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型污染场地修复过程中的问题探讨与工程实践 被引量:41
1
作者 孙兴凯 黄海 +4 位作者 王海东 张景鑫 杨勇 周广东 初文磊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20年第5期883-890,共8页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遗留的大型污染场地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问题尤为突出,开发再利用过程中的环境与人体健康风险较高。大型污染场地具有分布范围广、占地面积大、污染情况复杂等特点,开发再利用过程中面临着重修复轻调查、...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遗留的大型污染场地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问题尤为突出,开发再利用过程中的环境与人体健康风险较高。大型污染场地具有分布范围广、占地面积大、污染情况复杂等特点,开发再利用过程中面临着重修复轻调查、修复技术类型单一、二次污染防控难度大等问题,在大型场地开发再利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绿色可持续修复理念的相应对策。以北京焦化厂为例,介绍了该场地在修复和开发再利用过程中通过开展场地补充调查、采用多技术集成修复、加强二次污染防控和建立公众参与机制等方面,开展绿色可持续修复的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污染场地 土壤修复 绿色可持续修复 工程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实对基质含水量和时空异质性的影响
2
作者 张成梁 冯晶晶 +1 位作者 赵廷宁 张文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08-112,共5页
为了将基质压实发展为改善立地、促进生产的技术手段,运用在农林业生产中,研究不同程度压实后基质持水能力及水分动态变化特征。试验布设5个试验槽,标记为T1~T5,T1为对照,基质自然沉降,T2~T5经过碾压后,容重分别为对照容重的1.25、1.50... 为了将基质压实发展为改善立地、促进生产的技术手段,运用在农林业生产中,研究不同程度压实后基质持水能力及水分动态变化特征。试验布设5个试验槽,标记为T1~T5,T1为对照,基质自然沉降,T2~T5经过碾压后,容重分别为对照容重的1.25、1.50、1.75、2.00倍。2012~2013年定期测量1 m内基质体积含水量,通过变异系数评价含水量的时间变异性和垂直、水平方向上的空间变异性。结果表明,随着压实程度增加,基质含水量显著增加,时间变异系数和垂直、水平方向上的空间变异系数下降。随着植物根系的发展,T1~T4深层含水量的时间变异系数升高。T5浅层含水量的时间变异系数和水平变异系数均较高,由于含水量的时间和水平异质性可以反映根系活动,结果表明重度压实限制植物根系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实 含水量 变异系数 时空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染场地异位热脱附工程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陈恺 徐年 +7 位作者 刘爽 王瑜瑜 李忠博 杨勇 蔡梅 关林瑞 陈盼 宋慧敏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27-432,共6页
污染物排放标准是环境治理的基本手段和环境监管的基本依据。鉴于国内针对污染场地异位热脱附工程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体系尚不明确,结合工程案例,对不同地区异位热脱附工程运行过程中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执行标准进行梳理。结果表明,目... 污染物排放标准是环境治理的基本手段和环境监管的基本依据。鉴于国内针对污染场地异位热脱附工程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体系尚不明确,结合工程案例,对不同地区异位热脱附工程运行过程中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执行标准进行梳理。结果表明,目前异位热脱附工程大气污染物排放缺乏行业执行标准,主要依托综合型、通用型和行业型国家、地方标准进行管理,存在标准年限跨度大、特征污染物指标体现不够、热脱附过程中二次污染物监控不全、指标限值宽严有异等问题。最后,结合国内节能减排的新形势,提出制定统一排放标准、固定周期更新标准内容、增加行业特征污染物管控指标、强化热解过程二次污染物识别与监测、适当收严污染物排放限值、强化污染物总量控制等建议加强异位热脱附工程的大气污染物排放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位热脱附 大气污染物 排放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阻热脱附修复土壤的运行参数调控与效果评估
