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化地区生态防护研究──以江苏省、南京市为例 被引量:80
1
作者 董雅文 周雯 +1 位作者 周岚 周慧 《现代城市研究》 1999年第2期6-8,10,共4页
关键词 生态防护体系 城市化地区 江苏省 南京市 城市生态 生态用地 高等级公路 城市规划 生态区 生态走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代茶树的地理分布与贡茶 被引量:6
2
作者 马湘泳 《农业考古》 1995年第2期245-249,共5页
唐代茶树的地理分布与贡茶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马湘泳一、中国茶树的起源地在川东鄂西中国是茶树的起源地,但起源地的论证各异,有“云南西双版纳中心说”、“川滇黔毗邻山区说”等。作者认为是“川东鄂西是我国茶树的起源地”... 唐代茶树的地理分布与贡茶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马湘泳一、中国茶树的起源地在川东鄂西中国是茶树的起源地,但起源地的论证各异,有“云南西双版纳中心说”、“川滇黔毗邻山区说”等。作者认为是“川东鄂西是我国茶树的起源地”。据上古传说,我国茶的发现和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地理分布 贡茶 唐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地图集》的特点及对湖泊制图理论的探讨
3
作者 苏守德 周维功 姚福成 《海洋测绘》 1994年第2期48-51,共4页
鄱阳湖是位于长江中下游的大型连河浅水湖泊。洪水期最高水位(圩堤外)面积达3210.22km^2,容积为252亿立方米,居全国各淡水湖之首。鄱阳湖汇集了江西省境内的赣江、抚河、信江、饶河和修水之水。
关键词 湖泊流域 鄱阳湖 地图集 制图理论 制图区域 邻近地区 地图符号 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经济生态系统 信息传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初探 被引量:313
4
作者 苏伟忠 杨英宝 顾朝林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9-42,共4页
文章主要对城市旅游竞争力的评价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首先界定了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概念 ,归纳了目前国内外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的相关研究 ,然后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并介绍了指标权重确定、指标量化与处理以及综合评价值测定的方法 ,最... 文章主要对城市旅游竞争力的评价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首先界定了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概念 ,归纳了目前国内外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的相关研究 ,然后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并介绍了指标权重确定、指标量化与处理以及综合评价值测定的方法 ,最后选取郑州市与北京、南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旅游竞争力 综合评价 指标体系 AHP 实证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蚕豆根尖细胞微核技术监测太湖水质的研究 被引量:48
5
作者 王永兴 吴庆龙 +2 位作者 孔志明 臧宇 陈开宁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52-255,共4页
应用蚕豆根尖细胞微核技术对太湖水质进行监测,测定太湖各样点水样的蚕豆根尖细胞微核千分率(MCN‰)及污染指数(PI),并进行F检验。结果表明,各样点MCN‰有显著性差异,39个样点中有6个采样点的PI在2以上,和对照... 应用蚕豆根尖细胞微核技术对太湖水质进行监测,测定太湖各样点水样的蚕豆根尖细胞微核千分率(MCN‰)及污染指数(PI),并进行F检验。结果表明,各样点MCN‰有显著性差异,39个样点中有6个采样点的PI在2以上,和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表明太湖部分区域水质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水质监测 蚕豆根尖细胞 微核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四湖3000年来南北沉积差异 被引量:18
6
作者 吴艳宏 沈吉 +2 位作者 夏威岚 张振克 潘红玺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2期78-83,共6页
