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桑叶多糖结构鉴定及其降血糖活性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邵赛聪 李茂婷 +2 位作者 靳灿 王海颖 丁侃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92-1201,共10页
目的阐明桑叶中具有降血糖活性的多糖结构基础,为桑叶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水提醇沉法获得桑叶粗多糖,经离子交换色谱和凝胶渗透色谱分离纯化获得SY02、SY02-3、SY02-3A及SY02-3B等多糖组分,并测定均一多糖的理化性质;联... 目的阐明桑叶中具有降血糖活性的多糖结构基础,为桑叶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水提醇沉法获得桑叶粗多糖,经离子交换色谱和凝胶渗透色谱分离纯化获得SY02、SY02-3、SY02-3A及SY02-3B等多糖组分,并测定均一多糖的理化性质;联合单糖组成分析、糖残基连接方式分析和核磁分析对桑叶多糖进行结构鉴定;采用棕榈酸(Palimitate,PA)诱导INS-1细胞凋亡模型、Caspase3/7活性试剂盒测定桑叶多糖对INS-1E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并运用Western blot法检测桑叶多糖对INS-1E细胞凋亡关键蛋白Cleaved Caspase 3表达的影响。结果采用水提醇沉法获得桑叶粗多糖SY,经离子交换树脂柱分离再由凝胶柱纯化得到SY02-3,再次纯化后得到均一酸性多糖SY02-3A与蛋白多糖SY02-3B,两者分子量分别为3.7×10^(4)Da和1.03×10^(4)Da。单糖组成分析结果表明SY02-3A含有鼠李糖、半乳糖醛酸、半乳糖、木糖、阿拉伯糖,摩尔比分别为23.97:33.85:11.73:5.04:25.41,得率为0.32%;SY02-3B由鼠李糖、半乳糖醛酸、葡萄糖、半乳糖、木糖与阿拉伯糖组成,其摩尔比19.83:10.34:45.42:9.01:2.23:13.17,得率为2.00%;SY02-3B含有14种氨基酸,其中天冬氨酸、谷氨酸、丙氨酸和甘氨酸含量相对较高。生物活性研究表明SY02-3可以保护PA诱导的INS-1E细胞凋亡,这种作用可能与降低Caspase 3活性和下调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有关。结论桑叶中含有酸性肽聚糖(SY02-3A)和蛋白聚糖(SY02-3B)的桑叶多糖SY02-3具有抑制PA诱导的INS-1E细胞凋亡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叶多糖 Caspase 3活性 cleaved Caspase 3 INS-1E细胞 棕榈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多糖作用机制与靶向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
作者 侯悦 靳灿 +1 位作者 文畅 丁侃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42-1161,共20页
多糖是中药主要活性成分,其结构多样、活性丰富且毒性低,是理想的新药研发原料。研究表明中药多糖在抗肿瘤、免疫调节、抗纤维化及抗阿尔茨海默病等关联活性中表现突出,具有明确的作用机制与靶向性。本文综述着重讨论了中药多糖在抗肿... 多糖是中药主要活性成分,其结构多样、活性丰富且毒性低,是理想的新药研发原料。研究表明中药多糖在抗肿瘤、免疫调节、抗纤维化及抗阿尔茨海默病等关联活性中表现突出,具有明确的作用机制与靶向性。本文综述着重讨论了中药多糖在抗肿瘤、免疫调节、肠道菌群调节、抗纤维化和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方面的作用机制和靶标分子发现研究进展。通过对文献分析,发现中药多糖的作用机制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特别是在免疫调节、抗肿瘤和血管新生抑制等方面表现出显著的靶向性。同时,本综述对目前中药多糖研究存在的不足和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旨在为理解中药活性物质基础及多糖类原创新药研发提供新思路和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多糖 靶向性 作用机制 文献计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鼠李科植物枣多糖的活性机制及其结构特征研究进展
