肥猪粗蛋白质、能量和干物质的消化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相比对照组,饲喂发酵饲料组的粗蛋白质消化率有所提高(最高组提高2.9%);同时肠道菌群中乳杆菌属丰度有所增加,表明在日粮中添加一定比例的发酵饲料可以改善育肥猪养分消化率和肠道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率 菌群多样性 育肥猪 发酵饲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功能糖对低温搅拌型酸奶质量及发酵过程的影响
2
作者 张敏华 丁长河 +1 位作者 李睿尧 王小艳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167-177,共11页
为探究不同功能糖对低温搅拌型酸奶品质的影响。本文分别对比了零糖、蔗糖、D-阿洛酮糖、低聚异麦芽糖、海藻糖、D-塔格糖、赤藓糖醇酸奶在pH、持水性、表观粘度、质构、流变及感官评价上的差异性。结果表明,D-阿洛酮糖、低聚异麦芽糖... 为探究不同功能糖对低温搅拌型酸奶品质的影响。本文分别对比了零糖、蔗糖、D-阿洛酮糖、低聚异麦芽糖、海藻糖、D-塔格糖、赤藓糖醇酸奶在pH、持水性、表观粘度、质构、流变及感官评价上的差异性。结果表明,D-阿洛酮糖、低聚异麦芽糖、海藻糖、D-塔格糖、赤藓糖醇的最适添加量分别为7%、9%、9%、5%、5%。在最适添加量下:酸奶pH均与蔗糖组最相近;D-塔格糖、赤藓糖醇酸奶持水性分别为60.89%、60.22%,D-阿洛酮糖酸奶表观粘度为9813 mP·s、稠度为542.733 g·s,低聚异麦芽糖酸奶稠度为548.151 g·s,均显著低于蔗糖组的持水性、表观粘度及稠度(P<0.05);海藻糖对酸奶质构无显著影响(P>0.05);D-阿洛酮糖、赤藓糖醇酸奶的耐热性与蔗糖组相近,其他功能糖相较于蔗糖均提高了酸奶的持水性、表观粘度、质构和耐热性。此外,5种功能糖均能增强酸奶流变特性,感官评分在同组中也最高。为进一步明确5种功能糖相较于零糖和蔗糖对酸奶发酵过程的影响,以pH、滴定酸度和乳酸菌数为指标。结果表明,5种功能糖均可降低酸奶滴定酸度及乳酸菌数,延缓酸奶的发酵速率。此研究结果可为无蔗糖酸奶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糖 低温搅拌型酸奶 感官评价 流变特性 发酵过程 无蔗糖酸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近红外光谱扫描技术对高粱中粗脂肪、粗纤维、粗灰分含量的测定方法研究 被引量:23
3
作者 王勇生 李洁 +2 位作者 王博 张宇婷 耿俊林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81-185,共5页
以收集的110份高粱样品为研究对象,采用GB/T 6433—2006、SN/T 0800.8—1999及GB/T6438—2007对粗脂肪、粗纤维、粗灰分含量进行测定。利用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采集高粱粉末样品的近红外漫反射光谱,光谱扫描范围4 000~12 800 cm^-1,... 以收集的110份高粱样品为研究对象,采用GB/T 6433—2006、SN/T 0800.8—1999及GB/T6438—2007对粗脂肪、粗纤维、粗灰分含量进行测定。利用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采集高粱粉末样品的近红外漫反射光谱,光谱扫描范围4 000~12 800 cm^-1,分辨率16 cm^-1。根据定标集决定系数、定标集标准偏差、定标集交互验证决定系数、定标集交互验证标准误差等指标,确定最优模型。结果表明:高粱中粗脂肪、粗纤维、粗灰分的近红外扫描光谱交互验证集相对分析误差分别为3.93、1.47与2.37;验证集相对分析误差分别为2.57、1.23与2.34。粗脂肪的预测模型可用于实际应用,而粗纤维和粗灰分预测模型需要进一步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反射光谱 高粱 粗脂肪 粗纤维 粗灰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评估高粱中粗蛋白质、水分含量的研究 被引量:21
4
作者 王勇生 李洁 +2 位作者 王博 张宇婷 耿俊林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353-1361,共9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评估高粱中粗蛋白质、水分含量的可行性。以收集的110份高粱样品作为研究对象,采用GB/T 6432—1994、GB/T 6435—2014中方法分别对粗蛋白质、水分含量进行测定,利用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采集样品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评估高粱中粗蛋白质、水分含量的可行性。以收集的110份高粱样品作为研究对象,采用GB/T 6432—1994、GB/T 6435—2014中方法分别对粗蛋白质、水分含量进行测定,利用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采集样品的近红外漫反射光谱,光谱扫描范围4000~12800 cm^-1,分辨率16 cm^-1,样品重复装样扫描4次,每次扫描64次获得平均光谱,取4次扫描光谱作为样本的原始光谱。分别选取矢量归一化、最小-最大归一化、一阶导数、二阶导数、多元散射校正、一阶导数+减去一条直线、一阶导数+矢量归一化、一阶导数+多元散射校正探索适用于高粱中粗蛋白质、水分含量的光谱预处理方法。利用定标集样品光谱数据,采用偏最小二乘方法结合全交互验证手段来防止过拟合现象,建立定标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定标决定系数、定标均分根误差、定标相对分析误差、交互验证决定系数、交互验证均方根误差、交互验证相对分析误差确定最优模型。