南四湖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淡水湖泊,其形成演化与黄河泛滥、开挖运河、蓄水济运和泄洪保运等自然和人为的因素密切相关.本文对南四湖沉积物环境指标,如岩性、沉积速率、沉积物磁化率、总有机碳、总氮及碳氮比(C/N)和色素等进行了分析.结... 南四湖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淡水湖泊,其形成演化与黄河泛滥、开挖运河、蓄水济运和泄洪保运等自然和人为的因素密切相关.本文对南四湖沉积物环境指标,如岩性、沉积速率、沉积物磁化率、总有机碳、总氮及碳氮比(C/N)和色素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0.62 ka BP前,南四湖南部微山湖和北部独山湖沉积物各环境指标同步变化,0.62 ka BP后,南四湖南北环境分异.3000年来该地区古环境变化经历下列过程:2.45 ka BP前有河流沉积环境的特点:色素指标为零,C/N比值高达60~80等;2.45 ka~1.3 ka BP,2.45 ka BP前后色素指标迅速上升,表明为还原环境,叶绿素及其衍生物、总类胡萝卜素保存较好C/N比值下降,内源有机质增加,频率磁化率升高,沉积的细颗粒成分增加,为南四湖形成发展时期;1.3 Ka~0.62 Ka BP,CD,TC大幅度下降,而颤藻黄素、蓝藻叶黄素变化不大,藻类繁盛,表明这一时期水体较稳定;0.62 ka BP后,独山湖更多地接受入湖河流带来的碎屑物质,沉积速率加快,环境指标更具有河流环境的特点,而微山湖仍受黄泛影响,更具有湖相特点.上述南四湖南北沉积差异,将为分析研究南四湖的演化历史,确定该地区黄泛的影响程度和范围,为判别3000年来该地区人类活动的强度和对湖泊发展的影响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差异 环境指标 南四湖 岩性 沉积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时空特征及演变趋势分析 被引量:62
7
作者 张永领 高全洲 +1 位作者 丁裕国 姜彤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61-168,共8页
利用长江流域107个站1958~2002年逐年夏季降水量资料,对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区域特征及演变规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长江流域夏季降水主要有3种空间振荡型、7个降水变化敏感区域。其中长江三角洲、鄱阳湖平原、湘江-赣江上游区域... 利用长江流域107个站1958~2002年逐年夏季降水量资料,对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区域特征及演变规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长江流域夏季降水主要有3种空间振荡型、7个降水变化敏感区域。其中长江三角洲、鄱阳湖平原、湘江-赣江上游区域夏季降水呈显著的增加趋势,增加率分别为25.8mm/10a、69.4mm/10a、31.0mm/10a,信度水平在95%以上;岷江流域则呈显著的减少趋势,减少率为40.7mm/10a,信度水平在99%以上;岷江流域和汉水-长江三峡在1980年代降水最多,而其它区域在1990年代降水最多。夏季降水量江汉-洞庭湖平原在1985年、鄱阳湖平原在1994年、长江三角洲和汉水-长江三峡在1974年发生了由少到多的突变,而岷江流域则在1963年发生由多到少的突变;各个区域都存在明显的年际或年代际振荡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流域 夏季降水 降水变化敏感区 演变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绿微囊藻磷代谢过程研究 被引量:18
8
作者 杨柳燕 王勤 +3 位作者 史小丽 蒋丽娟 肖琳 秦伯强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86-689,共4页
将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aeruginosa)接入不同磷浓度的培养基中进行光照培养,在分析水中溶解性磷浓度的同时,测定铜绿微囊藻的生长曲线和微囊藻中总磷、聚磷、可溶性磷以及糖原含量的变化过程,了解不同外源性磷浓度下铜绿微囊藻的生长... 将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aeruginosa)接入不同磷浓度的培养基中进行光照培养,在分析水中溶解性磷浓度的同时,测定铜绿微囊藻的生长曲线和微囊藻中总磷、聚磷、可溶性磷以及糖原含量的变化过程,了解不同外源性磷浓度下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和磷代谢过程。结果表明,在较高的初始磷浓度培养液中铜绿微囊藻的生长没有显著性差异,已不再限制微囊藻的生长。处于延迟期的铜绿微囊藻能从水环境中吸收外源性磷,在对数生长初期,藻利用体内的磷进行代谢,满足其生长的需要,即使外界还有较高的磷,铜绿微囊藻中总磷浓度也随着其生长而不断下降;在稳定期的初期微囊藻中可溶性磷含量达到最高值,藻中聚磷含量在对数期末明显增加,随后下降,而铜绿微囊藻中糖原含量在衰亡期显著增高,以细胞内聚磷变化趋势相反,从而与聚磷互补储存能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微囊藻 总磷 聚磷 可溶性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国内旅游结构特征研究 被引量:45
9
作者 吴泓 顾朝林 +1 位作者 马荣华 徐晓勤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755-761,共7页
运用西方旅游者研究理论,分析不同社会发展阶段旅游结构特征,通过江苏国内旅游问卷调查,首次对江苏国内旅游结构特征进行系统研究。通过对旅游者社会经济特征、旅游行为特征、旅游产业结构和旅游空间结构的分析,认为江苏国内旅游表现出... 运用西方旅游者研究理论,分析不同社会发展阶段旅游结构特征,通过江苏国内旅游问卷调查,首次对江苏国内旅游结构特征进行系统研究。通过对旅游者社会经济特征、旅游行为特征、旅游产业结构和旅游空间结构的分析,认为江苏国内旅游表现出工业社会初期与中后期交错叠合的阶段特征,产业结构正处在明显转型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内旅游 结构特征 旅游行为 江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坡面径流调控薄层水流水力学特性试验 被引量:70