3
作者 董小强 文畅 +5 位作者 许金丹 史乐雪 胡玉龙 李杰明 董春红 丁侃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43-453,共11页
鼠李科枣属植物包含原变种枣(Ziziphus jujuba Mill.var.jujuba)、无刺枣(Ziziphus jujuba var.inermis)、酸枣(Ziziphus jujuba var.spinosa)等许多品种,而其中大枣在全国各地有最丰富的栽培变种,如哈密大枣、黄河滩枣等。枣属植物品... 鼠李科枣属植物包含原变种枣(Ziziphus jujuba Mill.var.jujuba)、无刺枣(Ziziphus jujuba var.inermis)、酸枣(Ziziphus jujuba var.spinosa)等许多品种,而其中大枣在全国各地有最丰富的栽培变种,如哈密大枣、黄河滩枣等。枣属植物品种丰富且药食两用,多糖作为枣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是其发挥功效的重要药效物质基础。枣多糖已被发现具有促造血、抗氧化、抗肿瘤、修复肝损伤、免疫调节、抗炎等多种药理活性。本文通过对不同品种和不同产地来源的枣类多糖文献进行全面归纳分析,综述了枣多糖发挥生物活性的潜在作用机制,汇总了枣多糖相对分子质量、单糖组成、糖残基连接方式等一级结构特征,并对枣多糖硫酸化、磷酸化、羧甲基化、硒化、乙酰化的取代基修饰进行总结,以期为枣类在多糖创新药物、功能食品等领域的研究与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枣多糖 生物活性机制 结构分析 结构改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忍冬花中一种RG-I多糖的抗血管生成活性研究
4
作者 靳灿 林黎艳 +1 位作者 陈惠娴 丁侃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72-1181,共10页
目的本研究对忍冬花中均一多糖结构和抗新生血管生成活性进行研究,为忍冬的活性物质基础研究提供新的理论数据。方法水提醇沉并结合阴离子交换色谱和凝胶渗透色谱法获得忍冬均一多糖LF-02-2,并通过分子量检测、单糖组成分析、糖残基连... 目的本研究对忍冬花中均一多糖结构和抗新生血管生成活性进行研究,为忍冬的活性物质基础研究提供新的理论数据。方法水提醇沉并结合阴离子交换色谱和凝胶渗透色谱法获得忍冬均一多糖LF-02-2,并通过分子量检测、单糖组成分析、糖残基连接方式分析、部分酸水解、糖醛酸还原结合核磁共振数据推导出LF-02-2的结构。同时,运用人微血管内皮细胞管腔形成实验测定其体外抗新生血管活性。结果对LF-02-2的结构解析表明,均一多糖LF-02-2的重均分子量为74.1 kDa,其单糖组成由鼠李糖(Rha)、半乳糖(Gal)、半乳糖醛酸(GalA)和阿拉伯糖(Ara)组成,摩尔比分别为10.43∶14.94∶6.66∶67.97。其主链由1,4-连接的α-Galp A、1,2-连接的α-Rhap和1,2,4-连接的α-Rhap组成。分支由末端连接和1,4,6-连接的β-Galp,末端连接和1,5-连接的α-Araf连接,取代发生在1,2,4-连接的α-Rhap的O-4位。管腔形成实验结果表明LF-02-2能显著抑制人微血管内皮细胞(Huma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HMEC)的管腔形成。结论忍冬花中一种类RG-I型果胶多糖LF-02-2具有显著抗血管生成活性,具有开发为抗血管生成药物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忍冬多糖 Lonicera macranthoides RG-I果胶 抗血管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上腺素β受体阻断药对小鼠睡眠结构的影响
5
作者 曲晶 梁宇涛 +5 位作者 韩磊 邢烨 王龙 林卓超 刘可鹏 时广森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98-506,共9页