结果显示:粗蛋白质含量扫描光谱采用一阶导数+多元散射校正光谱预处理,光谱范围为9401.9~5443.6 cm^-1与4603.0~4243.9 cm^-1。水分含量扫描光谱采用一阶导数+减去一条直线,光谱范围为7500.3~6096.5 cm^-1与5451.8~4243.9 cm^-1。高粱中粗蛋白质、水分含量的近红外光谱预测模型定标相对分析误差分别为8.41、12.20;交互验证相对分析误差分别为4.97、7.97;外部验证相对分析误差分别为3.32、5.36。由结果可知,本研究建立的高粱中粗蛋白质和水分含量的近红外光谱预测模型的相对分析误差均大于评估值,具有精确地评估高粱中粗蛋白质和水分含量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 高粱 粗蛋白质 水分 品质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法测定白酒中50种风味物质 被引量:21
5
作者 朱明 殷红 +5 位作者 靳喜庆 郑晓卫 姬红晶 郝赛楠 丁子元 陈晓园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68-172,共5页
为满足企业对白酒中多种风味物质进行快速准确地定量分析的需求,以叔戊醇、乙酸正戊酯、2-乙基丁酸为内标物,建立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GC-FID)检测白酒中50种挥发性风味物质的方法。结果表明,色谱条件为CP-WAX57CB色谱柱(50 m&#... 为满足企业对白酒中多种风味物质进行快速准确地定量分析的需求,以叔戊醇、乙酸正戊酯、2-乙基丁酸为内标物,建立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GC-FID)检测白酒中50种挥发性风味物质的方法。结果表明,色谱条件为CP-WAX57CB色谱柱(50 m×0.25 mm×0.20μm),载气为高纯氮气(N2),流速1.0 mL/min。进样量1μL,分流比20∶1,进样口温度250℃;检测器温度250℃;标准品比对进行定性,内标法定量。50种风味物质在各自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均>0.995。精密度试验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均<5%,检出限在0.34~25.62 mg/L之间,加标回收率在90.06%~106.30%之间。该方法简单,精密度及准确度均满足白酒中风味物质检测的要求,可用于白酒中50种风味物质含量的检测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法 内标法 白酒 风味物质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酸梭菌、黑曲霉菌丝体对肉鸡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肠道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12
6
作者 武丽达 沈雪梅 +8 位作者 杨鑫 魏超 王琪 陈影 卢宗梅 李义 佟毅 杨凯 金渭武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5-29,共5页
为研究日粮中添加丁酸梭菌或黑曲霉菌丝体对白羽肉鸡生长性能、抗氧化及免疫功能和肠道形态的影响,试验选用480只1日龄AA白羽公雏,随机分为5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6只肉雏鸡。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130 mg/k... 为研究日粮中添加丁酸梭菌或黑曲霉菌丝体对白羽肉鸡生长性能、抗氧化及免疫功能和肠道形态的影响,试验选用480只1日龄AA白羽公雏,随机分为5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6只肉雏鸡。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130 mg/kg丁酸梭菌1、160 mg/kg丁酸梭菌2、0.6%黑曲霉菌丝体、0.6%酶解黑曲霉菌丝体,试验周期42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日粮中添加丁酸梭菌或酶解黑曲霉菌丝体可以显著提高白羽肉鸡日增重(4.6%~9.6%),降低料重比(2.9%~5.2%),其中添加0.6%的酶解黑曲霉菌丝体效果最佳(平均日增重提高9.6%,料重比降低5.2%)。丁酸梭菌显著提高了21日龄肉鸡血清中IgG、Ig A的含量,显著降低了42日龄肉鸡血清中的丙二醛(MDA)含量(P<0.05),并提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综上可知,在日粮中添加丁酸梭菌或酶解黑曲霉菌丝体有助于提高白羽肉鸡的生长性能,提升抗氧化水平,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有利于畜禽健康养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酸梭菌 黑曲霉菌丝体 生长性能 肠道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聚果糖、丁酸梭菌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养分消化率和血清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孙铁虎 金渭武 +4 位作者 陈影 卢宗梅 李义 佟毅 杨鑫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7期55-58,79,共5页
