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进口油菜籽生产菜籽油过程中生育酚和植物甾醇含量的变化
1
作者 于雷 孙玉萍 +4 位作者 符文志 詹亚名 仇长璐 周敏 黎锶华 《中国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3-30,共8页
为开发高品质菜籽油加工工艺,以进口加拿大油菜籽为原料,比较分析了压榨、浸出菜籽原油中生育酚和植物甾醇含量及其在精炼过程中的变化。结果表明:压榨菜籽原油中生育酚和植物甾醇含量分别为662~706 mg/kg和7 731~8 568 mg/kg,浸出菜籽... 为开发高品质菜籽油加工工艺,以进口加拿大油菜籽为原料,比较分析了压榨、浸出菜籽原油中生育酚和植物甾醇含量及其在精炼过程中的变化。结果表明:压榨菜籽原油中生育酚和植物甾醇含量分别为662~706 mg/kg和7 731~8 568 mg/kg,浸出菜籽原油中二者含量分别为774~885 mg/kg和9 177~10 136 mg/kg,两种菜籽原油中生育酚以γ-生育酚和α-生育酚为主;在菜籽油精炼过程中,生育酚和植物甾醇在各工段均有损失,总损失率分别为11.37%~18.84%和3.27%~11.89%,其中生育酚在脱臭工段损失最多,植物甾醇在中和工段和脱臭工段损失率较高;中和工段和脱臭工段菜籽油中生育酚各组分占比变幅大小顺序为α-生育酚>(β+γ)-生育酚>δ-生育酚,其中中和工段α-生育酚占比降低,(β+γ)-生育酚占比升高,脱臭工段与之相反;增加中和油的酸值,脱臭馏出物的酸值相应升高,生育酚含量降低。综上,浸出菜籽原油中生育酚和植物甾醇含量高于压榨菜籽原油,生育酚和植物甾醇在精炼各工段均有损失,通过适当控制脱酸程度,可减少菜籽油中生育酚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菜籽油 生育酚 植物甾醇 油脂精炼 损失率 脱臭馏出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菜籽油加工过程中香兰素含量的变化研究
2
作者 王澍 杨永 +6 位作者 高盼 陈哲 王公辉 李海梅 汪雄军 何东平 于雷 《中国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1-35,共5页
旨在明确菜籽油中香兰素来源以及不同加工工艺菜籽油中香兰素的本底水平,为市场监管提供理论支撑。首先对比分析了不同种植地油菜秸秆、果荚及油菜籽中香兰素含量,然后考察压榨法制取菜籽油各工序香兰素含量变化,并进一步分析炒籽温度... 旨在明确菜籽油中香兰素来源以及不同加工工艺菜籽油中香兰素的本底水平,为市场监管提供理论支撑。首先对比分析了不同种植地油菜秸秆、果荚及油菜籽中香兰素含量,然后考察压榨法制取菜籽油各工序香兰素含量变化,并进一步分析炒籽温度和炒籽时间对油菜籽中香兰素含量的影响,最后测定不同工艺成品菜籽油中香兰素的含量。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地油菜秸秆、果荚及油菜籽中香兰素含量差异较大,从油菜不同生长部位来看,油菜秸秆中香兰素含量最高,其次是果荚,油菜籽中香兰素含量最低;在压榨法制取菜籽油过程中,蒸炒后油菜籽中香兰素含量大幅增加,菜籽原油中的香兰素含量低于预榨饼中的,随着精炼的进行,菜籽油中的香兰素含量逐渐降低;随着炒籽时间延长和炒籽温度升高,油菜籽中香兰素含量逐渐增加,160℃炒籽50 min时,安徽安庆和内蒙古海拉尔油菜籽中香兰素含量分别从74.0μg/kg和259.0μg/kg升高到636.1μg/kg和1 284.0μg/kg;压榨法成品菜籽油中香兰素含量范围为55.0~560.3μg/kg,浸出法成品菜籽油中香兰素含量范围为0~370.5μg/kg。综上,菜籽油中含有内源性香兰素,其主要来源于种植和加工阶段,含量随着加工过程而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菜籽油 油菜籽 加工 香兰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相萃取-气相色谱法测定油料中5种香精香料 被引量:1
3
作者 于雷 王澍 +3 位作者 王公辉 王煜红 汪雄军 杨永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47-151,共5页
建立一种通过固相萃取-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油料中香兰素、甲基香兰素、乙基香兰素、乙基麦芽酚和2,3,5-三甲基吡嗪的方法。方法采用固相萃取柱C18为净化材料,以乙腈和水体积比20∶3为提取溶剂,经超声提取时间20 min后采用CD-WAX毛细管... 建立一种通过固相萃取-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油料中香兰素、甲基香兰素、乙基香兰素、乙基麦芽酚和2,3,5-三甲基吡嗪的方法。方法采用固相萃取柱C18为净化材料,以乙腈和水体积比20∶3为提取溶剂,经超声提取时间20 min后采用CD-WAX毛细管色谱柱进行样品分析。