肾上腺素β1受体基因的错义突变(ADRB1-A187V)导致人类自然短睡眠现象,并且导致体内该受体丰度下降。在临床使用中,睡眠障碍是β受体阻断药的常见不良反应之一。本研究评估了几类β受体阻断药对小鼠睡眠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多数β受... 肾上腺素β1受体基因的错义突变(ADRB1-A187V)导致人类自然短睡眠现象,并且导致体内该受体丰度下降。在临床使用中,睡眠障碍是β受体阻断药的常见不良反应之一。本研究评估了几类β受体阻断药对小鼠睡眠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多数β受体阻断药会引起不同程度的觉醒、睡眠片段化和快速动眼睡眠(rapid eye movement sleep,REM睡眠)的减少。同时,本研究还比较了β受体阻断药美托洛尔和奈必洛尔(Nebivolol)对野生型和Adrb1-A187V突变小鼠模型睡眠结构和心脏功能剂量依赖性的影响。研究数据表明,与心脏效应相比,睡眠结构在更高剂量的美托洛尔下才受到显著影响。但是美托洛尔在睡眠结构或心脏功能方面未观察到显著的基因型间的差异。相比之下,突变小鼠对奈必洛尔的敏感性增加,这表现为睡眠片段化的加剧以及REM睡眠发生的减少。本研究结果将为最大程度避免睡眠障碍的发生和减轻药物的不良反应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1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睡眠 短睡眠基因 Adrb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eeds甲基化法枸杞多糖指纹图谱的建立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斌强 文畅 +2 位作者 苏娟 曲欢欢 丁侃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62-1171,共10页
目的多糖是枸杞中主要的活性成分,各产地间枸杞多糖的结构和含量均有差异。目前枸杞多糖的质量控制方法大多都通过单糖组成构建指纹图谱,但仅通过单糖指纹图谱对枸杞多糖进行质量控制,并不能系统地对不同产地的枸杞多糖进行质量控制。因... 目的多糖是枸杞中主要的活性成分,各产地间枸杞多糖的结构和含量均有差异。目前枸杞多糖的质量控制方法大多都通过单糖组成构建指纹图谱,但仅通过单糖指纹图谱对枸杞多糖进行质量控制,并不能系统地对不同产地的枸杞多糖进行质量控制。因此,我们在单糖指纹图谱的基础上,利用Needs甲基化法确定枸杞多糖的糖残基连接方式,建立Needs甲基化法枸杞多糖指纹图谱,实现对不同产地枸杞的质量控制。方法通过水提醇沉法获得枸杞多糖,并采用Needs甲基化、完全酸水解、硼氢化钠还原及乙酰化等方法结合GC-MS测定枸杞多糖的糖残基连接方式。结果将18批枸杞多糖的糖残基连接方式色谱图导入《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04版)构建出指纹图谱,并结合多种化学计量法评价不同产地间枸杞多糖的差异。相似度计算结果发现,除西藏自治区三批枸杞多糖相似度0.551-0.569,其余15批样品相似度均0.929以上。糖残基连接方式色谱图共标定了16个共有峰,指认了其中10个共有峰,分别为TArap、T-Araf、T-Xylp、1,2-Arap、1,3-Rhap、1,5-Araf、T-Glcp、T-Galp、1,4-Glcp、1,6-Galp。HCA、PCA和PLS-DA分析结果将18批次不同产地的枸杞多糖分为3类,并筛选出了3个标志性成分,分别为T-Araf、1,5-Araf和T-Glcp,以此来判断不同产地间枸杞多糖的差异性。结论首次建立了18批枸杞多糖的Needs甲基化法指纹图谱,为枸杞多糖质量控制提供实验数据参考,进一步证明了多糖在中药质量控制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枸杞多糖 Needs甲基化法 糖残基连接方式 指纹图谱 质量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枸杞多糖LBP1C-2靶向钾离子通道β亚基-2活性结构域的探索 被引量:1
7
作者 曾晖 杨纯历 +1 位作者 靳灿 丁侃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82-1191,共10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LBP1C-2靶向Kvβ.2构效关系的探索,阐明LBP1C-2靶向Kvβ.2的活性结构域,为开发具有潜在抗早老痴呆活性的创新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枸杞多糖LBP1C-2经部分酸水解得到不同的结构片段后,对其进行单糖组成和分子量分...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LBP1C-2靶向Kvβ.2构效关系的探索,阐明LBP1C-2靶向Kvβ.2的活性结构域,为开发具有潜在抗早老痴呆活性的创新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枸杞多糖LBP1C-2经部分酸水解得到不同的结构片段后,对其进行单糖组成和分子量分析。