4
作者 黄海 周广东 +4 位作者 张靖其 尹立普 於进 闫松 杨柳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421-1428,共8页
电阻热脱附(ERH)的运行参数调控是影响污染土壤修复效果和能耗的重要因素,通过沙箱平台探究了ERH运行参数调控方法,并评估相应的运行效果。结果表明,距电极越近、深度越大土壤中电压越高,加热单元内土壤升温同步且速率相近。以高功率密... 电阻热脱附(ERH)的运行参数调控是影响污染土壤修复效果和能耗的重要因素,通过沙箱平台探究了ERH运行参数调控方法,并评估相应的运行效果。结果表明,距电极越近、深度越大土壤中电压越高,加热单元内土壤升温同步且速率相近。以高功率密度1440 W/m ^(3)加热土壤24 h后可形成91.8~95.8℃均匀热场。与低功率密度(720 W/m ^(3))相比,高功率密度升温速率提高1.9倍,加热时间缩短65.5%,电热转化系数提高70.6%,能耗降低30.2%。ERH加热过程电流和功率密度随时间波动大,需多种调控方式联合使用才能确保达到目标效果。设定目标温度80℃,运行60 d,土壤中氯乙烯、氯仿和四氯化碳浓度均能达到修复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修复 电阻热脱附 参数调控 效果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物主动汲水技术内涵与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5
作者 龙怀玉 武雪萍 +3 位作者 张淑香 王佳佳 Patrick J.Drohan 张认连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3期139-152,共14页
持续创新农田灌溉技术,有利于应对农业水资源短缺、耕地资源不足,也是确保中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技术基础。该研究提出了“作物主动汲水”(Crop Initiate Drawing Water,CIDW)概念,并分析其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是土壤水非饱和性、外界水水... 持续创新农田灌溉技术,有利于应对农业水资源短缺、耕地资源不足,也是确保中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技术基础。该研究提出了“作物主动汲水”(Crop Initiate Drawing Water,CIDW)概念,并分析其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是土壤水非饱和性、外界水水势始终小于大气压、外界水和作物根系的距离有效性、高效的水势能差转化界面。综合文献划分出了压力势差(Pressure Potential Difference,P-CIDW)、渗透势差(Osmotic Potential Difference,O-CIDW)和重力势差作物主动汲水(Gravitational Potential Difference,G-CIDW)等3种形式的CIDW,并分析了其势能特征和基本实现途径。进一步,从硬件设备技术、作物表现、水盐运移与分布、土壤生境等几个方面,重点综述了P-CIDW的研究进展。近十多年来的研究表明,相比漫灌、沟灌、滴灌等传统灌溉技术,适宜参数的P-CIDW能够显著地提高作物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养分吸收和肥料利用率、根际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多样性、水肥耦合效应,明显地影响了作物生理生化指标、土壤养分有效性和养分空间分布;土壤质地及其剖面构型显著地影响了P-CIDW下的水盐运移与分布;利用初始土壤含水率和基质势、渗水器导水率、供水压力以及时间等参数,可以半机理半经验地估测P-CIDW的累积入渗量。最后展望了CIDW研究的未来,认为,土壤水分-作物关系的基础理论急需要突破、研发高效的势能转化界面材料仍然是发展CIDW技术的关键任务、尽快制定P-CIDW技术标准、P-CIDW控压方法还需要革命性的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 灌溉 水资源 作物主动汲水 负压 土壤水分-作物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可视化建模方法在污染场地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6
作者 魏文侠 宋博宇 +4 位作者 李培中 王海见 郭观林 张文 权腾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16年第4期384-390,共7页
