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省域碳排放及其驱动因子的时空异质性研究 被引量:40
1
作者 李丹丹 刘锐 陈动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84-92,共9页
本文选取30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单位作为基本空间单元,依据2003-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能源统计年鉴数据,采用探索性空间分析(ESDA)方法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分析八年间碳排放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的时空分布,揭示我国碳排放... 本文选取30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单位作为基本空间单元,依据2003-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能源统计年鉴数据,采用探索性空间分析(ESDA)方法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分析八年间碳排放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的时空分布,揭示我国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及其驱动因子的时空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在2003-2010年间,碳减排潜力相对较大区域主要集中在中东部地区,并有向四周扩展的趋势;全国省域碳排放存在较为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且相关性的总体趋势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空间格局,表明在碳减排的进程中,全国碳排放量的总体空间差异在逐步缩小;碳排放的驱动因子存在明显的时空异质性,如GDP驱动因子在不同省域影响程度不同,而且2006年的GDP驱动因子的回归系数普遍高于2003年,人口影响因子也存在省域的异质性,2010年人口回归系数高于2003年;GDP对碳排放的影响最为显著,影响显著的区域从2003年西部转移到中东部,2010年又移回西部,这进一步说明碳减排与经济增长的复杂关系,意味着碳减排和经济发展并重需要优化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加权回归 探测性空间分析 碳排放 时空异质性 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空间聚类分析的中国省域能源消费碳排放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李丹丹 刘锐 陈动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29-533,共5页
根据2007年的中国能源统计年鉴的数据,采用灰色关联度模型综合考虑影响碳排放的各种因素,选取了GDP、城市化率、第二产业比例、能源利用效率和碳排放强度5个影响碳排放的指标,利用基于空间邻接关系的空间聚类方法分析了中国31个省市、... 根据2007年的中国能源统计年鉴的数据,采用灰色关联度模型综合考虑影响碳排放的各种因素,选取了GDP、城市化率、第二产业比例、能源利用效率和碳排放强度5个影响碳排放的指标,利用基于空间邻接关系的空间聚类方法分析了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碳排放情况,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确定了聚类后的每个区域的碳排放指标的权重.研究结果表明:1)能源消费碳排放指标值相似的省份,其空间分布具有相邻的特点;2)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总体上呈现出北部地区高于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最低的空间分布格局;3)聚类后的每个区域影响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有所不同.上述分析为有效分区管理和合理制定节能减排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消费的碳排放 空间聚类 区域差异 主成分分析 灰色关联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燃料电池群落结构最新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谢涛 高艳梅 +6 位作者 海热提 王晓慧 刘睿 李媛 刘晋羽 向龙 王伟龙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1期89-93,共5页
进入21世纪,对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MFC)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进步,微生物燃料电池是一种利用微生物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微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及运用涉及到电化学、微生物、材料工程等多个领域。MFC的研... 进入21世纪,对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MFC)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进步,微生物燃料电池是一种利用微生物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微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及运用涉及到电化学、微生物、材料工程等多个领域。MFC的研究特点主要是产电的同时能高效处理污水,针对这种特点,为中国能源危机的缓解和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有效途径。目前,MFC研究的主要问题在于微生物的难控制、产电效率低、产电菌种少等,对不同底物MFC中产电微生物及产电菌群的研究,为提高MFC的产电性能、污水的处理效率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FC 产电微生物 阳极 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虾壳和松树皮对水中三价铬的吸附性能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罗南 张晓影 +3 位作者 李晓军 王晓慧 李媛 海热提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S1期44-48,共5页