通过蛋白芯片挑选出潜在靶蛋白,再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技术验证各结构片段的靶向性。蛋白质免疫印迹以及细胞免疫荧光测试验证其生物学功能。结果通过HuProtTM人类蛋白质组芯片高通量筛选到LBP1C-2的潜在靶蛋白Kvβ.2。SPR实验表明LBP1C-2与Kvβ.2蛋白有较强结合,其结合常数KD为1.9×10^(-7) M。而LBP1C-2的化学降解后各结构片段与靶蛋白Kvβ.2有不同强度结合。其中含鼠李糖和半乳糖醛酸摩尔比为1:1的片段LBP1C-2-1I(18.1kDa)与原多糖LBP1C-2对Kvβ.2结合强度相近为3.3×10^(-7) M。对LBP1C-2-1I结构解析表明其有1,2-Rha与1,4-GalA交替连接组成。而该片段对应的酸水解外液部分LBP1C-2-1O与Kvβ.2也有结合,但与其他片段与该蛋白解离相比,更容易解离。从BV2小胶质细胞中敲减KCNAB2基因(Kvβ.2)后,BV2细胞中Aβ的降解被抑制,表明蛋白Kvβ.2可能是早老痴呆发生发展中的一个功能蛋白。结论LBP1C-2靶向Kvβ.2的主要活性结构域为1,2-Rha与1,4-GalA交替连接组成的主链核心骨架结构。本研究为深化了解LBP1C-2潜在的抗早老痴呆活性提供了重要线索,为基于枸杞多糖抗早老痴呆靶向性药物的设计和开发提供了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枸杞多糖 Lycium barbarum Kvβ.2蛋白 活性结构域 靶向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drb1-A187V突变短睡眠小鼠在不同饮食条件下的行为变化
8
作者 宋梓萍 韩磊 +1 位作者 林卓超 时广森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887-1897,共11页
目的探究在限制性饮食和高脂饮食模式下,短睡眠Adrb1-A187V小鼠模型与其野生型小鼠行为活动的差异。方法将短睡眠基因小鼠分为常规饮食组、气味保留禁食组、完全禁食组、高脂饮食组。常规饮食组:小鼠代谢与行为监测系统中,Adrb1^(+/+)小... 目的探究在限制性饮食和高脂饮食模式下,短睡眠Adrb1-A187V小鼠模型与其野生型小鼠行为活动的差异。方法将短睡眠基因小鼠分为常规饮食组、气味保留禁食组、完全禁食组、高脂饮食组。常规饮食组:小鼠代谢与行为监测系统中,Adrb1^(+/+)小鼠25只和Adrb1^(+/m)小鼠26只。气味保留禁食组:小鼠代谢与行为监测系统中,Adrb1^(+/+)小鼠17只,Adrb1^(+/m)小鼠19只;EEG/EMG睡眠活动监测系统中,Adrb1^(+/+)小鼠6只,Adrb1^(+/m)小鼠6只。完全禁食组:小鼠代谢与行为监测系统中,Adrb1^(+/+)小鼠6只,Adrb1^(+/m)小鼠4~5只;EEG/EMG睡眠活动监测系统中,Adrb1^(+/+)小鼠6只,Adrb1^(+/m)小鼠6只。高脂饮食组:小鼠代谢与行为监测系统中,Adrb1^(+/+)小鼠6只,Adrb1^(+/m)小鼠7只;EEG/EMG睡眠活动监测系统中,Adrb1^(+/+)小鼠6只,Adrb1^(+/m)小鼠6只。在两组小鼠颅骨上植入脑电/肌电电极,通过给予小鼠24 h气味保留禁食实验、完全禁食实验以及高脂饮食实验,检测其在不同进食模式下,小鼠如何改变行为活动以适应饮食环境的变化。结果在气味保留禁食实验中,Adrb1^(+/m)小鼠表现出更加稳定的运动水平的波动,活动相对较少(P<0.05),睡眠时间更长(P<0.01,P<0.05),有利于适应饥饿环境,具有更耐饿的特性;完全禁食实验中,Adrb1^(+/m)小鼠的夜间进水量更多(P<0.05),进水的生物节律性更好,表现出在进水方面出现的“少食多餐”。同时,非快速动眼睡眠(NREM)时长增加(P<0.01),可以帮助小鼠抵抗饥饿。高脂饮食实验中,Adrb1^(+/m)小鼠表现出更高的运动水平,表现为夜间站立次数和运动距离水平更高(P<0.0001),且快速动眼睡眠(REM)在白天增加(P<0.01)。结论Adrb1-A187V突变小鼠可更快速对环境变化做出反应,在限制性饮食条件中,通过增加睡眠减少能量消耗以维持能量稳态;在高脂饮食条件中,则保持更高的运动水平,与限制性饮食条件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睡眠基因 睡眠 进食 能量稳态 Adrb1-A187V基因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