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准噶尔盆地南缘白杨沟泥火山群地质流体的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
1
作者 马勇 马向贤 +5 位作者 张力 胥旺 李小雅 卢昌顺 傅庆州 郑国东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92-502,共11页
泥火山溢出地质流体的地球化学特征有助于解释泥火山的物质来源、油气水岩相互作用以及区域构造活动性等。目前白杨沟泥火山群至少有75个仍在活动的喷口,其中有明显泥水溢出的喷口约40个。释放气体主要成分为甲烷,并含有少量的二氧化碳... 泥火山溢出地质流体的地球化学特征有助于解释泥火山的物质来源、油气水岩相互作用以及区域构造活动性等。目前白杨沟泥火山群至少有75个仍在活动的喷口,其中有明显泥水溢出的喷口约40个。释放气体主要成分为甲烷,并含有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氮气等。甲烷的δC值为-51.1‰~-44.3‰,二氧化碳的δC值为-21.8‰~10.7‰,具有热成因原油伴生气特征,但也可能经历了微生物的改造作用。喷口泥水富集Na^(+)、Cl^(-)、HCO^(-)等离子,水化学类型为NaCl型和NaHCO型,可能是地下油气藏中的油田水与储存在深部地层中的古大气降水的混合流体,并经历过比较复杂的油气水岩相互作用。白杨沟泥火山的活动强度整体上自西向东逐渐减弱,喷口气体的宏观渗漏强度和泥水pH值也明显降低,二氧化碳的δC逐渐偏重,甲烷的δC变轻,揭示西侧区域泥火山与地下深部的连通性较好,地下地质流体向地表的运移速率较快,遭受的微生物改造程度相对较低,对流体碳同位素分馏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火山 地质流体 碳同位素 水岩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M_W 7.9和集集M_W 7.6地震前应力场转换现象及其可能的前兆意义 被引量:51
2
作者 刁桂苓 徐锡伟 +4 位作者 陈于高 黄柏寿 王晓山 冯向东 杨雅琼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28-136,共9页
2008年四川汶川M_W 7.9地震和1999年台湾集集M_W7.6地震均为挤压推覆构造环境下发生的板内逆断层型地震.通过对比分析2次地震前的CMT解、震源区附近的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及其反演的应力场可知,集集地震主震震源机制解与用台湾内陆中西部... 2008年四川汶川M_W 7.9地震和1999年台湾集集M_W7.6地震均为挤压推覆构造环境下发生的板内逆断层型地震.通过对比分析2次地震前的CMT解、震源区附近的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及其反演的应力场可知,集集地震主震震源机制解与用台湾内陆中西部的CMT解反演得到的逆断层类型构造应力场吻合,而在主震前震源区附近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反演得到与构造应力场不一致的走滑类型局部应力场,但当局部应力场变化到与构造应力场一致时,数月后发生主震;同样,用青藏高原东部的CMT解震源机制反演得到走滑类型的构造应力场,逆断层类型的汶川主震与构造应力场的压应力轴吻合,震区附近中小地震反演得到了与构造应力场一致的区域应力场,但震前局部应力场变化与逆断层类型应力场一致时,随即发生主震.说明逆断层型主震区附近随着震源区应力积累,在震前会出现相似的局部应力场转换现象,当最终转换到与发生主震的应力状态一致时,表明震源区附近应力已达到相当高的应力水平,可能是发生大地震的征兆,应引起进一步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集集地震 构造应力场 局部应力场 应力场转换 强震发生的征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1年5月中国东北M_w5.7深震的非同寻常震源机制:区域波形反演与成因探讨 被引量:29
3
作者 李圣强 陈棋福 +5 位作者 赵里 朱露培 高金哲 李闽峰 刘桂平 王斌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959-2970,共12页
本研究利用中国区域宽频地震台的波形数据,应用gCAP(generalized Cut And Paste)方法反演了2010年2月18日和2011年5月10日中国东北中俄边界附近发生的两个深震的矩张量解,与全球地震矩张量测定机构的结果对比分析,证实了2011年5月深震... 本研究利用中国区域宽频地震台的波形数据,应用gCAP(generalized Cut And Paste)方法反演了2010年2月18日和2011年5月10日中国东北中俄边界附近发生的两个深震的矩张量解,与全球地震矩张量测定机构的结果对比分析,证实了2011年5月深震具有显著的补偿线性单力偶矢量(CLVD)成分,表明基于区域波形资料的gCAP反演可获得较可靠的深震震源机制结果.结合研究区1977—2010年的深震震源机制数据反演确定的日本俯冲带前缘的区域应力场方向,分析认为2011年5月深震的非同寻常震源机制,可能是由于日本东北近海Mw9.0地震造成南东东向拉张应力的变化而造成的,属于日本俯冲带动力作用过程中的响应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 深震 gCAP方法 应力场反演 日本俯冲带 东日本大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9年台湾集集大地震的地表断层破裂特征 被引量:29
4
作者 王彦斌 王永 +1 位作者 李建成 詹瑜璋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97-103,共7页
野外考察结果表明 ,1999年 9月 2 1日台湾集集大地震是由车笼埔断层发生逆冲作用造成的。地震产生的地表破裂长约 80km ,具有明显的挤压逆断层特征 ,其活动方式为具左旋性质的逆倾滑动。实测逆冲断层以 30°~ 50°的角向西北... 野外考察结果表明 ,1999年 9月 2 1日台湾集集大地震是由车笼埔断层发生逆冲作用造成的。地震产生的地表破裂长约 80km ,具有明显的挤压逆断层特征 ,其活动方式为具左旋性质的逆倾滑动。实测逆冲断层以 30°~ 50°的角向西北逆冲而上。断层的垂直位移量 ,南段约 2~ 3m ,北段约 3~ 8m ;断层的水平位移量 ,南段 0~ 3m ,北段 3~ 5m ;垂直断层的水平缩短量 ,南段 2~ 3m ,北段 3~ 6m。从台湾西部麓山带的地质构造剖面分析 ,地震震源恰好位于台湾西部麓山带中生代基底与其上的沉积盖层的界面的深度 ,而西部麓山带第三纪地层和其下的基底的分离面为一滑动面 (decolle ment)。在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作用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 集集大地震 地震破裂 活动断裂 地表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塔里木西昆仑宽频地震观测实验研究
5
作者 管烨 高弘 +4 位作者 高锐 饶瑞钧 史大年 陈荣裕 李力军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59-562,共4页
利用获取的宽频地震数据 ,采用接收函数方法 ,获得了塔里木块体与青藏高原北缘西昆仑山结合部位的地壳及上地幔结构新信息。塔里木块体的地壳结构相对简单 ,其块体南缘的莫霍界面深度为 4 2km ,且向南倾斜 ,在西昆仑山前深度增加到 5 0k... 利用获取的宽频地震数据 ,采用接收函数方法 ,获得了塔里木块体与青藏高原北缘西昆仑山结合部位的地壳及上地幔结构新信息。塔里木块体的地壳结构相对简单 ,其块体南缘的莫霍界面深度为 4 2km ,且向南倾斜 ,在西昆仑山前深度增加到 5 0km左右。接收函数图象清晰地显示出 ,塔里木块体南缘和西昆仑山下存在南倾和北倾的构造特征 ,这些构造特征可以用地壳和上地幔相互穿插和变形的岩石圈碰撞模型来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频地震台阵 青藏高原 塔里木 昆仑山 碰撞变形 地震观测 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