10
作者 吴淑芳 吴普特 原立峰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4-19,共6页
为澄清复杂地表的水流运动过程、水流水力学参数受流量及地表状况的影响,该研究采用野外标准径流小区实地放水冲刷试验,研究了鱼鳞坑、苜蓿草地、秸秆覆盖不同径流调控措施的坡面薄层水流水动力学特性的变化规律,包括水流流速、水深、... 为澄清复杂地表的水流运动过程、水流水力学参数受流量及地表状况的影响,该研究采用野外标准径流小区实地放水冲刷试验,研究了鱼鳞坑、苜蓿草地、秸秆覆盖不同径流调控措施的坡面薄层水流水动力学特性的变化规律,包括水流流速、水深、流态、阻力系数。研究结果表明:坡面薄层水流的平均流速与水深主要受流量控制,其二者之间呈现幂函数关系;地表状况与流量大小直接影响着坡面流态,对于裸地与鱼鳞坑坡面,流量较小时属于层流与缓流,在流量达到3.0m3/h时,属于过渡流、紊流和急流;而苜蓿草地、秸秆覆盖坡面均属于层流和缓流;并提出复杂坡面的阻力系数由颗粒阻力、形态阻力、波阻力叠加而成,其大小主要受地表状况影响;阻力系数与土壤侵蚀率呈现良好对数关系。总之,坡面采取径流调控措施后,其地表抗侵蚀力和泥沙搬运的能力明显强于裸地,径流流速明显降低,水流流态明显平缓,水流受阻力显著增加。研究结果对于揭示不同径流调控措施对坡面拦泥蓄水、减流减沙及侵蚀动力学机制有着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侵蚀 水力学 径流调控 放水试验 薄层水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太湖水环境现状及保护对策 被引量:32
11
作者 白秀玲 谷孝鸿 杨龙元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91-96,共6页
根据2002年4月至2003年4月东太湖的水质监测结果,分析了东太湖的水质现状、空间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其中TN变化范围0.57-3.91mg/L,平均值1.61 mg/L,NH4+-N变化范围0.01-0.42mg/L,平均值0.14mg/L,NO3--N 变化范围0.044-0.54... 根据2002年4月至2003年4月东太湖的水质监测结果,分析了东太湖的水质现状、空间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其中TN变化范围0.57-3.91mg/L,平均值1.61 mg/L,NH4+-N变化范围0.01-0.42mg/L,平均值0.14mg/L,NO3--N 变化范围0.044-0.549mg/L,平均值0.16mg/L,而TP平均值为0.103mg/L,与以前的调查结果相比,TN、TP和NH4+-N 均明显增加,CODMn有所下降,水质状况总体较差,但不同水域因其影响因子不同,水质亦有明显差别,湖心区水质最好.目前,东太湖水体总体上处于中富营养状态,部分湖区已达到富营养状态.最后根据东太湖水环境的现状,提出一些措施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 变化 保护 东太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螺类的实验生态学研究——以环棱螺为例 被引量:21
12
作者 白秀玲 谷孝鸿 张钰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49-654,共6页
通过室内实验探讨环棱螺营养盐释放的影响因子及环棱螺对水体悬浮物、透明度及浮游植物的影响等生态特性.结果表明:温度及进食状况对环棱螺的营养盐释放均有显著影响.15℃时,环棱螺氨氮的释放速率约为55.60±4.95μg/(g·... 通过室内实验探讨环棱螺营养盐释放的影响因子及环棱螺对水体悬浮物、透明度及浮游植物的影响等生态特性.结果表明:温度及进食状况对环棱螺的营养盐释放均有显著影响.15℃时,环棱螺氨氮的释放速率约为55.60±4.95μg/(g·d),磷酸根的释放速率约为2.073±0.120μg/(g·d);而25℃时,环棱螺磷酸根的释放速率是2 819±0.075μg/(g·d),表明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环棱螺营养盐的释放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且进食状态下环棱螺的营养盐释放速率高于饥饿状态.此外,环棱螺虽在短时间内可提高水体的透明度,但其释放的营养盐可引起局部水体溶解态氮磷含量的增加,在没有其它初级生产者争夺营养盐和光照等资源的情况下,水体中藻类的再生速率会加快,环棱螺难以对藻类的增殖起到抑制作用.南此建议在利用螺类进行生态调控的过程中,必须与沉水植物的恢复紧密结合,通过合理的空间搭配,实现水生态系统的恢复与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棱螺 悬浮物质 叶绿素A 太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城盆地11kaBP以来气候环境变迁与湖面波动 被引量:8
13
作者 吴艳宏 吴瑞金 +2 位作者 王强 朱育新 潘红玺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83-86,共4页