以某搬迁的电池厂原址场地为研究对象,利用场地地层勘探数据和土壤样品检测结果建立场地三维污染预测模型,对模型参数进行优化选择,在三维污染模型构建过程中采用交叉验证分析法选择最优插值方法及参数,并对场地土壤中重金属铅的污染分... 以某搬迁的电池厂原址场地为研究对象,利用场地地层勘探数据和土壤样品检测结果建立场地三维污染预测模型,对模型参数进行优化选择,在三维污染模型构建过程中采用交叉验证分析法选择最优插值方法及参数,并对场地土壤中重金属铅的污染分布进行三维可视化预测分析。结果表明:三维地层模型构建过程中,样点最小间距设置为40 m×40 m,邻近点插值法最适合描述场地的地形地貌特征;克里格插值法更适合进行场地污染特征插值分析。建立了三维可视化建模方法分析场地污染特征与场地地层及生产布局之间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场地 三维插值 可视化 重金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位热解吸技术在有机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和发展 被引量:38
7
作者 杨勇 黄海 +7 位作者 陈美平 李鹏 牛静 张文 徐峰 何云飞 田立斌 杜伟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16年第6期559-570,共12页
热解吸技术以其高效、快速、适应性强等特点,在国外污染场地的修复项目中得以广泛应用。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国内相关的研究工作与工程应用发展迅速。介绍了热解吸技术原理、适用范围、分类及影响因素,国外热解吸技术与装备的发... 热解吸技术以其高效、快速、适应性强等特点,在国外污染场地的修复项目中得以广泛应用。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国内相关的研究工作与工程应用发展迅速。介绍了热解吸技术原理、适用范围、分类及影响因素,国外热解吸技术与装备的发展历程及产业化发展现状;分析了热解吸技术在国内发展及应用特点和自主研发的装备工程化应用的现状;总结了该技术在国内工程应用过程中暴露的技术瓶颈与产业化问题,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向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解吸技术 污染场地修复 影响因素 工程应用 产业化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柔性垂直防渗技术膨润土-黏土密封材料防渗性能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董洋 张文 +4 位作者 李大伟 姚兰 初文磊 王海东 殷晓东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24-833,共10页
以长沙某厂区内天然黏土为主要原料,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在室温条件下,通过聚丙烯酰胺改性膨润土与黏土混合,制备密封材料,用于柔性垂直防渗墙建设工程底部区域密封,以防止地下水从高密度聚乙烯(HDPE)土工膜底绕流。通过室内试验研究3种... 以长沙某厂区内天然黏土为主要原料,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在室温条件下,通过聚丙烯酰胺改性膨润土与黏土混合,制备密封材料,用于柔性垂直防渗墙建设工程底部区域密封,以防止地下水从高密度聚乙烯(HDPE)土工膜底绕流。通过室内试验研究3种不同改性剂以及膨润土添加量对密封材料渗透系数的影响以及密封材料对六价铬的阻滞吸附作用。结果表明:聚丙烯酰胺改性膨润土能够减小密封材料的渗透系数,而羟丙基甲基纤维和聚乙烯醇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密封材料渗透系数增大;随着改性膨润土掺入量的增加,密封材料的渗透系数逐渐减小。在模拟柱迁移试验中,密封材料对污染物的截留率可达68.5%。基于长沙某柔性垂直防渗墙工程,对建成防渗墙区域进行示踪剂弥散迁移试验,在下游接收井中均未检测到示踪剂,说明该密封材料在工程应用上能有效防止底部地下水绕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垂直防渗技术 改性膨润土-黏土密封材料 六价铬 渗透系数 工程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菌草排种器排种过程动力学仿真分析及试验研究
9
作者 刘浪 李鸿 +1 位作者 林长山 叶大鹏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27-432,共6页
为改善巨菌草种植机易伤种、排种流畅性差的问题,对现有巨菌草种植机核心部件排种器的作业参数进行优化.利用激光三维重构技术建立了巨菌草种茎三维模型,结合虚拟样机技术建立排种器刚柔耦合模型,运用虚拟样机对排种过程进行动力学仿真... 为改善巨菌草种植机易伤种、排种流畅性差的问题,对现有巨菌草种植机核心部件排种器的作业参数进行优化.利用激光三维重构技术建立了巨菌草种茎三维模型,结合虚拟样机技术建立排种器刚柔耦合模型,运用虚拟样机对排种过程进行动力学仿真,并通过台架试验验证了仿真模型的正确性.排种器送种辊转速为30 r·min^(-1),预排种箱种茎个数为6,巨菌草种茎直径为18~22 mm,预排种槽中种茎排放次序按种茎直径大小层叠排放,预排种槽与送种辊上表面间距为12.05 mm,上述条件下送种辊所受平均扭矩值为0.0828 N·m^(-1),排种速度波动率为7.3%,漏种指数为2.5%,重播指数为0.排种完成后种茎表面无明显刮痕,芽节与茎秆无撕裂、挤压等损坏发生,排种流畅,各项指标符合巨菌草种植的农艺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菌草种植机 排种器 仿真 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地下水吹脱处理的中小试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徐峰 黄海 +6 位作者 杨勇 王瑜瑜 牛静 曹成成 张文 屈智慧 陈美平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17年第4期457-462,共6页
