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液膜接触器用膜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
作者 李颖娜 张玉忠 陈颖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78-184,共7页
气-液膜接触器作为新型的非分散式的气-液接触设备,有望替代传统的分散式气-液接触设备。膜是气-液膜接触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决定着气-液膜接触过程的分离效果。针对气-液膜接触器用膜材料,文中分析了弱疏水性膜材料用于气-液膜接... 气-液膜接触器作为新型的非分散式的气-液接触设备,有望替代传统的分散式气-液接触设备。膜是气-液膜接触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决定着气-液膜接触过程的分离效果。针对气-液膜接触器用膜材料,文中分析了弱疏水性膜材料用于气-液膜接触器的可行性。通过膜结构的优化和膜表面的疏水改性等方法可以提高膜的透气性能和膜表面的疏水性能,达到降低膜的传质阻力,提高气-液膜接触器的使用性能的目的。指出膜材料选择范围的扩大化、膜结构的最优化以及膜的疏水改性等方面是气-液膜接触器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液膜接触器 膜材料 结构优化 疏水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有机骨架/聚酰亚胺复合膜材料的制备及脱硫特性 被引量:2
2
作者 张潮 刘春雨 +6 位作者 邓盼姗 黄衡 孙辉 张龙辉 刘红斌 林立刚 张玉忠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02-105,共4页
采用相分离方法制备了新型金属有机骨架(MOFs)/聚酰亚胺(PI)复合膜,考察了膜的形态结构、吸附通道与吸附行为的关系。结果表明:功能膜具有发达的孔结构,功能颗粒镶嵌于基膜的三维网络通道中;膜的断面形态结构随凝固浴的不同而有显著区别... 采用相分离方法制备了新型金属有机骨架(MOFs)/聚酰亚胺(PI)复合膜,考察了膜的形态结构、吸附通道与吸附行为的关系。结果表明:功能膜具有发达的孔结构,功能颗粒镶嵌于基膜的三维网络通道中;膜的断面形态结构随凝固浴的不同而有显著区别,以水、乙醇、异丙醇的顺序,断面形态从指状孔结构逐渐向海绵状孔过渡;膜的吸附行为与膜三维通道结构、金属有机骨架的独特网兜结构及络合吸附作用密切相关;膜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膜吸附容量可达18mg/g。该复合膜在有机物吸附分离、膜分离等领域中具有潜在的用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酰亚胺 MOFS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溶性稀释剂复合相分离法制备聚乳酸分离膜的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杨山港 叶卉 +3 位作者 张玉忠 赵莉芝 单体美 李泓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8-34,共7页
以可降解聚乳酸为膜材料,采用水溶性稀释剂二甲基亚砜(DMSO),实现了复合相分离法制备结构可调控的聚乳酸分离膜.重点考察了铸膜液温度和凝固浴温度对其结构及渗透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凝固浴温度接近浊点温度时,相分离过程中主要以NIP... 以可降解聚乳酸为膜材料,采用水溶性稀释剂二甲基亚砜(DMSO),实现了复合相分离法制备结构可调控的聚乳酸分离膜.重点考察了铸膜液温度和凝固浴温度对其结构及渗透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凝固浴温度接近浊点温度时,相分离过程中主要以NIPs过程为主,形成了指状孔和大空腔结构,聚乳酸分离膜的纯水通量较小;牛血清蛋白的截留率较高.当凝固浴温度低于浊点温度时,体系发生TIPs和NIPs复合相分离过程,制备的聚乳酸分离膜具有双连续和指状孔结构,聚乳酸分离膜纯水通量较大,牛血清蛋白的截留率略有降低,但都在66%以上.当铸膜液温度接近浊点温度时,体系发生TIPs和NIPs复合相分离过程,制备的聚乳酸膜具有多孔的表面膜结构,表面膜孔与支撑层之间的连通性较高;随着铸膜液温度的增加,膜表面孔径减小,聚乳酸分离膜纯水通量降低,由610L/(m2·h)降低至27.6L/(m2·h);牛血清蛋白截留率增加,由61%提高至8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分离膜 复合相分离 生物可降解 水溶性稀释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烯-乙烯醇共聚物微图案膜的制备与表征
4
作者 侯琴 张玉忠 +3 位作者 林立刚 丁晓莉 叶卉 李泓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69-173,共5页
通过模板复制法制备具有微米级图案的乙烯-乙烯醇共聚物(EVAL)微图案膜。采用电子显微镜等表征方法,研究影响EVAL微图案膜结构性能的因素与微图案复制性的关系,考察微图案对膜材料浸润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微图案增大膜表面的粗糙度,显... 通过模板复制法制备具有微米级图案的乙烯-乙烯醇共聚物(EVAL)微图案膜。采用电子显微镜等表征方法,研究影响EVAL微图案膜结构性能的因素与微图案复制性的关系,考察微图案对膜材料浸润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微图案增大膜表面的粗糙度,显著改善了EVAL膜的浸润性。当凝固浴温度为30℃时,EVAL柱形微图案膜表面的接触角为23.1°,与EVAL原膜相比,接触角降低10°左右。研究发现较低的相分离速率有利于EVAL微图案膜的复制;微图案复制规整度越高,图案收缩率越有利于微图案的复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图案 浸润性 模板复制法 乙烯-乙烯醇共聚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聚轮烷的亲和膜制备及其吸脱附性能