通过黄土区湖泊沉积研究来恢复古气候、古环境 ,是对黄土区古气候、古环境研究的补充和检验。通过山西运城盆地硝池湖泊沉积物的多环境代用指标分析 ,结合史料记载 ,探讨了该地区 11ka BP以来古气候演化和湖面波动的历史。研究表明 ,该... 通过黄土区湖泊沉积研究来恢复古气候、古环境 ,是对黄土区古气候、古环境研究的补充和检验。通过山西运城盆地硝池湖泊沉积物的多环境代用指标分析 ,结合史料记载 ,探讨了该地区 11ka BP以来古气候演化和湖面波动的历史。研究表明 ,该地区存在 YD(Younger Dryas)事件 ,进入全新世后气候有变湿的趋势 ,最高湿润度发生在 7.88~ 5 .15和 5 ka BP后 ,气候逐渐变干。湖面波动与气候波动相关 ,全新世早期湖面开始上升 ,湖泊扩张 ,5 ka BP后湖泊萎缩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气候 湖面波动 全新世 运城盆地 湖泊沉积物 环境指标 人类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测定及环境意义 被引量:59
14
作者 张于平 瞿文川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4-36,共3页
通过对太湖地区水域湖泊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的抽样测试 ,描述了太湖水域重金属(Ag、As、Cd、Cr、Cu、Hg、Ni、Pb、Zn等 )元素的污染状况及其分布。结果表明 :太湖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北部明显高于东部。来自太湖北岸城镇和工业区的未处... 通过对太湖地区水域湖泊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的抽样测试 ,描述了太湖水域重金属(Ag、As、Cd、Cr、Cu、Hg、Ni、Pb、Zn等 )元素的污染状况及其分布。结果表明 :太湖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北部明显高于东部。来自太湖北岸城镇和工业区的未处理工业及生活污水 ,对太湖北部水域造成的重金属污染程度远高于以养殖业为主的东太湖及湖心水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沉积物 重金属 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目湖水环境与渔业生产及旅游发展的关系 被引量:11
15
作者 张运林 陈伟民 +2 位作者 杨顶田 黄文钰 江晶 《生态科学》 CSCD 2003年第3期271-274,共4页
根据2001年6月-2002年5月在天目湖进行的每月一次的全湖周年观测以及相关的历史资料,全面分析了天目湖水环境的演变趋势,发现天目湖水质下降极为明显,并且随着渔业生产和游客的逐年增加,呈现出加速恶化的趋势,水质恶化主要表现为蓝藻、... 根据2001年6月-2002年5月在天目湖进行的每月一次的全湖周年观测以及相关的历史资料,全面分析了天目湖水环境的演变趋势,发现天目湖水质下降极为明显,并且随着渔业生产和游客的逐年增加,呈现出加速恶化的趋势,水质恶化主要表现为蓝藻、绿藻迅速繁殖,感官质量下降。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于上游围湖养鱼、湖内放养及附近宾馆饭店排放出大量氮磷营养盐所致。针对当前天目湖水环境现状,提出了保护水源、改善水质的对策措施:(1)严格控制污染源;(2)退渔还湖,恢复水生植被;(3)调整养殖结构;(4)恢复植被,控制面源氮磷入湖量;(5)加强流域管理,确定水源保护地;(6)实施生态旅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日湖 环境演变 对策措施 生态旅游 湖水环境 渔业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环棱螺对两种常见沉水植物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1
16
作者 白秀玲 谷孝鸿 张钰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98-102,共5页
环棱螺(Bellamya sp.)是太湖常见的一类软体动物.本研究通过室内实验.探讨环棱螺对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 cillata Royle)和伊乐藻(Elodea nuttalli ST John)生长的影响及水体营养盐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三种处理情况下,单位质... 环棱螺(Bellamya sp.)是太湖常见的一类软体动物.本研究通过室内实验.探讨环棱螺对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 cillata Royle)和伊乐藻(Elodea nuttalli ST John)生长的影响及水体营养盐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三种处理情况下,单位质量伊乐藻增加的数量分别为:H组0.475 g,L组0.106 g,C组0.021 g,单位质量轮叶黑藻增加的数量分别为:H组0.704g,L组0.663 g,C组0.478 g.从实验前后两种沉水植物的长度和分蘖数变化来看,H组最高,L组与C组分别次之,所以不论生物量、长度还是分蘖数的变化量,与环棱螺共存的伊乐藻和轮叶黑藻的变化都高于对照组中两种沉水植物的变化.环棱螺新陈代谢促进水体中溶解态氮磷含量增加,三种情况下水生植物的初级生产力都相当,由此可推测环棱螺通过新陈代谢,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两种沉水植物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棱螺 伊乐藻 轮叶黑藻 沉水植物 太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零价铁去除微污染水源水中磷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罗梅 刘昔 +4 位作者 陈国梁 邓强 童征 杨宏伟 胡细全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54-158,共5页