在小试规模下,研究了不同气液比对地下水中3种典型挥发性有机物1,2-二氯乙烷、苯和氯仿吹脱处理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0℃、气液比为60∶1时,3种有机物的去除率最佳,分别达89%、93%和95%以上。在小试研究结果的基础上,依托自主开发... 在小试规模下,研究了不同气液比对地下水中3种典型挥发性有机物1,2-二氯乙烷、苯和氯仿吹脱处理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0℃、气液比为60∶1时,3种有机物的去除率最佳,分别达89%、93%和95%以上。在小试研究结果的基础上,依托自主开发的吹脱中试设备,研究了气液比、水温、有机物初始浓度和类型对吹脱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气液比和水温对3种有机物的去除率影响最大,当水温为20℃、吹脱塔气液比为75∶1时,1,2-二氯乙烷、苯和氯仿的去除率均达到99.7%以上,达到设计要求。中试吹脱后尾气处理采用DBD(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nge)低温等离子体协同活性炭处理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吹脱处理 1 2-二氯乙烷 氯仿 中试研究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南雄盆地晚白垩世主田组沉积特征及古气候分析
11
作者 朱蕾蕾 陈留勤 +1 位作者 吴文斌 丁婷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2期132-141,共10页
华南白垩系陆相红层发育,为认识特殊的白垩纪温室气候在东亚低纬度的陆地响应提供了重要载体。通过野外剖面观测和样品粒度、色度、碳酸钙含量、磁化率、总有机碳含量等实验,对广东南雄盆地中南部的主田剖面主田组进行沉积环境和古气候... 华南白垩系陆相红层发育,为认识特殊的白垩纪温室气候在东亚低纬度的陆地响应提供了重要载体。通过野外剖面观测和样品粒度、色度、碳酸钙含量、磁化率、总有机碳含量等实验,对广东南雄盆地中南部的主田剖面主田组进行沉积环境和古气候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主田组由一套细粒碎屑岩组成,其中的古土壤以发育钙质结核、钙板层、遗迹化石等为识别特征。主田组砂岩样品的碎屑颗粒主要为石英,岩屑和长石次之,多为次棱角至次圆状,分选性较好,颗粒支撑结构,胶结物以钙质和铁质为主。其沉积环境主要为泛滥平原沉积,伴有河流沉积。在白垩纪末期(马斯特里赫特期)古气候总体趋于温凉的背景下,主田组的古气候具有从早期到晚期由湿热向干热转变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白垩世 陆相红层 沉积环境 古气候 南雄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硫酸钠和芬顿体系应用于污染地下水氯代烷烃与石油烃异位修复
12
作者 毛凯 魏少明 李立平 《绿色科技》 2023年第6期220-224,共5页
通过过硫酸钠体系和芬顿体系对国内某污染场地实际污染地下水(1,2-二氯乙烷浓度21.6 mg/L;1,2-二氯丙烷浓度14.22 mg/L;氯仿浓度1.2 mg/L;TPH浓度9.49 mg/L)中氯代烷烃与石油烃的去除修复,研究了2种高级氧化体系不同药剂配比对污染物的... 通过过硫酸钠体系和芬顿体系对国内某污染场地实际污染地下水(1,2-二氯乙烷浓度21.6 mg/L;1,2-二氯丙烷浓度14.22 mg/L;氯仿浓度1.2 mg/L;TPH浓度9.49 mg/L)中氯代烷烃与石油烃的去除修复,研究了2种高级氧化体系不同药剂配比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过硫酸钠体系下,可将1,2-二氯乙烷浓度降低到1.31~1.75 mg/L;1,2-二氯丙烷浓度降低到1.39~2.67 mg/L;氯仿浓度降低到0.18~0.46 mg/L;TPH浓度去除到0.30~1.35 mg/L。芬顿体系下,可分别将以上4类污染物浓度分别降低到0.068~0.29、0.008~0.16、ND(未检出)和0.27~0.68 mg/L。过硫酸钠体系对VOCs和TPH的降解率可分别达到61.8%和85.7%以上;芬顿体系对VOCs和TPH的降解率可分别达到98.6%和92.8%以上。以上结果说明,两种体系均有较高的修复效率,但以芬顿体系效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级氧化法 过硫酸钠体系 芬顿体系 异位修复 药剂配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