结果表明,建立的方法在0.5~200.0 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回收率为95.2%~104.2%,RSD为1.24%~4.54%,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均为0.5 mg/kg和1.5 m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相萃取-气相色谱法 油料 香精香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现行标准实施后市售一级大豆油品质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陈焱 王翔宇 +4 位作者 尤梦圆 刘芯羽 李晓龙 孙承国 王风艳 《中国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25,共5页
为了解大豆油目前的加工情况,基于国家标准中对大豆油相关指标的控制要求,对12个品牌市售一级大豆油的理化指标、营养指标及危害物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2个市售一级大豆油的酸值(KOH)在0.054~0.183 mg/g之间,过氧化值在0.59~2.01 ... 为了解大豆油目前的加工情况,基于国家标准中对大豆油相关指标的控制要求,对12个品牌市售一级大豆油的理化指标、营养指标及危害物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2个市售一级大豆油的酸值(KOH)在0.054~0.183 mg/g之间,过氧化值在0.59~2.01 mmol/kg,色泽均较浅;12个市售一级大豆油中维生素E和甾醇含量均值分别为113.06 mg/100 g和3 028 mg/kg,多酚和角鲨烯含量均值分别为4.82 mg/kg和53.71 mg/kg;12个市售一级大豆油中反式脂肪酸含量在0.25%~0.92%之间,仅有1个样品的反式脂肪酸含量达到零反式脂肪酸的要求(低于0.3%), 3-氯丙醇酯含量在0.23~0.57 mg/kg之间,平均值为0.38 mg/kg,缩水甘油酯含量为未检出~3.42 mg/kg,平均值为1.0 mg/kg,有3个样品的缩水甘油酯含量高于欧盟的限量要求,多环芳烃含量为未检出~8.8μg/kg之间,平均值为4.77μg/kg,苯并(a)芘含量为未检出~1.4μg/kg,平均值为0.61μg/kg。综上,大豆油生产企业应依据适度加工的原则,在保证产品品质符合要求的同时,尽可能多地保留营养物质,并减少危害物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油 理化指标 危害因子 营养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工艺芝麻油产品品质和风味喜好研究
5
作者 尚嘉毅 孙承国 +6 位作者 刘配莲 董迎章 惠菊 扈柏文 赵文君 王磊 初柏君 《中国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28,共6页
旨在为全面评价芝麻油产品品质和提升芝麻油产品风味提供参考,测定了不同工艺类型(机械压榨法、石磨水代法,低温压榨法)的芝麻油危害物水平和营养素含量,分析了芝麻油的特征感官属性和消费者喜好度,并探究二者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1个... 旨在为全面评价芝麻油产品品质和提升芝麻油产品风味提供参考,测定了不同工艺类型(机械压榨法、石磨水代法,低温压榨法)的芝麻油危害物水平和营养素含量,分析了芝麻油的特征感官属性和消费者喜好度,并探究二者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1个芝麻油样品中苯并[a]芘和多环芳烃含量分别符合我国限量标准和欧盟限量标准,其中机榨芝麻油的苯并[a]芘及多环芳烃含量均高于小磨芝麻油和低温压榨芝麻油的;11个芝麻油样品均检出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含量为0.18~0.54mg/kg,低于我国法规限量;与小磨芝麻油和低温压榨芝麻油相比,机榨芝麻油的氯丙醇酯和缩水甘油酯超标风险相对更高;2个低温压榨芝麻油样品均满足“0反式脂肪酸”宣称。芝麻油的营养素有芝麻素、芝麻林素、维生素E和植物甾醇,芝麻素和芝麻林素平均含量分别为6622.73、2684.55mg/kg,其中低温压榨芝麻油的芝麻素和芝麻林素总量在10000 mg/kg以上;不同工艺芝麻油产品的感官属性差异较大;机榨芝麻油的消费者喜好度高于小磨芝麻油;机榨芝麻油和小磨芝麻油的消费者喜好度均与回苦味呈显著负相关,与熟坚果味和鲜香味呈显著正相关。综上,机榨芝麻油危害物超标风险较大,低温加工工艺有利于芝麻油营养素保留,不同的加工工艺促使芝麻油呈现不同的风味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芝麻油 风味 营养素 危害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生炒籽工艺条件与小榨花生油风味品质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刘配莲 董西余 +5 位作者 佟馨 张刚 寇相波 张春华 于淼 潘亚萍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15,19,共5页