以虾壳和松树皮作为吸附剂,进行了吸附溶液中Cr^(3+)的静态试验。探讨了溶液pH、吸附接触时间、吸附剂用量以及温度等因素对2种吸附剂去除溶液中Cr^(3+)效果的影响,对等温吸附曲线作了线性拟合,同时探讨了2种吸附剂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 以虾壳和松树皮作为吸附剂,进行了吸附溶液中Cr^(3+)的静态试验。探讨了溶液pH、吸附接触时间、吸附剂用量以及温度等因素对2种吸附剂去除溶液中Cr^(3+)效果的影响,对等温吸附曲线作了线性拟合,同时探讨了2种吸附剂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当溶液pH为5.0、吸附温度为30℃、吸附剂用量为2.0 g/L、吸附时间为120 min时,虾壳对溶液中Cr^(3+)的吸附率达到97.35%;松树皮在最佳条件下对溶液中Cr^(3+)的吸附率亦可达到80.48%;虾壳吸附三价铬溶液Fre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拟合效果较好,而松树皮吸附三价铬溶液能更好地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并通过红外光谱对吸附机理进行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壳 松树皮 三价铬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联网+”智慧环保技术发展研究 被引量:22
5
作者 刘锐 刘文清 +4 位作者 谢涛 杨婧文 席春秀 姚逸斐 韦维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6-92,共7页
“互联网+”智慧环保将互联网创新成果与生态环境保护进行深度融合,在推动生态环境领域技术进步的同时,对全面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综合决策、监管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快环境管理方式和工作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互联网+”智慧环保... “互联网+”智慧环保将互联网创新成果与生态环境保护进行深度融合,在推动生态环境领域技术进步的同时,对全面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综合决策、监管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快环境管理方式和工作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互联网+”智慧环保的发展需求出发,梳理了生态环境信息采集、传输、管理和决策方面的技术现状并凝练发展面临的问题,针对性提出了“互联网+”智慧环保总体架构,具体阐述了精准治气、系统治水、生态监管、资源交易4个典型方向应用。研究建议,在技术层面发展多源生态环境监测、数据深度挖掘分析、多业务协同建模,在应用层面注重环保数据开放共享的政策推动,在产业层面培育以环境信息服务为代表的新兴业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 智慧环保 应用方向 环境信息服务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联网+”智慧环保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刘锐 刘文清 +4 位作者 卫晋晋 谢涛 王菲 李红华 杨靖文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20-128,共9页
"大数据""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已成为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深入推进"互联网+"智慧环保建设是我国环境信息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理性选择,然而,国内尚未形成完善的"互联网+"... "大数据""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已成为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深入推进"互联网+"智慧环保建设是我国环境信息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理性选择,然而,国内尚未形成完善的"互联网+"智慧环保评价指标体系,无法对环境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和产效(产出和效益)做出客观、公正和准确的评判。本研究基于对"互联网+"智慧环保总体架构和目标内涵的解析,遵循指标具有代表性、独立性、可理解性、可采集性、可扩展性的原则,运用因素分析法、文献调研法和专家咨询法三种方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共包含4个维度、14个要素、64个指标,对引导"互联网+"智慧环保建设有序发展、促进环境信息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 智慧环保 评价指标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ODIS-NDVI的邯郸市冬小麦和夏玉米面积提取 被引量:1
7
作者 王菲 李红华 苏洁 《现代农业科技》 2018年第24期3-5,共3页
作物种植面积提取是作物动态监测的关键问题之一。为了解邯郸市主要作物种植面积分布,本研究选用250 m分辨率的MODIS陆地植被数据产品MODIS 13Q1,经过遥感影像数据预处理、作物物候信息调研、典型地物时序曲线提取、建立决策树等步骤,完... 作物种植面积提取是作物动态监测的关键问题之一。为了解邯郸市主要作物种植面积分布,本研究选用250 m分辨率的MODIS陆地植被数据产品MODIS 13Q1,经过遥感影像数据预处理、作物物候信息调研、典型地物时序曲线提取、建立决策树等步骤,完成2010—2016年邯郸市冬小麦和夏玉米的种植面积提取。结果表明,邯郸市冬小麦和夏玉米的种植空间分布基本保持一致,均集中于东部平原区;种植面积的年际变化趋势相对稳定,历年差别不大;冬小麦和夏玉米的面积提取误差平均分别为10.57%和13.40%,符合大区域作物面积提取要求。本研究为大区域范围下通过遥感技术快速提取作物种植面积提供了参考方法,同时为邯郸市作物种植规划提供了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夏玉米 NDVI 种植面积 河北邯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