5
作者 董美美 刘春雨 +5 位作者 曹雪梅 黄衡 邓盼姗 郭建辉 刘红斌 林立刚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30-735,640,共7页
以α-环糊精分子为主体,以修饰后的聚乙二醇分子为客体,利用两种主客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形成包结物,经封端工序后制备得到聚轮烷;以乙烯-乙烯醇共聚物为基膜材料,以聚轮烷为功能颗粒,将染料配基偶联至膜中构建新型亲和膜。通过红外、X... 以α-环糊精分子为主体,以修饰后的聚乙二醇分子为客体,利用两种主客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形成包结物,经封端工序后制备得到聚轮烷;以乙烯-乙烯醇共聚物为基膜材料,以聚轮烷为功能颗粒,将染料配基偶联至膜中构建新型亲和膜。通过红外、X-射线光电子能谱、扫描电镜对膜的分子结构和微观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新型亲和膜呈非对称指状孔结构,聚轮烷在膜内分布均匀,配基成功引入膜中;同时,对膜的动态吸附脱附行为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膜具有优良的吸附性能,对牛血清白蛋白(BSA)吸附平衡后,通过调节缓冲溶液的pH值实现脱附、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和膜 聚轮烷 牛血清白蛋白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VDF/SMA共混膜的制备与性能
6
作者 魏志峰 陈熙 陈莉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52-155,共4页
通过马来酸酐和苯乙烯合成了苯乙烯/马来酸交替共聚物(SMA),并按不同质量比与聚偏氟乙烯(PVDF)共混,通过溶液相转化成膜法制备了PVDF/SMA共混膜。采用红外光谱、扫描电镜、膜通量测试等对不同铸膜液所形成膜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研究。结... 通过马来酸酐和苯乙烯合成了苯乙烯/马来酸交替共聚物(SMA),并按不同质量比与聚偏氟乙烯(PVDF)共混,通过溶液相转化成膜法制备了PVDF/SMA共混膜。采用红外光谱、扫描电镜、膜通量测试等对不同铸膜液所形成膜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铸膜液中交替共聚物含量增大,所成膜及膜表面交替共聚物含量增大,膜孔尺寸增大,膜孔隙率升高,纯水通量增大,蛋白质截流能力下降,膜表面亲水性和耐蛋白污染能力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偏氟乙烯 交替共聚物 共混膜 抗污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剂萃取法处理高含量6价铬废水 被引量:5
7
作者 朱利 贾悦 +3 位作者 吕晓龙 高士强 武春瑞 高启君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36-39,45,共5页
研究了含高含量6价铬废水的溶剂萃取处理方法,分别考察了萃取反应p H条件、萃取剂含量、有机相配比和废水中SO42-的存在等对萃取效率的影响规律,并进行了反萃过程研究。结果表明,优化萃取条件为:室温条件下料液p H为6,萃取有机相中Aliqu... 研究了含高含量6价铬废水的溶剂萃取处理方法,分别考察了萃取反应p H条件、萃取剂含量、有机相配比和废水中SO42-的存在等对萃取效率的影响规律,并进行了反萃过程研究。结果表明,优化萃取条件为:室温条件下料液p H为6,萃取有机相中Aliquat336用量为0.5 mol/L,稀释剂磺化煤油与Aliquat336的体积比为1/1,调节剂十二醇用量为总有机相体积的8%;无需预处理去除原液中的高含量SO42-,可实现最高萃取率99.9%。此条件获得的负载有机相经过质量分数20%的Na Cl溶液进行反萃,其过程受p H影响显著,反萃过程在严格控制p H稳定于12的前提下,可获得最高反萃率94.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水 6价铬 Aliquat336 溶剂萃取 反萃 化学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钯纳米粒子/嵌段共聚物复合胶束的制备及催化性能
8
作者 陈蓓蓓 陈熙 +2 位作者 宋其梦 陈莉 金驰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36-138,共3页
嵌段共聚物聚苯乙烯-b-聚4-乙烯吡啶(PS-b-P4VP)在酸水(pH=2)中自组装形成PS为核,P4VP为壳的核-壳胶束(约为30 nm)。在核-壳胶束酸水溶液(pH=2)中加入氯化钯,钯离子与P4VP络合形成聚苯乙烯为核、聚4-乙烯吡啶/钯离子为壳的胶束。进一步... 嵌段共聚物聚苯乙烯-b-聚4-乙烯吡啶(PS-b-P4VP)在酸水(pH=2)中自组装形成PS为核,P4VP为壳的核-壳胶束(约为30 nm)。在核-壳胶束酸水溶液(pH=2)中加入氯化钯,钯离子与P4VP络合形成聚苯乙烯为核、聚4-乙烯吡啶/钯离子为壳的胶束。进一步加入硼氢化钠(NaBH4)原位还原钯离子,得到钯纳米粒子(粒径约为3 nm)位于P4VP壳层的复合胶束。复合胶束对4-硝基苯酚还原为4-氨基苯酚的反应中表现出催化活性,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反应为一级反应,反应速率随复合胶束浓度的增加及反应温度的升高而加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嵌段共聚物 胶束 钯纳米粒子 催化反应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