为制备风味品质较优的小榨花生油,在不同炒籽条件下处理花生仁,压榨制备小榨花生油。对小榨花生油进行感官评价,基于主成分分析(PCA)分析炒籽条件与小榨花生油风味类型的相关性,并对小榨花生油风味物质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炒籽温... 为制备风味品质较优的小榨花生油,在不同炒籽条件下处理花生仁,压榨制备小榨花生油。对小榨花生油进行感官评价,基于主成分分析(PCA)分析炒籽条件与小榨花生油风味类型的相关性,并对小榨花生油风味物质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炒籽温度低于160℃时小榨花生油呈生香味、甜香味,风味弱,在炒籽温度160~165℃时呈甜香味、熟坚果味,在炒籽温度170℃时开始表现出煳味,并且随着炒籽温度的升高煳味增大;当入炒水分由4.09%升高到7.12%时,小榨花生油的风味类型没有明显改变,风味强度略有增加;在炒籽温度145~160℃条件下,醛类和吡嗪类化合物为主要呈味物质,在炒籽温度165℃以上时,吡嗪类化合物是最主要的呈味物质,并且随着炒籽温度的升高,吡嗪类化合物占比呈现逐渐增加趋势,醛类化合物占比呈现逐渐降低趋势;在入炒水分4.09%和7.12%、炒籽温度145~175℃条件下,风味物质总量分别为15.7~43.2 mg/kg和11.5~39.8 mg/kg。综上,选择165℃的炒籽温度,可得到具有较好风味品质的小榨花生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油 风味类型 PCA 风味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产工艺对压榨芝麻油风味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董迎章 李诚琨 +5 位作者 刘配莲 张刚 寇相波 董西余 潘亚萍 姜德铭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34-38,共5页
为了在提高芝麻油风味的基础上降低生产成本,探究生产工艺各阶段对压榨芝麻油风味的影响。对芝麻油生产过程中的原料水洗、调质、压榨、水化脱胶、过滤等阶段进行研究,采用感官评价和仪器检测相结合的方式对芝麻油的风味进行测定。结果... 为了在提高芝麻油风味的基础上降低生产成本,探究生产工艺各阶段对压榨芝麻油风味的影响。对芝麻油生产过程中的原料水洗、调质、压榨、水化脱胶、过滤等阶段进行研究,采用感官评价和仪器检测相结合的方式对芝麻油的风味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芝麻原料水洗后得到的芝麻油风味物质含量增加30.44%,且风味更加浓郁纯正;在芝麻炒籽、扬烟后进行调质处理,芝麻油风味物质含量比不调质增加34.26%,风味更加浓郁,口感润滑;在芝麻榨油时进行多段压榨,前段压榨芝麻油的风味物质含量比后段压榨芝麻油的增加43.15%,且前段压榨芝麻油风味更加纯正,口感爽滑细腻;自然沉降的芝麻油风味物质含量比水化脱胶芝麻油的增加20.35%;添加0.5%的珍珠岩过滤后,芝麻油风味物质含量降低14.13%,添加0.5%的干饼粉过滤的芝麻油风味物质含量降低7.31%。综上,对芝麻原料进行水洗处理,炒籽、扬烟后进行调质处理,分段压榨取油,对芝麻原油进行低温自然沉降处理,以及减少水化脱胶加水量,尽量不添加或者少添加助滤剂,可显著提高芝麻油的风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芝麻油 压榨 生产工艺 风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泽东同志第一篇农村调查报告的新发现
8
作者 葛长银 杨婷婷 《中国注册会计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19-122,共4页
1926年12月,毛泽东在湖南湘潭西乡调查后,撰写了他平生第一篇农村调查报告《中国佃农生活举例》。1927年3月以《中国农村佃农生活举例》为书名出版了单行本,作为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丛书之一。笔者近年在研读这篇调查报告过程中,发现这... 1926年12月,毛泽东在湖南湘潭西乡调查后,撰写了他平生第一篇农村调查报告《中国佃农生活举例》。1927年3月以《中国农村佃农生活举例》为书名出版了单行本,作为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丛书之一。笔者近年在研读这篇调查报告过程中,发现这次调查活动跟湖南农民运动大规模考察活动存在直接关系,调查报告中运用的“机会损益”算账方法更是对会计理论和经济学的重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运动讲习所 农村调查 会计理论 湖南湘潭 经济学 调查报告 佃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