为研究低聚果糖、丁酸梭菌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及免疫指标的影响,试验选用体重7.33 kg左右健康断奶公猪180头,按体重相近,进行完全随机区组分为6个处理,每个处理5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断奶仔猪。日粮处理组分别为:(1)正对照组P:基础日粮+0... 为研究低聚果糖、丁酸梭菌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及免疫指标的影响,试验选用体重7.33 kg左右健康断奶公猪180头,按体重相近,进行完全随机区组分为6个处理,每个处理5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断奶仔猪。日粮处理组分别为:(1)正对照组P:基础日粮+0.2%氧化锌;(2)负对照组C:基础日粮;(3)试验组A:基础日粮+0.3%低聚果糖;(4)试验组B:基础日粮+0.6%低聚果糖;(5)试验组D:基础日粮+0.3%低聚果糖+0.02%丁酸梭菌;(6)试验组E:基础日粮+0.02%丁酸梭菌。试验期35 d。结果表明:与正对照组比较,各组的腹泻率没有明显的差异(P> 0.05),试验E组1~21 d仔猪的腹泻率最低,日增重最高,表明丁酸梭菌可以降低断奶仔猪腹泻发生,促进动物生长。日粮中添加低聚果糖组的日采食量增加,且随添加量增加而增加,表明低聚果糖有诱食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奶仔猪 腹泻 生长性能 低聚果糖 丁酸梭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寡糖的酶法制备、分离及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5
8
作者 王琪 李丽 +7 位作者 彭超 刘海军 何伟 张钊 郭苗苗 沈雪梅 丁子元 周卫强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23年第4期14-21,共8页
壳寡糖是甲壳素水解形成的碱性氨基低聚糖,具有保湿、抗氧化及抑菌等多种功效,在医学、农业及化妆品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综述了壳寡糖的酶法制备、分离及应用研究进展,为研发精品壳寡糖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 壳寡糖 酶法制备 膜分离 色谱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聚果糖对白羽肉鸡生长性能、抗氧化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郭杰 孙铁虎 +4 位作者 金渭武 温惠宇 谢凌波 张菡 徐光辉 《饲料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6-30,共5页
研究旨在探究日粮中添加低聚果糖对白羽肉鸡生长性能、抗氧化及免疫功能的影响。选用288只1日龄AA白羽公雏,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3%和0.6%的低聚果糖,试验周期42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 研究旨在探究日粮中添加低聚果糖对白羽肉鸡生长性能、抗氧化及免疫功能的影响。选用288只1日龄AA白羽公雏,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3%和0.6%的低聚果糖,试验周期42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低聚果糖对肉鸡的平均日采食量、料重比和免疫器官指数均无显著影响(P>0.05),在22~42 d,饲料中添加低聚果糖显著提高肉鸡平均日增重(P<0.05)。低聚果糖可以提高肉鸡血清中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含量(P>0.05),同时丙二醛的含量在第21天显著提高,第42天显著降低(P<0.05)。综上可知,在日粮中添加低聚果糖有助于提高白羽肉鸡的生长性能,提升抗氧化水平,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且0.6%低聚果糖添加量效果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聚果糖 白羽肉鸡 生长性能 抗氧化 免疫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堡茶真菌多样性分析和优势真菌的分离筛选 被引量:6
10
作者 杨娟 陈欣怡 +4 位作者 丁子元 田海霞 马跃 李颂 郑晓卫 《茶叶通讯》 2022年第3期353-362,共10页
为解析新工艺下六堡茶的安全性和优越性,本试验研究选取9种广西梧州六堡茶,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发现4个门、6个纲、6个目、8个科、8个属的真菌类群,其中曲霉属、芽生葡萄孢酵母属及节担菌属为优势菌属。从9个样品中共分离20株优势菌,鉴... 为解析新工艺下六堡茶的安全性和优越性,本试验研究选取9种广西梧州六堡茶,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发现4个门、6个纲、6个目、8个科、8个属的真菌类群,其中曲霉属、芽生葡萄孢酵母属及节担菌属为优势菌属。从9个样品中共分离20株优势菌,鉴定为琉球曲霉和塔宾曲霉,其中琉球曲霉CHA 12的淀粉酶、蛋白酶、纤维素酶、脂肪酶以及酯酶活性相对较高,其发酵液和茶叶中未检出常见的毒素。安全、稳定的功能优势菌为新工艺下高品质六堡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堡茶 真菌多样性 菌株筛选 产酶特性 生物安全性 茶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