针对微污染水源水的水质特点,文章提出了零价铁微电解的处理方法。采用不同质量的废铁屑进行烧杯实验,测定了水样中总磷和总铁等指标,研究了该方法对微污染水源水中磷的去除效果。研究表明:总磷去除率与反应时间和废铁屑质量成正比关系... 针对微污染水源水的水质特点,文章提出了零价铁微电解的处理方法。采用不同质量的废铁屑进行烧杯实验,测定了水样中总磷和总铁等指标,研究了该方法对微污染水源水中磷的去除效果。研究表明:总磷去除率与反应时间和废铁屑质量成正比关系;除磷优选条件为废铁屑180 g/L,腐木质量为0.5 g/L,铁铜质量比为10∶1,反应时间为6 h时,对总磷的去除率可达85%以上;除磷优选条件下的反应为一级反应,速率系数K=0.247;处理后总磷含量低至0.05 mg/L,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Ⅲ类水质要求,总铁浓度低于《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标准限值0.3 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零价铁 微电解 微污染 除磷 一级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硫酸盐消化法测定土壤全氮全磷 被引量:88
18
作者 钱君龙 张连弟 乐美麟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5期258-262,共5页
本文介绍了用过硫酸盐消化试样同时测定土壤、沉积物中全氮和全磷的方法。测定结果经与克氏定氮法及酸溶测磷法比较,证明此法准确、方便。
关键词 过硫酸盐消化 测定 土壤 全氮 全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体沉积物的污染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37
19
作者 朱广伟 陈英旭 田光明 《农业环境保护》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78-380,共3页
介绍了水体沉积物中所储存的过量有机质、N、P等营养物及其他污染物释放后,对水体质量及水生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威胁;评述了目前较多采用的强化的自然消减技术、原位覆盖技术、原位治理技术以及生态疏浚技术等几种水体沉积物的污染控制... 介绍了水体沉积物中所储存的过量有机质、N、P等营养物及其他污染物释放后,对水体质量及水生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威胁;评述了目前较多采用的强化的自然消减技术、原位覆盖技术、原位治理技术以及生态疏浚技术等几种水体沉积物的污染控制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体 技术研究进展 沉积物 污染控制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WAT模型的图们江流域氮磷营养物非点源污染研究 被引量:18
20
作者 尹刚 王宁 +1 位作者 袁星 张捷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04-710,共7页
运用数学模型模拟非点源污染物的空间分布及其输移转化机制,是当前农业非点源污染研究中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之一。流域尺度长时段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应用于我国南方许多流域的非点源污染模拟上都取得了... 运用数学模型模拟非点源污染物的空间分布及其输移转化机制,是当前农业非点源污染研究中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之一。流域尺度长时段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应用于我国南方许多流域的非点源污染模拟上都取得了较好的结果。利用SWAT模型建立了东北图们江流域非点源污染数据库,对该流域(中国一侧)划分为5个小流域46个水文单元,分别进行了水文模拟、降雨径流和土壤侵蚀量计算。结果表明,图们江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主要的发生区在流域中部,海兰河和布尔哈通河交界的区域内。该区内有机氮和有机磷的非点源污染负荷明显高于其他地区,推测认为该区域为延边州首府延吉市所在地,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带来了繁荣,也造成了局部地区的植被破坏、土地裸露,水保能力下降,因此水土流失现象比较严重。另外,通过分析流域内有机氮和有机磷的时空变化特征发现,2007年延吉、龙井地区为氮磷营养物非点源污染最大发生区(有机氮9.76t.a-1,有机磷1.24t.a-1),而2008年除延吉、龙井地区外,珲春地区有机氮和有机磷非点源污染均有加重的趋势(分别由1.39t.a-1上升到3.82t.a-1,0.17t.a-1上升到0.48t.a-1);氮磷营养物的空间分布特征表明,2007年与2008年除了延吉、龙井一带为最大发生区外,珲春地区有机氮流失有所加重(从1.39t.a-1上升到3.81t.a-1),有机磷流失也有所加重(0.17t.a-1上升到0.48t.a-1),而安图等地区则有所减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WAT模型 GIS 非点源污染 图们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